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室蔬菜用二氧化碳氣體施肥為什麼增產效果顯著
在我國保護地蔬菜生產中,應用二氧化碳氣體施肥技術還處於初級階段。但是,國外的一些試驗證明,這項技術可使植株葉色濃綠,葉片增長,光合效率提高,增產效果十分明顯,一般增產幅度在30%左右。
遼寧省營口市王受研製的TF—80乙型二氧化碳發生器,是利用石油液化氣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氣,每小時可供600克左右。這種方法定時定量地施放二氧化碳,而且沒有其他有害氣體產生,是目前生產的紅外線熱風爐所不及的。二氧化碳發生器不僅可送熱風,還吸收燃燒產生的廢氣(二氧化碳氣)作為氣肥施用,達到綜合利用供熱保溫增產增收功效。
二氧化碳施肥方法很多,有的也比較簡單。在中小型的溫室或塑料大棚中,均勻地設置3~5個盛有石灰石或碎石子(即碳酸鈣)的瓷瓦罐,然後注入廢鹽酸或硫酸,使之發生化學反應,徐徐放出二氧化碳氣。另外,也可以在溫室裏放幾個盛有半瓶硫酸的玻璃罐頭瓶,每天定時向瓶內投放蘇打,每次投放蘇打量可根據溫室麵積而定,一般每12平方米麵積每次投放蘇打50~200克。當投放數次後,瓶內已不再有二氧化碳氣泡出現時,則說明硫酸已經用完,應將瓶內殘留物倒掉,注入新硫酸繼續使用。
施放二氧化碳,要注意時間和濃度。溫室、大棚夜間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可達500ppm,但日出後,由於蔬菜光合作用消耗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其濃度多在300ppm以下,不能滿足植株正常光合作用的需要。因此,應在每天日出後半小時開始施放二氧化碳氣,每次1~2小時,每天施放二三次,使棚室內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保持在900~1800ppm。在施放二氧化碳的同時,還要增加施肥灌水次數。在蔬菜生育中後期,應逐漸減少二氧化碳的施放量、次數和施放時間,以免植株早衰,達到延長生育期獲明顯增產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