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渴望成功的個人,又如何練就適應的生存本領,去營造自己成功人生的大廈呢?
1.新物競天擇時代
未來的時代是動蕩的時代,是變化的時代。如果你無法適應這種變局,那麼,你將麵臨著巨大的危險。世界著名的奔馳公司總部辦公室掛著一大幅桔黃色的恐龍圖片,圖片底下有一段文字:"曆史上充滿了不會適應變化的龐然大物。"顯然,如果不能適應變化、競爭,無論你看起來多麼強大,都會有被淘汰的危險。
在我們中國,坐落在北京西郊,被譽為"中國矽穀"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上,幾乎每天都有不同的公司在倒閉、在開業,幾乎每家的店麵換了一茬又一茬。當你從這裏某家公司買回某件產品後,過些日子再來,或許這裏早已麵目全非,門口赫然已掛上了別人的招牌了。
從這裏,我們可以窺見市場經濟競爭的縮影: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市場經濟的競爭是殘酷的,不留情麵的,弱者的命運必然是被淘汰。繼"中國紙王"石家莊造紙廠廠長,中國首屆全國優秀企業家馬勝利商界失利以及史玉柱"巨人"倒塌後,另一位華廈商界巨子--"亞細亞"總經理王遂舟成了中國市場經濟浪潮淘汰下來的又一粒"沙塵"。
王遂舟的"發跡"源於1991年4月的一次北京會議。1991年4月,王遂舟參加了由《中國商報》和"中國商業文化籌備組"組織召開的"商業文化研究會暨部分省市商業廳局長座談會"。會議規格之高,雲集精英人物之多,全然出乎王遂舟意料之外。出席這次會議的不但有前商業部長胡平,各省市負責商業工作的政府官員,而且還有於光遠、湯一介等一大批著名學者。
會議主持者破例讓王遂舟侃侃而談。眾多政府官員和學者被他的創業經曆和體會所傾倒,無數次擊掌叫好,鼓勵他把"亞細亞"的故事一說到底。由於媒體的渲染和一輪蓋過一輪的妙作,王遂舟名聲大振。
在機會麵前,王遂舟很好地把握住了自己。其一手策劃發動的"亞細亞現象",還在1989年夏天,就給平談中的中國百貨零售業帶來了一柱希望之火,並點燃了河南省在鄭州建構中國商貿中心的火炬。這炬衝天火光,在河南令人刮目相看,當然,中原乃至全國"商戰"序幕也就此拉開。
但是,王遂舟最終還是不能把握自己。尤其是在榮譽、桂冠、花環像鎖鏈一樣束縛全身的時候,頭腦發熱的王遂舟,朝著一個不可知的方向衝撞而去。與此同時,一個野心勃勃"統治全國"的"亞細亞"連鎖經營計劃在王遂舟那顆與眾不同的頭腦中脫穎而出。在他的思維世界裏,"亞細亞"不但要占據河南全境18個地市,而且,還要占據全國省會級以上城市和奧運會舉辦到的每一個國際都市。
據不完全統計,自1993年以來,"亞細亞"以全國乃至全世界商業前所未有的發展速度,在全國各地建立了20多家連鎖商場。對於這種瘋狂式的商業擴張,連瘋狂的八佰伴也望塵莫及。但王遂舟就這樣瘋狂地做了,一向緊跟氣候的新聞媒體也這樣瘋狂地炒了,或者說傳媒的不斷炒作更進一步刺激了王遂舟的擴張心態。
盲目擴張下的多資金來源渠道導致了"亞細亞"連鎖經營體係的大規模裂變,並催生了一個與"亞細亞"完全不同的嶄新名號--仟村百貨,幾乎所有非"亞細亞"董事會出資的連鎖店都改弦易轍變成了"仟村百貨"。當然仟村百貨的前景也不妙,這裏估且不論。
如果說這種反客為主的易幟作法是因為錢非己出,王遂舟還可以接受,那麼,裂變後的一連串失敗則是王遂舟始料不及的。
最後,"亞細亞"進軍全國和世界的夢想正式宣告破產。
由瘋狂擴張到瘋狂失去,王遂舟精心構築的"亞細亞夢想"從開始到破滅,前後才不過4年。
無可奈何花落去。淡出江湖的王遂舟終於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讀書學習。惟有學習才能不斷充實自己,惟有讀書才能提高自己。不論以後是否重出江湖,是否像人們想象的那樣東山再起,王遂舟都是一本書,一本可以讓人咀嚼且反思的大書。
"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對企業如此,對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也如此。有人在市場經濟的殘酷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時代的強者;而有人則適應不了競爭的殘酷,而淪落為競爭的犧牲品,甚至選擇"自殺"的方式,以逃避競爭。
她,山東人,某名牌大學曆史係學生,中共預備黨員,校學生會副主席,有相當的從政才能,畢業前自殺。她熱情聰明,樂於助人,很得師生喜愛。入學不久,她便脫穎而出,她的口才和風度,給許多人留下了鮮明的印象。係領導鼓勵她好好幹,並暗示以後會有一份好工作等待著她。因此她更加努力學習、工作,說話。
畢業那一年,市場經濟的大潮席卷而來,通過幾次聯係工作,她突然發現自己是那麼缺乏準備,而學校推薦她參加行政機關采用考核,又被其他人擠掉了。前途的渺茫,找不到好工作的恥辱,終於把她推向了絕路。
她的自殺,是因為以前她太順利了,自視過高,以致經曆一點挫折,就看不到自己的優點。其實,市場經濟,相對於計劃經濟,更富有機遇和挑戰性,但是,市場經濟也是無情的,優勝劣汰,適者生存。
蘭,高幹子女,母親是中學語文教師,父親是某省副省長。曾經曆盡坎坷的父母,對獨生女要求很嚴。蘭讀高中時,媽媽因病去世了。爸爸工作忙,經常不在家。蘭性格孤傲,不喜與人交往,常一個人關在家裏,讀書學習。她爸爸也愛讀書,父女倆經常一起探討社會問題,哲學問題。她非常敬愛自己的爸爸,認為爸爸與他周圍的那幫腦滿腸肥的官僚不同,他有思想,有一種兼濟天下的情懷。1994年,蘭考入離她家不遠的某大學哲學係。她學習用功,很有見解,被視為女才子。係領導甚至學校領導也很關心她。她鄙視這種"關心",認為這與她爸爸有關。
1996年,她爸爸因涉嫌貪汙而被反貪局抓去了。她怎麼也不相信這是事實。她的精神支柱垮了。而此後的人情變幻、世態炎涼,更讓她覺得這是一個汙濁卑鄙的世界。於是,在一個深秋的夜晚,她跳水自盡了。
璀璨的社會是一個急劇變化的社會,而對許多大學生來說,他們仿佛生活在一個與世隔絕的綠洲上,因而一旦巨大的變化發生,他們的精神世界就崩潰了。於是,一朵剛剛綻開的生命花朵,就這樣殞落了。
不能適應變化的人或組織,必然會被淘汰出局,這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那麼,適應變化的就必然能生存嗎?
讓我們先來看一個實驗:
如果你把青蛙放入沸水中,那麼它立刻跳出;如果你把青蛙放入溫水中,而且不去驚嚇它,那麼它會呆在那裏不動;然後你開始慢慢加熱,當水溫逐漸升至70~80華氏度時,青蛙依然呆在那裏不動,甚至怡然自樂--它已經很適應這些微弱的變化了。然而可悲的是,當水溫越來越高,青蛙也逐漸變得虛弱,直到最後不能動彈。在給水加溫的過程中,並沒有限製青蛙跳出,然而它竟然呆在那裏直到被煮熟。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青蛙的生理感應器官隻能感應出激烈的變化,對緩緩的變化卻無能為力。
以上便是彼得·聖吉在《第五項修煉》中談到的"煮青蛙"實驗。我們人類在很多時候和青蛙一樣,對突如其來的激烈變化能夠作出相應的反應,而對那些緩緩而來的致命威脅卻習而不察。
看來不僅是不適應者被淘汰,即使是"適者"在很多時候也可能會遭受致命的打擊。未來的時代不僅有著激烈的變化和動蕩,而且會充滿著許許多多微妙的變化,如果我們不能學會認識身邊的變化並采取相應的對策,那麼不管我們能不能適應認識身邊的變化並采取相應的對策,那麼不管我們能不能適應這個變化,結果都是難以讓人滿意的,因為在變化過程中,我們如果僅僅是去被動地適應,那麼我們將失去控製變局的主動權。
因此,對於變化,我們的責任有兩條可供選擇:一是控製這些變化;二是對變化作出反應。後一種處理方法常常導致失控,產生消極後果。要永遠記住:你能勇敢正視的事,你便能控製;你不能勇敢正視的事將控製你。
2.與人為善,適應他人
有人說:"要想戰勝他人,就得適應他人。"其實,更恰切的說法是:"要想取得成功,必須適應他人。"
適應他人,這話說起來相當容易,可真要是做起來,可就遠非易事了。
有一次小鄭和他的上司外出辦事兒。上司人很好,有許多值得他借鑒的優點,可是他也有一個不為常人知道的小小的缺憾,他晚上睡覺時愛打呼嚕,對他自己來說可能影響不大,可對於和他共居一室的小鄭來說就近乎折磨了。然而因為他是的上司,後來小鄭隻有慢慢學著適應他。隨後幾天,小鄭開始體諒他自己的苦惱。為這點兒缺憾,他自己甚至沒少遭到妻子的冷落。而對他來說,這一切又不是人為的,這並不是他的錯。說來也怪,當小鄭替他的上司想一想時,上司的鼾聲並沒有給他後來的幾天造成多大的折磨,他甚至有些羨慕他的上司睡得是那樣甜,從心理上適應了他。當你把一個人的缺點都適應了的話,你肯定會很快被他所接受。此後,小鄭和上司成了很好的朋友,上司給予了他許多幫助和關心,小鄭也逐漸在公司站穩了腳跟,一切都很順利。
其實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誰人沒有點兒不如意!甚至在挑剔別人的同時,我們不妨先看看自己,自己就完美無缺嗎?絕對不會!如此,我們為何不學一學適應他人的本領呢?我們又該如何去適應他人呢?
(1)虛心學習
我們常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盡管每個人身上都有難以克服的缺點,但更重要的是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閃閃發光的亮點,我們有了心胸寬廣的品質後,自然應該虛心學習別人的長處,借鑒他人的經驗,這才是成功人士能夠立於不敗之地的法寶,如何才能把他人的專長學到手,這才是適應他人的關鍵。
①自認無知
學習他人的一個最重要的方法是自認無知。對於大多數人來講,這樣做很難。因為人人都有虛榮心。不願意承認自己無知。恰恰是這些虛榮心變成了你前進道路中的最大障礙,如果你堅持認為自已是多麼有本事,如何有才能,你的話都可以成為權威和經典,那麼你隻能遭到別人的唾棄。相反,如果你能承認自己的無知反而容易引起別人的共鳴,從而得到別人的支持與幫助。一再重複無知的謊言隻能讓你越來越被動,越來越出醜,就像"皇帝的新裝",受到傷害的隻能是你自己。
承認無知吧!你會獲取他人意想不到的幫助,這幫助肯定有助你創造成功人生。
②學會傾聽
俗話說"忠言逆耳利於行"。假若我們能夠放下那顆虛榮心,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肯定能夠從別人的意見裏,發現自己的許多弊端,這些弊端又是達成成功人生所必須克服的,所謂"以人為鏡"正是這個道理。
你一定要記住:"知道怎樣聽別人說話,以及怎樣讓他開啟心扉談話,是你製勝他人的惟一法寶。"
人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肯定有許多東西是我們個人所無法了解的,通過傾聽別人的談話我們可以獲取許多有用的信息。可以分享他們的知識和經驗。而你所得到的是別人的好感與支持,哪一個人喜歡別人總是駁斥自己呢?
對於大多數人來講,一生中大多數經曆是容易忘懷的,記憶中深深烙下的往往是刻骨銘心的經驗,所以如果你能有幸傾聽他那最可寶貴的東西無疑會極大地豐富自己。
學會傾聽,絕對不是一言不發,那樣對方馬上會感覺是對牛彈琴,索然無味,因此更恰切地說,你應該學會引導對方談話,誘導他說出他想表露的一些真實的東西和看法。
由子虛榮心理,許多人害怕別人發現自己的不足,害怕會遭到拒絕。要想讓對方開啟心扉,應該首先讓他消除自己的顧慮。一旦別人發現和你在一起很安全,而你又打心眼裏讚賞他時,他便可能向你開啟心扉。每個人都需要有人一起分享他的感受,可又害怕一旦向人表白,會得不到共鳴,甚至會被人看作悲慘。殘酷和自私。假若你相信自己也是自私的,對別人冒犯你的個別行為,站在同一立場上,即使不能接受,也應加以考慮。因為人們的基本情感都是大同小異,無非愛、恨、恐懼等等,甚至還不時掠過一些罪惡的念頭。接受這些並不可怕。因為這才是人的本來麵目。
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無形之中便贏得了對方的心,因為對方會覺得自己的情感有人理解,便會全身心地支持你。這對你的成功將起到不可估量的幫助。
當然,有一點值得你注意,當別人向你吐訴心聲後,往往期待著你能為他保守秘密。你絕對不能以此為條件去要挾他,更不能隨意地把他的經曆告訴別人,一旦他發現你粉碎了他對你的信賴,你會永遠失去他的支持。
③肯定他人的長處
虛心學習他人的最重要一條是肯定他人的長處。當我們真心實意地向他人學習時,首先應該對別人的長處加以肯定,前文我們已經說過每個人身上都有閃光的亮點,每個人都期待別人來發現並欣賞他的閃光之處。一旦你能夠做到這一點,相信他會把這些東西展現給你。因為大多數人都有一種共同的心理,期待別人的肯定和讚賞。所以他不可能對自己的長處也加以隱藏,他甚至還加進些炫耀的成份在裏麵,你都在可不必理會,給他一個展現的機會吧,你不僅僅是給了他一個機會,你更多的是得到了他的許多智慧的結晶,這些對你的一生都將有著極大的幫助,是你克敵製勝,勇往直前的法寶。
⑶幫助他人
前麵我們講述了在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裏應該學會適應他人的兩個主要方法。可以我們知道,凡事都是相互的。適應他人固然要心胸寬廣和虛心學習,但如果僅僅隻是單方麵的去適應他人,而他人對你難以適應,則仍然無法得到他人的支持與幫助,因此,還必須有另一種能力,就是還要具備幫助他人的能力和習慣。
有人說"適應他人就是為了戰勝他人",其實這話不盡其然。參與競爭,出人頭地,達到成功固然是每一個人的奮鬥目標,但是不要忘了真正的個人成功裏還有一條是人際關係方麵的成功,人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更多地是戰勝自己而不是戰勝他人,更多地是與他人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爭鬥。我們所說的競爭是合作前提上的競爭,是競爭與合作的對立統一。試想想,縱然你獲取了萬貫財產,可是由於品行問題搞得眾叛親離,成了孤家寡人,哪裏有一點幸福感可言?成功與幸福始終是伴隨而行的。沒有幸福的個人成功決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因此,我們所說的競爭是對事不對人,朋友之間在事業上可以競爭,但在生活中還是好朋友,甚至一家人之間也存在競爭,但更重視的是合作,可以說,人來到世上,離開合作,誰也無法生存。因此,我們一方麵提倡自助,另一方麵主張得到他人的幫助與幫助他人。我們不能單純為了小範圍內的個人利益相互競爭,我們應該為了大範圍內的共同利益而共同合作。幫助他人才能得到他人更多的幫助,就像理解他人才能夠得到他人的理解一樣。
a.要有同情心
人在世上,難免都會有不如意的時候,有時甚至會遭受很大的打擊,在這種時候,沒有人會拒絕別人善意的幫助。"君子不乘人之危"是說正義的人不會在這個時候再給他人傷口上撒一把鹽,把別人置於死地。我們主張"君子好乘人之危"是指在別人處於危難之時,君子能夠挺身而出,伸出援助之手。電影或小說中經常有一些這樣的片段:兩個人本是對手的人,其中方落難後得到另一方的救助,爾後兩人成了親密的朋友。敵人之間尚且如此,更何況大多數人是我們的朋友,因此,保持一顆同情心至關重要。救人一時之急,會得到他人一世之愛戴,何樂而不為?
當然,救助或幫助他人是要暫時付出代價的,但是如果從長遠利益來看,這點個人利益的犧牲是微不足道的。
大家都知道"馬歇爾計劃",如果當時美國隻考慮自己的眼前利益,不拿出那麼多錢來振興西歐,它會長時間保持霸主地位嗎?它的計劃一方麵幫助了歐洲各國,更重要的是它開拓了國際市場,繁榮了國內市場,使他本國的經濟有了良性發展的大環境。
再比如我們今天熟知的微軟公司,他們在競爭與合作這方麵就高人一籌。當年微軟和蘋果爭雄時,因為微軟公司"兼容",允許各大電腦廠商使用自己的操作係統而使自己迅速發展壯大為世界軟件業巨頭,相反,蘋果的不兼容則使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俗話說"與人方便,與己方便",今天你投別人以挑,他可能不會馬上報之以李,但他早晚會記住你的好處,也許會在你不如意時給你以回報。退一萬步來說,你好心幫幫別人,他即使不會報答你的厚愛,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日後不會做於你不利的事情。如果大家都不做不利於你的事情,這不也是一種極大的幫助嗎?
保持一顆同情的心,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友愛之手。
b.主動給人找台階
生活中隨處可遇到尷尬事兒,處於尷尬境地的人一定會覺得顏麵盡失,在這個時候如果你能為他找一個台階下,不但能立刻博取對方的好感,而且也會為你建立良好的社交形象。
1953年,周總理率中國政府代表團慰問駐旅大的蘇聯軍隊。在我方舉行的招待宴會上,一名蘇軍中尉在翻譯總理講話時,譯錯了一個地方。我方代表團的一位同誌當場做出了糾正。這使總理感到很意外,也使得在場的蘇聯駐軍司令大為惱火。因為部下在這種場合下的失誤使他很沒麵子,他馬上走過去,要撕下中尉的肩章和領章。宴會廳裏的氣氛頓時緊張起來。這時,周總理不失時機地給對方找了一個"台階",他溫和地說:"兩國語言要做到恰到好處地翻譯是很不容易的,也可能是我講得不夠完善。"並慢慢重複了譯錯的那段話,讓翻譯仔細聽清,並準確地翻譯出來,緩解了緊張氣氛。總理講完話後在同蘇軍將領、英雄模範幹杯時,還特地同翻譯單獨幹杯。蘇駐軍司令和其他將領看到這一景象,在於杯時眼裏含著熱淚,那位翻譯被感動得舉著杯久久不放。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社交場合下,一定要給別人麵子和"台階",因為此時他的自尊心和虛榮心都特別強烈,如果你能幫他保住麵子,維護了尊嚴,他會對你產生非同一般的好感。而這些,對於你的今後,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適應他人,幫助他人,然後被人適應,受到別人的愛戴與支持,這是人在這個競爭社會裏的立足之本,更是實現個人成功的必備手段之一。誠想,如果連周圍接觸的人都適應不了,又如何能夠受人愛戴與尊重?又如何能獲取別人的幫助與支持?又如何能夠實現競爭與合作並達成成功的人生呢?
3.適應環境求發展
一個人不可能總是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中,即使是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中,環境也會時常發生變化,如果不會適應環境的變化或者適應新環境,則隻能歸於失敗。前麵我們所述的青蛙一例便是很好的明證。相傳在洛杉礬生活的中國人總遭劫匪,是中國人比美國人或其他國家人更富裕、更有錢嗎?非也。究其原因是國人的適應性太差。因為美國社會崇尚自然和高效率,所以一般美國的人並不戴名貴的首飾或物品,身上也不攜帶現金,出門消費用信用卡支付,才去洛城的中國人很難適應這一習慣,女士們總是把名貴首飾戴在身上,而男士們除了戴金表外還隨身攜帶大量現鈔,似乎不這樣就不足以顯示自己富有似的。其實說穿了,在美國的中國人中富人還真少得可憐。鋌而走險的歹徒也許估摸到了中國人的這種心理,所以頻頻襲擊中國人。當然,這裏麵還有其他因素,可不適應新環境是其中的最大因素。一個人要想營造成功人生,一定要有適應環境變化以及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否則必將遭遇青蛙或洛杉礬華人的命運。我們應該如何學會這種適應能力呢?換句話說,我們應該如何練就這種可塑性呢?下麵我們將從工作環境、生活環境以及社會環境三方麵來論述這個問題。
(1)適應工作環境
有人說:"樹挪死,人挪活。"還有人說:"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其中盡管有諸多合理的成份在裏麵,但總感覺仍然是個人的適應能力欠佳之緣故,是金子總會發光,至於什麼時間發光完全看個人的適應能力問題。
B大學畢業後去了一家外資企業,和他一起加盟的還有不少才華橫溢的大學生,可不到半年就有人開始跳槽,到B考上研究生離開公司時,和他一起去的已差不多走完了,而他們頻繁地更換工作也並沒有給自己帶來多少收益,因為外企的加薪製完全是看你能否為公司發展做出貢獻來定的,不要說加薪了,幹不到一年就離開公司的人連年終獎金都拿不到,那可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有人說,不要過分看不斷跳槽可以鍛煉人生存和適應能力,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代價也稍嫌偏大。如今,還有一些人在不斷跳槽,似乎這東西也有"成癮性"。他們動輒就拿"美國人怎麼怎麼"來嚇唬人,真不知道這種超前意識給他們帶來了什麼好處。一生之中換幾個工作環境不足為奇,而一年之中就更換幾個,連美國人自己都感到吃驚。
這明顯是一種適應能力的問題,那麼應該如何適應工作環境呢?
①不要過分看重自己
才參加工作的不少大學生,總是躊躇滿誌,渴望在好的工作崗位上一展自己的才華,因此大多數人都要求工作單位考慮自己的專長,其實仔細想想,這恰恰是沒有自信心的表現,為什麼除了專長就不能做點別的什麼,要知道你自己所謂的專長其實並不一定是用人單位所期待的專長,用人單位往往更注重於考察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和對不同崗位的勝任能力。說穿了,用人單位更期待那種一專多能的人才,在機會合適的時候才考慮你的專業。大多數情況下是用你的非專業才能。當然,大學生綜合素質不高,與我國的教育體製有一定關係,專業麵過窄造成了這種狀況,但是總有一部分人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所以成功最終歸於他們。難道這也是天意?這難道還不值得那些自命不凡的所謂天之驕子們深思嗎?
即使是真正的才子,真有一技之長,也不要期待能一步到位,因為開始的工作對於以後幹本專業將起著良好的鋪墊作用。這是許多工作多年的人們經驗的總結。
素有某大學新聞係"才子"之稱的沈某,在大學期間已經小有名氣,不時有作品見諸於報端,有的甚至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大學畢業後,他如願以償地分到了一家大的報社。他個人認為以他的才能,肯定會被分到"新聞部",至少當記者。可是分配方案讓他好生失望,他被單位分到總編辦公室工作,其實領導這樣做是為了考察他的綜合才能,讓他盡快熟悉報社運作的全過程,可他卻埋怨領導不具慧眼,結果可想而知。如果領導大度愛才,也許會重用他,假定遇到另外那種領導,有他倒的楣。
還有某著名審計學院的趙某,沒畢業之前因其才華出眾而被某檢察院檢察長看中,畢業後令人羨慕,進了該檢察院,他滿以為檢察長會安排他進反貪局工作,讓他一試身手,懲治貪官汙吏,可沒想到檢察長卻讓他先留在院辦公室工作,幸虧他適應能力極強,把辦公室裏的工作弄得井井有條,一年後他如願以償地進了反貪局,據說工作仍相當出色。
因此,對於才參加工作的人來說,過分看重自己是不足取的,關鍵是要別人看重你的才能。
②切忌好高騖遠
有的人也確實很有才氣,對自己手頭的工作也能夠勝任,可總以為自己沒得到重用,總以為自己的付出與收入不成比例,因此當聽說某某到什麼單位拿了多少錢和升了什麼職時,便也跟著頻頻跳槽,幾年下來工作換了一個又一個,仍然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單位,白白浪費了幾年光陰,要知道許多資曆與經驗要在工作的過程中才能積累,需要相對穩定的工作環境,老是這山望了那山高,終難有所收獲。
有一個博士生,國內博士畢業後,她如願以償地拿到了哈佛大學的獎學金去攻讀博士後,兩年後她又到了牛津大學做訪問學者,牛津生涯還沒結束她又到了倫敦大學做客座教授。在常人看來,她已經實現了極大的成功,一定是國內許多用人單位仰慕的人才,可當她回國找工作時,卻沒有一家合適的單位願意要她,更不用談什麼人才了,原因是她在國外多年中,因頻繁更換工作崗位而使自己所從事的研究不成體係,也沒有發表什麼有價值的論文,而她的許多同學,有的隻在國外名氣不很大的學院做研究,卻因成績卓著而入選了中科院的"百人計劃"。要說她算夠有"才"的人了,可是就因為她對現狀不滿而使自己的才華白白流失,不知道她現在難過的同時,有沒有考慮過這些?
當然,絕對不是主張一個人非要在一個地方幹一輩子,因為那樣有時會限製一個人潛能的最大發揮,包括自己,也是希望能夠在工作一個階段後換個工作環境,去迎接更大的挑戰。但是,在換工作環境之前一定是感覺到自己已經盡職盡責了,如果再不離開就難以進步了,隻有在這種情況下,更換工作環境才是合適的。
難以勝任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不得不更換工作環境。那是由於能力上欠佳而被公司老板開除,當然這裏麵有多方麵的因素,這樣的人不得不頻繁地更換工作崗位,也許他們真該認真考慮一下,這樣下去會有什麼結果。
(2)適應生活環境
前麵提到了我們的同胞在洛杉礬頻頻遭遇搶劫,究其原因是難以一下子適應一個新的環境,而青蛙被燙死則是由於自己對環境的變化不適應的結果。我們中許多人都不乏這樣的經曆,到一個陌生環境裏吃不好,睡不好,有的甚至還生了病,還有一些人因為總是拘泥於以前的狀況,對於新發生的一切覺察不到,就像青蛙一樣,被環境所逐漸淘汰。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去克服這些壞習慣呢?
①入鄉隨俗
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習慣和風俗,如果你希望到一個新地方去發展,你可千萬不要輕視了這一點。
了解風土民情,對於開拓自己的事業至關緊要。說到人鄉隨俗,禁不住又要提洛杉礬華人的遭遇了。其實不僅僅是在洛杉礬,就拿我們國內人來說吧,你總不能到了西藏還對喇嘛不敬,到了北京還滿口方言,這隻能讓你四處碰壁,惹盡麻煩。
如何才能了解風土民情,做到人鄉隨俗呢?首先得多讀書,到一個地方之前,先找出與當地人生活習慣相關的書籍來讀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其次是要多走動,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走的地方多了,見識自然就多,有些東西是書本上學不到的,必須實地考察才能有所收獲,再一個方法是多向別人請教,不知者不為過,不懂裝懂的人遲早會碰壁。
②與本地人交朋友
史書上記載,楚國人範螽到山東做生意時,把賺取的許多錢分給了當地的百姓,結果他的生意越做越紅火,最後乃至"日進萬金"。範螽為何要這樣做,這正是他取得成功的關鍵一個外鄉人到一處做生意,如何不籠絡本地的人甭說你賺他們的錢了,即使不賺錢還有人想找茬欺負你。相信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曆,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總容易受到冷遇。因此,假若你想在陌生的環境裏有所作為,最好要有幾個本地朋友,他們不但可以及時地給你反饋信息,更重要的是告訴你一些在此地發展的注意事項。
③不要鋒芒畢露
到異地做事還應該藏起自己的鋒芒,咄咄逼人者隻會給自己添麻煩。每個地方都有一些地方保護勢力,鋒芒太露會危及他們的利益,當然會引起當地人的不滿,因此真正聰明的人還懂得有所保留,慢慢取得他人的信任。
以上幾條是說我們應如何適應一個新的環境。學會適應生活環境,還應該會適應環境的變化。自然的物種越來越少就是因為人為的破壞使得許多生物難以適應的結果。人類雖然是自然界的高等智能動物,但有時也會對周圍生存環境變化不太敏感,這也嚴重地影響了他的事業的拓展。如何才能克服這種狀況呢?
(1)未雨綢繆、居安思危
中國人有個通病,大多數樂於安於現狀,而美國人則居安思危,總感覺危機要來臨,因此一生都在奮鬥,其實我們的生活和美國人不知道差多少倍。我們不能把這些都歸為我們國民性中的劣根,這其中包含著許多因素,曆史的、文化的、現實的等等。
小D大學畢業後進了一家不錯的公司,總覺得還不錯,因此便有安於現狀的想法,可後來上司教育了他,說假如感覺不到提高的話便肯定在後退,在這個競爭年代裏,後退的結果隻能是遭到淘汰,因此他才決心進一步深造。他同班的大學同學,好多人仍在國營單位分那少得可憐的一杯羹,真不知道萬一這杯羹突然打翻了他們該咋辦?
成功的人生總是不斷進取與創造的人生,未雨綢繆,居安思危應該成為他們的座右銘。
(2)把成功作為一種信仰
隻有把成功作為一種信仰,時刻不忘成功的人才會不斷進取,才不會受製於生活環境的變化,他時時刻刻都能感覺到並預測到環境會發生什麼變化,在他心中隻有一點是曆久不變的,那就是成功人生的信條。他會想盡一切辦法去克服生活中的不利因素,並對於可能發生的變化采取積極可行的防範措施,而不是消極等待。他們的人生道路一定越走越寬的。
(3)適應社會環境
人是這個社會的一個分子,社會對每一個人都會產生多多少少的影響。當然了,有正麵影響,也有負麵影響。我們不能總祈求正麵影響而埋怨負麵影響,相反我們應該學會適應這些影響。
的確,由於種種原因,我們的社會製度還很不完善,還存在種種弊端,比如以權謀私,任人唯親,鯨吞公款,仗勢欺人,徇私枉法等等不正常現象。可是如果老是盯著這些陰暗麵又怎麼能行呢?人類社會已經發展了幾千年,但總的來說是朝著良性和健康的渠道向前發展。人們正不斷拋棄一些壞的阻礙社會進步的東西,社會正一步步地向著理想的方向,向著大多數人期望的方向發展。我們應該認識到這是一個極其漫長而又艱難的過程,不能奢望一蹴而就。我們必須認清這個道理,我們必須學會去適應。
①尊重曆史與現狀
經常聽到有人發牢騷,說當今社會如何糟糕,如何不公平等等。如果反問一句:"你有辦法解決嗎?"大多數人啞然,然而還有少數不知天高地厚的人說"假若我是國家領導人,怎麼怎麼?"雲雲。同這樣的人爭執真沒什麼勁。難道說別人都不如你嗎?其實情況剛好相反,假若這樣的人一朝得誌,那一定是社會的悲劇,別說他自己的劣根未除,即使他能像俄總統葉利欽那樣鐵腕,人們也絕對不會支持他。我們主張的是穩定,隻有在穩定的社會環境裏,個人的發展才有保障。
其實那些老是抱怨社會陰暗麵的人,壓根兒就是不懂曆史,總是拿國外和我們比,殊不知國外的發展經曆了多少年,他們從前還不如我們。打個比方吧,一個生在窮人家的孩子和一個生在富裕家庭的孩子,他們的發展軌跡該怎麼比?就拿讀書來說吧!窮人的孩子讀著書還得想著下頓飯能不能吃飽,而富人家的孩子早在想要多方麵發展成為多麵手了。所以貧富差距造就了他們絕大多數人不可能平等。即使有少數窮人的孩子靠著自己的努力成了才,那和我們國家勒緊褲帶造出原子彈又有什麼兩樣,我們能一下子生產出那麼多航母,那麼多F-18戰鬥機嗎?所以我們不可能樣樣都和發達國家攀比,我們正在向人家學習,這有一個過程。認不清這一點的人徒有一腔憂國憂民之心。
有人說,社會的成功建立在個人的成功基礎之上,我們大家都好了,社會自然也就好了。假若你仍然不明白,你不妨反問自己:"到底你能怎麼改變現狀?"如果無能為力,那麼就拚命工作,為社會多做貢獻,大家都這樣的話,現狀終將成為曆史。
其實,我們的社會還是有許多值得肯定的方麵,隻不過電視或新聞報道老是歌頌正麵,造就了人們的逆反心理。我們的綜合國力在當今世界也占據前列,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市場經濟逐漸形成,社會弊端逐漸根除,反腐敗力度越來越大,中國的國際地位正日益提高......且不說拿這些和解放前比,就和10年前比,甚至和5年前比我們都能體會到變化是多麼深刻,否定這些成果就是不尊重曆史,連曆史都不尊重的人是難以實現個人成功的。
②逃避現狀難成功
還有一部分人不敢正視現實,總想逃避現狀,這主要表現在一些懷才不遇的人和一些出眾的高學曆人員。他們渴望一步登天,即想方設法出國,主要是去美國。每年出去的這方麵人才不下10萬,回來者3萬,我們並不是不主張出國發展,可假若心中沒有個信仰,盲目出國,也未必會有什麼成就,即使取得了什麼成就,也會陷入無人喝彩的尷尬局麵。你可以改變你護照的顏色,可你卻無法改變你的膚色,你更不能改變你的遺傳基因,你可以改變你的價值觀,可你卻難以實現心中的理想。許多國人在美國,他們都拿到了美國的綠卡,可他們生活得並不幸福,工作壓力太大,種族歧視嚴重,付出和報酬不成比例,各方麵都不穩定,為了生活得不斷拚命賺錢,根本就沒有幾個人從事科研或幹一番自己的事業,他們也渴望能夠回來報效祖國,可由於專業丟得太多竟沒有單位願意要他們。這的確是可以反映出在美的綠卡族們的心態,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使他們的人生發生了嚴重錯位,根本無法去營造成功。逃避現狀的結果隻能使他們半生漂泊不定,當然我不否認有少數人在美國取得了成功,可那畢竟是外國,畢竟少了許多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③明天會更好
現實終歸是現實,弊端一下子難以克服,這些都是正常現象,隻要堅信一條"明天會更好",隻要心中充滿希望,現實也沒什麼可怕的,陰暗麵也沒什麼大不了。成功的道路多的是,鍥而不舍的人終將會有收獲。
其實那些對現實牢騷不滿的人恰恰是一些心理不平衡的人。比如他們常常想,某人賺了錢,某人升了官,某人買了車,某人出了國等等,我本來比他們都強,可我卻不如他們風光!這種心理不平衡本來是人之常情,聰明的人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追求新的平衡,靠自己的努力通過正當奮鬥去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牢騷不滿的人整天怨天尤人,我敢說,這些人一旦有了機會,必然會不擇手段,不顧道德約束去追求那些東西。正是這些人造成了社會的陰暗麵。這樣的人真該認真反思自己的品行才對。
有一句歌唱得好:"世間自有公道,付出總有回報,要做就做最好。"我們不要一味去埋怨,我們更應該多想一想,我們到底為社會做出了些什麼?我們憑什麼祈求社會給我們以大的回報?假若你真的付出了,早晚總會得到回報,即使自己得不到,也可能會給自己的親人造福,既然來到這個世上,既然想成就一番事業,就讓我們做得更好。
其實,我們的社會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這變化被稱為是一次革命,牢騷不滿適應不了現狀的人也許真該慶幸了。正在進行的經濟體製和政治體製改革已徹底改變了中國人的傳統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道德觀念。法製和法規不斷健全和完善。"大鍋飯"再也吃不上了。市場經濟正日益形成,民主進程不斷加快......這一切才是真正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