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謀略思維的功能
前麵我們論述了何為謀略思維,謀略思維的邏輯起點,但謀略思維發揮作用的條件、它的特征和功能,對我們來說還是一塊"處女地",所以本章開始,我們將從"處女地"中呼喚出謀略思維的繽紛色彩。
◆◆謀略思維的主體條件
謀略思維的主體條件,是指進行謀略思維的人或謀略思維主體應該具備的條件。就是說,不是任何一個普普通通的人隨意間都可以進行謀略思維,做到運籌帷幄而決勝千裏,相反,隻有具備了某些條件的人才能夠創造性進行謀略思維。謀略思維主體的條件有如下幾方麵。
(1)主體性。謀略思維主體的主體性,是指進行思維的人應該有主觀能動性和自主性,能夠維護和遵從自己的自主選擇。
主體性是隨著人類實踐的發展而不斷得到加強的。在原始社會,人類的思維剛剛處於萌芽狀態,談不上自主性,更談不上創造性思維和謀略思維,隻是到了奴隸社會,才有哲學,人類的思維才得到一定發展,人類也在主體--客體兩極世界中擔任起應有的角色,人類對世界的認識也才由消極直觀發展到積極能動的反映,並能通過實踐加以改造。主體性的成熟和確立,是進行謀略思維的必要條件。
理論上對主體性的強調,往往表現為實際中的對實踐的自覺,即一個人越是強調和訓練其主體性,就越是能自覺的參與實踐,在不經意間發揮著謀略思維的作用。例如,土耳其總理厄紮爾為本國爭得巨額經濟援助的例子。1984年初,厄紮爾率領本國代表團赴瑞士參加國際會議,會議期間,他巧妙穿梭於其他國家領導人、銀行家、企業家之間,並同他們舉行會談,在短短的3天內,瑞士銀行就做出為其提供100億瑞士法朗的為期19年的低息貸款的決定,世界銀行和歐洲住宅基金會也分別同意為其提供4億和1億元貸款。這件事說明,雖然厄紮爾總理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參加國際會議,但是他能夠利用會議機會,主動地與其他與會者接觸,並說服他們為其提供貸款。所以,他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自主性,在圓滿完成此行的任務之外,獲得了也許比參加會議本身更重要的成果。如果說,厄紮爾總理沒有主體性意識,不能依客觀情境而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自主性,僅僅完成了出國前預定的計劃和會議上的安排,那麼,厄紮爾的此行隻不過是他當政期間無數次出訪、出國中的一次,而不會被人再提起。
謀略思維的運用不是從外麵強加給思維主體的,而是主體長期鍛煉和培養的一種內在思維能力的自覺體現。離開了主體的自覺自主,就不會有謀略思維。因而,我們每一個人,尤其是處於領導崗位的人,就應該加強和培養自己的主體性,培養自己對工作、職業盡職盡責的敬業精神。這對於我們解決工作中遇到的矛盾、調解人際關係和調動其他人的積極性,以及在對外活動中維護本集團利益等,都具有很大幫助。
(2)獨立性。謀略思維主體的獨立性,是指思維主體在各種場合要具有不受外界和他人的幹擾,獨立作出判斷的能力。任何人在思考問題、采取行動時,都會遇到外界因素的幹擾,這些因素有的是來自競爭對手,有的是來自環境的不適應或突然變更環境下的心理不安。思維主體需要暫時拋開不利因素,既不受他人誘導,也不為不適環境所困,獨立地、專心地作出判斷。否則,就或是為人所利用、圍著他人轉;或者因環境而心浮意燥,作出錯誤決策。例如,任何一位國家領導人都會有很多顧問,在他周圍形成一個"智囊團",向他獻計獻策,然而,在對待某一問題上,"智囊團"成員不可能意見一致,有支持的,有反對的,也有持保留意見的。尤其是在西方議會製國家的議會的聽會上,各位議員你一言我一語,多種聲音在議會大廈上空回響。此時,就需要領導人有獨立性,也最能表現領導的獨立性。不敢想象,如果一個領導人被其顧問的多種聲音撞擊得不知所措,這將是一個集體的不幸。所以,西方議會製國家的元首都擁有最後的否決權。這與其說是賦予元首的權利,不如說是要求他具有獨立作出判斷的能力。
思維主體的獨立性又離不開思維主體的應變性。應變性,即思維主體在遇到某些預料外的情況時,需要隨機應變。不顧情況的變化,一味強調獨立性,隻會使獨立性走向僵化、模式化。強調這一點,對我們的思維活動和實際工作都很有意義,例如,古今中外的軍隊中都流傳這樣一句話: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就是說,在外作戰或執行任務的將領,遇到意外或緊急情況時,可以依客觀情況,做出決定,不用按正常程序,先報請總部討論、批準,否則,在外將領沒有應變能力或總部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授予在外將領這種權力,那麼,迎接他們的隻有失敗。因為,隻要事物是動態的、發展的,就隨時都有新情況發生,任何偉大的軍事家都不敢誇口說,他能夠在戰前預見到戰爭過程將要發生的一切情況。所以,應變性非常重要。而從這個例子的分析可以看出,應變性在一定意義上,也就是獨立性,二者相通。
應變性不是主觀隨意性,不是任意地濫用權力。應變是有條件的應變,是在分析客觀情況基礎上的應變。還是以上述例子為例。在外將領是依據變化了的情況作出新的判斷,即他的新判斷反映了新情況,是對原計劃的補充,而不是一旦情況有變,就隨意地改變原計劃,隨意地搞一點新花招。這是對原計劃的破壞,是一種兒戲,是抽象地理解和運用"變",即隻要與原來的不同便就是"變",而不問客觀實際。所以,應變也是有規則的應變,是以客觀條件為轉移的。
(3)自控性。謀略思維主體的自控性,是指思維主體能夠自覺控製自己的情緒、好惡,以及事物發展的進程的能力。如果思維主體做不到這一點,就會影響對事物作出正確判斷,影響謀略思維的進行。這方麵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見的。例如,希特勒不能控製自己的好惡的例子。1939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煙雲密布之際,德國物理學家哈恩發現了中子裂變現象,並預見到利用中子裂變產生的連鎖反應,可以研製出一種威力巨大的毀滅性武器--原子彈。這一發現,立即引起了當時美國、蘇聯和德國的關注。美、蘇兩國首腦羅斯福和斯大林相當認真,批準本國迅速開展研製原子彈。而德國元首希特勒一向性情古怪,情緒暴躁,以自己的好惡為判斷事物對錯的標準。當獨具慧眼的德國郵電部長召集了一批物理學家,為研究原子彈作準備,並向希特勒提供了大量材料時,卻遭到希特勒的嘲諷,致使德國沒有開展原子彈的研製工作(注:在此隻是作為例子而已,沒有為之惋惜之意)。所以,僅就事論事的話,希特勒不能自控,給他自己帶來的損失是巨大的(但是從今天來看,希特勒的失誤卻是成千上億人的幸事)。
相反,能夠自控才能使謀略思維獲得成功。例如,美國前總統尼克鬆曾說:"手裏拿著大棒而又和顏悅色地談判是對付蘇聯人的有效辦法"。這意思是指,同蘇聯打交道,自己必須要有實力,且要向對方顯示自己的實力,但又不能以此自傲、自恃,這才有助於使一切問題經過心平氣和的談判來解決。這種有實力而不自恃就是一種自控力。否則,隻會引起兩虎相鬥,最終是兩敗俱傷。另一例子是,美國另一位前總統裏根1988年訪問蘇聯時說過一句話,即"足月分娩,不要匆忙催生",就是說美蘇之間的友誼要慢慢建立,不能急於求成,要控製進展的速度和節奏。這也是強調自控性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