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

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的中篇小說。

老抄寫員馬卡爾·亞列克謝維奇·傑符施金在給他所愛的孤女瓦棱卡的信中寫道:春天總是使人愉快、活潑,這兩天來他非常高興,因為她居然按照他的暗示把她的窗簾撩了起來,使他能在瞬間看到她那可愛的小臉。然而實際上是她在無意中把窗簾的一角掛在鳳仙花的花盆上了。馬卡爾為了瓦棱卡擯棄一切,犧牲一切,甘願賣掉自己的禮服,穿破靴子,讓別人嘲弄,也要滿足瓦棱卡的需要。他愛她,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她。他們雖然住得很近,但是隻有禮拜天作彌撒時才能相見。他不敢公開去看她,怕別人說閑話。馬卡爾從瓦棱卡的回憶錄裏了解到她的身世和遭遇。她的爸爸是一個公爵的管家,公爵死後爸爸被辭退。全家搬到彼得堡,她進了寄宿學校。不久爸爸因生活所迫病死。這時一位遠親安娜把她們母女倆接去,安娜待她們不好。在這裏她和教過她念書的一位家庭教師波克羅夫斯基結交,成了最好的朋友,後來波克羅夫斯基病死。於是她的不幸就從此開始了。馬卡爾工作三十年了,盡管他熱心、勤勞、規規矩矩,別人卻瞧不起他。沒有人借給他錢,反而對他和瓦棱卡之間的關係進行嘲諷。他在世界上最懼怕的莫過於這種欺淩和屈辱。他忍受著命運的壓迫和侮辱,被不幸壓倒了,灰心了。別人討厭他,於是他自己也討厭起自己來了,甚至於否定了自己的好品質。這是為什麼呢?是他傷害過誰嗎?不是的,原因就在於他是一個溫順的人,一個心地善良的人,一個沒有權勢的窮人。當瓦棱卡得悉馬卡爾的不幸遭遇後,寫信勸他要做一個高尚的人,要堅強,貧窮並不是罪惡,她愛他正是為了他心好。馬卡爾一想到她的愛,似乎感到自己也不比別人差,在心靈上和思想上畢竟還是個人,就連一塊幹硬的麵包也是自己勞動賺來的。馬卡爾去信告訴瓦棱卡,鄰居高爾希科夫比他還窮,一家五口人,因受一個案子的牽連而失了業,欠債、挨餓、害病,貧窮使他低聲下氣。馬卡爾看到這種淒慘的情景,一夜不能入睡,他毫不猶豫地把他僅有的已經派了用場的二十個戈比給了他。最後瓦棱卡被迫答應了曾經毀滅他青春的壞蛋貝柯夫的求婚。不跟他結婚,像她這樣被視為“賣笑婦”的姑娘就無路可走。隻有他才能使這個脆弱而病態的人兒擺脫貧困和不幸,使她不再成為馬卡爾的累贅。當馬卡爾知道他所愛的人將被別人從他的身邊奪走帶到草原上去的時候,他感到帶走了他的整個生命。一切都完了,什麼都不再需要了。馬卡爾對那冰冷的荒漠世界,發出了悲痛地絕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