第一卷教學方法選擇的藝術 第八章前提測評藝術
(一)前提測評的意義
前提測評是目標教學課堂教學程序的起始環節,"測"即診斷,"評"含有補償的意思,指對者予以肯定,錯者予以糾正,缺者予以補償、補救。前提測評是教師在教學新知識前,對學生學習新知識時所必具的基礎知識和能力進行診斷性測試,找出學生學習基礎中的缺陷和錯誤,並針對所存在的缺陷給予及時補償。
測評的目的在於喚起與強化學生對有關知識與技能的注意。發現遺忘和缺陷,予以及時的補救,使之處於接收新知識的最佳狀態。通過測評,為授新課掃清障礙,為學生順利實現新目標提供有效的前提條件,是保證每個學生都具有學好新知識的前提基礎。
(二)前提測評的特點
前提測評的特點可歸為"四性":
1.作用的助學性
前提測評是為學生學習新知識鋪路搭橋,是為全體學生進入最佳的準備狀態服務的,是為學服務的。
2.內容的針對性
作為本節新知識"生長點"的知識與技能要去診斷,但有時對新目標中通過預習能自述的簡單目標也可加入測試內容。
3.對象的全員性
前提測評是要每個學生都進入學習新知識的準備狀態,必須麵向全體學生,反饋整體信息,其中特別注意差生,它不是傳統教學中隻對一些好學生的提問,以便順利過渡。
4.形式的靈活性
傳統教學的複習提問隻用口頭問答式,前提測評既要麵向全體學生,除口頭問答式外,還經常用問卷筆答等形式。
(三)前提測評的原則
1.目的性原則
前提測評要從既定的教學目標出發,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不能籠統,更不能含糊。它可以為導出新知識、講授新知識而設計,也可以為使學生將舊知識向新知識過渡而設計,或者為了讓學生加深理解並牢固掌握已經學過的知識而設計。不論設計哪一種前提測評,都要為既定的教學目標服務。
2.整體性原則
整體原理認為,任何係統都是有結構的,在整體內部,部分與部分之間是相互聯係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的。因此,我們在設計前提測評時,要從整體考慮,抓住知識間的內在聯係,建立完整的知識結構,把前提測評作為目標教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並為全麵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服務;不能把前提測評當做課堂教學的"補丁",也不能為測評而測評。
3.針對性原則
設計前提測評應從教材和學生兩方麵實際出發,根據教學內容要求及學生接受能力,使其有針對性;要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思維特征和知識水平,既不拔高,又不降低,測評內容要不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和理解所及的限度;要針對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及關鍵設計測評內容,尤其是對容易出錯的內容要強化測評,以便通過測評掌握教學的重點、難點。
4.層次性原則
有序原理認為,係統由較低級的結構轉變為較高級的結構,總是遵循一定的順序,具有客觀規律。因此,前提測評要有層次,有梯度,使學生循序漸進,逐步提高。測評內容多樣化,不同的類型要有不同的效度和信度。而且題型的選擇要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進行安排。測評的難度要適宜,要有基礎題,也要有適量的靈活題。
5.典型性原則
鑒於課堂教學的時間有限,課堂講授、導學達標就要少而精,那麼前提測評就更應少而精。這就要求前提測評要具有典型性,既能集中體現課堂教學內容的精華,做到題量適當恰到好處,又能通過測評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啟迪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測評的形式力求做到靈活多樣,變中求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