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麵的介紹可見,有關含義的解釋各不相同。第一種解釋偏重國際間的這一行為;第二種解釋則介紹了這種行為與合並之間的差異。
本書采用了"收購"這一國內廣泛引用的概念,其含義主要是指一企業通過購買和證券交換等方式獲取其他企業的全部所有權或部分股權,從而掌握其經營控製權這種商業行為。
2.兼並的含義
兼並在英語中為merger。有關兼並(merger)的漢譯解釋比較多見,現選擇介紹如下:
張秘主編的詞典中將其譯為"合並",意指"一家或一家以上的公司被另一家公司吸收而繼續經營之謂。公司合並的原因或為債務關係,或為加強競爭力量。merger與consolidation雖然均為公司的合並,但有其相異之處,merger指合並的公司中有一家繼續留存經營,而其他被合並的公司則消滅,所有債權債務均由合並公司負責處理;而consolidation則指所有合並的公司在合並之後均消滅,並共同成立一家新的公司以處理所有公司的所有債權債務。"(第569頁)
《現代經濟詞典》將該詞譯為"兼並",乃是"一家公司被另一家公司所接辦,在這期間,一家公司保存下來,另一家公司則喪失了其法人實體。"在該詞條下還列出了三種兼並的方法:"(1)甲公司可以買進乙公司的資產,或付以現款或付以它所發行的證券。(2)收買股權的甲公司可以買進乙公司的股票,從而變成乙公司的控股公司,但乙仍作為一個單獨的公司繼續營業。(3)甲公司的股票可以發行給乙公司的所有者,而不是給乙公司本身,從而甲公司取得乙公司的資產和負債,乙公司喪失其實體;這種兼並方法稱為法定兼並。兼並不同於合並,合並是組成一個新的公司,新公司成立後,原來的公司便不存在了。"(該書282頁)
光明日報社出版的《牛津法律大辭典》中文版將Merger譯為"合並",指"一項權利並入另一權利之中,這是一個廣泛運用的法律原則"。並指出:"商業的合並異致兩個或更多的公司聯合,或者一個公司吞並另一個公司。"(第606頁)
本書選擇了國內廣泛引用的"兼並"這一術語,意指一企業通過購買和證券交換等方式獲取其他企業的全部或具有絕對多數發言權的股權或資產,從而使其喪失法人實體,掌握其全部或絕對多數經營管理權的這種商業行為。並且,本書認為,兼並是收購的繼續和完成。正因為如此,"收購"與"兼並"在書中多都放在一起使用,英語中較多見的則是M&A(即Mergersandac-quisitions)。
如果收購兼並是在不同國籍之間的企業進行,那麼,書中將采用"跨國收購與跨國兼並"這一術語,英文為cross-bordermergersandacquisitions,縮寫作CB-M&A。
3.收購兼並的幾個相關概念
強製性合並(Amalgamation):指由一外部勢力(比如投資銀行)將兩個或更多的公司合並為一個實體。
一體化(Integration):企業一體化是指若幹個企業的內部資源,包括資產、人事、財務、管理等方麵逐漸融合的進程。
投資(Investment):指以資本、財務或勞務直接或間接投入某種企業的經營,而企圖獲得預期的報酬的行為。企業可以以兩種方式進行投資:一種是投資創建新企業,另一種就是收購與兼並現有企業。所以,收購與兼並也隻是一種企業投資的形式。
杠杆(leverage):又稱debtleverage或financialleverage,在英國稱為gearing。指以較低成本取得的資金融通部分的投資,以提高投資報酬率的操作方式。
管理收購(MBO-MBI即ManagementBuy-Out和Manage-MentBuy-In):前者是指企業的現有管理人員通過購買企業現有股東手中的股票而獲得企業的所有權;後者係指企業引進一批業績良好的企業管理能手對企業的生產經營進行整頓和改進。
戰略規劃(strategicplan):這種規劃詳細規定一公司想要在市場上做什麼以及怎樣去做。
接管(Take-Over):是由一個公司對另一個公司采取的控股活動,使一個公司變成另一個公司的附屬,接管後形成新的"母-子"關係。這一詞與本書所用"收購與兼並"的含義比較相近。
持股票的建議,其目的在於迅速購足一定量的股票,從而實現收購與兼並。
綜上所見,有關收購與兼並的相關概念很多,但主要應注意區別收購、兼並與合並。下麵以三個公式分別表示如下:
合並:A+B=C
收購:A+B=A+aB
兼並:A+B=A
其含義是,在合並過程和結果當中,參與企業(如A、B)是基本上平等的,合並後將采用新的企業名稱,要麼是參與企業名稱的合並使用,要麼選擇全新的企業名;在收購中,企業A為進攻性企業,A收購B之後,B成為A控製的企業(即A成為B的控股企業),此時B雖然仍保留其法人實體,但已受A的控製,"aB"中的a代表了A對B的控製係數;在兼並中,B則完全喪失法人實體,成為A的附屬企業。目前也有學者將以上三類稱為廣義上的兼並。
收購與兼並這兩個概念,既有聯係,又有區別。歸結起來,其聯係主要表現在:第一,收購和兼並都是企業所有權的有償轉讓;第二,收購與兼並產生的動因基本是一致的;第三,收購與兼並在經濟運行中所產生的作用是一致的。它們之間的區別在於:第一,在兼並中,被兼並企業的整體財產歸入兼並企業,被兼並企業作為經濟實體已不複存在,而在收購中,被收購企業的經濟實體和法人地位仍然存在;隻是被收購企業的所有人將其轉讓給收購企業所有了;第二,兼並後,兼並企業成為被兼並企業資產的新所有者和債務承擔者,是資產、債權、債務的一並轉移;而在收購中,收購企業作為被收購企業的新股東,對被收購企業的原有債務不負連帶責任,收購企業隻以出資的股金為限承擔風險,並與被收購企業其他股東共負被收購企業的盈虧。
(二)收購兼並的類型
企業間的收購與兼並主要涉及兩方麵的企業,即進攻性企業和目標企業。
進攻性企業(acquiringcorporation)又稱收購方企業,是指采取措施將其他企業收購與兼並的一方,一般為主動出擊,故本書稱其為進攻性企業。
目標企業(targetcorporation)是指進攻性企業擬議收購與兼並的一方;如果目標企業已被進攻性企業成功地收購與兼並,一般就稱其為被收購、被兼並企業(acquiredcorporation)。
在實踐中,可以根據不同的標準將企業間的收購兼並作不同的分類,各自的特點也不盡相同。
1.按照收購兼並的動機,可將其分為
戰略收購和財務收購兩種戰略收購指企業出於本身發展戰略的需要而采取的收購與兼並行為,它是企業發展戰略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財務收購是純粹利用有利時機賺取買賣差價的一種行為,也就是人們通常說的"炒企業"。雖然前者的曆史更長遠,但後者在目前也有日益發展的勢頭。
2.美國負責執行反托拉斯法的聯邦貿易委員會
根據企業買賣雙方經營的產品與市場的關係,
將收購與兼並分為以下五類(1)橫向兼並,也稱水平兼並。這是一種傳統的兼並形式,又可分為同行業的企業兼並和具有相同產品的企業之間的兼並。這種兼並一般是為了擴大生產規模,擴大產品在同行業中的競爭能力,控製或影響同類產品的市場。這種兼並形式可以實現企業加強實力的願望,資源配置更為集中,可以推動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有利於增加品種、提高質量和擴大產量,實現規模效益,但這種兼並形式很容易出現行業壟斷,限製市場競爭。
(2)縱向兼並,又稱垂直兼並。這是具有現實或潛在顧客關係的企業間的兼並活動,比如兼並企業的原材料供應商或產成品銷售商和使用廠商。這種兼並一般是因為企業力圖打通原材料、加工業及銷售渠道。這種兼並會給企業創造競爭的有利條件,企業既可對市場變化觸覺敏銳,反應迅速。缺點在於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受到市場因素的很強影響。
(3)擴大產品門類的兼並。指在生產或銷售方麵具有聯係,但銷售的產品又沒有直接的相互競爭關係的企業間的兼並。例如肥皂製造廠與漂白劑製造廠的兼並。
(4)擴大市場的兼並。指生產同一種產品,但產品在不同地區的市場上銷售的兩個企業之間的兼並。例如華盛頓的牛奶加工企業和芝加哥的牛奶加工企業間的兼並。
(5)複合型兼並。又稱混合型兼並,是產品和市場都沒有任何聯係的企業間的兼並,如造船公司與冰淇淋製造廠之間的兼並。這種兼並形式不是以加固企業在原有行業的地位為目的,而是以擴大企業可涉足的行業領域為目的,它既可以使企業加強對市場的抗震能力,又可以使企業實現多種經營、多渠道發展的實力組合。
以上五種兼並,各有不同的發展方向。其中,橫向兼並是擴大現有經營範圍規模的兼並。縱向兼並指裝配廠開始自己生產零部件,零件廠開始自己生產最終產品,一般廠家開始自己銷售產品。擴大產品門類的兼並是從高檔產品到低檔產品的完全係列化。擴大市場的兼並是開拓新市場。複合型兼並則是為了向多樣化經營發展。
3.按照企業實現兼並的方法不同,
收購兼並有以下四種方式(1)以現金購買資產的兼並,指進攻性企業使用現金購買目標企業的全部或絕大部分資產而實現的兼並。
(2)以現金購買股票的兼並,指進攻性企業以現金購買目標企業的股票而控製其資產和經營管理權的一種兼並。
(3)以股票交換資產的兼並。在這種兼並中,由進攻性企業(A)向目標企業(B)發行A自己的股票以交換B所擁有的資產而實現的兼並。
(4)以股票交換股票的兼並。在這種兼並中,A公司可直接向B公司的股東發行股票以交換B公司的大部分股票(至少要達到控製B公司所需的足額股票)。在這種情況下,B公司實際上就成為A公司的分公司,也有人認為這是B公司對A公司的控製--如果發行的股份足以影響A公司的經營管理權。
4.我國政府有關部門的分類
我國原國家體改委、國家計委、財政部和國有資產管理局等單位聯合發布的《關於企業兼並的暫行辦法》中將企業兼並分為四種類型。
(1)承擔債務式,即在資產與債務等價的情況下,兼並方以承擔被兼並方債務為條件接收其資產。
(2)購買式,即兼並方出資購買被兼並方企業的資產。
(3)吸收股份式,即被兼並企業的所有者將被兼並企業的淨資產作為股金投入兼並方,成為兼並方企業的一個股東。
(4)控股式,即一個企業通過購買其他企業的股權,達到控股,實現兼並。
總之,收購與兼並的類型很多,讀者也不必拘泥於以上幾種,完全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而再行劃分,因為分類的目的並非在於分類本身,而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和應用不同的收購兼並戰略實現企業的擴張。
(三)收購兼並的特征
同直接創辦新企業這種投資方式相比較,企業通過收購兼並戰略來實現擴展和發展具有以下特征:
1.經營資源支配權的轉移
在收購兼並中,進攻性企業通過各種方式取得目標企業的經營管理權,從而控製其經營資源的支配權;在直接投資創辦新企業中,企業是將社會上未使用的資源投入生產,相當於增加了社會的經營資源。這是收購兼並的首要特征。
2.投資見效快
一般來講,通過收購兼並其他企業而直接將其現存的資產、人力、技術等加以動用,能在較短的時間內達到獲取收益的目的;而用企業內部投資的辦法來擴大生產,從投資、投產到獲取收益往往需要更長的時間。
3.進入新領域比較容易
企業為了進入新的投資領域,如果是從內部投資自己經營,常常會由於沒有足夠的技術力量和管理經驗而難以成功;收購兼並其他企業後則可直接利用其現存的各種資源,從而避開上述因素的限製和障礙,比較容易地擴展企業原先沒有的業務。
4.影響大
企業通過內部投資來實現擴張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其影響也是隨著企業實力的增強而逐漸增加的,不會造成短時斯內的巨大震動,而收購兼並就不同了。首先,企業進行收購兼並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並且是要在短時期內籌集、投入,這將對資金市場帶來較大影響;其次,有一些收購兼並主要靠吸收公眾手中的股份來達到目的,而公眾股份非常分散,也就意味著這一行動將帶來非常廣泛的影響;第三,收購兼並關係到企業的生死存亡,也直接威脅著目標企業管理人員的地位與權利,若其采取反收購與反兼並措施,其影響就會更大;另外,收購兼並還將帶來政治、文化、法律等方麵的衝擊。
第四章 企業收購兼並的影響
收購與兼並是現代企業的一種重要發展戰略。雖然收購與兼並活動本身是一種微觀經濟行為,關係到各企業的興衰存亡,但真正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乃是其對宏觀經濟以至文化觀念、社會習俗和法律等方麵所帶來的巨大衝擊;另一方麵,不僅企業的微觀因素影響著收購兼並的成敗,企業不易控製的宏觀經濟因素以及法律、文化及政治等環境也同樣給收購兼並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影響。
企業間收購與兼並的具體動機多種多樣,這一戰略行動的影響更為複雜。有的收購與兼並活動對企業有利,對社會也有利;有的收購與兼並行為雖然對企業有利,但沒有給社會增加任何利益,有時甚至隻有利於進攻性企業,而且是短期的。
(一)收購兼並對進攻性企業的影響
收購與兼並是企業的一種發展戰略,是企業進行直接投資、擴大經營、增強實力的一種方式,同直接創辦新企業這種投資方式相比較,企業通過收購兼並戰略來達到以上目的有許多優勢。
1.有利的影響
了解收購兼並對進攻性企業的有利影響,有利於具備實力的企業在發展道路中不失時機地恰當運用,加速企業的擴張步伐,增強企業的擴張能力,即增加企業的收益,又使企業獲得有利的競爭地位。
(1)使進攻性企業迅速擴張。企業利用和擴大規模經濟效應有兩條途徑:一是靠內部的資本積累,通過購置新的機器設備和其他生產要素擴充生產規模;二是向外擴張和滲透,通過資本集中即吞並其他企業的辦法來實現規模的擴大。很顯然,第一條路對於膨脹欲望強烈的企業來說顯得過於緩慢,相比之下,收購兼並現存企業能在短期內集中巨額資本,從而可以更快地滿足生產規模擴大和增加利潤的需要。
企業增加與外部的協作效應主要是通過各種生產與銷售、供貨合同等形式實現,即所謂非股權安排。收購兼並同樣可以帶來協作效應。
收購與兼並之所以為進攻性企業帶來上述積極的經濟效應,主要是因為企業通過收購兼並能夠擴大原材料來源和產品銷售這兩個市場,使外部市場內部化,降低了成本;另外,進攻性企業在收購兼並其他企業之後,能夠利用其現存的技術、管理人員、銷售渠道等優勢,迅速帶來經濟上的利益。
(2)提高經濟效益。由於市場擴大得以擴大生產規模,提高機器設備的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和銷售成本,從而增加企業收益。
通過收購與兼並,尤其是縱向兼並,可以合理配置企業內部資源和調整經營結構,使生產的不同階段集中在一家公司裏進行,保證各階段更好地銜接,保證半成品的及時供應和產品的及時銷售,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通過避稅增加企業效益。不論是在法製比較完善的西方發達國家,還是在市場經濟體製尚不成熟的中國,現行稅法和會計製度經常會造成這樣一種局麵:具有不同納稅義務的廠商僅僅通過兼並便可獲利。例如兩家企業中,一家利潤多,征稅高;另一家因虧損而不交稅。如果這樣的兩家企業合並,其利潤攤平,因此可以大量減少納稅義務甚至不交稅。可見,純粹從納稅角度出發,兼並也是有利可圖的。
直接買賣企業而獲利。企業作為一種商品的買賣交易發展到今天,已有一些兼並者把自己以低價買進的虧損企業稍加整頓,改造之後,使之改變原狀,煥然一新,然後再以高價賣出,並且以此為職業,成為名符其實的"兼並商"。例如美國前財政部長威廉·西蒙1982年以8000萬美元從RCA公司收購吉普森格裏廷斯公司,並在18個月後以2.9億美元的價格公開拍賣,四年之後,他又從比阿特麗斯公司手中收購阿維斯汽車租賃公司,14個月後倒手賣出,贏利達4.85億美元。
(3)實現多樣化經營,分散經營風險。企業進行收購與兼並後能增加原材料供給來源,可以擴大產品銷售市場,而且,縱向型和混合型收購兼並能增加企業生產的產品種類,進入不同的行業,實現產品多樣化和綜合性經營,這樣有利於企業分散和降低風險,保障收益。另外,小企業如果資金短缺就容易導致破產,企業兼並後,由於兩個企業的資金可以互相補充,發生財務困難的風險就可以減少。
(4)增強實力,利於競爭。增強企業的市場控製力。收購兼並其他企業後,進攻性企業擴大了對原材料供應市場和產品銷售市場的影響與控製,也就是提高企業的壟斷程度。例如橫向兼並,特別是把競爭對手兼並過來,可以減少競爭,增加市場份額,提高對市場的控製能力,縱向兼並和混合型兼並也能獲得同樣效果,提高市場控製力有利於擊敗競爭對手,賺取高額利潤。
增強企業的技術開發力和應用效果。例如美國的通用汽車公司兼並休斯公司,其目的就在於引進高級技術;日本索尼公司收購美國哥倫比亞影片公司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唱片公司,其主要目的也是為了獲取這兩家公司在攝像、有線電視係統、高清晰度電視及衛星廣播方麵的技術。
提高企業的融資能力。這主要表現在對金融性企業的收購兼並上。美國的第二大汽車公司福特汽車公司曾經收買一家金融機構,其目的是為了便於擴大信貸,從而增強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