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啟發學生答問的藝術(3 / 3)

又如,"同學們,誰見過壁虎?是在什麼時候見到的?是白天,還是晚上?是夏天,還是冬天?......

這位老師寥寥數語,就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開始思索,隨即這位老師又緊跟學生的求知欲,提出了問題:大家觀察壁虎有什麼特征?

問題引起了學生的濃厚的學習興趣,促使大家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積極答問。

這樣提問很好,誘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為深入學習課文奠定了基礎。

(七)加強評價,正麵強化

教師的評價在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中的作用很大。

美國心理學家E·B·佩奇曾對7個班級的中學生做過實驗。他把每班學生分為三個組,給予不同的評價,對第一組隻給"甲、乙、丙、丁"一類等級而無評語;對第二組除標等級外,還予以評語,即標定等級外,對錯誤的答案還予以矯正,並給以相稱的評語;第三組則給以特殊評語,即對甲等的評以"優異"。保持下去!"對得乙等的則評以"良好,繼續保持努力!"對得丙等的則評以"試試看提高點吧!"對得丁等的則評以"讓我們把這等級改進一步吧!"結果表明,這三種不同的處理對學生後來學習成績的影響有很大的不同。特殊評語的效果最好,無評語一組成績最低。

從這裏可以看出教師對學生做出正確的評定可以使學生感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受到了別人的尊重,從而產生了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

我國青年作家劉貴賢在中學時代由於教師對他的作文給以積極的評價,使他後來走上了文壇。他的一篇僅有兩千字的作文竟得到他的語文老師1500字的評語:"這是一個有才華的學生寫出的一篇非常優秀的文章......你要珍惜你的才華......"這個評語使他從此更加喜愛作文,並促使他後來走上了文壇。可見教師的評價對學生有多麼重要的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信息反饋及時,能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所以,要讓學生及時知道自己學習的結果,成功的信息使學生感到喜悅,可激起學生進一步求知的欲望;失敗的信息可使學生及時獲得矯正的良機,並能激發學生的上進心。

反饋一般來自兩個方麵:一是練習所顯示的結果。學生憑著練習的結果就能評價正確與否;二是教師和同學的評價。針對前者,教師要設計好練習題,以便學生能及時反饋;針對後者,教師要注意盡可能采用當堂反饋,當堂評價,以求利用學生剛剛留下的鮮明的記憶表象,滿足其進一步提高學習的願望,增強學習信心。

評價須注意以下幾點:

1.評價要準確

對學生的回答,對了就肯定是對的,錯了就是錯,對了一部分就肯定他對了一部分,不能含含糊糊,閃爍其辭。堅決反對既不肯定其正確,也不否定其錯誤的做法。

2.評價要及時

評價要抓住恰當時機,掌握時間技巧。評價過早,會打斷學生的思維過程,不利於學生深入思考;評價太遲,浪費時間。

3.評價要多啟發

教師要根據學生回答的實際情況。當學生不能正確回答時,要進一步調動積極性,引導學生思考,啟發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4.評價要多鼓勵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針對學生特點,多用鼓勵性語言,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

課堂提問的藝術是教師提問的技藝和藝術創造,能給學生美的體驗,激發學生的情感,變"苦學"為"樂學",使學生更好地獲取數學知識,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八)答問後的處理藝術

如果學生問題答得不夠全麵、深刻、正確,甚至一無所知,教師應認真地進行處理。

1.接通思路

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茫然無知,主要原因是理解跟不上去,找不到問題的正確答案。遇到這種情況,教師就應指給思考方向,接通學生的思路。接通了學生的思路,學生按照教師指給的方向思考問題,對問題就會作出正確的答案。

2.撥正思路

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的理解偏離了問題的要求。答得不夠正確或出現答非所問的現象,遇到這種情況教師就應該要學生好好審題,通過審題弄清題目要求回答的是什麼,來撥正學生的思路。學生審明了題意,撥正了思路,經過再讀再思之後,對問題就可能作出正確的答案。

3.深拓思路

學生對問題的理解隻浮於文字的表麵,不夠深刻時,教師就應通過深拓思路的方法加以指導。經過教師深拓學生的思路,他們對問題的理解就會達到應有的深度。

4.廣開思路

教師提出某個問題,有時學生理解得不夠全麵,雖答對了一部分,但不完善,教師應該通過廣開思路予以指導。廣開學生的思路,學生對問題就會較全麵地理解,經過充分思考,作出完整的答案。

心理學家認為,讓學生知道自己學習中的正確或錯誤,並及時表揚或糾正,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教師對學生答問時要仔細聽,認真觀察注意反饋信息,及時矯正及時評價,激發學生答問的興趣。

(九)處理學生不答問題的對策

在教學中時常出現學生不能、不肯作答的現象,這種狀況對於教和學都是不利的。因此,作為起主導作用的教師,必須主動尋找不作答的成因,以便采取相應的對策,有效地加以防止和克服。

學生不答問題的原因:

1.個性品質

學生個體的自信心、學習興趣、氣質性格等非智力個性心理品質影響他們的課堂答問。教學實踐中不難發現,缺乏自信心和學習興趣、性格內向、沉默寡言、膽小怕事、謹小慎微的學生,他們往往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雖具有一程度的理解,甚至完全理解,但卻不敢回答。對此,提問中教師對他答問要善於激勵,並注意創設情境和條件為他們的成功提供機會,從而使他們通過教師的激勵和自我價值、能力的肯定,樹立信心和勇氣,大膽發言。

2.疑懼心理

學生的疑懼心理是影響他們課堂答問的重要心理原因之一。具有疑懼心理的學生,他們往往懼怕教師提問他們,而正是由於內心的懼怕,影響了他們對問題的思考,使他們不敢作答。從疑懼心理的產生來看,主要有兩個方麵,一是教師教學上的專製作風,對不能作答或答問錯誤的學生隨意訓斥,甚至是諷刺挖苦,造成了對答問的懼怕心理。二是班集體的不良學習氣氛造成的個體間冷漠、嫉妒和敵視,以致產生答問者一旦出現錯誤或吱唔不清便嘲笑、起哄等,使個體在沒有十分把握時不敢冒然作答。

3.自卑心理

學生個體的自信心、氣質性格等非智力個性心理品質影響著他們的課堂答問。缺乏自信心的學生,由於他們對自己的成功不抱希望,或是由於屢遭挫折而在心理上存在"失敗情結",因而他們在自我認知和評價上往往認為自己"不是學習的材料""低人一等"。在這種消極心態支配下,他們在課堂上往往不敢積極答問。而性格內向、沉默寡言、膽小怕事、謹小慎微的學生,他們不僅具有思維言語動作遲緩的固有特點,而且具有超越他人的心理緊張焦慮度。這種氣質性格上的特點,影響了他們在課堂上的表現,使他們往往采取"旁觀者"的態度對待課堂答問,甚至采取躲避性行為,盡量不讓教師提問自己。

4.對立心理

不同的師生關係影響著學生的課堂答問。學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獨立思維能力的、活生生的個體,他們和教師之間在心理上始終存在著思想、感情、興趣、愛好等心理活動的雙向交流,從而形成師生之間友好、諒解、親近、依戀的心理關係。這種良好的心理關係有利於形成學生認真聽課、刻苦學習、勤於思考、虛心求教、樂於表達的優良學風。相反,當教師作風專製,對待學生不公正、不信賴,簡單地采取訓斥、諷刺,甚至是辱罵和體罰時,師生之間的關係就會出現心理障礙,甚至是出現逆反的對立情緒。在這種不良的心態支配下,個體對教師的提問就會采取拒不作答的消極態度,甚至破壞性行為。

5.僥幸心理

學生的僥幸心理不僅影響著他們的感知、記憶、想象、思維等認識過程,而且影響著他們的進取心、自信心,意誌等非智力個性心理品質。具有僥幸心理的學生,他們在課堂答問中往往認為教師不會提問自己而不認真思考,也不認真傾聽他人的回答。從僥幸心理產生的原因上看,與教師的提問方法密切相關。諸如一些教師平時提問時隻集中於幾個學生;提問時先指名後提出問題,而又沒有給其他學生提出一定的目的要求等。這樣往往使其他學生產生一種消極的心理定勢,認為教師不會提問他們而充當"旁觀者"。其結果造成教師提問他們時不是茫然不知所措,不能作答,就是答非所問,偏離問題。

6.從眾心理

個體的從眾心理也是影響他們課堂答問的原因之一。具有從眾心理的學生,他們往往不加分析與批判地盲目接受他人的觀點,而自己卻不認真地思考,力求提出獨立的見解。因而當他人不能作答時,他們往往也不能回答。從眾心理的產生,主要受兩方麵因素的影響。一方麵是學生個體的知識基礎和能力水平;另一方麵是群體的壓力。當個體對教師提出的問題理解不深或全然不解時,由於他們心理沒有把握而往往采取不作答或盲目重複他人答問的行為;而一些個體則是屈從於群體的不良壓力不敢作答或盲目接受他人觀點。

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采取民主的教學作風,加強對學生,特別是差生的"感情投資",建立民主平等、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消除人際心理障礙;善於運用有效的激勵手段,通過精心設計的、符合自信心不足和性格內向學生知識基礎與能力水平的問題,為他們的成功創造條件和機會,使他們在教師的及時表揚下積極作答。

7.知識儲備

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不牢固,分析認識問題能力差,不善於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具體問題,這是造成個別學生課堂提問中不能作答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和基本技能的訓練,注意新舊知識的前後聯係,啟發學生運用已有知識獨立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而且要有計劃、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以幫助學生增加知識積累,從而有效地提高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防止他們不能作答的消極現象發生。

8.能力水平

學生個體的能力水平存在著差異。同樣問題且知識基礎相近的學生,思維敏捷、反應迅速、概括能力和言語表達能力強的往往能夠作答;相反,則不會回答或回答不完整。一般當教師提問對象選擇不當又不給予他們以思考時間並加以啟發引導時,就可能出現個別學生不能作答的現象。因此,教師既要"吃透"教材,又要注意"吃透"學生。在重視並強化學生能力的培養與訓練的同時,提問中認真考慮和合理安排答問對象。對於一時不能作答的學生,要善於啟發誘導,根據不同情況機智地加以處理。諸如給予他們更多的思考時間,改變提問出發點,補充適當條件等,引導並鼓勵他們認真思考,積極回答。

9.情緒狀態

個體的情緒狀態不僅影響著他們對問題的思考,而且影響著他們對答問的態度取向。特別是當答問對象對教師存在著心理障礙,甚至是逆反心理時,他們往往采取消極的態度拒不作答或不願作答。對此,教學中教師在注意保持自身良好教學情緒的同時,要善於利用情緒產生的情境性、表現的衝動性和外顯性、影響的感染性等特點,運用激勵、暗示等手段和方式調控學生的情緒,以促使他們產生朝氣蓬勃、思維活躍、想象豐富、樂於表達的良好心理狀態。對於與教師存在著心理障礙,甚至是抵觸情緒的學生,教師要注意加強心理的溝通,以真誠打動他們的心,使他們從內心裏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關心、愛護、信任和期待,從而消除心理上的障礙,樂於接近教師,樂於聽從勸導,認真對待課堂答問。

10.學習風氣

鬆散、懈怠、互不關心、缺乏生氣的不良風氣,不僅容易使個體產生思維的惰性,形成個體較強的心理依賴性,易受他人的暗示性影響而簡單、盲目地接受他人的觀點和行為;而且往往容易造成個體間的冷漠、嫉妒,甚至是敵視,在他人答問中出現錯誤或吱吱唔唔時便產生嘲笑、起哄等不良現象,由此造成了學生不能作答或不敢作答。因此,教師在注意加強紀律教育的同時,要注意班集體的建設,培養積極健康的班集體輿論,並善於發揮集體輿論與規範對個體思想言行的約束、導向作用,以促進學生正確行為規範的養成,逐步形成集體成員間團結協作、相互激勵、取長補短、勤於思考、奮發進取、勇於探索的良好學習習慣和風氣。此外,教師要注意做好不良小群體和個別活動能量大、組織號召力強、對班集體有較大破壞作用的差生的疏導和轉化工作,使他們逐步改變不良習氣,自覺地維護課堂紀律。教師方麵的原因主要是:

(1)教學作風。教師的教學作風影響著學生的課堂答問。專製型的教師,由於他們平時對答問錯誤或不能作答的學生隨意訓斥、諷刺和挖苦,因而不僅打擊了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主動性,而且造成了學生對答問的懼怕心理,也由此影響著他們對問題的思考。久而久之,他們對教師的提問或不能作答,或不敢作答,甚至采取一言不發的逆反態度。而放任型的教師,由於他們對教學采取不負責任的態度,由此造成了學生對答問抱著無所謂的態度,不認真思考,也不主動回答。因此,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采取民主的作風,既對學生嚴格要求,又尊重他們的人格和才能,允許並鼓勵他們展開積極思維,獨立思考,大膽求異,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從而使他們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主動地獲取知識。

(2)問題難度。課堂提問中,學生不作答或不能作答與教師所提問題的難度密切相關。因此,提問中教師要善於根據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和年齡特點,精心設計問題,並注意提問對象的合理選擇,從而使自己提出的問題既具有一定的難度,又使答問對象經過獨立思考能夠回答,以增進其對知識的理解,學有所得。

(3)對象選排。不同的答問對象選排產生不同的答問效果。有的教師由於對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不了解,或忽視學生的個別差異,提問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時先讓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回答,而當他回答不出來時又不加引導,叫其他較差的學生回答,結果出現幾位學生都站著一言不發的尷尬局麵。因此,教學中教師平時要注意全麵了解各個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和個別差異,對全班學生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在此基礎上針對不同問題和每個學生的實際合理選擇答問對象,安排答問順序。做到一般問題先讓差生回答,當回答不上時再逐漸地叫更好的學生回答或補充糾正,從而調動全班學生的積極性,有點有麵,點麵結合,有效地防止不作答的消極行為。

(4)答問時距。教師提出問題後馬上讓學生回答而不給學生以思考的時間,這種快速作答的模式雖然適用於練習或複習的教學形式,但卻不適宜於需要學生思考、探究、評價、"發現"的教學。同時,由於學生缺乏思考時間而產生的對所提問題不完全理解或根本不理解的情況下又急於回答老師的問題,往往容易造成他們的因緊張而瞬間遺忘。由此往往使學生即使站起來也不能馬上回答的現象。因此,提問需要學生思考的問題時,教師必須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特別是對於思維敏捷性較差的學生更應該如此。

(5)問題表述。教師對所提問題的組織和表述影響學生的作答。如果教師對問題的表述不明確或太空泛,就會使學生抓不住要領,缺乏思維的定向而失去目的性和針對性,產生胡思亂想的心理狀態,使學生不能作答。因此,提問中,一方麵教師要明確學生理解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摸清抓準,切中要害,從而使自己有的放矢地提出確切而具體的問題;另一方麵要注意問題語言的表述,用簡明、確切的語言,盡可能從一個角度發問,縮小回答內容的範圍,避免歧義的產生,從而使自己提出的問題既切合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又使學生的思考和作答具有明確針對性,防止浪費教學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