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入為主的思維障礙表現在中學生課堂回答問題時,往往把以前的初級知識或不嚴密的知識視為不可侵犯的“知識聖地”,因為是“我的老師是這樣教我的”。例如高中講運動學時教師提問:“什麼是位移?”學生答:“位移就是運動物體通過的路程。”位移就是路程,路程就是位移。因為路程是初中講的,當教師問:“位移是有方向的量,路程也有方向嗎?”學生回答:“應該也有方向”,他把老師講的位移方向,遷移到路程上來。這實質上也是先入為主起作用,因為就方向而言,老師先講的是位移的方向故為先入,後問的是路程,所以把先講的方向遷移到了路程上。
6.思維程序性紊亂障礙
這在回答教師提問時是很大一部分學生的障礙。其表現是:心裏明白,說不出來,不知先說什麼後說什麼,在回答解釋物理現象的問題時表現特別明顯。例如解釋厚玻璃杯和薄玻璃杯哪個倒熱水時易炸?這個問題,學生都知道厚的易炸裂,但為什麼就說不明白,因為他們不知道從何說起,然後再說什麼,最後說什麼。在回答計算題時表現為不知道先找什麼依據,再根據題意與依據列方程,最後解方程,而是上來就想算數。有的雖然最後回答對了,但思維程序混亂,說明沒有真的學懂。
7.思維對象性障礙
這種障礙在回答物理問題時表現為研究對象不明確或不知道。如在回答夯對地的作用力問題,采取你問對誰的力就以誰為研究對象,結果不知所措。又如物體受的摩擦力方向與物體運動方向是否相同時,表現為研究對象混亂,物體運動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方向分不清,主要是研究對象不清造成的。思維障礙還有很多種,這裏僅講了上述七種供教師在指導學生回答問題時參考。當然這些思維障礙不僅僅表現在學生回答問題時,大部分也表現在整個物理學習過程中,這裏就不細述了。
上麵所講的思維障礙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所以必須聯係的、係統的進行研究才能解決的更好。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意這一問題。
對於學生回答老師提問時的知識障礙,可以說在每一個知識點上都不同類型的存在,隻有在研究具體問題時具體的進行說明。從總體上講,表現為學生基礎差,基本概念、基本規津、基本技能、基本規範混亂不清,造成回答教師的提問時似是而非、張冠李戴等,在下麵的研究中我們聯係到部分具體的知識性障礙進行說明。
三、如何培養學生課堂回答問題的習慣,提高回答問題的能力
(一)教師備課時須做好充分的準備
學生回答教師的提問出現的種種問題,不能采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辦法,更不能采取“到時再說”的應付觀點,必須提高到培養習慣、提高能力的高度來認識。這就需要:教師要把課堂學生回答問題作為課堂的重要的要素進行備課,因為有了準備,就有了培養和提高的意識。有經驗的教師在這個問題上是十分注意的,對提出什麼問題,回答這個問題可能達到的知識目的,能力目的,叫誰來回答,回答時可能會出現哪些情況,每一種情況怎樣解決都有充分的準備。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意識到的有準備的工作比沒意識到無準備的工作其效率和質量都要好得多。
(二)教師應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礙
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出現錯誤時會有三種心理障礙,一種是“煩”,另一種是“急”,再一種是“怕”。所謂“煩”主要指的是對一部分學生的印象不好,再加上回答問題不理想,煩上加煩,由於“煩”就會產生急躁情緒。急躁情緒會表現在表情、情感、語言中,給學生造成較大的壓力,使學生產生自卑感。“怕”字,是大部分教師都存在的心理障礙,主要是“怕耽誤時間”、“怕學生‘頂牛’”、“怕節外生枝”、“怕鬧出笑話不可收拾”等。
教師心理障礙的克服非常有利於學生心理障礙的疏通,這就要求教師對所有學生都有使他們成功和他們會成功的期望和信念。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就揭示了這一教育規律,教師的期望和信念會傳遞給學生,使學生產生自身能成功的期望和信念,這樣就達到了師生的情感交流,有助於克服師生互怕、互煩的心理情景。克服怕“耽誤”時間的障礙,這需要在克服“煩”與“急”的先決條件下,從教學的一開始就下決心培養和提高學生回答問題的習慣和能力,變傳授知識的教學意識為訓練和傳授相結合的教學意識。堅信開始的培養和訓練是要耽誤一些時間的,但經過一個時期(幾個月或半年)學生養成良好的回答問題的習慣,提高了回答問題的能力,不但可以趕上進度,還可以提高教學的質量,這是經過很多教師的長期實踐所證明的一條規律。
(三)靈活掌握,因勢利導
在學生回答出現錯誤時,特別需要教師的因勢利導。在對學生的回答已有準備的情況下,自然就會按教師預定的計劃順理成章向前發展。但是教師不可能把出現的情況都考慮到,對沒有考慮到的回答就需要靈感。需要靈感的教學,我們稱它為靈感教學。靈感教學是沒有準備的,是潛在意識在一定條件下激發出來的教學,是隨機性的教學。但不是隨便超越教學目的而海闊天空無所邊際的教學,有的年輕教師不備課,就說自己是靈感教學,那是大錯而特錯的。因為靈感教學是科學的處理教學過程中原來沒有想到的情況,這就需要有較深的業務功底和較強的教學能力。因為教師的教學藝術在於‘靈活運用出現的意料不到的有利情況’或使出現的意料不到的不利條件轉化為有利條件,因此建立深厚的業務知識功底和較強的教學能力是處理好學生回答出現問題的基礎。
(四)培養學生課堂回答問題的方法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怎樣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堂回答問題的習慣、提高其能力呢?
1.抓好兩頭帶動促進中間。抓好尖子生是樹立榜樣培養骨幹的過程,抓好差生是打好基礎提高整體質量的關鍵,兩頭抓好是對中間生的帶動和促進。
2.抓“早”字,要早期培養。初中物理課從初二一開始就要培養,到初三再培養時間就來不及了,高中則要從高一開始。
3.抓典型。對於學生回答問題能力較差的要重點抓幾個典型,進行跟蹤培養不斷總結,並將其經驗進行推廣。
4.依據學生學習的層次,讓學生回答的問題依學生情況要由易到難不可操之過急。
5.要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快感,不斷激勵他們,同時逐步使他們形成競賽的意識。
6.對於較差的學生可用個別預告法,但萬萬不可在全班同學麵前點名預告。預告法就是在下課後分別找1~3個學生告訴他:“明天我要提問你今天留的思考題,相信你能答好。”由預告逐步轉到不預告,視其情況而定。
7.注意不要有死角。叫學生回答問題既要抓重點又要考慮到麵廣,因為長期不被提問的學生會產生懶於動腦的習慣。
四、如何處理學生回答問題時出現的幾種情況
課堂學生回答問題經常出現下列六種情況:1.回答正確;2.不但正確還有所創見;3.不回答;4.答不出;5.答錯了;6.答的不全。
(一)回答成功型
對於回答正確的同學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如果是有多種解法的題還應進一步啟發鼓勵他。如高中力學階段複習時一位教師提問一位學生:“一個物體自距地麵高度為h的位置自由下落,求該物體落地時的末速
教師很高興地說:“你答得很清楚,很好!請再想想還能用什麼方法解
很好!還有其他方法嗎?”結果又叫了兩名學生,他們分別用動能定理、動量定理,不但解出此題,還比較了幾種解法的條件。對於成績較好又有些自滿的同學用追加一問到兩問的方法有效的抑製了他們的自滿情緒。在答對的情況中還必須注意的是一種“假對”的現象,這是學習物理最令人忌諱的現象,常常表現在對概念、定義、定理、定律直問直答式提問,學生死記硬背、表麵對答如流,實質上並不理解。對於這種情況最好的辦法是追問一個物理現象用概念、規律給以解釋,一般情況下,解釋清楚的就基本理解了。教師要善於識別真偽,做出科學判斷。
(二)拒絕回答型
對於“不回答”的學生要分析他們的障礙,主要是心理或生理障礙要及時給以疏導。要慎重調查研究,給他們以鼓勵,使其建立自信心。如一位同學,從入學到期中考試、教師和同學都沒聽他說過一句話,期中考試後有一天他遲到了,因為是物理課,這是他既感興趣,又怕耽誤的課,在教室外萬般無奈,終於鼓足勇氣喊了一聲“報告!”老師請他進來,全班同學一看是他都感到十分驚奇,因為終於聽到他說話了。課後老師和他談心,得知他有口腔病,發音不太清楚,又得知,以前他發言時,曾因此而被哄笑受到刺激,所以下決心不發言、不說話。經教師疏導,又與家長配合到醫院治愈了口腔疾病,他由一個一直沉默不語變為能歌善辯的活潑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