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
從我國中學教學的實際出發,認真總結建國以來行之有效的教學經驗,使之進一步充實和發展,這對於當前教學方法的改革是很有意義的。對啟發式教學的研究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中學物理教師應該具備的一項教學基本功。
一、對啟發式教學的理解
什麼是啟發式教學?有人認為啟發就要有師生的共同活動,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就是回答教師的問題。這樣一來啟發式就變為問答式了,似乎有問答就是啟發,沒有問答就沒有啟發。在一些評議課上,常有人以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的人數和次數的多少來判斷啟發的好壞,這就很容易使啟發式教學流於形式。啟發式教學的根本目的在於要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不僅要他們“在思維”,還要他們“會思維”。學生回答問題,有時是積極思維的表現,有時也不一定是積極思維的表現,因此啟發式教學並不是一種教學形式而是一種教學原則和教學思想。凡是能調動學生積極思維來完成認識上兩個飛躍的各種教學活動和措施都是啟發式教學。它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模式,很多具體做法有待於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去創造和總結。
在貫徹啟發式教學中,遇到的一個最大障礙是學生“啟而不發”。這裏麵的原因很多,但是直接原因還是教師的要求和講授的內容脫離了學生的實際。因此搞好啟發式教學的關鍵是一定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堅持“讓學生跳一跳夠得到”的原則。學生隻有估計自己能夠得到時才會努力的去跳,標準太高時他根本不會跳。標準太低當然也不可能使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狀態。一所重點學校的一位很有經驗的老教師,在講完單擺以後,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當單擺擺角不大時,什麼力構成使單擺做簡諧振動的恢複力呢?(圖46)有的學生說是重力mg與繩子的張力T的合力,也有的學生說是重力mg的分力,各持己見。於是又有學生說:兩種意見隻是說法上的不同,前者是從合成角度說的,後者是從分解角度說的,而合成與分解隻不過是方法問題,實質是一樣的。教師又問:“既然二者實質一樣,那麼合成的合力與分解的分力都應該具有簡諧力的特征,是嗎?”這樣的啟發使課堂上的形勢發生了變化,很多學生通過分析轉而支持“是重力分力”的正確觀點。課堂氣氛很活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思維。而有一位來自普通學校的青年教師在聽課以後,第二天上課時也按老教師的教法同樣提出了這個問題,結果全班沒有一個人做出回答,不少學生都說不知道老師問的什麼意思,最後隻好由教師講解,而大部分學生還說聽不明白,於是這位青年教師更加認為啟發式能否很好貫徹的關鍵還是在學生。其實,這堂課之所以啟發的不好,根本原因既不是因為問題沒有啟發性,也不能說學生毫無積極性,而是這堂課沒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所提問題脫離了學生的興趣和知識水平的實際。
在另一所學生水平也不高的普通中學,一位有經驗的教師在“物體平衡”的複習課上,複習了一般物體的平衡條件以後,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兩個人搬一筐重物上樓,是前麵的人省力還是後麵人省力?由於問題是從實際中提出來的,學生又有生活感受,就引起了他們的興趣。多數人都說前麵的人省力,可沒有人能答出理由。教師又啟發學生:兩人抬筐的合力最少要等於多力?筐必須要保持什麼狀態?於是有的學生回答出來了。教師接著畫了一個圖(圖47),再讓大家考慮為什麼F後一定大於F前呢?這時幾乎全班同學都進入了積極思維狀態,經過幾番周折最後終於有人分析出後麵的力一定大於前麵的力。教師接著又問有沒有後麵的人比前麵人省力的情況呢?多數人都說不能,但由於學生有了思考的線索,就有人想到了若提筐的上邊,則後麵人的力臂變大,他將比前麵的人省力(圖48)。這堂課上得很活躍,達到了啟發的目的,它使同學們感到既使不上大學,物理學在生活中也是很有用處的。由此可見,從實際出發進行啟發式教學實在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