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管理學家認為,怎樣幹往往比幹什麼更重要。
忠言如果順耳不是更好嗎?
唐太宗李世民有次揚言要殺掉敢於觸犯龍顏的魏征,長孫皇後聞後十分著急。如果用逆耳的"忠言"勸說李世民,李世民不僅不容易接受,反而會使事情弄得更糟。會說話的長孫皇後取順耳之言規勸李世民。她說:自古以來主賢臣直,隻有君主賢明,當臣子的才敢直抒胸臆、有話就講,今魏征敢於直言勸諫,全賴聖上賢明。李世民聞後龍顏大悅,打消了殺魏征的念頭。
交際是一門嚴肅的科學,是人生的必修課,僅靠古人的幾條垂訓和社會上人雲亦雲的箴言是填寫不好交際答卷的。隻有以科學的態度對待交際,遇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現實問題現實分析,才會找到問題的真正答案。
四、交往需要相互溝通
在家庭、社會與國際生活中,存在著這麼多的不和諧,這是沒有什麼值得奇怪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透過不同的耳膜去聽聲音,透過不同的角膜去看東西,經由不同的頭腦去理解事情。你所做的決定,就是頭腦中一套獨一無二的思維係統所造成的結果。
溝通就是要了解這一事實:一群人下班後搭乘同一輛公共汽車回家,在經過市區時,他們將以彼此完全不同的觀點來看相同的街景,其中一位所看到的是倒塌、毀壞的建築物;另一位正在思考自己的問題,所以他視而不見。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試著以他人的眼光來看他人的世界--而不是以我們的眼光來看他們的世界。要做到這一點,有一個方法:找出其它人身上的優點,不管他們的外表、生活方式以及信仰與我們有什麼顯著的不同。在尋找他人優點的過程中,你等於以愛心和他人進行溝通。愛是我們最需要的。
我們原來是擦身而地的陌生人,但彼此伸出的手一握住,便不再漠不相幹了。我們冷淡是因為怕被拒絕,其實我們容易了解,也容易相處。
一位女士在聖誕節期間,帶了她5歲的兒子在一家大百貨公司購物。她認為,她的兒子看到這家百貨公司的裝飾、櫥窗展覽以及聖誕玩具之後,一定會十分高興。她拉著他的手,走得很快,使得他那雙小腿幾乎跟不上。他天始大哭大鬧,緊緊抓住母親的外衣。"老天爺,你到底怎麼了?"她很不耐煩地斥責他:"我帶你來,是要你他享受一下聖誕節的氣氛。聖誕老人不會把玩具送給那些又哭又鬧的孩子。"
他還是吵鬧不休,她則忙著搶購聖誕節前後一分鍾大拋售的物品。"如果你不馬上停止吵鬧,我以後永遠不再帶你出來買東西了。"她警告他。"哦!對了,是不是因為你的鞋帶鬆了,被鞋帶絆住了?"她一邊說,一邊就在台階下蹲下來,替她的兒子綁鞋帶。
就在她蹲下來的時候,她湊巧抬頭看了一看。這是她第一次透過5歲兒子的眼睛來看一家大百貨公司。從那個角度望上去,看不到美麗的商品、珠寶飾物、禮物、裝飾美麗的櫃台,或是玩具,所能看到的全是迷宮似的走道,到處都是煙囪似的長腿和背影。這些大山似的陌生人,一雙腳猶如溜冰板,他們推來推去,又搶又奪,又奔又跑。這種情形不僅不好玩,簡直可怕極了!她立即決定把她的小孩子帶回家,並對自己發誓說,絕對不再把她的想法強行加在他身上。
在他們走出百貨公司途中,這位母親注意到,聖誕老人坐在一個裝飾得像北極風景的亭子裏。她想,如果能讓她的小孩子親自與聖誕老人見麵,將會使他忘掉方才那可怕的一幕,而讓他記得采購聖誕物品是一次愉快的活動。
"去和其他的小孩子一樣,等一等坐在聖誕老人的膝上。"她這樣哄著他,"告訴他,希望得到什麼聖誕禮物。你在講話時要麵帶笑容,這樣,我才能替你拍照,並把照片鑲入我們家的相冊中。"
雖然他們已經見到一位聖誕老人站在百貨公司大門口外麵搖著鈴,另外還有一個聖誕老人在購物中心內,但這位母親還是把她的小兒子推向前,要他和這個聖誕老人做一番愉快的交談。
這個怪模怪樣的男子戴著假胡須和眼鏡,身穿紅色外衣,紅衣裏還塞了一個枕頭,他把這個小男孩抱在膝上,哈哈大笑(他似乎認為,聖誕老人一定要這樣做),然後用手指輕觸小男孩的肋骨,向他嗬癢。
"你想要什麼聖誕禮物呢?孩子。"聖誕老人很和藹地問道。
"我想下去。"小男孩輕聲回答說。
對小男孩來說,這個聖誕老人隻是個陌生人。他在前麵已經看到了兩個聖誕老人,但他的母親卻要他坐上這個"真正的"聖誕老人的膝蓋上。對一個5歲的小男孩來說,在一間擠滿了匆忙的成年人的百貨公司裏,進行最後5分鍾的大搶購,絕對不是一件好玩的事。這位母親由於曾經蹲下來替兒子綁鞋帶,並且目睹了他在麵對一個陌生的聖誕老人時所表現的不安,使是到了很難得的與兒子溝通的經驗。
不能溝通就不能合作,溝通是合作的前提。與他人溝通,首先就要明白,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有相同的權利去滿足他(她)的生活需求。大家都知道,膚色、出生地、政治信仰、性別、經濟情況以及智力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價值,前往溝通的道路就是接受這一事實: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人物,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即使雙胞胎也有不同。
我們的手指紋、腳趾紋都是獨一無二的,甚至連"聲紋"也找不到兩個完全相同的。"美國電報與電話公司"知道我們每個人的談話的聲波是獨一無二的,跟別人絕對不同,國此,該公司正發展一種"聲紋"係統,利用電子儀器,根據我們的聲音,從而正確地分辨出每個人的身份。你隻要向著商店的櫃台或銀行窗口的麥克風報出姓名,你自己的"聲紋"頻率將會和存放在中央電腦的"聲紋"檔案資料比較。這種係統將可免去支票或信用卡被竊後產生的問題。即使是世界上最好的模仿家也無法偽造另一個人的聲波。
你必須愛自己,然後才能把愛施舍給其他人。愛是獨立的,而且是以我們和其他人的分享為基礎的,並且基於獨立性的選擇,而不是出於依賴性的需求。真正的愛,就是由兩個具有維持本身生活能力的個人所組成的一種關係。隻有獨立的人,才能自由選擇和維持一種關係。不獨立的人,他們都因為有所需求,才會繼續維持關係。
可見,愛是人們相互溝通的前提。
作為一名好的溝通者,你我和一個陌生人打交道時,總是先把手伸給對方,請求對方和我們握手,因為我們已經知道,這是向他人表示尊敬的一種方式。除了用力握手之外,我們還要把眼光直視對方,同時麵帶溫暖、開朗的微笑,借以顯示我們進行這種溝通的強烈興趣。在會見一個陌生的人時,我們總是先自動報出自己的姓名,並在說出姓名之前,加上一句"早安"、"午安",或"您好!"
你我在經過自我介紹之後,就成為一保積極的聆聽者。耐心聆聽,並且替對方設身處地著想。我們都知道,傾聽是可以學到很多東西的。
我們盼望結交新朋友,友善地與陌生人談話,我們同某人說話,或聆聽他們說話時,都要看著他們。我們即寬容又仔細地聆聽,即使我們可能並不同意他們所說的話。
我們平等地對待他人。我們聆聽既沉悶又無知的談話,因為,他們的內容也自有一套道理。我們不會咄咄逼人地追問問題。我們試著在陌生人身上尋找特別的美麗,然後真誠地稱讚他們。我們讓陌生人談到自己,以便了解他們。
我們容易了解,而且容易相處。我們並不期望其他人會對我們所說的話產生反應。我們也不想嚐試著去探討他(她)腦中究竟在想些什麼。
我們在麵對陌生人時,充滿自信,因為我們想了解,不管其他人表麵多鎮定,但幾乎每一個人都急於會晤新的人,以爭取友誼或個人的發展。我們也知道,幾乎每個人的內心都存在著少許害怕被別人拒絕的恐懼感。
當你我麵對一個可能成為朋友的陌生人、一個將來可能和你做生意的人,或是我們自己的家人時,我們的態度是熱誠的,而不是自私的。我們關心的是其他人,不是我們自己。當我們在內心對其他人--而不是對我們自己--產生興趣時,他們將會感覺出來。他們也許無法以語言說出他們為何有這些能力,但他們確實有這種能力,相反的,當人們和那些隻在腦中想到自己利益的人交談時,他們就會產生不舒服的感覺。這就是所謂的非語言溝通:"你雖然說得如此大聲,但我卻聽不懂你在說些什麼。"
五、語言,交際的橋梁
一個人如果想要取得成功,語言的才能是一項硬件。語言的表達能力是構成個人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若想在緊張激烈的人生競技場上做一個東方不敗,必須培養機智、良好的語言能力。
人類在漫長的生產實踐中,創造並發展了語言這一工具。早期原始人類將語言視為氏族之間互通消息的符號,根據聲音來判斷什麼樣的聲音表示警示,什麼樣的聲音表現不同的需求。
塞纓爾·斯邁爾斯發現,人們在溝通中,往往通過習慣常用語表達自己的個性,即使這些用詞並沒有實際意義。拿破侖·希爾認為,不同的言詞表現不同的人品和心態,說話者的個性也同時表露無疑。最常見的情況是,和初見麵的人說話,剛開始大家都介意麵子,所以表現得很恭敬,等逐漸鬆弛下來後,不僅是姿態,連說話也會變得很隨便,本人的本性在不知不覺中表現出來。一位某公司人力資源部部長說,他在主持招聘工作的時候,總是故意對前來應試的人采取非常隨便的態度,起初,年輕人都很拘謹,但過不了多久,他們的習慣用語就會脫口而出,這位部長也可以在招聘過程中看到這個人的人品。
人的語言是人類特有的思維的工具和尋求朋友最重要的交際手段,人們經常利用語言的魅力來觀察他在大眾心目中的地位和所引起的反響。善於運用語言的人,最可能處於左右逢源的有利地位,會成為最受歡迎的談話對象。人們習慣把善於運用語言魅力的人稱之為"演說家",即使在一般的場合,一位能說會道的人也會受到人們的重視,具有一種令人傾倒的力量,他們會滔滔不絕地議論,巧於辭令,能言善辯,用妙趣橫生的故事和令人耳目一新的比喻來證明自己的見多識廣,語言的獨特魅力常常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
在南北戰爭中,林肯遇到了一件事:兩位軍官由於各人所分給的槍支優劣不一致而互相爭執,先是兩個軍官之間的爭論,接著其所屬部隊甚至要短兵相接,引起內亂。早有報信者把事情報告給了林肯。無奈之下林肯叫人把兩位軍官叫到自己跟前來。林肯並沒有讓兩人一起與自己交談,他叫其中一位軍官先進自己的辦公室,然後給他盛滿一杯葡萄酒,並且嚴厲地對他說:"任何決心有所成就的人決不肯在私人爭執上耗費時間,爭執的後果不是他所能承擔得起的。像你們倆這樣為小事而爭執,值得嗎?現在是戰爭的關健時期,如果因此而造成內亂,後果是可以想象嗎?"幾句話把那位軍官說得滿臉通紅,然後,林肯並沒有叫另一個軍官進來,而是讓他們一同回去。在回去途中,與林肯談話的那位軍官主動地讓了步,表示自己是錯誤的,希望對方能夠原諒,而另一個軍官見他這樣"謙虛",便也再不爭執了。林肯運用了語言的技巧。將一場即將爆發的矛盾彌消於萌芽中。
在人際關係更為複雜的今天,良好的口才更是一種戰鬥的工具,是事業成功的催化劑。有時候,同樣的意思和同樣的詞,由於講法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中世紀時,東方有一位國王,一天晚上,他夢見自己嘴裏的牙全都掉光了,第二天他找人為他解夢。第一個解夢者說:"您所有的親屬都會死在您的前頭,一個也不剩。"
國王大為惱火,又召第二個釋夢的人進見,第二個人說:"至高無上的陛下,您比您所有的親人都長壽。"國王聽了大為高興,重重地賞了第二個解夢的人,而第一個解夢人卻挨了100棍子。其實他們解釋的內容並無實質的不同,但表達的方法不同,得到的也是截然不同的效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國際上許多國家對中國還不了解,而周恩來總理就是憑借他雄辯的口才為中國贏得了聲譽,贏得了地位。
基辛格曾不勝感慨地對人說,周恩來是惟一和他一次性談話超過三個半小時的外國政治家。基辛格在回憶錄中寫道,和周恩來交談,簡直是一場緊張愉快的智力競賽和深邃的思想享受!因為兩個人都具有淵博的知識、敏捷的頭腦,極富邏輯性和幽默感的語言,所以兩位外交家在談話的過程中,顯現出各自卓越的魅力和瀟灑的風格。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要成就自己的事業,可能就要和上司、同事之間存在一些差異,如果不能說服上司,他會阻礙你,如果不能說服同事,他會冷落你,要想說服大家都來接受你的思想,沒有良好的口才是不行的。因此,一個人如果想要取得成功,語言的才能是一項硬件。語言的表達能力是構成個人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若想在緊張激烈的人生競技場上做一個東方不敗,必須培養機智、良好的語言能力。
六、時刻不忘改善你的人際關係
一個人生活在世上,不可能離群索居,必定要和別人打交道。從另一方麵講,良好的人際關係,會有助於我們事業成功、生活幸福。俗話講:"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多個朋友多條路。"如果人際關係惡劣,你就會在工作和生活中處處碰壁,從而讓失敗和沮喪包圍你。
但與人打交道,又似乎非常難。明人吳從先說:如果太深於世故,就會在人際關係中多泛泛之交,或無原則地隨波逐流。而如果不諳於世情,不懂人際交往的方法,就不容易與人相處。他感歎:處生(即處世)真難呀!
那麼,有沒有辦法來解決這個難題呢?答案是:有。古今中外許多名人都曾提出過如何改善人際關係的原則和具體辦法,值得我們參考。
要有一個好的人際關係,最重要的是跳出自我為中心的狹隘觀念,要承認這樣一個事實:世界上並不是隻有你的存在最重要,他人也與你一樣重要。你不能總想著讓別人尊重和關心你,你也要尊重和關心別人。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心換人心'。
美國紐約電話公司曾就電話對話做過一項調查,看哪一個字是人們常用的。結果發現是"我"字。在500通電話對話中,"我"字用了39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