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課堂提問的方法(2 / 3)

(八)尋究法

事情總有前因後果。根據事情的結果,對事情的原因、經過進行尋究性設問,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

例4 小學數學應用題:

光華服裝廠計劃四月份做西服1500套,前5天平均每天完成120套,餘下的平均每天應做多少套,才能按時完成任務?

師:要求餘下平均每天應做多少套,必須先求什麼?

學生:先求還剩下要做的有多少套和剩的天數。

師:要求還剩下要做的套數,又須先求什麼?

學生:先要求已經做的套數。

師:已經做的套數怎樣求?

學生:把前5天平均每天做的套數乘上已經做的天數。

師:剩下天數怎樣求?

學生:總天數減去做了的天數。

探究式提問在複合應用題教學中已被普遍采用,尤為重要,它是從題中所求的問題出發,在教師的稍加暗示下,主要由學生自己根據題意,逐步探求一個個中間問題,從而達到解答應用題的目的。逆向啟發式提問,對學生在思維上的要求更高,顯然這對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獨立的解題能力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九)引路法

這是指學生遇到了超出他的能力範圍的困難,教師就像導遊一樣,給他們指方向,教方法,幫助學生突破難點。

學生是教學的受體,教師處於主導地位,在運用引路法時,教師應做到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在課堂上對所提問題的措詞要確切,回答的活動範圍要小,盡可能從一個角度去問,有時還可以比較具體明確地把一個大問題分解成若幹個小問題,便於學生回答,有利於學生思維定向。

(十)破題法

即根據題目設問。題目是文章的眼眼。它或是記敘的主要內容,或是描寫的主要對象,或是表達的中心思想,或者貫穿全文的線索。因此,根據題目設問,能達到以問促讀的目的。例如,教小學語文《小音樂家楊科》一文,可以根據題目設計以下問題:①什麼樣的人才能被稱為"音樂家"?②楊科為什麼被稱為"小音樂家"?從課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來?③楊科的命運是怎樣的?為什麼他會是這樣的命運?

教學中解決了這三個問題,也就達到了這篇課文的教學目的。

(十一)綜合法

抓住重點詞設問。重點詞句是理解文章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窗口"。教師若能準確抓住重點詞句,並進行適當的歸納綜合,設計的問題,必能引導學生透徹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使"文"與"道"的教學融為一體。例如,教學小學語文第十二冊《詹天佑》的第二部分,應該抓住"阻撓""要挾"和帝國主義者嘲笑話這些重點詞句來設計問題:①清政府剛提出築路計劃,一些帝國主義國家為什麼敢於出來進行阻撓?他們為什麼要進行阻撓?②他們爭持不下,又怎樣要挾的?為什麼會這樣要挾?③清政府任命詹天佑為總工程師,主持修築京張鐵路的消息傳出去後,國內人民反響如何?帝國主義者怎樣嘲笑的?怎樣理解這些話?帝國主義者的嘲笑有根據嗎?在引導學生討論理解的過程中,學生能搞清"阻撓""要挾"與"嘲笑"之間的層次關係,加強了思維訓練;要透徹理解文章內容,深刻體會文章思想感情,必須"注意當時當地的情況"這一學習方法。又例如有位教師教《我的叔叔於勒》時,不按循序提問:為什麼於勒本來是全家的"恐怖",後來卻成為全家唯一希望?他到美洲先寫了怎樣的一封信?第二封信又說些什麼?等等,而是采用綜合提問:於勒耗盡了家產,是個花花公子,為什麼若瑟夫會對他流露出深切的同情?學生要得到正確的結論,就必須在掌握全文思想內容的基礎上,對比於勒前後的不同,分析他給菲力浦兩封信所表達的思想,透過於勒在船上當水手時的服裝、神情、動作以及他的那隻手,看到他思想發生的變化,從而認識莫泊桑譴責的那個資本主義社會。在討論這個問題的過程中,需要判斷、推理、分析、綜合,需要速讀和"因文解道,因道悟文"的閱讀本領。這樣,能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受到多方麵的鍛煉,並使自學能力得到提高。

(十二)評論法

教師先不表態,把學生各種方法並列公布,提問學生評價,從而啟發學生思維,得出正確結論。當學生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法計算方法後,了解到要"先通分",因而要學生計算異分母分數減法"45-310"時,由於受思維定勢的影響,出現了以下幾種算式:

①45-310=810-310=510=12;

②45-310,45=4×25×2=810,

810-310=510=12;

③45-310=4×25×2-310=810-310=510

=12。

教師提問:這幾道算式對不對?哪一道算法最簡便?

學生通過討論、分析、評論,既找到最簡便的算法,且使學生掌握了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書寫格式。

(十三)連環法

它是指為了達到教學目的而精心設計的一係列環環相扣的問題。這幾個問題形成一個整體,幾個問題解決了,整個問題就解決了。如教學商不變的性質,學生列式後,設計了如下問題:①除數是小數,怎樣使它變成整數?②除數擴大10倍,要使商不變,被除數怎麼辦?③擴大100倍、1000倍又怎樣辦?除數變成是整數的除法後該怎樣計算?把這些問題解決了,學生就掌握了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計算法則,會計算了。

又如在教契訶夫的著名小說《變色龍》時,可設計一些環環相扣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回答。

第一個問題:根據課文的敘述,你認為課文主人公警官奧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麼?在學生準確地回答是"善變"後,提出了第二個問題:從課文中你們知道他"變"的主要特點是什麼?怎樣表現出來?學生討論回答:一是變得快(頃刻之間他對狗的態度"變"了五次),二是變得蠢(他"變"的理由是愚蠢的,邏輯是荒謬的)。接著可提出第三個問題:由此我們知道奧楚蔑洛夫是"變色龍"式的走狗,"變色龍"的色雖然變來變去,骨子裏卻隱藏著一個不變的性格內核,你們知道他這個性格內核是什麼嗎?學生通過分析課文得出結論:奧楚蔑洛夫狗仗人勢、媚上壓下、玩忽法律的奴才本性始終沒有變。於是又可提出了第四個問題:什麼原因促使這個執法者一變再變,左變右變?學生都能很好的回答:這主要是將軍的威勢促使他一變再變。為了提高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最後還要出一個問題:奧楚蔑洛夫這樣壞,為什麼沒人嘲笑他?而赫留金的手指被咬傷,是受害者,為什麼反而遭到人們嘲笑?這個問題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應讓學生反複討論。有的學生說,奧楚蔑洛夫是警官,有權有勢。沒人敢嘲笑他。最後大多數學生認為,奧楚蔑洛夫出場時,"廣場上一個人也沒有",狗咬了人後,"木柴廠四周很快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從地底下鑽出來的",這些描寫說明"那群人"是些窮極無聊的庸俗市民,他們沒有正義感,所以不嘲笑執法者,反而嘲笑受害者,當時的社會就是那樣一個畸形社會。

以上的相機提問和步步誘導,使學生不僅清楚地認識到了主人翁的性格特點,而且深入了解到,"變色龍"這個文學形象的諷刺鋒芒不隻指向沙皇忠實走狗的醜惡靈魂,而且直指造成這種社會現象的根源--俄國反動階級的精神統治。

(十四)消化法

適用於講授新課後,為了加深學生理解,在學生容易模糊處設問。例如,通過歸納,學生總結了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以後,教師提問:"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為什麼要先通分?通分以後,為什麼就可以按照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進行計算?"這樣就幫助學生進一步地理解了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又如學生掌握了長方形周長計算公式後,教師提問:公式中"長+寬"是指長方形中的哪一部分?在計算長方形周長時,為什麼要乘以2?這樣提問,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長方形周長計算公式。

(十五)發散法

這種提問具有如下特點:對於同一問題從不同角度去獲得多種答案。如一位教師教減法的意義,提問學生37-18=?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