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讓孩子知道凡事要商量
孩子還小,也許不了解為什麼看到喜歡的東西不能拿走,這時家長可以這樣回應他們:“如果你想要這個東西,可以告訴媽媽,讓我看看可不可以?”讓親子之間,可以有“談”和“商量”的餘地。
4 明白“偷”與“借”的差別
父母必須讓孩子明了借與偷之間的差異,及其不同的後果,當你對孩子說:“不可以偷拿別人的東西”時,讓他了解“偷”,是不對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5 為拿(偷)東西付出代價
為了幫助孩子了解,隨意拿人家東西是不對的行為,是需付出代價的。當孩子有不當行為時,父母可以罰他做一些額外的工作,或是要他放棄一樣他很珍愛的物品,讓他同樣感到失去喜愛東西的痛苦感受。
6 將拿(偷)的東西歸還
孩子拿(偷)了別人的東西,還得自己規還;如果有必要,父母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去。
7 學習分享
當家中另一個新生兒出生時,正是大孩子學習分享的最佳時機,父母可以請大孩子為新生Baby拿奶瓶、遞尿片或說故事,賦予他責任感和使命感,借此方式讓他跨過成長的門檻。
8 重承諾
處理孩子搶奪別人東西時,父母千萬不要使用哄騙的方式。如隨口承諾:“你先把東西還給別人,以後媽媽再買給你。”說完也就忘了,孩子一旦有受騙的感覺,下次就很難再相信父母的話了。
9 適時的讚美
如果經過父母的解釋、教導,孩子逐漸改正了壞習慣,父母應適時地給予孩子讚美和鼓勵,如:“你真乖,媽媽很高興你這樣做。”孩子便會知道這個行為是媽媽喜歡的,在鼓勵和讚美之下,他自然會慢慢養成良好的社會行為。
10 堅持原則
父母對孩子訂出獎懲規則後,就要切實遵守。千萬不要為了貪圖方便或疏忽,今天可以,明天卻又不可以,朝令夕改,會使孩子莫名其妙,產生混淆不清的誤導。
11 有效的親子關係
良好的親子對話是很重要的,借著溝通可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並鼓勵他說出生活中所發生的大小事,便可提早防範許多觀念上的偏差或不良的行為。
了解動機適當處理
“敬人者,人恒敬之”;同樣地,被尊重的人才懂得尊重別人。廖麗文老師表示,孩子是從學習中成長的,在陪伴孩子走過成長的這一段路時,請以愛心、耐心來包容他,給他一次又一次的機會。
此外,父母若發現孩子拿(偷)別人東西時,應先了解其動機,再做適當的處理。父母可以責罵他、處罰他,但不要忘記孩子也有自尊心,父母若能尊重孩子,孩子就學會尊重自己,有了自尊心,就不會輕易去拿(偷),或是做其他不好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