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解釋城市規模分布的理論是如此之多,這裏隻能是泛泛而論。卡羅爾(G.R.Carroll)1982年的論文全麵回顧和總結、評價了自奧爾巴赫1913年的論文發表以來到1980年共67年涉及國家城市規模分布方麵的眾多文獻,是這一課題難得的大工程。出人意料的是,他在論文的一開頭卻說,“很少有哪一個社會科學問題已經產生比城市位序—規模問題更多的研究。然而,這大量的研究並不表示研究取得了進展。”在論文的結尾他又感歎道:“在國家城市規模分布的研究中,我們有大量的經驗性研究,但是卻缺乏共同性的發現,原因就是這些經驗性研究常常是缺乏可比性的,這些研究在樣本、研究方案設計、度量和分析技術等方麵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雖然將來的研究掌握著更深入理解位序—規模問題的鑰匙,但保證進步的道路仍不明朗”。
(二)城市規模分布與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關係
在城市規模分布的研究中,始終有一個問題爭論不休:是首位分布好還是位序—規模分布好?
有許多人對首位分布提出種種指責:首位分布對國家經濟發展有一種寄生作用(Parasiticeffects);首位分布的空間集中是對資源的一種低效利用方式,有損於更合理的資源利用;首位分布代表了一種超國家的傾向,這種傾向不利於全國動員,因此對經濟增長有害;首位分布反映了許多社會方麵的不平等,等等。
也有許多人從傳統的規模經濟和集聚經濟的角度提出不同見解,指出空間集中的有益影響:首位分布允許資金和人才的更大積累,有利於知識的更加專門化和思想的廣泛交流;大城市內的各種運輸成本一般比城市間的運輸成本低,因此大城市的勞動生產率是最高的;首位城市常常是交通運輸網絡中效益最好的地方,是革新的源地,比鄉村地區更能吸引投資,等等。
和這種爭論聯係在一起的一個問題是首位分布和位序—規模分布與經濟發展水平有沒有聯係?
一種很流行的觀點是,城市的首位分布是和經濟發展的低水平聯係在一起的,甚至簡單地說,經濟不發達是造成首位分布的原因。反之,經濟發展是城市體係均衡發展的原因。因為經濟發展增加了產品需求,提高了技術、職業、空間的專門化,專門化的必要條件就是一體化。一體化力量創造了一體化的社會網絡和一體化的城市體係。因此,發達的經濟常和具有高效率結構的城市一體化體係聯係在一起。
把城市規模分布和經濟發展理解成動態性的關係,比上述立場又前進了一步。埃爾沙克斯(S.ElShaks,)認為位序—規模分布和首位分布的決定性區別在於前者是社會均衡造成的,後者是不均衡造成的。他認為首位度與經濟發展之間有一種曲線關係,發展的早期階段是一個高度不均衡的時期,在經濟發展的中期首位度達到頂峰,然後,隨著經濟進一步發展,首位度降低。斯圖爾德(C.T.Jr.Steward)則把首位分布與農業經濟,位序—規模分布與工業經濟分別聯係在一起。實際上和上麵的看法沒有根本區別。
但實證研究表明上述觀點並非普遍正確。貝利對38個國家的分析是其中最有影響的成果。貝利根據占有資料的方便選擇了38個國家作為樣本。把各國城市市區(CityProper)的人口規模資料,經過整理標在對數—概率紙上,橫坐標是對數尺度的城市規模級,縱坐標是正態概率尺度,表示某規模級占2萬人以上城市數的累計百分比。最後,把各國的城市規模分布連成線,接近於直線的為對數正態分布;為明顯折線的,說明有規模等級的短缺,為首位分布。
對數正態分布是考慮到所有規模的聚落時可能出現的分布狀態,即在某一臨界規模以上,城市規模越大,該規模級城市數量越少,規模越小,則數量越多。但在這一臨界規模以下,聚落人口繼續減少時,更小規模的聚落出現的次數反而趨於減小。對數正態分布在對數—概率坐標上呈直線,其數學表達式為:
Ncum=KlogaP
式中
Ncum——為高於某一規模以上的城市占總城市數的累積百分比;
P——為城市規模;
K——常數。
對數正態分布雖然在坐標圖上與位序—規模分布不同,但實質上是同一類型的規模分布。
貝利在分析中發現,38個國家中有13個國家屬於對數正態分布,其中有很大的大國,如中國、印度、美國、巴西,也有很小的小國,如薩爾瓦多、瑞士;有西歐、北美等很發達的國家,也有亞非拉的發展中國家。這13個國家的小城市在數量上都占有較高比重,國家越小,最大城市的規模也小,直線的斜率則越大,如薩爾瓦多、瑞士。
屬於首位分布的國家有15個,在高位次有一個或幾個大城市,以下缺失中間等級。日本缺失的等級較高,在50~100萬人級以下成對數正態分布;墨西哥缺失25~50萬、50~100萬人級;錫蘭(現在稱斯裏蘭卡)缺失的等級出現更早。首位分布最突出的莫過於烏拉圭和泰國,在城市規模很大的首都以下,缺失很多等級,10萬或5萬人以下的城市已占總數的90%以上。西班牙、瑞典等國並不存在等級缺失,隻是中間規模的城市數量相對不足。這15個國家基本上都不大。
餘下9個國家間於對數正態分布和首位分布之間,屬於過渡類型。其中有的偏於接近對數正態,如澳大利亞、加拿大,有的偏於接近首位分布,如馬來亞、巴基斯坦。
貝利用這個分類結果,檢驗了兩種假設。第一個假設是檢驗城市規模分布與城市化水平之間的關係。他把2萬人以上城市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作為城市化水平指標,分為6個等級,並和3種城市規模分布作卡方檢驗(ChisquareTest),沒有發現它們之間存在著必然聯係。首位分布的國家既有高度城市化的(如荷蘭、日本),也有低水平城市化的(如墨西哥、泰國),對數正態分布的國家也同樣是這種情況。第二個假設是檢驗城市規模分布與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的關係。經濟水平是用43個指標組成的指數來量測的。
正態型國家分布在另一端。實際上,分布基本是隨機的,並無規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