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陸軍元帥隆美爾把他的大本營搬到希臘,盟軍對西西裏島的進攻就正式開始了。這對希特勒的元首指揮部又是一個完全意想不到的事件。在西西裏島和突尼斯之間,有個島嶼叫班泰雷利亞島,是墨索裏尼的飛機和魚雷艇基地。盟軍為了取得進攻西西裏島的前進基地,於1943年6月11日在該島登陸。這次代號為“小鬼”的戰鬥很成功。盟軍在沒有任何傷亡的情況下俘敵1.1萬多人。兩天以後,鄰近的兩個小島的意軍也投降了。至此,西西裏島南麵的前哨陣地已被全部肅清。
從7月3日起,英、美空軍開始對西西裏島、撒丁島和亞平寧半島南部的機場、港口、潛水艇基地以及工業中心展開猛烈空襲,摧毀了許多重要目標,迫使德、意軍的遠程空軍將其基地撤到意大利本土。墨西拿海峽的5艘火車渡輪也被擊沉了4艘,從而使西西裏島與意大利本土的聯係更為困難。盟軍在空中和海上均占有絕大優勢。由於他們采取了聲東擊西的策略,在很長時間內敵人摸不清主攻方向在哪裏,因此到開始登陸時,軸心國的海、空軍未能進行有效的抵抗。
按照盟軍司令部製定的計劃,7月10日是進攻的日子。7月9日早晨,從東方和西方駛來的大艦隊集合在馬耳他島的南麵,艾森豪威爾的司令部就設在這裏。為了從海上掩護登陸,美、英海軍在墨西拿海峽以南展開了4艘戰列艦、2艘航空母艦、4艘巡洋艦和18艘驅逐艦;在突尼斯海峽展開了2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和6艘驅逐艦。盟軍登陸部隊分別在北非和地中海東岸的港口上船:美軍第七集團軍在奧蘭、阿爾及爾、比塞大啟航;蒙哥馬利的第八集團軍則從的黎波裏、亞曆山大、塞得港、海法和貝魯特啟航。載有登陸部隊的艦船,偽裝成護航運輸隊,緊沿北非海岸航行,並於7月9日淩晨到達馬耳他島以南海域,然後轉向西西裏島。
9日上午,天氣晴朗,到了中午,狂風大作。下午風勢更加迅猛,到了傍晚,海濤洶湧澎湃,將使登陸發生困難,尤其是在美軍登陸地帶的西海岸,危險更大。登陸艇、船隊,從馬耳他島和比塞大與班加西之間的許多非洲口岸向北突進,要經曆一次十分艱險的顛簸航行。但現在改變計劃,顯然已來不及了。晚上8時,坎寧安海軍上將決定:“天時不利,但作戰計劃照常進行。”經過英勇搏鬥,盟軍的登陸兵和空降兵終於在西西裏島南部的錫拉庫劄至傑拉180公裏的地段上實施登陸和空降。
白天的惡劣天氣雖然增加了盟軍航行的困難,但也幫助了他們出奇製勝。意大利人滿以為“今天夜裏,他們無論如何來不了”,沒料到盟軍卻已登上了灘頭。但是,盟軍空降兵的行動卻遭到嚴重損失。美國的傘兵部隊本應在傑拉地域著陸,結果被大風吹離了目的地。英軍的133架滑翔機,隻有12架落在預定的錫拉庫劄以南地域,50架墜入海中,其餘的也大部分被撞壞了。幸好因天氣惡劣,守軍防備鬆懈,而且雙方兵力懸殊過大,所以盟軍在第一天就奪占了縱深為5至15公裏的登陸場。
在強大的戰鬥機的掩護下,美軍第七集團軍的部隊,在利卡塔、傑拉、斯科格裏蒂登陸,第二天上午遇到德軍的反擊。駐守在卡爾塔吉羅內地區的德軍“戈林”師,對美軍第一步兵師發起了猛烈的反衝擊。次日,德軍第十五裝甲師一部從島嶼的西部趕來增援。但由於英軍已逼近西西裏島東岸中部的卡塔尼亞城,“戈林”師又被調往該地作戰,美軍才算頂住了對方的反擊,並將三個灘頭陣地聯成一片。
英軍在錫拉庫劄登陸後,進展較順利,在最初的三天內,便占領了島嶼的東南部分,並於7月16日向卡塔尼亞和傑爾比尼的飛機場挺進。這時,更多的傘兵已經空降著陸,而且突擊隊也從海上登陸了。他們攻占了重要的橋梁。陸軍在他們的幫助下,渡過了西梅托河。但是,德國軍隊現在從較遠的西方前來增援意大利人,竭力阻止盟軍前進,以掩護該島通往墨西拿海峽東岸的道路。蒙哥馬利被迫將第八集團軍的主力向西移動,選擇了一條從西側繞過埃特納火山的迂回路線,與向東推進的美軍第七集團軍的部隊相呼應。
現在落入盟軍手中的飛機場已有12個,到了7月18日,島上可以使用的德國飛機隻有25架了。由於被摧毀或損壞而遺留在機場上的敵機共有1100架,其中半數以上是德國飛機。這為盟軍盡快占領全島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麵對盟軍的淩厲攻勢和意大利軍的節節敗北,希特勒十分生氣,他狂吠道:“必須在意大利成立軍事法庭來清除不良分子!”局勢嚴重,他再次把墨索裏尼找來討論這一問題。這次會議於7月19日在意大利北部的菲爾特雷舉行。這正好是兩個獨裁者的第13次會談,會談的情況同不久前舉行的幾次一樣。飯前三小時,飯後兩小時,都是希特勒一個人在說話,墨索裏尼在一旁恭聽。這個狂熱的德國領袖竭力想使那個有病的朋友和同盟者的頹喪情緒重新振作起來,但是並未收到很大效果。他說,他們必須在各個戰場上繼續作戰。他們的任務不能留給“下一代”。“曆史的聲音”還在呼喚著他們。如果意大利人打下去,西西裏和意大利本土是能夠守住的。更多的德國軍隊會來增援他們。不久,便有一種新式的潛水艇參加作戰,他要給英國人來一個“斯大林格勒”。
據施密特戰後回憶,盡管希特勒許了諾言,誇了海口,當時的氣氛還是十分低沉。墨索裏尼實在勞累過度,對他的朋友的長篇大論無法聽進去,最後要求施密特把記錄給他看。
正在會議進行期間,傳來了盟軍飛機第一次在白天對羅馬大肆轟炸的消息,意大利領袖的絕望小清更加深了。7月19日這一天,一個強大的美國轟炸機隊襲擊了羅馬火車站的停車場和羅馬飛機場。這次轟炸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引起了首都市民嚴重的恐慌。在西西裏島當地,美軍在巴頓將軍的率領下節節前進。他們的第三步兵師和第二裝甲師承擔了掃蕩該島西端的任務,德國軍隊已經跑掉了,現在那裏隻剩下墨索裏尼的軍隊了;同時,他們由第一師和第四十五師組成的第二軍,正奉命攻占北麵的海岸,然後沿著通往墨西拿和巴勒莫的兩條主要公路向前突進。看來,這兩個城市指日可下了。
最後決戰的戰場,這時已經部署好了。這些戰鬥必然是很激烈的,因為除了原有的意大利防守部隊外,還有三師以上的德軍,在作戰經驗豐富的司令官休比將軍的指揮下,將參加作戰。盟軍決定於8月1日發動新的攻勢,並從北非調來了美軍第九師和英軍第七十八師。與此同時,敵軍防守部隊又獲得了德軍第二十九裝甲師的增援,以阻滯對方的進攻和掩護自己的撤退。經過幾天激烈的爭奪,英軍於8月5日攻克了卡塔尼亞,美軍也於8月16日進入了墨西拿。德軍一麵進行頑抗,一麵破壞道路、橋梁,並於8月17日從西西裏島北部經墨西拿海峽撤至意大利本土的南部。墨索裏尼的意大利軍隊,來不及撤退,全部投降。至此,這次戰役勝利結束,經過38天的戰鬥,共殲德、意軍隊16.7萬人,其中德軍3.7萬人,繳獲敵機1000多架。在這次戰役中,盟軍共死傷、失蹤3.1萬人。
關於盟軍下一步的戰略行動仍然懸而未決。是應當渡過墨西拿海峽攻取意大利的趾形地帶,還是占領位於踵形地帶的塔蘭托;是沿意大利西海岸而上,在薩勒諾灣登陸並攻奪那不勒斯,還是僅限於占領撤了島?英、美意見不盡統一。丘吉爾極力主張乘勝前進,攻占羅馬,在意大利盡可能向北挺進,並進而向巴爾幹進軍;而美方則認為應及早橫渡英吉利海峽,開辟第二戰場。正當這一問題討論得十分激烈的時候,墨索裏尼於7月25日垮台了。這樣一來,局麵完全改觀,進攻意大利的觀點,似乎占了壓倒優勢。正是:宜將剩勇追窮寇,橫掃殘敵不停息。欲知墨索裏尼垮台的經過和盟軍下一步如何動作,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