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謀略思維起點(1 / 3)

第14章 謀略思維起點

現代社會充滿了強烈的挑戰意識、競爭意識和未來色彩。如日本和美國為了在經濟實力上一顯高低,在各方麵展開競爭,甚至是對抗。僅為了汽車的出口與進口,兩國之間不知進行過多少次談判,其目的均是為了本國的汽車業在世界市場中占據重要一席。再如體育賽事日漸增多,奧運會、錦標賽、世界杯賽、冬運會、大學生運動會以及各類公開賽......,比賽項目也越來越豐富,其中,每個隊員、每個運動隊都不僅僅是為了自己而戰,他們的背後都有一個集體、集團,因而個人之間的競爭實際上變為集團、政治實體之間的競爭。世界的各個角度、方方麵麵都充滿了競爭,競爭也推動了世界的發展。然而,競爭不僅僅是客體實力的較量與抗衡。浮於形式,直接接觸,是東方"武夫"的表現,也是西方"牛仔"的做法。如美國西部牛仔比槍法就是麵對麵,你瞄準我頭部,我瞄準你的頭部,誰的手快、眼快、槍法準,誰是幸存者,否則,就成為對手的槍下鬼。真正的比賽、競爭是既需要雄厚的實力,又需要一定的智謀和戰術。因此,競爭必然帶來謀略思維的大發展,而具備了謀略思維的個人、集團,憑借自己一定的實力,也一定能在競爭中獲勝。競爭和對抗就是謀略思維的邏輯起點。

◆◆謀略起點:競爭、對抗

從一般意義上講,謀略思維就是實踐活動的主體--具有獨立思維的個人以及由這些個人組成的集團--相互之間的競爭、對抗以及此主體同其他自然物相互角逐、對抗中撞擊出的火花,就是說,謀略思維不僅指人與人之間的拚殺、對峙、冷戰狀態以及雙方不接觸性的決策變更、角逐、競爭、用人之道、鬥智鬥勇等狀態,也指人與物之間的較量,人對物如何利用等狀況。當然,進行謀略思維的主體始終是人。

謀略思維的理論依據和客硯基礎即矛盾及矛盾學說。哲學史上不少偉大哲人都認為,世界是一個矛盾複合體,矛盾和鬥爭普遍存在。如黑格爾就說過,在世界的一切領域內,一切事物都具有矛盾,包括天上飛的,地上行走的,海裏遊動的等。離開了矛盾,事物就失去了生命,失去了發展的內動力。比如,日本和美國的汽車業,正是在不斷的競爭中,從汽車的外形、顏色、功能、成本、價格等各個方麵得到了改進和提高,製造技術也不斷創新。美國和蘇聯的軍事對抗也是如此。沒有冷戰對峙,雙方的軍事力量不會如此強大,武器不會如此先進,冷戰結束後,對武器主要是核武器的裁減、銷毀也不會如此困難。所以,有矛盾存在,就有競爭和對抗相隨;矛盾形式、種類的多樣,決定了競爭和對抗的形式的多樣性。這裏,不妨作一個大致的分類。

1.自然物同自然物之間的矛盾

這類矛盾存在於任何時代,包括人類社會出現之前。它主要是指自然物內部的因素變動、自然物之間的作用、反應等。這些情況都可導致自然物的生成、消滅或轉化。例如,石頭長期置於野外,在太陽光、風雨等的作用下,會日漸風化,至消滅。再有,地球的形成、火山的爆發,都是由於地球內部因素的衝撞、變動而造成的。人類社會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所以,對自然史的考察便於我們理解動物的發展史。但是,這類矛盾中不存在謀略思維活動。凡思維都是以人為主體的,是人所特有的大腦功能。自然物與自然物不存在運用計謀、技巧、策略、把自己的對方消滅掉。它們之間的生成變化純粹是物質內部矛盾造成的,是一種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發展過程。因而謀略思維的本質特點,即誌在戰勝對方或獲得主動權,在這類矛盾中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

2.自然界的動物同自然界的動物之間的矛盾

這類矛盾,從矛盾的發展過程看,高於第一類矛盾。所有動物擁有一個生存場所--自然界,擁有共同的食物來源--自然物,包括動物自身,因而,為了能夠順應自然,使自己的種不致於滅亡,就需要競爭、對抗。進化論認為,動物界存在著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的規律。某些哲學流派認為,動物界的這一規律同第一類矛盾一樣,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自然地發生作用的,這是對的,但有兩點值得考慮:其一,哲學各派都認為動物具有心理,但否認動物具有思維。但現代科學通過實驗和實地觀察發現,動物也應具有簡單的思維能力,它們相互之間可以以自己的語言,包括叫聲、臉麵表情、動作、氣味等進行交流,互傳信息。尤其是,為了獲得自己的食物、領地以及為了逃避自己天敵的追殺,它們也往往運用些小計謀,比如,"誘敵深入"、群起攻之、佯死、放哨等。因此,動物之間互用計謀說明--也許是本能的、不自覺的,也許是有一定的自覺性,這類矛盾、對抗和競爭中存在著謀略思維。其二,動物是否具有思維沒有最後定論,但動物,尤其是高等動物具有心理,這是肯定的。而動物心理是人的意識、思維發展的低級階段,它應具有思維、意識的萌芽因素。從這點看,動物的謀略也應是人的謀略思維的低級形式。所以,在考察謀略思維的邏輯起點時,不能不考慮此環節。當然,我們現在講"謀略思維"都是以人的活動為背景地,尤其是本篇是論述"領導哲學及領導思維方法",所以,動物間的謀略就不在此後的論述之列。

3.動物與自然界的矛盾

即動物為了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自然環境,為了生存和繁榮,就需要同自然環境展開較量,以一些簡捷、智慧的辦法達到自己的目的。這類矛盾中的計謀同第二類矛盾基本相似,人們對它的看法以及本篇對它的態度,也與第二類矛盾相同,不再重複。

4.人與自然界的矛盾

自人類產生以來,這類矛盾一直存在。人類最初是同自然界渾然一體的,自然界資源的豐盛之處,便是人類生存之地,自然界給人類提供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但人類的發展的前提之一,便是打破人與自然界的渾然統一狀態,要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支配自然,然而,自然界也有自己的特性和規律,人類的行為違背了自然界的規律就要受到懲罰。所以,人類一直在思考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如何與自然和諧地共處而不發生對抗。

如今,人類社會已獲得空前發展,進步的科學技術幾乎可以把人類帶到宇宙的每一個地方,也幾乎可以為人類製造出任何產品,以滿足人的需要。人類完全具備了隨心所欲地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能力。然而,一旦當人類如此做了,人類自身也就不複存在了。且不說自然是人類生活之場所,僅目前業已出現的生態失衡、環境破壞、臭氧層出現空洞、耕地減少、全球氣溫升高,等等,已向人類敲響了警鍾。

因此,人類與自然物是一對矛盾體。隻要人類為了生存,還需與自然界進行物質、能量的交換,自然界的規律就對人類具有規範作用,因而人類就會不斷地利用自己的智慧而不僅僅是力量以回應自然。"智取"就離開不謀略思維。

5.人與人和社會的矛盾

這對矛盾是最為複雜,也最能體現最需要運用謀略思維的矛盾。由於人都具有意識,能思維。人在活動之前,都帶有一定的目的、願望和計劃,都先將活動的結果觀念地存貯在大腦中,如一棟大樓建成之前,它早已存在於設計者的頭腦裏了。而社會又與自然不同,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人,人的活動構成了社會曆史,但社會又不是以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的;社會發展的規律不象自然規律早已存在,而是在活動之中和活動結束之後。這些就加劇了這類矛盾的複雜性。社會的向前發展,給每個人、每個集團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與場所,也使每個人,每個集團處於競爭者的位置,對人的思維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現在幾乎任何人都可以去謀職業,即應聘。此時,每個應聘者都會采取某種辦法以顯示自己的才華,贏得主考官的信任,並擊敗其他應聘者,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其中"某種辦法"就是謀略思維。再例如,世界已從封閉狀態走向了開放,各個不同利益、不同黨派的集團之間都保持著聯係和交往,然而,友好交往並不等於利益均分。利益原則始終在背後支配著各集團之間交往。這就是競爭和對抗(當然不是熱戰和冷戰狀態的軍事對抗),所以,歐洲聯盟各成員國之間時有爭議,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成員國之間也時有摩擦。"爭議"與"摩擦"的消除不是靠強權、不是靠武力,而是靠謀略,即各集團的領導層或最高現代經理通過謀略思維,製定出一係列合理、合意的策略,既保護本集團的利益不受損害,又促使其他集團欣然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