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模的經濟成本和效益是一個在國際上長期爭論的老題目。圍繞著中國的城市發展方針,這個老題目在80年代的中國又熱烈爭論起來。
恩格斯在英國工業化的時代這樣說過:“大工業企業需要許多工人在一個建築物裏麵共同勞動;這些工人必須住在近處,甚至在不大的工廠近旁,他們也會形成一個完整的村鎮。他們都有一定的需要,還須有其他的人,於是手工業者、裁縫、鞋匠、麵包師、泥瓦匠、木匠都搬到這裏來了。……當第一個工廠很自然地已經不能保證一切希望工作的人都有工作的時候,工資就下降,結果就是新的廠主搬到這個地方來。於是村鎮就變成小城市,而小城市又變成大城市。城市愈大,搬到這裏來就愈有利,因為這裏有鐵路,有運河,有公路;可以挑選的熟練工人愈來愈多;由於建築業中和機器製造業中的競爭,在這種一切都方便的地方開辦新的企業,比起不僅建築材料和機器要預先從其他地方運來、而且建築工人和工廠工人也要預先從其它地方運來的比較遙遠的地方,花費比較少的錢就行了;這裏有顧客雲集的市場和交易所,這裏跟原料市場和成品銷售市場有直接的聯係。這就決定了大工廠城市驚人迅速地成長。”一般地說,城市是有集聚效益和規模效益的,這一點首先要肯定。
城市經濟學早就從理論上論證城市最佳規模的存在。巴頓在他的書中給出的城市規模的成本效益曲線就是一個例子。
圖中AB是合並平均效益曲線,表示由於城市擴大規模而增加的平均每人的效益從開頭迅速增長,後來上升趨勢減弱,最後下降。MB是邊際效益曲線,表示城市每一增加成員應有的效益。AC是城市平均生活費用曲線,它隨城市人口增加、城市麵積擴大而趨於上升,但在人口極少的情況下,開始可能有些下降。MC是邊際費用曲線。P1是城市最小合理規模,人口少於P1的城市是不經濟的。P2是城市生活每人淨效益最高時的規模,AB與AC之間的差最大,對現有的城市居民是最理想的。但這時MB>MC,城市人口仍然要增加。P3為城市化所得到的總的純效益達到最高時的規模,這時社會效益最高,對決策者最理想。但這時AB>AC,對個人來說,隻考慮平均效益,因此人口可能繼續集中。P4處AB=AC,這時如不能製止人口增加,就要超出最佳規模的上限而不經濟。
需要重視的是,理論模型中的曲線形狀不是很確定的,所以P1、P2、P3、P4也沒有一個確定的數值。當城市人口規模達到相當數量,由於人口密度過高,效益下降時,人口會擴散,使人口密度下降,城市地域擴大,這時會產生新的效益、費用曲線,產生新的交點。
迄今為止,城市的最佳規模應該多大,眾說紛紜。現在沒有,今後也許也不會有一個能被普遍接受的觀點。
通過對中國1984年295個城市的研究,筆者發現:隨著城市規模級的提高,中國城市按人口平均和按工業職工平均的工業產出水平存在著逐級提高的總趨勢。這種趨勢反映在:各規模級城市的人均和職均產出的最低下限值基本上隨規模級而提高;分布在平均效益值以上的城市的概率隨城市規模級而逐級提高;不同規模級的人均產出和職均產出基本上逐級提高。但如果按較細的規模分級,有個別例外,因此,這隻是一個總趨勢。城市的產出水平和城市規模之間並不是很緊密的關係,統計上是一種弱正相關。幾乎各種形式的一元回歸,相關係數和F檢驗值都比較低(表67)。如果把人均產出與城市規模的295個樣本放到雙對數
表67中國城市人均產出、職均產出(Y)與城市規模
(X)的一元回歸結果(1984年)
坐標紙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這是一個相當分散的散點圖。雖然兩者存在一種粗略的正相關關係,但離差很大。而且城市規模級越低,離差係數越大。職均產出與城市規模之間的相關程度更低。
以上兩點結論對於正確理解城市的規模效益是缺一不可的。看不到第一點,就會否定大城市的經濟效益一般來說確實比中小城市好。從而片麵強調發展小城鎮和鄉鎮企業。看不到第二點,就會把大城市相對較好的效益優勢強調到不恰當的程度,從而片麵強調發展大城市,認為城市越大越好。這兩種傾向都應避免。
既然城市的工業經濟效益和城市規模之間隻是一種弱相關關係,那麼中國的城市工業經濟效益在宏觀上究竟受哪些因素影響呢?
這裏采用多元回歸的方法來解析這個問題。對城市工業經濟效益的分析從兩方麵進行考察:勞動力投入的產出效益,取城市工業職工人均工業淨產值,簡稱職均淨產值(Y1);資金投入的產出效益,取城市百元工業資金實現的年利稅,簡稱百元資金利稅率(Y2)。
中國城市工業經濟效益高低相差可達百餘倍之巨,經過大量分析,選擇了7個影響因素來解釋這種差距:城市規模(X1),反映城市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的影響,用市區非農業人口表示;工業投資強度(X2),反映工人技術裝備水平的影響,以城市市區每個工業職工平均擁有的工業固定資產原值表示;交通條件指數(X3),反映城市對外交通手段及其便捷程度的影響,用反映公路、內河、鐵路、海運條件的綜合指數值表示;離最近海港的遠近(X4),體現從沿海到內地經濟條件的梯度差異的影響,對鐵路、公路、內河航運取不同權數,結合圖論的方法,把實際距離折合成標準距離;企業規模指數(X5),反映城市工業規模結構的影響,用城市大型企業產值在工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表示;工業結構指數(X6),反映各工業部門不同全員勞動生產率對城市工業經濟效益的影響,勞動生產率高的工業部門比重越大,城市的工業經濟效益越好。用各工業部門全國平均全員勞動生產率極差標準化以後的數值為權係數,把各城市市區的工業產值的部門結構折合成一個指數值;⑦工業專門化指數(X7),反映城市工業專門化程度的影響,用城市市區工業部門產值結構的羅倫茲曲線的不平衡指數表示。
多元線性回歸的標準回歸係數的大小和位序可以表征每個因素對城市經濟效益的影響力大小。分析結果表明,對全國城市而言,影響我國城市工業經濟效益最重要的因素是工業投資強度和工業結構。城市規模因素雖然是正相關,但對城市職均工業淨產值的影響力排在第五位,對城市百元資金利稅率的影響力排在第二位,進一步證實了城市規模與效益間弱正相關的結論。大型企業的比重在多種情況下表現為負相關,既出人意料,又不得不令人相信我國大型企業的經濟效益亟待提高。離東部港口距離和交通條件指數反映了地理區位對城市經濟效益不是可有可無的因素。工業專業化程度對經濟效益的提高也發揮積極作用(表68)。
表68中國城市工業經濟效益多元回歸的結果(1984年)
另外,這些解釋變量對中國沿海、內地、邊遠三大地域和大、中、小不同城市規模級城市經濟效益的影響力還有變化,有些變化反映在標準回歸係數和位序上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從中可以獲得一些政策上的啟示。因離題較遠,本書不再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