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的基本知識(2 / 3)

②體重試驗

定期給嬰兒稱體重(通常每一個月或每兩個月稱重一次,必要時也可每星期稱重一次),通過生長曲線圖檢驗嬰兒體重的增加情況,以判斷嬰兒是否吃到了足夠的奶量。一個健康嬰兒每月應該增加體重0.5-1公斤(1市斤—2市斤),或至少每星期增加125克(0.25市斤)。

(16)母乳喂養應持續多長時間

母乳喂養應持續到嬰兒一周歲左右。一般情況下,母乳喂養4-6個月後開始添加輔食。因為這時嬰兒生長發育的需要超過了母親的乳汁分泌量,同時小兒的胃腸功能也已發育成熟,可以逐漸接受其它食物了。但母乳對這以後的嬰兒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即使在出生後的第二年,母乳仍能提供給小孩1/3的能量和蛋白質,對2歲和2歲以上的嬰兒仍有營養價值。

(17)奶水不足的常見原因

統計和研究的結果表明,由於母親生理上的原因,確實不能為其嬰兒分泌足夠乳汁的母親少於1%,一點奶都沒有的母親就更少廠,甚至是沒有的。但目前沒有奶或奶水不足的母親相當普遍,在城鎮尤其突出。可以肯定地說,出現目前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是社會和母親對母乳喂養的認識不夠,以及喂養知識的缺乏。當然,具體到某一個母親奶水不足的原因,要作具體分析。常見的原因主要有這些:

喂奶次數過少。如每天喂哺次數少於5次,夜裏不堅持喂奶,就會造成嬰兒得不到足夠的奶,也影響母親分泌足夠的乳汁。

每次吸吮的時間不夠。嬰兒在兩側乳房吸吮的時間至少要達到5-10分鍾。因為吸吮得多,分泌的乳汁才會多。吸吮得少了,奶水就自然不夠了。

過早給嬰兒添加了輔食。由於添加輔食後,喂奶次數、吸吮時間都減少了,造成母乳分泌減少。純母乳喂養要求達到4-6個月。

嬰兒吸吮位置不正確,沒有對乳頭形成很好的刺激,使泌乳發生困難。

母親缺乏母乳喂養的信心和熱情,或有x它顧慮,造成泌乳反射差而分泌乳汁不足。

除此之外,母親營養不良、生病或服用是雌激素的避孕藥等原因也較常見。在上述這些原因中,任何一種都可能導致母乳不足,更何況常常是多種原因並存,以致“沒奶”的母親較為多見。

(18)增加母乳量的辦法

保證奶水充足,這是許多哺乳母親和即將做母親者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對於已經有奶水不足現象的母親,應該找出原因,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但不管是什麼原因引起的母乳不足,增加乳量的途徑基本上是相同的。

首先,母親對哺乳要有熱情和信心,母親應該懂得,用自己的乳汁喂養後代是母親的光榮責任,也是母愛的具體體現。還應該知道,哺育後代是人類及所有哺乳動物的本能,母親隻要有信心和願望,並且加強營養,注意休息,避免生氣與焦急,就會有充足的奶水。隻要母親樂意去嚐試,就會在哺乳中得到享受。

其次,母親哺乳要早喂、勤喂、多喂,並且喂見早喂就是要堅持早開奶,愈早愈好。勤喂就是喂奶的次數要足夠多,出生後半個月內,每隔1-2小時就要喂一次,隨著日齡與月齡的增長,間隔時間可延長,但不必受規定時間的限製,應按需哺乳,無論是白大還是夜晚,隻要嬰兒餓了就給喂奶。多喂就是要讓嬰兒多吸吮乳頭,每次吸吮的時間最少要達到5-10分鍾,嬰兒想多吸吮一會兒,就讓嬰兒繼續吸吮。堅持用雙側乳房哺乳,每次都讓嬰兒吸空,不能吸空也要擠空或用吸奶器吸盡。喂好就是母親喂奶的姿勢要正確,嬰兒吸吮的部位要正確,不要過早給嬰兒添加輔食。

第三,要保證母親孕期和哺乳期營養豐富,水分充足,休息充分,特別是要家庭和睦,保持母親心情舒暢愉快,避免生氣、焦慮,這些都是乳汁分泌的重要條件。母乳喂養不隻是母親一個人的事,還需要家庭和社會的支持。

當然,排除引起乳汁分泌減少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如母親服用了含雌激素的避孕藥引起乳汁分泌減少,則應立即停止用藥並改變避孕方法。值得指出,隻有少數藥物可以幫助增加乳量,也隻能在確診母親確實無足量乳汁後,才能在醫生指導下試用催乳藥物。真正沒有乳汁的情況是少見的。

(19)雙胞胎的母乳喂養

在同一時間要照看兩個孩子的確是一項艱苦的工作,困難很多。但隻要喂養得法,大多數母親都有足夠的母乳喂哺雙胞胎,對於這一點母親必須有正確的認識和樹立堅定的信心。因為乳汁分泌有一個特點,就是吸吮越多,分泌就越多,因此,在保證母親的營養合理供給的條件下,兩個孩子的吸吮,一定會有足夠兩個孩子吃飽的乳汁分泌。

喂哺雙胎的方法有很多,有的母親是先給一個孩子喂奶,然後再給另一個孩子喂奶,也有的母親讓一個嬰兒固定在一側吸吮,或者有意識地交替輪流。有的母親兩手分別抱著兩個孩子的身體和腳,同時喂哺。這些方法都是允許的。母親可選擇適合自己和自己孩子的最好方法。

(20)低體重兒的母乳喂養

凡胎齡小於37周出生的新生兒稱為早產兒或未成熟兒,出生體重一般小於2500克,身長一般小於45厘米,這些嬰兒身體的器官在結構上與生理上均比足月兒差,故更需仔細、耐心地護理,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保證母乳喂養。出生體重低於 1500克的早產兒是完全不具有吸吮能力的,出生體重達到1800克或胎齡在34周之後的早產兒便具有吸吮與吞咽能力。早產兒母親的乳汁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這正是早產兒最需要的營養物質。因此,讓早產兒和低體重兒吃自己媽媽的奶對這些嬰兒的發育是十分重要的。對於不能吸吮的早產兒、低體重兒,母親可采用擠奶的方法喂養,每天的次數不能少於8次,每次都要盡量擠出較多量的奶,然後用杯子和小匙,帶嘴的壺或滴管喂給嬰兒吃。值得提醒的是:①擠奶的次數不能少,如每天隻擠1-2次,母親的奶量就會減少,使嬰兒不能得到足夠的奶量;②用杯和匙喂奶時的量要準確,對於低體重嬰兒,出生第1天每公斤體重喂奶60毫升,以後每天增加20毫升,即第2大80毫升,第3天豪毫毫毫升……直至第8天後每公斤體重喂奶200毫升,並按此量維持到嬰兒體重達到1800克。然後讓嬰兒自己吸吮母乳。以上所說量為每大的用奶量,分成8次喂,約3小時喂一次;③不宜用奶瓶和橡皮奶頭喂奶,以免影響嬰兒日後吸吮乳頭,最好是用一個很小的杯子或者帶嘴的壺;④要盡早給低體重嬰兒喂奶,如在出生後6小時還不喂奶,就有發生低血糖的可能。要幫助嬰兒盡早學會吸吮奶頭,以便刺激泌乳反射;⑤在喂養時要注意給嬰兒保暖。低體重嬰兒容易體溫下降,常常要消耗從食物中得來的大部分能量來維持體溫,這樣,就會隻剩下少量熱能供生長發育需要,因此,即使在熱天也要注意適當保暖。

一般來說,低體重嬰兒開始很難吸空乳房,這時母親應該將剩餘的乳汁擠出,並用杯於和小匙喂給嬰兒吃,這樣,既能使嬰兒吃到足夠的奶,又能防止奶脹,使母親分泌出更多的奶。

對於低體重兒的喂養,需要比正常足月嬰兒更加細心,要特別注意觀察嬰兒的體重變化,定期稱量,以便對喂養情況作出正確的估價。

(21)兔唇或跨裂嬰兒的母乳喂養

誰都希望腹中的嬰兒完美無缺,但誰也不能保證事隨心願_-旦有缺陷的嬰兒降生了,正確細心地哺喂這些嬰兒就很重要了。因為兔唇嬰兒一般在3個月後,齶裂嬰兒通常在1歲左右時要進行手術矯正,因此,正確細心地喂哺,使嬰兒長得健壯,這樣才能幫助嬰兒將來承受得起手術。

一般來說,裂口在唇或牙床的嬰兒能夠成功地吸M乳頭。當嬰兒吸吮部位正確,已將乳暈含人口內時,母親應將乳房緊貼其裂口,這樣會幫助嬰兒較好地吸吮。如裂口在齶部,則吸吮就比較困難,但對幹裂口在一邊的嬰兒吸吮的成功率還是比較高的。對母乳喂養困難大的嬰兒可以川吸管或杯將擠出的奶哺喂。在此之前,讓嬰兒努力嚐試並學會在乳房上吸吮,能增加吃到的母乳,有利於生長發育。

(22)黃疸兒的母乳喂養

嬰兒出生後的皮膚應逐漸轉為健康的粉紅色。當皮膚顏色轉變為黃色,眼珠也發黃時,醫學上稱為黃疸。黃值又可分為“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疸是由於嬰兒肝髒發育還不成熟,對膽紅質的代謝能力還低的一種表現,一般發生在生後第3天,可持續7-10天,早產兒持續的時間可更長一些。缺乏足夠量的母乳也是發生黃疸的原因之一。此時,隻要嬰兒吸吮良好,除繼續照常哺乳外,還需額外增加白天與晚上喂乳的次數,部分有黃疸的嬰兒可有嗜睡,使吸吮次數減少或吸吮無力,這時母親應該幫助嬰兒盡可能吃到足夠的奶量。如果是用杯於吃擠出的乳汗;,則喂的奶量應該增加20%。給黃疸的嬰兒提供葡萄糖、 白仆水或其他輔食是毫無益處的。請注意,病理性黃疸的嬰兒也必須吸吮母乳或吃擠出的乳汁。

另有一利黃疸是因吃母乳引起的,稱為母乳性黃疸綜合症。發生率為母乳喂養者的0.5-2%,其特點是生理性黃疸延長,持續達2-3個月。停正母乳喂養後黃值下降,恢複母乳喂養後又上升,一般對嬰兒沒有影響,因此,也不需要停止母乳喂養。

(23)嬰兒生病期間繼續給嬰兒喂奶是十分重要的

有的嬰兒生病後食欲下降,吃奶後可能發生嘔吐或發生腹瀉。這時母親往往容易驚慌失措,不給嬰兒喂奶。其實,嬰兒生病期間繼續給嬰兒喂奶是十分重要的,這是因為生病的嬰兒恢複健康需要營養,生病時繼續哺乳則有助於嬰兒恢複健康;而且對生病的嬰兒來講,母乳是最營養的、最易消化的食品,也能幫助治療腹瀉。如果嬰兒生病時停止母乳喂養,盡管隻停幾天,等嬰兒痊愈後往往會拒絕吃奶,從而可導致營養不良。由於停止吸吮,乳汁分泌也會受到減少。

嬰兒生病時吸吮也許沒有平時那樣有力,也可能保持不了平時那麼長時間,因此,需要母親更加具有耐心,幫助嬰兒經常吸吮。隻要母親能滿足嬰兒經常吸吮的要求,嬰兒就可得到平時一樣多的乳汁。如果嬰兒因病不能吸吮,母親應該將乳汁擠出用杯和小匙喂給嬰兒吃。

對於6個月以上,已經添加了輔助食物的生病嬰兒,在增加母乳喂養次數的同時,還需繼續添加其它食物。如患腹瀉,應添加口服補液。一旦病愈,就要供給比平時更多的高能量、高蛋白質的食物,補足失去的體重。生病的嬰兒,需要每周或每月稱量體量一次,並記錄在生長曲線上,母親應該通過母乳喂養或增添輔食來幫助嬰兒盡快地恢複原來的體重,並繼續增加體重,以防止營養不良的發生。

(24)剖腹產嬰兒的母乳喂養剖腹產的嬰兒和自然娩出的嬰兒在吸吮乳汁的能力方麵,是沒有區別的。

剖腹產的母親和自然分娩的母親分泌乳汁的能力也沒有多少差別。隻是剖腹產的母親由於傷口疼痛,要早開奶會M難一些。在產後l-2大,母親可能需要別人將孩於抱給她喂,但不管怎麼樣,必須在剖腹產後24小時內計嬰兒吸吮奶頭,開始母乳喂養。這對於剖腹產的母親能否成功實施母乳喂養是了非常重要的。因此,必須早開奶,並象對待一般嬰兒那樣,在保證嬰兒吸吮位置正確的同時,盡可能做到按需喂哺。

許多嬰兒中斷母乳喂養的直接原因是因為母親短期或長期生病。有的母親認為生病了不能喂奶;有的母親認為生病後奶少了,不必喂奶;有的母親生病住院,而孩子留在家中中斷了喂奶。但不管是什麼原因,在一般情況下,母親生病中斷嬰兒喂奶是不妥的。迫使母親必須中斷喂奶的疾病隻有如下幾種:

①母親患活動性肺結核,重症心髒病或腎髒病,糖尿病,癌症或身體過於虛弱。

②母親患慢性疾病需長期應用藥物治療,而這些藥物又可使嬰兒中毒或成癮。

③母親患急性傳染病或敗血症。

④乳房膿腫。

母親在不發熱的情況下,患一般性疾病,乳汁分泌是不會減少的。奶計減少的原因一般是因為嬰兒停止了吸吮。隻要母親在生病期間,即使在住院期間也把嬰兒帶上,堅持喂奶,或者把奶擠出來,乳汁的分泌就不會減少。當然,如果母親由於發熱而失去許多液體,奶汁分泌可能會減少。這時母親就應該注意多飲水。

如果母親是乳房患病,如乳腺炎、乳房膿腫,也要盡可能地不中斷喂哺,因為這類疾患本就是因為吸吮不充分,乳汁淤積所致;;這時堅持喂哺的話,不但能使嬰兒吃到母乳,對乳房疾患的治療也大有幫助。這是一舉兩得的事。如果不得已必須中斷喂哺,病愈後媽媽應設法重新增加乳量,其方法同前麵所介紹的增加奶量的方法是相同的。

(25)哺乳期的母親應慎重用藥

哺乳期的母親因病吃藥,是較常見的事。很多人擔心藥物進人乳汁而影響嬰兒,對是否繼續喂奶便猶豫不決。當然,這種擔心確有道理,因為有的藥物,被吸收進人血液後,對進人乳汁,乳汁受到“汙染”,嬰兒吃了這種乳汁後,可產牛相應的損害,如皮疹、嘔吐、腹瀉、肝功能受損等症狀。但人多數常用藥物,例如抗菌素、阿司匹林都是安全的。在母親服用這此藥物時如停止母乳喂養是非常錯誤的,將會給母親停藥後的喂養帶來麻煩,給嬰兒的成長帶來不利影響。如果我們了解了藥物的特性,知道藥物在血液。乳汁中的分布情況,就可以設法避免藥物對乳汁的“汙染”。藥物進人母體後,根據藥物在乳汁和血液中的不同濃度,可出現四種情況:①藥物在乳汁中的濃度低於血液中的濃度。大部分藥物均為這種情況,如青黴素、氯黴素、各種維生素等;②乳汁與血液中的藥物濃度相近。如磺胺、四環素、滅滴靈、異煙肼、地巴唑、碳酸鋰等;若乳母服用四環素,將易引起嬰兒日後牙齒發黃,即“四環素牙”,值得注意;③藥物在乳汁中的濃度高於在血液中的濃度。如紅黴素、眠爾通等;④藥物不進入乳汁中。如先鋒黴素Ⅰ、Ⅱ,青黴素,普魯木辛、心得安。保泰鬆。內咪嗪等。乳汁中的藥物濃度越高,對嬰兒的影響就越大。此外,不同藥物所引起的毒副作用也是不相同的。

母親如在哺乳期需經常服用在乳汁中有較高濃度的藥物,是否繼續母乳喂養,要聽從醫生的意見,並注意觀察藥物對嬰兒是否有副作用。如果乳母患慢性疾病,需長期服藥,如抗腫瘤藥、抗癲痛藥、抗精神病藥、激素。磺胺類及抗生素等藥物時,應考慮斷奶,改人工喂養。如乳母患急性病需用作用較強的藥物,又不能用毒性小的藥物代替時,可暫時中斷母乳喂養,改用人工喂養。並定時用吸乳器吸出母乳以防“回奶”,待母親病愈停藥後再喂母乳。

值得特別提醒的是,雖然母親服用大多數常用藥物對嬰兒喂養是安全的,但哺乳期母親用藥仍應十分慎重。特別是不能自以為是,濫用一些自己認為無害的藥物。

乳母飲酒量多,吸煙量大時,均影響嬰兒的健康,因此,最好還是不要抽煙喝酒。

2.人工喂養

(1)嬰兒代乳品的選擇

幾千年來,人類的延續就是依靠母親的乳汁來哺喂新生的嬰兒。但由於某些情況,如母親患慢性病不能喂哺,或因其它原因引起母親沒有乳汁分泌,以致無法哺乳時,人們隻好改用代替母乳的食品,這種食品稱為代乳品。以代乳品喂養嬰兒的方式稱為人工喂養。至今,尚沒有一種代乳品能和人乳相比,因此,所有母餘隻在萬不得已時才采用人工喂養。

目前,我國市場上出售的代乳品種類甚多,以下幾種比較合理,可考慮選用。

①鮮牛奶:它是較為合理而普遍應用的一種。牛奶所含蛋白質和礦物質的量比人乳高,但質量不如人奶。4-6個月以前的嬰兒必須加水稀釋並加 5%的糖增加熱能,4-6個月以後,可使用純牛奶。

②鮮羊奶:含蛋白質、礦物質的量略高於牛奶,也和牛奶一樣需要加水稀釋和加糖。參與生成紅細胞的葉酸與維生素B含量不足,食用者可發生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因此需要添加輔食,不會發生過敏。

③奶製品:

全脂奶粉。較鮮奶易於消化,適合喂養嬰兒,去脂奶粉因熱能含量不夠而不適合喂養型兒。

人乳化奶粉。所含的各種蛋白質、礦物質。脂肪、糖、維生索,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比牛奶更接近人奶。有的還增添了維生素D和鐵,很合適4-6個月以內的嬰兒使用。

蒸發奶;由鮮牛奶蒸發水分至原體積一半的濃縮奶,經消毒後罐裝。食用時隻需用等量水稀釋即還原成牛奶,奶的成分準確,較鮮牛奶又易於消化,使用也方便,但價格貴。

④不含奶的代乳品:“嬰兒營養粉”,是由大米粉或小麥粉、黃豆粉、蛋黃粉、骨粉和核黃素等配製成的,適用於6個月以內的小嬰兒,也適用於牛奶過敏和乳糖耐受不良的嬰兒。

⑤煉乳、乳兒糕和糕幹粉:由於蛋白質與脂肪含量低,不宜作嬰兒主食。

(2)奶粉的質量辨別

選用質量好、適合小兒食用的奶粉,這是人工喂養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日常生活中,奶粉的質量主要從奶粉的氣味、滋味、狀態及色澤加以辨別。

①辨別氣味和滋味

正常奶粉帶有微甜的奶味,飲用時有細膩適口的滋味。如奶粉存放時間長,接觸空氣受潮變質後,就會出現異味,如哈喇味、酸臭味、陳腐氣味等。凡有這些氣味的奶粉,都不能給小兒食用。

②觀察狀態和色澤

正常奶粉為乳白色,色澤均勻一致。呈一幹燥的粉末狀,顆粒均勻一致,無凝塊或結團。如發現奶粉成顆粒狀不易溶解,就不能給小兒食用了。如奶粉僅出現結塊,但無變色、變味,不影響溶解時,仍可食用,但應盡快食用。

除此之外,在選購奶粉時,辨明商標和出廠日期,檢查包裝是否有破損,對選購有質量保證的奶粉和防止上當受騙都是很重要的。

(3)牛奶的調配及用量

一提起人工喂養,人們就想到了牛奶和以牛奶為主要成分的奶粉。究竟配製成什麼樣的濃度最適宜於嬰兒。到目前為止,仍有不一致的意見。嬰兒消化能力的適應性較大,無論是稠還是稀,從表麵上看,與母乳喂養的嬰兒大致一樣,都能適應。但事實上嬰兒為此卻付出了一定的代價。因為過濃時,即使嬰兒不腹瀉,也加重了嬰兒胃腸和心、肝、腎等髒器的負擔,而過稀時,又因能量不夠會影響嬰兒的生長發育。

鮮牛奶的缺點是含酪蛋白多,難以消化;含不飽和脂肪酸及乳糖比人乳少,產熱量少;含礦物質多,增加腎髒排泄的負擔;易受細菌汙染等。一般在食用前需通過稀釋、煮沸、加糖(5-8%)三個步驟來糾正上述缺點。

對十未滿月的嬰兒,牛奶需加水稀釋。出生後1-2周內的小兒可用 2:1的牛奶,即鮮牛奶 2份加水1份。剛出生1-2天的嬰兒,每一次,每次可喂15-30毫升。1-2周之後,逐漸增加牛奶的濃度,由奶和水的比例2:1,增至3:1,再過渡到4:I,這樣的配製比例,要持續到4個月,此後,牛奶就不要再稀釋了。但也有人認為,滿月後的嬰兒可喂全奶,們奶中要多加水。目前,許多城市中家庭訂購的牛奶不是新鮮的全牛奶,而是加入了黃油、奶粉及5%的水,再高溫消毒的配製牛奶。對於這種牛奶,可先用3:1—4:1的比例稀釋,如大便正常,滿月後可喂全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