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一切

科學發明就是要創新。要創新,就是要求疑。

誰敢對“地心說”產生懷疑!在西方,亞裏斯多德宣稱地球是靜止不動的,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是在圍繞著地球轉動。這個“地心說”被基督教所利用,中世紀受到反動教會的支持,成了神聖不可侵犯的學說,如果誰對這個學說提出異議將會有被殺頭的危險。

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麵對行星運行中的許多解釋不了的事實,冒著生命危險對“地心說”產生了大膽懷疑,自己創設了一個小小的天文台,廢寢忘食,致力觀測,長達30年,並把觀測資料加以精心整理,經過三次重大修改補充,寫了一部六卷巨著《天體運行記》推翻了神聖不可侵犯的“地心說”,創立了“日心說”。

沒有懷疑,就沒有科學。懷疑是發明的設想,是探索的動力,是創新的前提。

李四光說:“不懷疑不見真理,所以我希望大家都取懷疑態度,不要為已成立的學說所壓倒”。馬克思很喜歡一句箴言,叫做“懷疑一切”。巴甫洛夫說過,對於科學思維富有成效來說,一定要經常地懷疑。偉人的話都告訴我們,沒有懷疑,就不可能破除迷信,不準懷疑就不可能解放思想,也就不可能有創新。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字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都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這話是耐人尋味的。的確,在發明創造中,有時能發現問題,要比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更重要,更艱巨。那些唯書、唯師、唯權威,人雲亦雲的人永遠也不會有什麼創見的。因此青少年朋友就要從小培養敢想、大膽求疑的膽略和習慣。

求疑,一方麵對事物總抱有“懷疑感”,多問幾個為什麼,另一方麵就是對事物的新奇感、好奇心。

1.好奇法

求知欲、好奇心是青少年的天性。但須從小就注意珍惜它、培植它、開發利用它。

上海市建平中學的王亦加同學為什麼能夠發明獲上海仁利達青少年發明一等獎的“無空耗電度表”根據教師和家長介紹,就是好奇心強,願意產生疑問。當他還是一個小學生時,他即對電筒為什麼發光產生了疑問。

如果一個人對什麼都司空見慣、習以為常,他的創造力也就泯滅了。巴爾紮克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的是問號。”同學在日常生活中應有一種每事必問的精神。

2.求疑法

有人說,大陸相地層是不可能有大油田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就偏偏不信,結果找到了罕見的大油田。

北京八十中學特級教師寧鴻彬老師在教學改革中向學生提出了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人、不迷信教師)、三個歡迎(歡迎質疑、歡迎發現與教材不同的見解、歡迎提出和教師不同觀點的意見)、三個允許(允許錯、允許改、允許保留意見),這個意見是很有價值的,這為發展學生的求疑精神鬆了綁。不要相信老師講的就都一定正確,不要相信教科書上寫的就一定可靠,不要相信科學定理、定律就都那麼十全十美,完整無缺。

隻有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有了不相信本本、不迷信權威的精神,才敢於大膽假設、積極探索,去尋求現成結論之外的新異。

當然,大膽質疑,提倡標新立異,並不是說要胡思亂想,無根據地懷疑。求疑是有目的、有根據的認真思考的懷疑,求疑最終為了不疑,不信最終達到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