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政策與計劃(3 / 3)

對於企業管理人和企業的關係,我認為有兩個比喻可以解釋:

--從百年來的戰爭史中,我們發現,將領的才能對戰役的輸贏有極大的影響力,即使在武器進步的今日戰爭中亦然。競爭激烈的商場正如戰場;領導者也正如戰場上的將軍!

--技巧高超的音樂家、畫家比比皆是,但能夠運用這些技巧去創造真、善、美藝術的人,才能成為偉大的藝術家。同樣地,擁有企管專業知識的人比比皆是,但能夠善用這些知識的人,才能成為傑出的管理者。

知識是可以傳授的,但巧思與靈感能否由學習而得,仍是個待決的問題。傑出的領導者對於一個企業,猶如無價之寶。即使預測將來無法完全正確,但"遠見"仍是一個企業成敗的關鍵。舉兩個例子來說:

一、當進口材料的加工業工資逐漸提高,而產品價格又無法提高時,則企業當如何處理。在二十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時,鄧洛普公司就遭遇到類似的問題。當時,鄧洛普公司生產兩種橡校鞋,即工作用的安全鞋,和運動用的運動鞋。這兩種鞋都需依賴手工生產。當時,發展中國家以便宜的工資進軍此行業,占了極大的優勢。鄧洛普公司麵對這個挑戰,出現了兩派意見。一派希望利有政府的力量,采取保護政策;另一派卻積極思考如何麵對這項挑戰。後者積極考證後發現,工作用的安全鞋可以改用機械射出成型方式生產,運動鞋卻非人工不可。於是,鄧洛普公司毅然決然至東南亞地區投資設廠,運用當地的廉價勞工,因此得以在運動鞋業中屹立不動。另一個同樣的案例,便是自行車輪胎製造。當時,英國花費了兩年的時間,研究機械製造方式,但是未能成功,於是決策當局立即將工廠轉往印度。

在這兩個案例中,由於競爭者的產生,使得企業界不得不采取措施應變。雖然在當時而言,是減少了英國工人的工作機會,但長期而言,也是提告知這些英國工人轉業,而避免了數年後因為失去競爭力,而致使這些英國工人突然失業的危機。

二、二十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間的經濟繁榮,大多是因為戰後的重建工作使百業複蘇,而便宜的能源--特別是石油,更使工業界欣欣向榮。

而當時,由於石油便宜,使石油化學工業一枝獨秀,人造衣料如尼龍布等,占盡了風光,使得棉布、麻布等自然產品大為失色。橡膠業也因塑膠的風行而大受威脅。六十年代,一位橡膠業的管理人在和英國同行討論這項危機時,他們提出一項問題自問:"我們的專業技術是什麼?如何利用這些技術來渡過難關?。結果他們發覺,他們的技術應不隻用於橡膠樹的種植,而可推廣到一切的熱帶作物栽培,包括椰子油、可可樹等,大都有可為。更進一步地,他們發覺,熱帶作物可為,溫帶作物也未嚐不可。於是,就這樣,這些日趨沒落的橡膠園主人另辟蹊徑,開創出了另一征光明遠景。

也許有人會說,這兩個例子已過時了。今日的管理工作和以往大不相同,很難以此為範例。那麼,我們再舉另外一個例子:

在一九八一年,工業先進國家紛紛受困於通貨膨脹與經濟蕭條的窘境中,財政當局和政府都束手無策。企業界對本國市場絲毫不抱希望,國內市場一片蕭條。而同時,在所謂的發展中國家,由於人口不斷增加,經濟起飛,因此購買力極旺盛,這些國家的人民由光腳丫子,變成穿上了名牌球鞋,由自行車變成了競相購買大轎車,市場狀況蓬勃熱烈。同時,他們對新科技和新工廠的需求,更是迫切。

在這種情況下,發展中國家自然成了企業界爭取的市場;事實上,美國對外貿易總額中,便有30%是輸出到這些國家去的。而且輸出品不是成品,更包括資金投資和技術轉移等。據此推算,到一九九○年時,對發展中國家的輸出可否達到貿易額的40%?在審慎地估量英國的新開發技術後,我們肯定,隻要有彈性地運用合作、合約等方式,英國的中級科技可在這些開發中國家中占有一席之地。如此一來,當這些國家開始對外輸出其成品時,我們便可以持科技而插足於他們的企業,並利用政府的力量改善企業環境,進而分享其利潤。這種憑技術輸出而插足他國企業的方式,同樣可用於其他各種企業關係上,如消費者運動、組織管理和其他各企業的聯係等。

像這一類的預測和判斷,是絕對無法用電腦計算出來的。對任何公司或團體而言,這一種長期的計劃,所需要的知識和了解,都是無法用程式條列出來的。而且,除非是極龐大的公司,否則沒有一個企業能有一個專門智囊團去做這種長期計劃,一般而言,都是依賴那些在第一線上工作的經理,以豐富的臨場經驗,而提出這類的計劃。

作為一個總裁,你當然急於想知道,什麼樣的經理會有提出這類長期計劃的能力?又應用什麼樣的方式去鼓勵他提出?這種人才,大多都具有一處"直升機"式的特性。也就是說,他能夠離開手邊進行的工作,不囿於現狀,而能退開一步仔細觀察周圍的環境,並預作下一步的計劃。這種人才是企業界不可多得的良駒,不隻他個人容易飛黃騰達,他的公司也能因他而受益。

但是,由於他的種種先見之明,多是無法用數字統計去顯示的,因此他在提出自己的看法時,常顯得有點遲疑而小心,他會說:"如果這件事生了的話......"、"有沒有這種可能......"、"我前一陣子看了些資料,我在想......"這些遲疑的字句,是最高主管應該小心應付的,他應該細心地聆聽,並引導對方繼續說下去,因為在這些字句的背後,可能會出現一個關係到全企業成敗的局麵。在科技上,大多數的企業都會設置一個新科技研究發展中心,而整個企業的經營方向,實際上也需要如此一個研發中心,鼓勵那些具有思考力的經理人才說出他們的看法,而避免他們的遠見被埋沒在一堆要求精確的預算表格中!

這件工作做得越好,公司的發展就能越順暢,例如說原料短缺這種事,經常是企業界最大的困擾;有了這種高瞻遠矚的人才,就能事先儲備原料,而使全公司占盡優勢了。

最後一項,我要說的是,先見之明同時也能使公司在預見困境時,預作打算,甚至發揮影響力,改變未來。正如意大利名諺所說:"把握現在便是創造未來"。畢竟,企業環境是人所造成的,必然也受人為因素的影響,優良的企業,甚至能改變未來,而造福社會。

總之,做為一個高級主管,我認為他必須做到:

--超越數字表格的估量,而看向更遠將來。

--除了預算表上列明的所需材料之外,為將來多儲存一些材料。

泰倫斯·萊溫爵士

--艦隊司令兼國防參謀長

就我的經驗,一個計劃在執行時,平均大約隻有60%能奏效。當然,有的計劃是百分之百的實現(如查爾斯王子的完美婚禮)了,但也有些計劃是完全泡了湯;所以平均起來,就大約是這個數字。

所以,做計劃必須要有彈性。不要把一切都規定死了。為自己保留一點做臨場決定的權利。軍事上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是表示臨場判斷重於一切。有彈性的計劃,使主其事者能視情況隨時調整,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