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褥期有關知識(1 / 3)

產褥期有關知識

1.什麼是孕婦產褥期

產褥期是指胎兒、胎盤娩出後到產婦機體和生殖器官複原的一段時期,需要6-8周。醫學上將這段時間,稱為產褥期,或產後期,民間俗稱坐月子。無論產褥期或坐月子,都意味著產婦要臥床休息,將養好身體,促進生殖器官和機體盡快康複。

產前孕婦擔負著胎兒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營養,母體的各個係統都要發生一係列的適應性變化。尤其是子宮變化最為明顯,子宮肌細胞肥大、增殖、變長,到妊娠晚期子宮重量增加為非孕時的20倍,容量增加1000倍以上。心髒負擔增大,血流速度加快,心率每分鍾增加10-15次,心髒血容量增加10%,才能供養胎兒和自身需要。同時因胎兒逐漸長大,隔肌逐漸上升,而使心髒發生移位。肺髒負擔也隨之加重,肺通氣量增加可達40%,非常出現鼻、咽、氣管粘膜充血水腫。妊娠期腎髒也略有增大,輸尿管增粗,肌張力減低,蠕動減弱。其他如腸胃、內分泌、皮膚、骨、關節、韌帶等都要發生相應改變。產後胎兒娩出,母體髒器又要恢複到產前的狀態,子宮要縮小,隔肌下降,心髒複原,被拉鬆弛的皮膚、關節、韌帶要恢複正常。這些形態、位置和功能的複原,都要在產褥期內完成,而能否複原,又取決於產婦在產褥期內的將養情況,若將養得當,則恢複較快,且無後患;若將養失宜,則恢複較慢,且多患產後疾病。

2.月子中的居室環境

產後室內的布置是力求創造一個優美、清潔、舒適的生活環境。因為產婦及新生川幾乎所有時間都生活在室內,故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應盡力把室內布置得好一些,這有利於產婦的身體恢複和新生兒的健康成長,也是優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1)室內應清潔、通風。產婦居室要講衛生,應注意打掃幹淨。為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每大可開窗通風1-2次,每次通風時間可短一點。通風時母嬰要蓋好,不要吹直風,以免著涼感冒。房間最好能受陽光照射,以增強產婦和新生兒的自然免疫力,但應避免陽光直按照射嬰兒的眼睛。

(2)室內要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一般室溫在23-25℃,冬天應20℃左右,以使人感到舒適為好。注意室溫不宜過高,以免嬰兒起皮疹。溫度大體保持在60-65%左右比較合適,勿使室內過於幹燥,為了保持濕度,室內可放熱水盆或用加濕器。夏天要預防中暑,冬天要預防煤氣中毒。

(3)室內應保持安靜。產婦居室要盡量避免噪聲的幹擾,使母嬰能靜心休息。有條件的可給嬰兒安排一個小床,如果和母親同床,也應分睡。為了預防嬰兒感染病菌,要避免客來客往,更不能讓人去亂摸嬰兒。

(4)為使房間優美以陶冶孩子情操、開發智力,室內可擺設兒童玩具,張貼適合孩子的小動物畫、掛氣球、燈籠等。

3.月子中的居室應注意適度通風

產後居室注意通風,使空氣流通,這對做好產褥期保健是不可忽略的。通風可保持空氣新鮮,使室內空氣適宜,能有助於增強產婦及新生兒的抗病能力,以保證母嬰健康。居室通風要注意以下幾點:

(1)通風時不能使空氣對流太強,特別不要吹“通堂風”,別讓風直吹產婦和嬰兒,以免著涼感冒。每天可上、下午各通風一次,每次5-15分鍾。如果外麵風大時,可暫不開窗通風。

(2)夏天炎熱,尤其要注意居室通風,以防中暑。常見由於居室長時間受陽光暴曬,門窗緊閉,空氣不流通,使室內溫度過高、濕度過大,產婦穿著過多而中暑。室內悶熱,使嬰兒易患暑熱症、抽瘋、痱子、膿瘡疹等。因此,夏季居室通風次數可多一點,時間可稍長一點,以利於預防中暑。

(3)冬天寒冷,特別北方風大,又多刮西北風,一般產後不宜通風,故室內空氣不好,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嬰兒上呼吸道感染治療如不及時,則易患肺炎。為了使室內空氣新鮮,考慮到冬天太冷,每天可在外麵風小時開小窗通風。如果室內無暖氣設備而是燒煤爐,通風更為必要,以防煤氣中毒。不過每次通風時間可短一些,以免造成室內寒冷而不利於母嬰健康。

過去不少人認為產後開門窗通風,產婦會一輩子四肢及腰背疼痛,因而“坐月子”期間緊關居室門窗,還掛上門簾,這種舊傳統應該改變。

4.坐月子期間母體有何變化

月子內母體變化較大,因此產婦必須了解這些生理變化知識,以便自測其變化是否正常,家屬應仔細護理,預防產生疾病發生。

產後子宮要逐漸縮小,直至恢複正常。分娩後第一天,子宮底下降平臍,以後宮底每天下降1-2厘米,7天左右子宮降人骨盆腔,與恥骨聯合(即毛際處橫骨)平,大約42天左右恢複正常大小,這個過程稱為子宮複舊,所以產後42天應到醫院作婦科檢查,了解子宮是否恢複正常。

產後子宮頸從分娩時的鬆軟、充血、水腫,子宮壁很薄,皺起如袖口,呈空腔狀,經過30天左右,充血、水腫消失,恢複正常大小。由於分娩損傷,初產婦的子宮頸外回失去原來的圓形(未產型)而變為橫裂(經產型)。

產後陰道變鬆,陰道周圍皺壁減少,陰道內的粘膜平坦,猶如絕經後的婦女。一般說來,在短時間內,陰道粘膜不容易完全恢複到妊娠前的情況,隻有在停止喂奶後,月經來潮,卵巢功能正常,在雌激素的影響下,陰道粘膜才逐漸恢複正常。分娩時,由於胎兒擠壓陰道外口,常常引起陰道外口充血、水腫,或有不同程度的裂傷。充血。水腫一般在產生10天內逐漸消失。裂傷經縫合後,常在7天拆線。陰道口的處女膜,常因分娩時被撕裂,成為殘缺不全的痕跡,稱為處女膜痕。故凡見處女膜殘缺者,證明該婦女曾經有過孕產。

胎盤娩出後,約經24小時,乳房開始分泌乳汁,此時便可給嬰兒哺乳。產後1周內分泌的乳汁,稱為初乳,初乳的顏色呈黃色,汁較清稀,蛋白質含量較高,含糖量略低,並有緩瀉作用。以後乳汁逐漸成熟,成熟乳汁顏色為白色,質較濃,含蛋白蛋、脂肪、糖、多種維生素和抗體。產後3-4天乳汁增多,乳房充盈,這時產婦體溫可有升高,產婦感到發熱,中醫謂“蒸乳熱”,這種發熱一般不超過38。C,約24小時內自行消失,不屬於病態,產婦不必顧慮。產婦在哺乳期間,一般不來月經,但也有個別人在哺乳期照常來月經,如果月經周期、經期、經量、顏色、質地均同產前一樣,屬於特殊生理情況,不屑病態。如果產婦不哺乳,一般月經於產後30-42天恢複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