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教育與非智力因素的開發(1 / 2)

思想教育與非智力因素的開發

在中學物理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

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中學階段正是人的世界觀逐步形成的教育階段。將德育放在首要位置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出發點。學校中的德育是由學校的各種活動和各學科的德育組成的整體,各學科都擔負著由學科自身特點所形成的德育任務。物理學科擔負著由它自身特點所決定的獨特任務。

一、物理學科教學中德育的任務

1.物理科學的形成發展是一首悲壯而雄偉的曆史史詩。具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中華民族為此做出過巨大貢獻,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由此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堅定民族自信心並進一步升華為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強烈的情感。在物理科學發展過程中我國曾因封建社會的長期禁錮而一度落後,教學中應充分利用這些史實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激發學生為振興中華無私奉獻的精神。

2.物理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是建立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重要基礎之一。中學物理教材中處處都蘊藏著豐富的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內容,因此挖掘教材中的這些內容進行教育,對學生的科學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是極其重要的。

3.物理科學的研究和學習必須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作風和嚴謹治學的科學態度。這種態度和作風就需要有誠實、謙遜、開拓開放、不畏艱辛的品格和意誌。在教學中堅持培養學生的這些品格是我們物理教師的職責和義務。

4.物理科學知識離不開科學方法,二者相輔相承。科學方法是唯物辯證法的具體體現,因此進行科學方法教育也是幫助學生樹立科學世界觀的有效方法。

愛國主義精神——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實事求是的科學作風和高尚的思想品格——科學的研究方法,以上四個方麵組成了一個係統的、辯證的德育的體係,這就是物理學科所應承擔的德育任務。

二、物理學科德育教育的原則

(一)目標性原則

德育是物理教學的目標之一,這是在大綱中明確說明的、德育目標分層次的如初中德育目標、高中德育目標。在分層次分階段的基礎上,製定中學階段整體目標。

(二)實效性原則

在教學中注重德育的實效,不做表麵文章。做到滲透與必要講解相結合、潛移默化與即時受益相結合。充分發揮德育的激勵功能和塑造功能。

(三)自然貼切的原則

物理學科的智育與德育內容是互為滲透相互補充和促進的。在教學中不能采用遊離於教材之外的說教進行德育。而是要在教材的講授中自然而然地讓學生感知和理解德育內容,領略物理科學的先輩們的聰明睿智和為科學事業的獻身精神。

(四)係統性原則

德育的內容在物理教材中有兩個特點,一個是內容分散,不成係統。二是幾乎所有德育的內容在物理教材中都有體現,也就是內容的廣泛性。我們知道不成係統的教育往往都是低效的或者說事倍功半。因此教師必須把德育內容整體上的係統性和講授時的分散性緊密結合在一起,使德育在整體上成係統化和網絡化。

(五)適應性原則

這一原則主要包括五方麵內容,一是德育要和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相適應。二是要與學生認知水平相適應。三是要和其它學科的教育內容相適應。四是與時代特征相適應。五是與物理學科自身特點相適應。

(六)持久性原則

德育不是一時的權宜之計,隻有長期不懈的分階段分目標的進行教育才能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全麵發展的人。

三、中學物理德育實施的途徑和方法

1.以身示範,教書育人。身教重於言教,教師在教學中以自己模範的行為去影響教育學生即是德育的重要途徑,又是進行學科德育的基礎。教師如果言行不一而他卻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那麼他講的再多其教育意義也不大。所以提高教師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質,加強自身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是進行好物理學科德育的前提。

2.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內容是進行課堂德育的保證。教材中的德育內容可從我們上麵分析的物理德育主要四項任務方麵進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