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與飛機為什麼能結成聯盟
談起飛機,人們往往有個錯覺:一則認為,我國在飛機的設計製造上比外國晚;二則認為,飛機的用途就是空戰和運輸。事實並不完全這樣。
眾所周知,世界上第一架飛機是由美國萊特兄弟於1903年試飛成功的。稍後,1910年6月,在美國舊金山舉行一次世界各國飛行家飛行比賽。我國27歲的青年飛行家馮如,駕駛自己設計的飛機,以210米高度,每小時105公裏速度,飛行32公裏,名列前茅。翌年1月,他帶著兩架自製的飛機回國,從此,我國即有了自己設計製造的飛機。
就在馮如回國的1911年,德國有位主管林業的林務官阿爾福萊德·齊梅爾曼首先創議,利用飛機噴灑化學藥劑,以防治森林害蟲。而飛機首次參加戰鬥的時間,是1914年10月5日。就這一點看,飛機問世的第一項工作,卻是為農業服務。日後,用其撒藥、播種水稻、人工降雨。……作用越來越大。
我國農業航空始於50年代。所謂農業航空,是指在飛機上裝上專用設備,直接為農業生產服務的飛行活動。自1952年起航空護林,1953年滅蝗;1958年8月,在吉林省吉林市郊區撒10噸幹冰,三個縣普降透雨;1979年,在吉林省琿春、延吉、九台、東豐等縣,向水稻噴灑增產靈20多萬畝,使水稻早熟2~6天,平均增產7.3%;80年代在西北、東北地區用飛機撒播沙棘等種子,進行種草、植樹造林。足見,農業與飛機早就結成了聯盟。
農業航空所以迅速發展,主要是飛機具有效率高、效果好、效益大等特點。其立體性強,不損傷作物和土壤,不受地表影響,一機多能,一次多效。我國多用的農用飛機有運十一型和運五型兩種。以運五型為例,飛機可在距作物頂端5~7米高度飛行,能完成噴粉、噴液、播種、施肥、護林等多項作業。在護林中,以每小時160~180公裏的航行速度,可擔負4000餘萬畝的巡護任務,火情發現率達60%以上。正因農用飛機獨具優點,所以,近些年農業飛行每年達幾萬小時,作業項目與日增多。為此,人們讚曰:銀鷹展翅撒吉祥,淩空萬裏為農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