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政策與計劃(1 / 3)

第8章 政策與計劃

垂凡·豪斯華茲爵士

--GuestKeen&Nettlefold董事長

"策略"與"戰略"兩個名詞原來都用在軍事上;"策略"常代表對整個戰爭的全盤計劃,而"策略",則是指對單一的戰爭的取勝之法。這兩名詞用在商業上,則"策略"可以說是整個企業的管理與目標;"戰略",則是履行這些目標的方法。換句話說,"策略"是指"知道自己要去做什麼事";而"戰略",則是指"知道如何去做成這件事。"

我個人認為,有三種情形,企業會需要一套"策略";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情形--就是,當公司是一個多元化、多產品的多國大公司時,最需要企業策略。

今日,我們雖然對這種多元化的跨國大公司習以為常,視為當然。實際是,這種類型的公司是近五十年來才出現的新企業形態;因此,它的內部組織、管理方式上,都有許多新衍生的問題出現。

在剛開始的時候,公司大多隻有一項主要產品,針對這方向而發展,頂多隻是有一些相關企業互相連絡而已。但至20世紀中葉,由於某些主產品市場的萎縮,令許多企業相繼倒閉;於是企業界警覺到,單靠一個產品生存,是極不安全的。於是各企業都朝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產品多元化,市場分散於各國,原料來源也盡量分散,以這種方式,來確保企業的安全性。

組織的龐大並不會造成管理的困難;公司的多元化卻使管理工作變得發複雜。在這多元化的情況下,一個大企業中,常有數名高級主管,分別負責不同的企業,而且各自掌有大權。這些個別企業的主管都發現,自己對整個大企業的政策有部分的影響力。而如何善用這份影響力,便是他所負責部門成敗的關鍵。在這種情形下,便易引發各部門主管間的摩擦。這時,整個大企業便需要有一個"策略"為依拓,方能管理這些"各路英雄"間的摩擦。

企業界需要企業策略的第二個理由,則是因為在今日的世界中,外在的環境改變極快,企業為應付投資環境的改變與各種複雜的冒險因素,就必須有一整套的策略。

當一個企業逐漸擴張時,它會發現企業牽涉到了太多其他的因素,如政治、經濟、社會、風俗等等;在麵對這種種複雜的影響時,管理人常對這些改變感到茫然無以適從,更別說預測企業的方向與發展了。事實上,以過去的二十年為例,世界千變萬化,人們實在無法預測未來,即便是做了預測,事實證明常是錯誤百出,不是對事件預計錯誤,就是對發生時間猜錯,要不然就是對結果的影響判斷錯誤。因此,企業界勢必要有一套策略,以此應變外界,方能成功。

企業策略出現的第三個原因,則是因為今日有些管理技巧的理論闡述過高,致使企業界無法實際運用,因此隻有自尋途徑解決自己的問題。這些管理技巧的理論,基本上都很科學、但是太過好高鶩遠,與實際工作無法配合,而且也常因過分專業化、製度化而使整個工作流轉太過瑣碎複雜,致使製度僵化;因此在實際實行時,這些理論常遭到失敗的命運。因此,我認為,公司應運用過雲去的經驗,參照目前的環境,擬訂一套自己的企業策略;萬不可死抑著"管理規則"為聖經,而把同樣的方法硬套到不同的企業上去,也就是說,要記住:

"擬訂預算是對的,錙銖必較卻未必;

高瞻遠矚是必要,妄做預測卻愚笨;

製定計劃是好事,墨守成規卻大錯。"

一個多元化的大企業中。"策略"可以有兩個層次。首先,是整個企業團體的計劃。以企業的股票問題為例。股票能顯示一個企業的獲利、轉投資或衰頹,也是一個企業生存繁榮的命脈。關於企業界對股票的運用,我在此不再贅言,隻提醒一句,千萬別將那些理論原版照抄,千萬考慮自己企業的性質,自定策略。

第二個層次的"策略",則是針對這個大企業底下的各個公司而定;這個層次的策略,便著重在市場、產品、競爭性與競爭對手上;所需要優勢工作,是對自己以及競爭對手的各項優劣點、成功機會與失敗機會等,加以分析評估。由於我們對自己公司的資料相當熟悉,因此,對自己公司的評估當容易做到;對敵手的分析,卻常被忽略。太多公司的計劃,常堂皇地提出如何占有市場、增加外銷,而忽略了潛在的敵手,而導致全盤皆輸;因此,大企業應運用其影響力,去對敵手做評估,而擬定"策略"。

除了企業策略之外,最棘手的問題,便是組織機構的問題。有了好的組織機構不一定能執行策略,但壞的組織機構一定會弄垮策略。今日,企業的組織機構必須是靈活、機動,富於彈性,能夠接受任何變化,很快做出應變措施,能變通方式,卻仍遵守策略,而且有效率高;如果組織機構未能達到這些要求,企業必然難以成功。

而企業的組織機構,也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來談,即企業全體的機構,和個別企業的機構。這種企業組織機構,和企業中的各項因素都息息相關,包括產品、計劃、決策、溝通、管理等等。一個良好的管理者必須將這所有的要素都處理得井井有條。處理的方式,卻絕無成規可循,必須隨機應變。可以說,歸結起來。它隻有兩個標準可依據。首先,組織機構是實現目標的方式,而非目的;也就是說,它是仆人,不是主人;它必須時時為目標的改變而迅速變動。其次,組織機構必須靈活而有效率。

要實現這兩個目的,最重要的方法,便是訓練一個好的管理人才;這個管理人才不是企管學理論家,而是有實際經驗、能了解現有的組織和環境,而作最佳應變的人!

(一九八一年四月於英國)

阿拉斯塔·皮京頓爵士

--皮京頓兄弟公司總裁(1973-1980)

我對"政策"的定義是"指導或限製、影響決策與行動的最高準則"。人們如果無法明白地了解到工作的準則和目標,他必然無法對自己的工作產生信心,也無法全神貫注。因此,我始認為,良好的政策和明確的目標顯示,要比瑣碎的"工作指示"有效得多。

讓全公司的人都了解某些不變的準則,對公司的運作大有助益。譬如說:"我們的主要工作準則是合作和溝通。"或者"資金運用必須事先計劃才可動用,以確保財務健全。"這些準則是永久性的,不會隨情況改變;讓公司員工了解這些政策性的準則,將有助於工作的開展與檢查。

其他比較"戰略性"的決策,如"盡快打入某國市場,利用它目前的真空狀況,搶先取得優勢。"這一類的決策是很機密、有時效性的,就可以有選擇性地運用,不必完全公開。

第一,一般而言,政策性的準則表麵上都是積極的;但也常是陳腔濫調。所以,這種政策性準則雖然必要,卻是很難製定出來。尤其,它必須是不變的,因此必須適應任何情況,不可自相矛盾。

舉例來說,若公司和準則定成"一切利益分享於公司所在地的國民!"這樣固然能夠贏得公司所在國家人民的信賴喜愛;但是,對一個跨國大公司來說,它必須"為公司的利益而隨時轉換材料來源,選擇最便宜的材料使用";這時,兩條準則就互相衝突了。

再舉另一個例子來說,如果準則是"寧為蛇首,不為牛尾"時,則又會和"分散投資"的立場相違背。因為若單從事一項工作,自然可為重點工作,但若分散投資,而插足各行業,便不可能在各行中都成為佼佼者。這時,"寧為蛇首,不為牛尾"就成了一塊絆腳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