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事該給寶寶自主權
對於孩子自主性越來越強,該如何處理才好?專家表示:當寶寶會走路時,獨立能力增加,他可以移動自己,到達他自己想去的地方。此時身體肌肉逐漸成熟,使寶寶開始運用自己的漸長的能力,來處理所有事情,包括喂食、穿衣、擴大自己的活動空間等,不再局限於被照顧狀態,開始會向外界伸出觸角來嚐試,以滿足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倘若此時父母為寶寶做得太多或限製太多,則寶寶將無法知道自己的能力,亦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所以當寶寶有能力自選做主、決定的事情,如該如何安排玩具的擺放位置等,應支持他們自己做決定並鼓勵他們將自己的決定持續;必要時,父母可給予部分協助,讓寶寶順利達成自主能力的培養。
與此同時,對於不安全、不當的行為,亦須給予限製,讓寶寶有機會了解大人對他們行為的期望,並建立是非觀念。此外,行為的限製亦反映出對寶寶安全的注意,一旦寶寶的行為對他人或自身安全有威脅時,如打人、將手伸進轉動的電風扇中等,則須嚴格地限製。方法是先將他帶開,或中斷他的動作,再嚴厲地告訴他:“不可以。”
而當寶寶自主的需求逐漸增大,卻必須麵對父母對其行為的限製時,常會出現受挫折的負麵情緒,此時,父母可以安慰寶寶,並以語言引導或協助他們說出自己的情緒,如我很生氣,我很難過等,讓寶寶了解自己的負麵情緒,並進而控製它們。
能力的培養
讓寶寶有機會自己做主、做決定,才能讓寶寶順利達成自主能力的培養。哪些是寶寶有能力自行決定的事情呢?
1、自己進食
孩子想要自己進食時,就任由他自選嚐試,隻要為他係上圍兜,地上鋪上報紙即可;孩子練習自己吃飯時,常常會弄得滿臉、滿地都是,這是很正常的,千萬不要因此而責怪他,剝奪他學習的機會。
2、衣服樣式、顏色的選擇
天氣冷的時候可以建議孩子戴上帽子、穿上外套,但對於外套裏的衣服,則可以讓他自己作決定喜歡什麼樣式、顏色,使他能辨別自己喜愛的東西,以及培養獨立的個性。
3、玩具分享
對一個成長中的孩子來說,由於我自我意識較強,往往無法與他人達成分享。所以父母必須了解孩子自我中心的心理,采取適當的方法使幼兒分享的樂趣;當孩子不願將玩具與同伴分享,而有爭吵行為發生時,別急著介入他們的爭執中,應給予孩子自主的空間,學習去解決。
4、單獨獨處的地方
當孩子心情不好、情緒不佳時,應給予自己單獨獨處、選擇地方的自主權,這段時間內暫時不去打擾他;一段時間後,再去詢問孩子:“寶寶,可以告訴媽媽,剛剛一個人在這裏做些什麼?……”
5、遊戲區的選擇
讓孩子自己決定到哪個地方玩玩具,以不妨礙他人為原則,在這段時間,這個地方是屬於他的遊戲區,父母不要去幹擾他;等到時間一到,就需要將這裏的玩具都收拾幹淨,恢複原狀。
6、左右撇子
讓孩子自己自由地用手探索環境、使用餐具、玩玩具,由自己摸索哪隻手是優勢手,並尊重他的決定;強製將左撇改成右手,反而易造成孩子身心混亂,何不讓孩子自由發揮呢?
7、哭的權利
當孩子受到挫折、受傷時,讓他盡情地發泄、享有哭的權利,暫時不要給予他任何言語或肢體上的回應。等到孩子停止傷心後,再與他討論:“寶寶,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哭得這麼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