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回答失敗型
對於“不會答”的同學一定要和“不回答”的學生區分開。這要依據學生平時的學習、思想、情感狀態和被提問後的表情加以區別。“不會答”的同學主要是知識障礙和思維障礙造成的,需要教師誘導、引導和指導。他們答錯了、答不全同屬於回答問題失敗型的學生,對於這些情況,教師一般采取下列常用的辦法加以解決:
1.轉換提問方式或變換提出問題的角度
所謂轉換提問方式是就同一問題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例如:“物體的運動狀態隻有在什麼情況下才會發生變化?”學生往往死記硬背地回答書上的結論或者答不上來。改變一種方式問:“靜止的或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隻有在什麼情況下才能改變原來的運動狀態?”如果接著再問:“在什麼情況下,物體雖然受到了力,但它的運動狀態卻並不改變?”這時作為初中學生就較容易回答了。
變換提出問題的角度,這是指對同一研究對象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達到同一個目的。例如:提問加速度的物理意義。這一問題,可以直問,
度變化率的物理意義是什麼。”這對於差、中、好三類學生分別可以從三個角度,研究同一問題。
2.用層進提問的方式化整為零、化難為易、化大為小
這樣可使不會答或答錯的學生,思路逐漸清晰起來,達到轉敗為勝的目的。例如問:“為什麼說密度是反映物體本身特性的物理量?”好多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采取層進提問方式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層層逼進。提出:1.體積是1立方米的水質量為1噸,體積是2立方米、3立方米……時質量分別為多少噸?2.什麼是單位體積?3.體積變化了,質量也變化,它們變化的相互關係是什麼?4.不管體積、質量怎麼變化,單位體積的水的質量是否變化了?說明什麼?5.對其它所有的物質而言應得出什麼結論?……
高中所學的動量守恒定律的適用條件是不好理解的。提出這一問題時,學生也可能答對但可能是假對,很多學生很難說明此問題。如果把問題分解開研究,提出1.什麼是係統?什麼是係統的內力、外力?2.兩球碰撞時相互作用力是內力還是外力?3.在研究兩球組成的係統內碰撞問題時,是否有外力,外力在什麼方向上?在研究的方向上是否有外力?4.動量守恒定律整個推導過程中隻有什麼力,說明動量守恒定律的適用條件是什麼?如此層進的提問讓學生作出回答,最後再進行聯係、歸納、總結,這一定可以使很大一部分問題化難為易,而且學生理解較深刻。
3.用實驗或生活中物理現象進行引導
在學生回答問題受阻時,用實驗或生活中常見物理現象加以引導,不但可以克服阻礙,還可以提高學生觀察、分析物理現象,歸納總結物理規律的能力。如提問:物體在液體中浮沉條件是什麼?這樣的直問直答就不如給學生半杯水、木塊、鐵塊叫學生感知一下上浮(用手把木塊按入水中)或下沉(用細線拉著鐵塊)手的受力情況,從而推理得出物體懸浮在水中受力的條件。再給木塊和鐵塊的密度,推出上浮和下沉與密度的關係。推理得出懸浮時與密度的關係。表麵上是費了時間,實際上這樣做可以使學生真正理解了知識,記憶深刻,算總帳還是省了時間。又如叫學生解釋在較冷的冬天由室外進到暖和的室內時,眼鏡片上為什麼結一層小霧珠?學生回答時往往感到無處下手。如果讓帶眼鏡的同學,向鏡片上哈氣,鏡片也結小霧珠,做一下這個實驗,上邊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這種例子很多,就不一一例舉了。
4.用比喻或類比來引導學生解決回答問題中的疑難和障礙
例如用商品的單價與你購買的商品的數量和花用的錢無關,它是商品自身具有的特征量,來比喻電場強度、電勢是電場具有的特征量。引導學生順利地回答和理解此類問題。用重力勢能與電勢能中引力勢能類比,再推出電場中斥力勢能大小與電荷在電場中位置的關係等。在提問中都可以應用此方法解決這些問題。
5.啟發點撥法
可以說這種方法是上述幾種方法的綜合應用。啟發要得當,點撥要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要點到問題的題眼上。提出一個問題,你問學生,學生說:“不會答!”其實並不一定是一點也不會,如果你由淺入深地問下去,他一定會答出一部分或一大部分,而在其中某一點或某一部分不會,這一點、這一部分我們就叫此題的“題眼”。老師判斷題眼,是要靠對學生的了解,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對知識的嫻熟情況來決定的。有的同誌認為一個題隻有一個固定的題眼,其實對於不同的學生,題眼的位置和個數都不一定相同。教師要善於依據不同的學生和不同的問題,抓住解決問題的關鍵,引導點撥學生順利地突破難點,使學生與老師之間由被動的、消極的配合轉化為主動的積極的配合。
除以上我們談到的方法外還有提示法、暗示法、指導看書引導法等,也是常用的方法,我們就不一一論述了。
總之,在學生回答問題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堅持以鼓勵為主,萬萬不可諷刺挖苦學生,更不可體罰或變象體罰學生。
②一碗水要端平,萬萬不可愛優煩差。所謂一碗水端平,就是教師對所有學生都有成功的期望,都有引導他們達到成功的信心。教師對差生一點點的失望、不喜歡都會造成差生對教師反感心理的積累;而對成績優等的偏愛會造成優等生自滿心理,長期積累的效果就是“看不起一切人,包括教他的老師”。這就是有些老師經常感受到的某些優等生畢業後反而與老師疏遠的原因之一。
③提問要因材施問,引導也要因材施引,對於不同學生施問要適度,施引更要適度。
五、采用多種回答問題的方式活躍課堂氣氛
1.討論式
即由教師或學生提出問題,由學生或者師生共同探求答案。討論式可分為全班共同討論和學生分組討論兩種。這種方式比較適合於學生已有知識與新知識不諧和的教學內容。如慣性問題、液體壓強問題、平麵鏡成像問題。熔解及汽化問題、靜摩擦力問題等。
這種方式的優點是:學生易啟發起來,課堂氣氛活躍,學生主體能動作用發揮充分,對知識理解比較深刻,記憶比較長久。這種方式缺點是容易失去調控,因此需要教師有較高的組織能力與駕馭知識和駕馭學生的能力。
2.分組搶答式
即由教師對學生分組後,提出一係列問題,各組搶答,然後分組分人記分。這種方式比較適合於單元複習課或練習課。其優點是激發學生競賽意識和集體觀念,促進學生積極思維、訓練思維的敏捷性。缺點是:往往每組隻有少數尖子學生回答問題,而中等生或中差生調動不充分。
3.分組定人必答式
這種方式組織形式和上邊一樣,隻是每組回答問題的人由教師指定(比如每組的第二號)。其優點是能較全麵的調動全班同學回答問題。缺點是形式較死板,有時能答的不讓答,不會答的反而要必答。
4.嚐試式
即由學生嚐試編題,或自編自解,或甲編乙解。如下課前留作業:每人根據今天的內容編一題,明天進行自編自解(或甲編乙解)提問。這是一種高層次回答問題方式,因此叫嚐試式。學生要嚐試編題答題,教師要嚐試指導。
5.實驗觀察嚐試回答
即觀察到什麼現象,猜想其規律,這也是較高層次的回答問題的方式。不過教師可以從低層次開始逐步向高層次一步步訓練逼進。
6.小論文式
學生對學過的知識,或自學的知識寫出小論文進行演講,然後由師生共同評議。
總之,課堂回答問題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上邊談的六種方式也是相互滲透的。其總體指導思想是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確認和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二者辯證的統一起來相互協調、相互配合,達到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興趣,打好知識基礎,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