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葉由綠變黃的最新發現是什麼
每當鴻雁南飛、霜凝大地的時候,許多原來鬱鬱蔥蔥的樹木便卸下綠色的夏裝,穿起金黃色的秋裝。奇怪的是有些樹木霜越濃,葉色也越紅豔。“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紅葉不是春花,卻勝於春花,比春花更有情味。
樹葉為什麼會變換顏色呢?是寒冷的空氣?是幹燥的氣候?還是漸漸增長的長夜?科學家們過去隻認為是葉綠素解體引起的,對其中的機理並不了然。最近,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生物學教授坦尼斯·西曼的研究表明:樹葉葉綠素的存在與蛋白質有一定關係,當相應的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時,葉綠素就會衰敗,引起綠葉發生顏色變化。
其實,即使不是秋天,綠葉的顏色也會有些微小的變化。正常的葉綠素吸收綠色以外的光波,而把綠色光加以反射,才使葉子葉呈現綠色。夏天,當葉綠素繁忙地進行光合作用時,與葉綠相關的蛋白質也會部分會解,使葉子顏色稍顯憔悴。但經過一夜的休息,蛋白質與葉綠素又得到恢複,又重新顯露出鮮嫩的綠色。因此,樹葉在早晨往往比傍晚顯得更綠。而秋天來到時,樹葉的蛋白質大量分解,綠素解體這個過程不逆轉,綠色便不能恢複。
那麼,秋葉為什麼往往由綠色變為黃色、紅色呢?西曼博士指出,秋天的氣候條件促使葉子中糖的積聚和變化,糖經過複雜的反應鏈轉化成紅色的色素,使秋葉由綠變紅。秋夜的寒氣阻止糖分流出葉子,而秋天的陽光又推動糖分的合成。糖分經過複雜的反應後就變成花青素等物質。歐洲的楓葉,由於秋季的白天缺少陽光,夜間也不很冷,因此,缺乏耀眼的紅色。近年美國東北部也因陽光不夠明亮,夜晚不太寒冷,使那裏的紅楓不如往年豔麗。我國北京的香山紅葉聞名遐邇,可能也與北京秋季白天陽光充足,夜裏氣候較低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