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興趣保健(1 / 3)

§§第四卷 興趣保健

§§§第一章 旅遊與養生

1.旅遊的樂趣

旅遊是一項陶冶性情、鍛煉身體、增長知識的娛樂與健身活動。祖國錦繡河山,景色秀美、絢麗多姿:飛流直下的瀑布,幽靜急湍的山泉,蔽天遮日的密林......無不向人訴說著人間風景的壯麗和秀美。

賞園林美景,覽碑文石刻,逛都市風光,觀風土人情,可令您心胸舒坦,耳目清新、移情養性、心曠神怡。自然界空氣中含有大量的負離子,每平方厘米可高達數千,甚至上萬個。它對提高神經係統功能,改善心肌營養,增強攝氧能力,促進新陳代謝,增進食欲,減輕疲勞,大有益處,無怪人們稱它為"空氣維生素"。

旅遊還是一種體力活動與腦力活動的輪流休息,有助強心肺、減脂肪、壯健筋骨、健美肌肉,並使大腦疲勞區域得到充分休息。

人到中老年,常思旅遊,甚至比青壯年還起勁,原因何在?

首先,是中老年人思想上放得開。辛苦勞碌半世,老了還不補償?趁跑得動,開眼界,見世麵,生不抱憾,死也瞑目。人生諸多快樂,旅遊最有益於身心健康。

其次,一部分人經濟寬裕吃穿不愁,存款取出個零頭,就可以瀟灑一遊。不少人子女還主動讚助,不光有節餘,帶回土特產分享兒孫,其樂也融融,其情也濃濃。

另外,也是因為老年人退休後時間充足。昔日上班,雖說不缺錢,但唯缺時光。雙休日,跑不了多遠;國慶、春節,連頭帶尾也隻幾天。如今離休退休了,就沒什麼限製,別說三天五天,即使十天半個月,甚至走他個一年半截,又有何難?

2.旅遊前的準備

首先,對所到地區和沿途各地的氣候、環境及停留的時間,要有一個大致的估計,以便根據當時的季節和各地區的情況,適當攜帶一些備用的衣物和用品,適應臨時的需要。

其次,患有慢性病的人,除了帶齊日常服用的藥物之外,尚須準備一些特殊的急救用藥,例如冠心病人,應隨身攜帶硝酸甘油含片和亞硝酸異戊脂吸入劑,一旦發作時,即可隨時服用。

再次,如是步履蹣跚者,不妨準備一根拐杖,以助步行。手杖的種類較多,一般以質堅輕便,稍有彈性、不易折斷的為優。

①中短途旅遊的準備。短途旅遊,一般是指為期一天或幾天的旅遊。行程也較近,因此準備工作比較簡單。它的準備過程分為精神準備和物質準備兩個方麵。

一般精神準備在前,時間較長;物質準備在後,時間較短。精神準備包括:製訂旅遊計劃,確定行動路線。在此之前積極熟悉各旅遊點的情況,查閱有關地區的資料,包括地區介紹、曆史概況以及風景文物、風俗物產、奇聞軼事等。

有可能時,還要看看有關的文學作品及傳說典故等書籍,了解當地都存在哪些可供遊覽的地方,例如有哪些山水名勝、古跡遺址、名人故宅、墓葬、奇異少見的景觀、風俗節日、著名店館等,了解它們的來曆、特點、曆史沿革以及有關軼聞傳說、神話故事等等。要做到目未曾見,事已先領;足未出戶,心即神往,隻待親自去賞遊了。

旅遊之前,最好能找些導遊圖或導遊書籍帶上,這樣即使不能完全記下,亦可按圖尋位按圖賞景。這些準備看來事小,可有可無,其實非常重要,有了它,就可增加無窮樂趣。

我們平時瀏覽,隻注意直覺的美感。看到一山一宅、一園一塔,不僅要觀賞其外在的形態上的美,更要注意了解其內在的及其他與之有關的內容。尤其是參觀那些已荒蕪破廢的遺址,若不了解其當年的壯麗景色及布局式樣也就無法根據殘存的遺跡,體味當時的情景,更無法抒發懷古之幽情了。

有的人遊覽古跡,經常會因其凋敝景象而忿忿然,埋怨為白跑一趟,浪費時間。這種想法實不足取,像這樣毫無準備地茫然出遊,對名勝古跡一無所知,樂又從何而來呢?

知道以上情況之後,還應了解其具體位置及當地的地理、環境等情況。要看熟地圖,記清該地區與附近一些重要地點的距離、方位。搞清交通情況,如:有幾條路、幾趟車、乘車時間、換車地點,並請熟悉那裏的人介紹情況,如此等等。在進行一係列準備之後,才能開始製訂旅遊計劃。中短途旅遊的物質準備比較簡單,由於路近時短,根據旅行需要以及氣候條件,酌情攜帶必要的行裝和食品就行了。

②長途旅遊的準備。長途旅遊是難度最大的旅遊。時間為一星期以上,甚至更長時間,多至數年。行程數百裏至數萬裏不等。因此,準備工作需要充分、縝密。在製訂旅遊計劃時,要考慮到每一個細節,考慮到可能發生的一切問題,以及解決的辦法。

製訂旅遊計劃,包括以下幾個過程;第一,確定旅遊的大致範圍和時間。第二,確定具體的路線、地點和日程。日程安排既要緊湊又要留有餘地。在個別可能有變化的地方,應安排機動日。做到行程、速度心中有數。第三,要計算出全程的大致費用,其中包括路費、住宿費和夥食費。此外再帶一些零用錢。第四,要考慮到當地的住宿問題。

物質準備的原則隻有兩個字:一是"全",一是"少"。"全"是指應該帶的東西都要帶,不能怕麻煩;"少"是指不該帶的東西都不能帶,不能求奢。有的人隻為好奇,帶上許多不必要的東西,對那些不好玩而又有用的物品卻往往忽略;有的人在帶上必要的東西後,還帶些不相幹的物品,認為物品不大沒關係......這些做法都是違反上述原則的。常言道:"遠路無輕擔",一點東西,掂在手裏沒什麼分量,但在長途跋涉或登山過程中,就會顯出重量來。

應備齊的旅遊必需品包括:

背包。應結實,背、提兩用,有一定容積。應多設幾個口袋,專袋專用,可避免經常翻動背包。背包應有一定的防水防盜能力。

衣服。應備有兩套衣服以便換洗,還應帶足禦寒衣服。

食品。旅行中帶足必要的食品、飲料是必要的。尤其在食品不易得到補充的地區更為得要。要求體積小、重量輕、營養豐富。味道應有所變化,甜鹹兼備,以補充體內的熱量和鹽分。

還應有些肉類,以補充體內的蛋白質。長途旅遊最好帶些巧克力或高級奶糖,以便在絕糖的情況下,繼續維持體內養分,保持體力。

此外最好帶一塊鹹菜,它不僅可以補充因出汗而失掉的鹽份,在調節食欲及暈車等方麵也有很大作用。

不論帶哪種食品或飲料,都應講究衛生,保證食品質量,不吃過期或變質食品,以確保旅遊中的身體健康。

藥品。旅遊中帶一些常用藥品是必不可少的。如治療發燒、感冒、腹瀉、胃病、過敏、暈車、暈船、蟲蛇咬傷等藥。對特殊疾病,應帶急救藥品,夏天還應帶仁丹、清涼油等時令小藥。

此外,還應根據自己的健康狀況,有針對性的帶一些藥品。

鞋襪。行走時要避免鞋口磨腳。旅遊前,必須穿一段時間,刷幾次,待其較軟也較服貼之後,才能上路。至於鞋的堅固性則更應注意選好。

值得注意的是,鞋的大小必須合適。鞋小,當腳充血膨脹時,會造成腳的痛苦;鞋大,腳在鞋中竄動,很容易打泡。襪子,以線襪為宜。它有吸汗作用,還可調整腳與鞋之間的間隙,防止鞋對腳的摩擦,可起到保護腳的作用。不論哪種襪子,都要帶有備用的。

其他必備品,如手電、地圖、日記本、刀子、火柴、塑料袋、雨具等,也應考慮周全,不要忘記攜帶。

旅遊前要做好吃苦的思想準備。旅遊是一項很有趣的活動,但這種樂趣又有它自己的特點。它必須用勞動、汗水和堅持不懈的努力來換取,付出的代價越高,得到的樂趣也就越大。

我們若想得到前人所沒有享受過的樂趣,就要敢於在承受前人沒有承受過的勞苦。有些人出發前,沒有吃苦的思想準備,把旅遊想得輕鬆浪漫,一遇困難便灰心喪氣,興趣全消,甚至牢騷滿腹,中斷旅遊。這些都是由於不懂得旅遊中的苦樂關係,沒有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而造成的。

一位旅遊者在獨自登上華山極頂時,曾寫下這樣兩句詩:"千步萬步到此間,體似屍骸神如仙",意思是想得到"神如仙"的快樂,就必須付出"體似屍骸"的代價。

然而強調困難,並不是說到處都是困難。旅遊中雖會遇到困難,但仍然以樂為主,否則誰還肯花那麼大代價去旅遊呢!

旅遊前的身體準備也很重要。事先做一些適應性鍛煉,跑跑步,進行兩次短途拉練,增強體質,以適應旅遊的需要。

③旅遊時間的選擇。中老年人出門遊覽宜選擇春秋兩季。

因為,夏天氣溫太高,驕陽似火,中老年人容易中暑;冬天則氣溫較低,穿著較多,老年人行動不便,所以,中老年人不宜選擇盛夏或寒冬季節出門旅遊。

如果是去外地遊山玩水,最好是約好幾個誌同道合的同伴結伴而行,以便旅遊途中能夠相互有個照顧。假如同遊的是自己的老伴,則不僅在遊覽中可以增添許多情趣,而且在生活上也便於相互關心,相互體貼。

遊山玩水,觀景賞物,一定要量力而行。尤其是和青年人在一起旅遊時,不能受他們的影響,逞強好勝,爬山涉險。即使為了觀賞某一景色必須爬些山路,步子也要保持平穩、緩慢。特別是在人多路陡的地方,更要小心謹慎,防止與人碰撞。

同時,上山時還要注意保留下山的餘力。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如果上山時一鼓作氣,在抵達目的地時,已經累得精疲力竭,那麼,下山時由於精力不濟,腿腳發軟,就很難保證不發生滑跌事故。

老年人出門旅遊,上車登船都要特別當心。車船開行都有規定時間,因此盡可能提前幾分鍾到達車船候乘地點,免得為了趕時間,心慌意亂,發生意外。

上車後,要扶好前後把手,以免車輛顛簸跌倒。如果是乘車登山,目光要向窗外遠處看,不要注視山路懸崖峭壁的一側。尤其是原來心髒就不太好的老年人,更要切切牢記,以免引起身體難受,頭暈目眩。

旅遊期間要注意飲食和起居。旅遊者初到一地都喜歡品嚐一些當地名菜名點,但要吃得適量。要注意食品是否衛生。如果飯後還有旅遊活動,則不宜飲酒。

晚上要早睡,清晨要早起。早睡有助於消除疲勞,恢複體力,早起不僅神清氣爽,而且可以在出遊前保持充裕的準備時間。如等到要集合時才倉促準備,必然會手忙腳亂,不是把該帶的東西忘帶了,就是把不必要的東西帶多了,這樣,在旅遊中就難免感覺遺憾,從而影響遊興。

3.旅遊中要妥善解決的問題

①旅遊中不要失眠。造成旅遊中失眠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常常是由於平日的神經活動規律被打亂,如睡眠的環境,時間改變,燈光太亮,周圍人聲嘈雜、蚊叮蟲咬或原有失眠症患者等。

遇到這情況要盡量按照原有生活習慣就寢,睡前不喝茶,不抽煙,白天不能過度緊張勞累,不然反會影響入眠,睡前有條件的進行一次溫水浴或熱水泡腳,也可睡前服用一點鎮靜劑或安眠藥,還應保持情緒穩定,如能在睡前做做放鬆功則更好。

②預防暈車、暈船、暈機。乘車或乘船發生暈車時。應保持安靜,臥床閉眼休息,口服1至2片"暈海寧"、"非那更"。乘坐車、船、機前要睡好覺,不宜吃得過飽。也不宜空腹,少吃油膩食物,選擇較為通風的座位,雙眼向遠方眺望,以減少眩暈感。

中醫有一種治暈車、船的療法,把一小片生薑貼在兩隻手腕上可防暈(也可貼在臍部位),不妨一試。

③旅遊中最好帶上一小瓶醋。出發前用溫開水伴服一匙醋,可減輕暈車症狀;如遇腹瀉可用醋加食鹽用沸水煎服;如魚骨刺卡喉嚨,可喝上一二口醋,使魚骨軟化,隨食物下咽;飯後遇上打嗝,亦可用醋來對付;疲勞時在洗澡水中加點醋,可起到鬆馳肌肉的作用;晚間遇蚊蟲叮咬,可在患處擦點醋,即可起到消毒作用;表皮紅腫,也可用醋搽抹;醋還可以預防感冒,可在一杯熱水中放入一匙醋,口鼻對準杯口作深吸氣,可使上呼吸道粘膜細菌病毒受到抑製或殺滅。

§§§第二章 放風箏其樂無窮

風箏,是我國民間傳統體育娛樂活動。它是最早人們用自己雙手創造的飛行物,巧妙地利用大自然中空氣流動時的能量,把重於空氣的物體升向天空,這是人類的一大創造。

每當風和日麗、草木競發的春天,全家人到野外放風箏,不僅可以呼吸新鮮空氣,使人頭腦清新,開闊心胸,而且還能夠活絡筋骨,促進血液循環,有益身體健康,令人心曠神怡,其樂無窮。

1.中國是風箏的故鄉

放風箏的習俗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了,相傳在春秋時期,魯班曾"削竹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漢代初年,大將韓信也"用細竹為首,以薄粘貼,牽以引線,依仗風勢,飛向高空。"這種風箏當時稱為"紙鳶。"

後來有人在風箏上係上一種竹哨,風入竹哨作聲,發出箏鳴般音響,故名風箏。到了唐代,風箏開始成為娛樂工具,但為達官貴人所獨享。宋代以後,民間放風箏活動開始普遍起來。

到了明、清時代,放風箏更為盛行。清代著名作家曹雪芹就是一個風箏愛好者,他還寫了一本關於放風箏的專著--《南鷂北鳶考工誌》,集古代風箏的紮、糊、繪、放四藝之大成,此書成為我國文化寶庫中重要的風箏史料。

2.我國的風箏種類繁多,千姿百態

按風箏的形象分為鳥形風箏、蟲形風箏、水族風箏、人物風箏、字形風箏和器皿風箏、直串風箏、平挑風箏等;按風箏的功能,分為玩具風箏、觀摩風箏、物質風箏、微型風箏和中型風箏等等;按藝術風格,可分為傳統的宮廷風箏和流傳的民間風箏等。

風箏發展到了今天,不僅成為我國民間傳統的健身娛樂工具,還飛遍了全世界。在歐美、日本等國家掀起了一股"風箏熱"。英國倫敦成立了風箏協會,會員有幾千人。美國一年風箏的銷售量達一億多美元,還紛紛舉行全國性和國際性的風箏比賽。現在每年4月,我國山東濰坊市都要舉行國際風箏比賽,參加的國家越來越多。由此看來,中國的風箏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