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各個職能按其對國家和區域的作用強弱和其服務空間的大小以及對城市發展的影響力是可以按重要性來排序的。這就產生了城市性質對主要職能要概括到什麼深度的問題。這就隨著使用城市性質的場合不同而區別對待。城市性質的分析是一回事,城市性質的表述是另一回事。“北京是中國的首都”這是對北京城市性質最高度的正確概括,它用於向國外介紹中國,也許就可以滿足需要。但是如果京津唐區域規劃需注明北京和天津之間的職能分工,這樣簡單的概括就顯得深度不夠,如果要指導城市建設的實踐,城市性質的概括更不宜太粗,不妨較為深入。
中國城市的地域概念和地域結構比較複雜而容易混淆。城市建成區域帶郊區的城市市區或帶轄縣的城市地區,嚴格說來,它們的城市性質應有所不同。這雖是細節,卻也不容忽視。
北京城市性質的確定,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新中國建立定都北京以後,首先提出變原來的消費性城市為生產性城市。在當時的背景下,實現這一轉變是完全正確的。但是等到北京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的時候,雖然曾正確貫徹執行了“為中央服務、為生產服務、為勞動人民服務”的方針,卻又提出把首都北京建成中國門類齊全的綜合性的工業基地之一。在這種認識的指導下,北京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作為中國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職能得到了加強,從經濟規模上看,它已成為僅次於上海的全國第二大經濟中心,經濟實力超過了天津,無論是工業職工、工業總產值、工業淨產值、工業固定資產、上交的利稅總額等在全國城市中都位居第二,許多產品,特別是化工、機械、電氣、冶金、輕紡產品在全國均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北京也是全國航空、鐵路運輸網的中樞。客觀上它已經變成了一個集政治、經濟、文化職能於一身的綜合性的首都,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最突出的是工業結構過重,水、電、運輸全麵緊張。
80年代初中央明確北京的城市性質是中國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扭轉了過去過於強調發展北京經濟職能的片麵性。如果要證明新的北京城市性質的正確性並用於指導城市建設,應該實事求是地研究這樣幾個問題:北京從曆史上比較單純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變成今天綜合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更深層的原因是什麼?社會製度和經濟體製起了什麼作用?北京現狀城市職能的狀況究竟如何?特別對經濟職能要作具體分析。哪些工業的哪些產品具有重要的區際意義?哪些具備發展條件?哪些不具備發展條件?城市經濟職能的發展對北京的利弊得失究竟如何評介?世界上的國家首都無非有4種類型:第一,首都是國家的最大城市,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第二,首都是國家的政治或政治-文化中心,經濟職能上是第二大經濟中心,全國的第二大城市,最大城市是在商港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第一大經濟中心;第三,首都的規模在國家城市體係中居第四位以後,城市的經濟職能不突出或不明顯,以政治-文化職能占優勢;第四,一個國家有兩個國家級政治中心。北京現在屬於第二類的首都,今後可能和打算向什麼方向發展?有否政治-文化職能與經濟職能相分離的現實可能性?如果決策上有政治-文化職能與經濟職能逐步分離的打算,則應作出實施可行性的分析,如果目前的狀態基本上維持,則應在城市性質中給經濟職能以一定的地位,以指導經濟結構的調整。筆者同意這樣一種說法,“城市性質的表述,絕不是一個純技術性或‘咬文嚼字’的問題,而是一個如何確切地反映城市的主要職能,據以作為城市建設發展的主要方向、目標並為之奮鬥實現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