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我國古代傳說中,有許多征服自然的奇人,其中也有“化學家”。“煉石補天”的“盤古氏”是其一,“擊石取火”的“燧人氏”是其二,“遍嚐百草”的“神農氏”是其三。人們敬稱他是“神農氏”,說他嚐百草時,日遇七十毒。可以說,他既是農學家又是藥物學家,為了鑒定什麼東西能吃。什麼東西能治病,親自用嘴嚐,用自己的肉體去做實驗,這可能都是真的。但說他一個人日遇七十毒,一天中死去活來幾十回,就太言過其實了。

遠古時代生物的品種少,致病的細菌和病毒也不會五花入門的有現在這樣多。但是自從有了生物群,它們之間就既有助長的也有對克的複雜關係,生活在其中的人也不能例外。人的意識中,天生的自衛本能,發展成尋醫找藥的主觀行動,是很自然的,而且人人都會這樣做,直到現在都是如此。

當人們有了比較豐富的醫藥知識,社會的發展又創造了可以分工的條件時,集中的由一部分人去配藥行醫,從而形成專門的學術。其中又得有一些造詣較高的學者,去總結前人的經驗,加以提煉和發展。我國明代的藥學家李時珍就是其中出類撥萃的一位。

下麵,我們隻談幾個李時珍為了證實傳言和驗證藥效而舍身忘死的故事。

年輕的李時珍,在身為醫生的父親影響下,幾乎讀遍了古傳的所有醫書,深感其中雜亂和謬誤並存,各家陳說不一,就立誌要重新撰寫一部較完整的藥典,以集古人之大成,立自我創建之新章,這可不是輕而易舉,必要的考察和驗證是決不可少的。

一次,他從書上看到說有一種白花蛇,身上有24塊斜方形的花紋,它牙利而毒,遊走如飛,入藥可透骨搜風,截驚定搐,幾乎全身都是寶。事實是否如此,就得捉幾條來看看。

捕蛇,得冒生命危險,入深山,涉草叢,不分晝夜的守在有蛇出入的荒野,更需要體力和膽略。就這樣,李時珍竟然單身一人,入山捕捉到了書上所說的“白花蛇”,經仔細研究後,寫了一篇《白花蛇傳》的文章,詳盡的描述了白花蛇的習性、毒性和藥性,為後人留下了珍貴可靠的資料。

李時珍經常遊走四方,到民間采訪。一次聽人說一種叫做曼陀羅的野生植物,俗名又叫“風茄兒”的花,煎湯服用,少則令人狂笑,多則昏迷如死。他查遍古書本草各冊,都沒有記載,於是決定親自去實驗。

原來曼陀羅是一年生有毒草本,花和全株都有劇毒。李時珍隻是聽人一說,說決定自己去試服,這樣的舉動是很冒失的,但又沒有別的辦法。在服藥前他對其後果無法預料,就讓助手隨時將他所服劑量和身體的反應記錄下來。開始吃得少,後來逐漸增加,直到真的失去了知覺為止。這時助手發現李時珍昏睡著隻有微弱的呼吸,急是急,可也沒有醒藥的辦法,隻好守在一邊,待了一個多小時後,李時珍才慢慢的蘇醒過來。

經過李時珍的親身實踐,終於證實了曼陀羅的花有明顯的麻醉鎮痛作用,並用於外科切癰割瘡。現在中醫學上還有用曼陀羅的花、葉和種子入藥的做法,花名“風茄花”、“洋金花”,性溫,味辛、功能平喘、止痛,主治咳逆氣喘,胃痛等症。紫花曼陀羅的種子,稱“風茄子”,可外用治風濕痹痛等。但用時都不能過量。

類似的服藥等死探藥性的做法,李時珍一生中不知做了多少次,終於完成了190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應該說這本中國醫藥典籍是李時珍的智慧和汗水的結晶,也應該說是李時珍舍身忘死求得的碩果。

《本草綱目》中載藥1892種,並按發表時的認識按四部七類使之各得其所。有些藥物還詳述了製備原料配比和操作方法,經過現代的模擬實驗,多數取得較好結果。看來,李時珍在實踐活動中,親自做過的化學實驗必不在少數。

李時珍在研究藥物時,對植物學、動物學和礦物學等方麵都作出了新的貢獻,對化學領域中的問題也做過某些探討。人們讚譽他是藥物學家,博物學家和化學家,總之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都毫不過份。要知道他生活在我國封建社會的明朝時期(1518-1592),那時在世界上還沒有係統的化學的影子,李時珍在學術上取得的成就,已達到了超時代的水平,這是何等的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