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昆蟲之家
1.春蠶到死絲方盡
我國自古就有養蠶的曆史,並以絲綢與西方文化相聯絡,開辟了""絲綢之路""。你知道一隻蠶寶寶一生吐的絲有多長嗎?
家蠶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昆蟲。把野生蠶馴化為家養的曆史已有3000~4000年了,我國是世界上養蠶最早的國家。我們勤勞的祖先用精湛的繅絲、紡織技術把蠶絲加工紡織成精美華麗的絲綢,而被譽為""絲綢皇後""。隨著商業的廣泛交往,遠銷世界各地,以此開辟了聯絡東西方文化與友誼的""絲綢之路""。
家蠶是鱗翅目蠶蛾科昆蟲,它一生要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發育階段,為完全變態昆蟲。家蠶經野生蠶馴化後,翅膀和嘴都退化了,不像野生蠶那樣喜歡飛翔。家蠶能吐絲,而且在絹絲昆蟲中吐的絲最長,就是由於在老熟幼蟲體內有一套完整的絲腺體係統。絲腺體長度約為身體的5倍,一端與貯存絲液的袋形囊相通,另一端與頭部下方的吐絲泡(也叫擠壓器)相連。當蠶寶寶吐絲時,它頭上的肌肉不停地伸縮,將絲腺體中的絲液擠壓出來,絲液接觸空氣後,就變成了凝固柔軟有光澤的絲了。在蠶兒吐絲結繭時,如果仔細觀看,還會發現它總是把頭一高一低地不停地左右擺動,把絲排列成很整齊的一個個""8""字形絲圈,當編織到20多個絲圈時便組成一個絲列,然後就會把自己身體的位置移動一下,再繼續編織另外的個個絲列。當編織的絲繭初步成形時,便把身體轉180度而向繭的另一端繼續編織,直到繭上的開口被封嚴,這個兩頭粗中間稍細的繭才算編織完畢。蠶寶寶就在這個自己編織的封閉的繭內脫皮化蛹,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作繭自縛""。
編織成這樣一個雪白的蠶繭,可消耗了蠶寶寶不少的精力。它在編織過程中要不斷地移動位置250~500次,要編織出6萬多個""8""字形絲圈,而一個絲圈的絲長平均約有0.72厘米,這樣蠶寶寶就要吐出4300多厘米長的絲來,這在絹絲昆蟲中可說是吐的絲最長了。
2.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蝗蟲總是成群結隊的出現,螞蟻、蜜蜂總是以家族分工的形式生活,昆蟲這種生活的習性是怎樣分類的呢?
群集是指同種昆蟲的大量個體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的習性。
在有限的最適生存環境中,個體大量集中,稱之為暫時性群集,如東亞飛蝗的群集。
飛蝗、竹蝗等昆蟲在一生當中總是個體大量地群集在一起。
多種瓢蟲在越冬時,常群集於建築物的隱蔽處、石洞內和枯葉落物下。
昆蟲的群集和散居使可以互相轉化的蟲量變得稀少,便可能轉化為散居型。蟲量越大,越容易群集,而且越聚越多。
昆蟲的群集還可以分成好幾種類型呢。除了前麵說的暫時性群集,還有一種是永久性群集。
雖然被稱做永久性群集,但也不是想象得那麼簡單。就是永遠都在一起,到死也不分開。
而社會性昆蟲是指同種之間有所分工、相互合作的一種類型,和螞蟻、蜜蜂等屬此類。
上述各種類型的群集中,昆蟲個體的親代之間或親代與子代之間,沒有互相合作的行為。
3.蟋蟀:""一山不容二虎""
自古以來,鬥蟋蟀都是有閑階層的一種有趣的娛樂。是不是所有的蟋蟀都是那麼好鬥呢?
蟋蟀俗名叫蛐蛐,之所以好鬥,大概與它們天生勇猛有力有關吧!蛐蛐後腿有力,口器堅硬,適於咬堅硬的東西,如農作物的根、莖、葉和果實都能咬斷。所以它們之間打鬥起來非常地激烈、殘忍。嚴重時能把對方的腿咬斷,甚至於皮開肉綻。正因如此,人們也喜好以此取樂,無聊時便湊在一起鬥蛐蛐,將兩隻蛐蛐裝在一個罐子裏,觀看它們你死我活的爭鬥。
但並非所有的蛐蛐都好鬥,好打鬥的隻是雄蛐蛐。雄蛐蛐因為生性孤獨,喜歡自己獨占一塊地盤,其他的雄性就不能再來侵犯。這種習性必然導致它們之間頻繁的戰爭。不過,在繁殖期,它為了繁衍後代,還是允許有一隻雌性來與它同住的。
■""土狗""的由來
藥用昆蟲中""土狗"",是將采到的活螻蛄,埋入生石灰中處死焙幹後的中藥材名稱,由於螻蛄經石灰焙幹,身體緊縮,六足抱在腹下,頭向腹部彎曲,形狀很似臥睡著的狗,故借形取名土狗。土狗可利水、消腫、解毒。內服可治水腫、小便不利、石淋、跌打損傷。外用可治膿瘡腫毒。
4.一場殘酷的爭奪王位戰
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裏爭奪王位的王室之爭一直都在上演,父子相妒,兄弟相殘,令王室中人不禁自歎,恨自己生在帝王之家。隨著剝削製度的消滅,王室之爭也告一段落,但在蜜蜂的國度裏,這種爭鬥還在殘酷的上演。小朋友,讓我們看看蜂宮秘史,看看蜂後之間的鬥爭,好嗎?
剛剛羽化的工蜂鑽出來後,會到處轉轉,找到藏蜜的巢室,大吃一頓,然後很快就開始工作;剛羽化的蜂後卻總要小心翼翼地先探出頭,看看外麵是不是安全才敢爬出來,因為等待它的是一場殘酷的爭奪王位的戰鬥。
培養新蜂後不是老蜂後的想法,完全是工蜂們的主意。每當老蜂後產卵的能力減弱時,或王國成員太多,蜂巢裏太擁擠時,工蜂們就會自做主張建造幾個王台,培養新的蜂後。當老蜂後知道新蜂後已經長大,往往出於嫉妒,要把新蜂後從王台裏拖出來咬死,但許許多多的工蜂圍住老蜂後,不許它亂動。新蜂後從王台裏出來後,會立即搗毀另外幾個王台,把還沒爬出來的新蜂後刺死;如果有兩隻新蜂後同時羽化,雙方會進行一場激戰,直到有一方戰死為止。這時,整個蜂巢裏發生大動亂,工蜂們將貯藏室裏的蜜搶出來吃光,互相用蜇針亂刺......老蜂後見到這種情況,隻好率領還擁護它的半數工蜂離開老巢,去建立新的王國,這就叫分封。當然,分封不一定都發生騷亂,有時老蜂後看到巢中王台已經造好,就會帶著半數工蜂飛走了。
5.美味佳饈宴佳賓
昆蟲中有許多種類,很早就已經加入了飲食文化的行列,遠在漢初的《爾雅》一書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土蜂啖其子,木蜂也啖其子"",意思是說土蜂和木蜂的蛹是可以吃的。你知道哪些昆蟲可能吃嗎?
以昆蟲為食的風俗習慣,與人際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國東南沿海一帶已流行。兩廣地區多池塘湖泊等淡水水域,因而水生昆蟲種類中的龍虱、田鱉等產量豐富,也容易采收,當地人便把龍虱、田鱉經油炸烘烤,蘸上鹹甜麻辣調料,味道好極了。江蘇、浙江是我國養蠶發達地區,蠶農除留足種蛹外,大量的蠶蛹經煮、醃、爆炒或製作蛹醬食用。北方人則喜吃""油炸螞蚱"",吃起來香酥可口。江西竹業發達,竹象甲幼蟲體大肉肥,洗淨後用麵粉掛汁油炸,稱為炸""蝦墩""。用昆蟲糞便泡""茶""給客人喝,聽起來有失大雅,其實這是千真萬確的事。茶農在采茶之餘,收集為害茶樹的害蟲糞便,經烘幹保存,取名""蟲""茶。因為這些害蟲取食的是茶葉,然後經過它們的消化係統,發酵並吸收了它們所需要的某些營養成分,排出的糞仍具有茶葉的清香,還是某些人們需要的清熱提神物質。據說這種""蟲""茶,是招待客人的珍貴飲料,並遠銷港、澳及東南亞一帶,其價頗貴。將由人工用肉類飼養的蠅蛆,洗淨消毒烘幹磨粉,添加佐料,混以糖及澱粉製成貢糕,名曰""八珍糕""。將蠅蛆洗淨,加蔥、薑、辣椒,清油炒至微黃出鍋,外焦裏嫩,酥而不膩,俗稱:""炸肉芽""。
可能有人持懷疑態度,認為昆蟲特別是它們的幼蟲,使人見後生厭,怎能登大雅之堂,其實不然,現代的高檔賓館,已出台""百蟲大宴""價格之高驚人。據文獻記載,世界上已有很多國家或地區,也都有以蟲為食的習慣。
6.戀""家""的蝸牛
蝸牛總是背著""家""走路,走到哪兒都可以在""家""休息,可能它是在尋求""賓至如歸""的感覺吧!蝸牛背著房子趕路不覺得累嗎?
蝸牛是很有趣的動物,全身上下都是軟軟的,找不到半塊骨頭,但身上總是背著一個螺螄樣的硬硬的殼,這是蝸牛的""家""。休息時,蝸牛躲進""家""睡大覺,醒來後背起""家""爬行。蝸牛走起路來慢極了,一隻全速前進的蝸牛,看上去就像原地不動,所以有人說蝸牛根本沒有腳。其實蝸牛有腳,但它的腳很特別,又扁又平又寬又大,好像緊貼在地麵的腹部。大家給這種有趣的腳起了個名字--腹足。見過蝸牛的人都知道,它爬過的地方,會留下一條亮亮的痕跡,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在蝸牛的腹足下麵有好多腺體,蝸牛爬行時,腺體會分泌出粘液留在地麵上,這種粘液好像膠水一樣,一遇到空氣,馬上變得幹燥發亮。
蝸牛的腦袋上有兩對觸角,一對大,一對小。在大觸角的頂端,長著兩粒小圓珠似的眼睛,觸角和眼睛連在一起,好像兩根短短的無線電天線,這是動物中少見的有趣現象。
■百足蜈蚣
百足蟲就是蜈蚣,在森林中搬開一塊石頭或腐爛的木頭,常常會發現下麵有百足蟲。百足蟲的腳數目不一樣,它的身體上每一節有一對腳,通常小蜈蚣有12對腳,大蜈蚣最多則有170多對腳。據科學家考證,幾百萬年以前地球上就有蜈蚣存在了,所以它也是地球上的元老動物之一。世界上最大的蜈蚣在非洲和南美洲等地,體長可達30厘米以上。
7.螞蟻的空中婚禮
在螞蟻家族內部,各種螞蟻的分工不同,因此其本領也不同,有的螞蟻會飛,而有的就不會飛。你知道哪些螞蟻會飛嗎?
每年的夏季或初秋季節,是螞蟻繁殖生育的時期,這時,蟻後就會孵出許多沒有翅膀的工蟻,以及一些有翅膀的雄蟻和雌蟻。等這些雄蟻、雌蟻長大成熟後,它們才能雙雙展翅飛向天空,到空中舉行結婚典禮,之後,再飛回地麵安家落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