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創造條件
問題的高水平,表現在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發現。例如小學數學中講乘數被乘數末尾有0的簡便計算方法時,先給學生創造條件,讓學生演算:
800×324008×300〖〗24240800×30000〖〗240024000800×300000000000024002400000
再讓學生觀察每一個乘式中,被乘數、乘數、積的末尾0的個數。
再提問學生說出乘數、被乘數末尾0的個數與積的末尾0的個數的關係。
學生自己探索,可得出乘數、被乘數末尾有0的簡便算法,不但掌握了法則而且培養了創造思維。
5.開拓思路
人類的各種物質成果都是思維的凝結。要開發學生的思維,就必須從幼兒抓起,從課堂教學抓起,從課堂提問抓起,通過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下麵有兩位老師講《桂林山水》時,不同的提問,效果不同。
學習《桂林山水》一課,有兩個不同的提問。
師甲:桂林山水怎麼樣?
生答:很美,桂林山水甲天下。
師乙:同學們讀了課文都感到桂林山水特別美,能說說桂林山水怎樣美嗎?
生答:桂林的山......;桂林的水......
同學積極發言,經過七嘴八舌不斷補充、發現、又補充,學生展開了思維的翅膀,縱橫馳聘,說出了桂林的美色,最後歸結到了一點:"桂林山水甲天下"。
顯然後一種提問優越。
6.落實措施
提問要寫入教案,這是教案的一部分。提問的方式、措詞、提問的對象、各種回答的對策,老師要心中有數。提問的目的、語言、應注意的問題等,都要周密考慮。每次上課後對提問的效果可作一小結,不斷積累經驗,使提問更加優化。
(三)確定課堂提問的程序
1.課堂提問的準備工作
良好的課堂提問,能啟發學生思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思考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良好的課堂提問,教師要在備課時做好充分準備,應充分考慮是否能產生這樣一些積極作用:①引起學生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②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於主要問題;③能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基本情況;④能激發學生根據教師提問積極思考;⑤能為學生創造條件,沿著一條正確思維路線思考問題、探索問題;⑥教師提的問題富有啟發性,能開拓學生思路,啟迪智慧;⑦使學生學會良好的構思和有效地表達自己的看法;⑧師生之間,溝通思想感情,增進民主合作的學習氣氛。
2.課堂提問的步驟
課堂提問的程序步驟,要考慮學生心理狀況,實際提問過程,一般應注意下列幾個步驟:①提出問題。提出問題,語言要簡練明確,使學生確切地掌握教師的要求。提問時,要使全班學生都注意所提的問題,思考所提出的問題。不先指定回答者,避免隻限於被指定的學生參與提問問題的思考。②稍停。提出問題,不要要求學生立即回答,要稍停片刻,給全體學生以思考問題,組織語言的時間。根據問題的難易和複雜程度,掌握稍停時間。③指定回答的學生。教師要親切地指定學生,使其針對所提問題,沉著地將自己的認識係統地表達出來。教師不應輕易打斷學生的發言,而應努力使學生不緊張,不拘謹。
3.課堂提問應做到"五優先"
(1)先提問,後指名。教師清楚地敘述完提出的問題後,要觀察學生對提問是否明確,然後提問,使全班學生都動腦筋思考。如先指名,被指名回答問題的學生積極思考,未被指名回答問題的學生就認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2)先思考,後回答。提問後要留給學生以思考的時間,多數學生"躍躍欲試"時,再指名學生回答,回答的內容、回答的語句不一定框限於預定的設想,要鼓勵學生的創見。
上海市一位優秀教師,其課堂教學形象生動,通俗易懂。他在講歸一問題這課時,是這樣提問的。
師:今天學習應用師(板書課題),請大家先想幾個問題,(出示三本同樣的課本)這三本書有多少頁?能算嗎?
生:不能算。因為我們不知道一本書有多少頁?
師:對!先要知道一本書的頁數,才能算出三本書的頁數。(出示一盒火柴)一盒火柴有80根,大家想一想,老師可以用幾天?
生:你要告訴我們一天用幾根?
師:不告訴你們能不能算出來?(生答不能)從這兩個例子告訴我們,一本書的頁數,一天用幾根火柴,都是很重要的條件,沒有它就無法計算。
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從改變條件著手,很自然地引入例題,整節課教得生動活潑,學生學得積極主動。
(3)先討論,後結論。對學生的回答,老師盡量不要立刻表態,可以讓別的同學補充、糾正、表示讚同、表示反對、提出不同的答案、提出更佳的方案等等。在此基礎上,老師"順水推舟",根據成熟的討論做出結論。這樣做的好處:①增強民主合作的氣氛,增進師生感情;②讓全體同學參與,強化了學生主體地位,調動了全班同學的積極性;③使問題從各種角度得到剖析,使答案更清晰、更全麵、更深刻;④培養學生研究的風氣、深鑽的精神,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
當然,對於一些簡單的問題,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要根據不同情況靈活處理。
(4)先學生,後教師。就是說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態度要親切溫和,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不能輕易打斷學生發言。學生稍有停頓,要讓學生思考繼續回答。學生回答有困難,老師要鼓勵學生想,必要時才適當引導或暗示。回答有錯盡量讓學生自己糾正或另外請同學糾正,在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後,教師才發表看法。
(5)先激勵,後更正。對學生的回答要熱情鼓勵,即使差生回答錯了,也要表揚他積極答問的精神。對於回答不全麵的學生,要著重表揚他對的部分,然後再提醒他今後要注意的不足之處。對優等生回答問題很"精彩"時,當然要鼓勵,但也要在更高層次上要求,促進他"更上一層樓",防止驕傲自滿情緒,不能"固步自封"。
4.課堂提問的過程
課堂提問的過程一般應包括以下四個階段:
(1)置境階段。教師用指令性語言設置問題情境,由講解轉入提問,使學生在問題的情境之中,從心理上對提出的問題有所準備。
(2)置疑階段。教師用準確、清晰、簡明的語言提出問題後,要給學生留有思考時間,然後根據學生具體情況,結合教學經驗,再要求學生回答。
(3)誘發階段。如果學生對所提問題一時回答不出來,教師要以適當的方法鼓勵、啟發、誘導學生作答。教師可查核一下學生對問題是否明確,甚至還可以提示一下思路,這樣促進學生回答,協助學生作答。
(4)評核階段。教師應以不同的方式評價學生的答案,包括:檢查學生的答案,估測其他學生是否聽懂答案;重複學生回答的要點,即進行延伸和追問;更正學生的回答,就學生的答案提出新見解,補充新信息;以不同詞句,強調學生的觀點和例證,也可以引導其他學生參與對答案的訂正和擴展。
(四)掌握提問的策略
1.創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
課堂氣氛對學生的智力活動影響很大。民主、和諧、融洽的課堂氣氛會使學生的情緒處於最佳狀態,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而過於嚴肅和單調、呆板的課堂氣氛則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抑製學生回答問題的欲望。可見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是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的前提。課堂教學應如何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呢?
(1)教師態度和藹。語言親切是創設良好課堂氣氛的重要條件。教師和藹的態度和親切的語言會消除學生對回答(或提出)問題的恐懼心理,自然會思想活躍,思維敏捷,主動積極地參加學習。
(2)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要持發展的眼光看待,多鼓勵,多支持。否則,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甚至會產生對立情緒。
(3)教師在課堂上要能滿足學生的補償心理。學生在課堂上回答教師提問時,也許因受到心理、知識、語言、思維諸方麵的障礙,很難確切回答問題。這時教師切莫冷眼旁觀或讓學生難堪,而要適時啟發引導,理解學生的思想,給學生圓滿表達自己思想的機會。這既可使學生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受到鍛煉,得到提高,又可使學生因自己終於回答出問題而感到心理滿足。良好的課堂心理氣氛自然形成。
2.要注意趣味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是學習興趣,因此教師提問如果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他們就有了學習的原動力,這是啟發教學的關鍵所在。為此,教師必須從教材和學生心理特點出發,引人入勝、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啟發性的問題,用科學的、藝術的、生動的語言,吸引學生去積極思維。
此類問題從內容上看,大多是與學生生活聯係密切的問題。因此,教師在提問時要注意理論聯係實際,不要從概念到概念、從理論到理論。提問的形式也要多樣化,布魯姆把教學提問歸納為知識(回憶)水平的提問、理論水平的提問、應用水平的提問、分析水平的提問、綜合水平的提問、評價水平的提問六種模式。不管哪種模式的問題大都要形式多樣,如填空、辨別、選擇、簡答、論述等。形式單一的提問會使學生感到乏味。
教師的提問,應富有啟發性。所提問題,能激發學生的思考與求知欲,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引起學生的探索活動,並在探索活動中培養創造能力。不能為提問而提問,所提問題沒有啟發意義,或屬可有可無,或教師問上半句,學生答下半句,無須思考就能回答。為此,教師在提問中要循循善誘,貫徹啟發性原則。教師必須明確:提問不等於啟發式,好的提問才是啟發式提問,啟發式提問重在所提問題有價值和意義,能夠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發展其思維力,例如,有位數學教師的提問就做到了這一點。
這位教師教圓這個概念時,一開頭就問學生:"車輪是什麼形狀?"同學們覺得太簡單,便笑著回答:"圓形。"教師又問:"為什麼車輪要做成圓形呢?難道不能做成別的形狀,比方說做成三角形、四邊形等?"同學們一下子被逗樂了,紛紛回答:"不能!""它們無法滾動!"教師又問:"那就做成這樣的形狀吧!"(教師畫橢圓)同學們開始茫然,繼而大笑起來:"這樣一來,車子前進時就會一忽兒高,一忽兒低。"教師進一步發問:"為什麼做成圓形就不會一忽兒高,一忽兒低呢?"同學們議論紛紛。最後終於找到了答案:"因為圓形的車輪上的點到軸心的距離是相等的。"至此,教師自然地引出圓的定義。
啟發式的提問,不僅要求學生得到正確的答案,而且要使學生知道這個答案是怎麼來的,使學生經曆一次獲得結論的過程,從而提高邏輯思維能力。有經驗的教師常常這樣提出問題:"這個問題你是怎樣想的?""你是怎樣得出結論的?"這都是啟發學生講求思維過程,從思維過程中引出結論的好方法。讚可夫曾在學生中進行了一次調查,出了一道7+7+7+4+7=?"的題,讓三個學生去完成。結果第一個學生依次相加,第二個算法是7×4+4得32。第三個是7×5-3得32。雖然三個學生的得數都對,但讚可夫下結論說第三個最好,因為他把其中一個4當作算式中一個並不存的7。由此可見,課堂提問在看學生回答問題結論的同時,要講求回答的過程,注意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