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收購兼並是擴大資本的捷徑(3 / 3)

提高金融機構對生產性企業與商業性企業的監督管理能力。在西方,金融機構中有相當一部分也是商業性的,其對顧客的信貸業務風險自擔,損失自負,這就促使一些金融機構收購一些與己業務往來密切的生產性企業,以加強對其監管能力。

增加企業對產品價格的控製力以獲取高額利潤,這主要是通過市場控製來實現的。

(5)增加進攻性企業管理人員的滿足感。由於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企業股東關心的與經理人員關心的利益不盡相同。前者隻關心利潤,認為隻要利潤多,股息就會多,股票價格就有可能上漲。但企業的經營管理人員還關心自己的權力、聲望、社會地位等。通過兼並,這類需要能得到更大的滿足。

2.不利的影響

了解和分析收購與兼並對進攻性企業的不利影響,會加深對收購兼並戰略的認識,從而有利於揚長避短,充分發揮收購與兼並戰略的積極影響。

(1)增加企業債務。一個企業兼並另一個企業,需要購買對方的資產或股票,而購買價格往往被抬高;如果目標企業采取反收購反兼並戰略,其代價會更加高昂,這往往導致進攻性企業債務增加,尤其是在杠杆收購(又稱融資購並)中,進攻性企業容易陷入債務泥潭之中。

企業債務增加會增多債務利息支出,長此以往,其財務狀況逐漸惡化,導致生產無法維持,甚至麵臨解體的危險。例如美國加州謝夫隆石油公司兼並海灣石油公司後,為了還本付息而將海灣公司一個價值10億美元的煉油廠和5500個加油站變賣,使原本完整的資本設備被破壞和肢解,嚴重影響企業生產。德士古石油公司兼並格蒂後欠下100億美元的債務,之後不得不一方麵出賣大量資產,一方麵向銀行舉新債還舊債,處於內外交困的境地。

(2)收購失敗的風險。企業間的收購兼並涉及經濟、政治、法律、文化以及曆史等各方麵的因素,牽涉麵廣,影響大,如果進攻性企業目標不明確,計劃不周密,或者對目標企業了解不夠等原因,都可能導致收購與兼並不能順利完成,結果是前功盡棄,甚至損害企業既有的利益。

(3)除了上述不利影響以外,進攻性企業還可能因為發起戰略進攻而增加與其他企業間的摩擦,引起文化、民族衝突,這也是不利於企業的長期發展的。

(二)對目標企業的影響

1.有利的影響

收購與兼並對目標企業的有利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改善企業現狀。企業之所以要出售,或者別的企業之所以要購買這家企業,往往是因為其潛力尚未發揮出來,其現狀不令人滿意。比如因為管理不善,企業資產得不到充分利用,利潤率很低,甚至虧損這種企業股票價格低,很容易被別的企業兼並。企業被收購、被兼並後,其管理人員得到調整與更換,資源得到更充分更合理的利用,其經營狀況必然由此得到改善。

(2)增加股東收益。目標企業的股東可通過以下兩條途徑而增加被收購、被兼並的收益:第一,目標企業的股東可以在進攻性企業高價收購股票的過程中放棄股東權益,出售所持該企業股票而增加收益。據統計,絕大部分收購與兼並活動都有這種機會。第二,目標企業的股東可以保留股票,從而享受企業被收購、被兼並後經營狀況得以改善而帶來的收益。

2.不利的影響

收購兼並活動也會給目標企業帶來許多不利的影響。首先,目標企業因為被收購、被兼並而改變或喪失其法人實體,這將使目標企業喪失以往的企業形象;其次,目標企業被收購、被兼並後將麵臨結構上的改組與重建,這將直接威脅到其原有管理人員的地位與權益;第三,上述改組與重建可引起目標企業內部人員之間的分化與衝突,影響目標企業被收購、被兼並後的繼續正常運轉;第四,進攻性企業如果對目標企業的經營環境和業務不夠熟悉,就難以發揮目標企業原有的技術優勢和其他優勢;第五,企業買賣雙方在一體化過程中常常發生失衡現象,從而影響被收購、被兼並企業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對相關企業的影響

企業間的收購與兼並不僅影響到進攻性企業和目標企業雙方,而且還會給相關企業帶來以下影響:

1.影響各現有企業之間的競爭

進攻性企業收購兼並目標企業後,其產品開發能力、技術應用能力得以提高,市場控製能力得到增強,在同現有企業的競爭中將處於有利的地位;相應地,其他有關企業的競爭地位將由此下降,甚至被迫退出市場競爭而轉營其他業務。

2.阻礙潛在新廠商的進入

廠商受各種技術因素和成本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決定了企業的有效規模及在產業中的分布。進攻性企業在收購兼並目標企業以後擴大了生產規模和市場控製能力,使準備進入該行業的潛在新廠商難於進入。

3.給中介機構帶來的影響

企業間的收購與兼並越多,所需求的中介服務就越多,中介機構的發展就越有利,這是收購兼並給中介機構帶來的積極影響。在企業間的收購兼並發展史上,也不乏中介機構,尤其是金融機構,因為參與收購兼並活動而遭受損失的例子。其中有些金融機構為了獲得高額報酬而向進攻性企業或目標企業提供風險貸款,結果可能由於借款方經營乏術、管理無方和企業違約產生呆帳而蒙受重大損失。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投資公司為兼並企業籌措資金而發售的垃圾債券,一旦支撐債務的收入流量發生波動,後果不堪設想。

(四)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收購與兼並雖然是企業的微觀經濟行為,但這一行為同樣會對金融、財政、市場組織以及資源利用等宏觀經濟產生影響。

1.促進社會資源的合理流動和有效利用

市場經濟運行機製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要求建立起要素配置市場化和社會資源合理流動的有效機製。在企業間的收購兼並中,企業商品化,價值規律的作用深入到構成企業整體的各種要素中,也體現在企業的買賣上,通過企業買賣,促使各種要素通過市場配置方式向高利潤和高效率利用點流動和轉移,從而使有限的社會資源得到更充分更有效地利用。

2.優化經濟結構,提高宏觀經濟效益

企業間的收購兼並行為不僅可以提高企業的微觀經濟效益,而且可以提高整個經濟活動的宏觀經濟效益。其主要表現在,通過社會資源的不斷運動,有利於實施產業政策,利用稅收、利率等經濟手段,引導生產要素流向戰略產業、新興產業和短線產業。由於市場和價格的導向作用,效率低下的企業,其生產要素必然通過兼並等形式迅速向優勢企業轉移,使其沉澱資產得到利用,從而有利於實現集約經營和規模經濟以及產業結構、產品結構與企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提高資產產出。

3.加速生產集中,甚至導致壟斷經營

企業之間的收購兼並是由競爭所引起的,但是,經過多次收購兼並得以擴張的大公司、大集團在生產集中的道路上很容易獲得壟斷地位,實行壟斷性經營。他們通過操縱市場和價格,使競爭者難以生存,消費者因此而蒙受損失,這樣實際上是阻礙和削弱了競爭。正因為如此,大多數國家都製定有相應的反壟斷法規,以限製壟斷,保護公平競爭。

(五)加劇投機的破壞性作用

在多數兼並產生效益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少投機性兼並。從事投機性兼並的企業將主要精力、時間和資金用於毫無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兼並上,而不去籌劃長期的生產投資。長此以往,這種單純追求金融資產增值的投機活動有著取代生產活動成為"財富"主要來源的趨勢。其結果導致短期利潤排擠長期投資,賭博性投機排擠開拓新產品、新技術和新市場。另一方麵,為了應付這種兼並,目標企業的經營管理人員不得不耗費很多時間和精力,以至擔心被吞並的陰影長期籠罩在企業界。

4.對金融方麵的影響

首先,企業間的收購兼並需要花費巨額資金,由此導致資本市場供求失衡和結構失衡,給政府實施金融政策帶來不利影響;其次,收購兼並公開上市公司會引起股票市場上的劇烈振蕩;第三,收購兼並失敗的增多加劇了金融業的不穩定性,因為收購兼並失敗往往意味著相應的金融機構將受到拖累,影響其正常的經營活動。

5.對財政方麵的影響

企業間收購兼並對財政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稅收減免上。這在前麵已有論述,此不贅言。

(六)收購與兼並的非經濟影響

企業間的收購兼並雖是一種經濟行為,但仍然會牽涉到各國的法律,尤其是經濟法規、文化習俗、價值觀念、政治意識等各個方麵。對這些非經濟方麵的影響將取決於收購兼並交易行為本身是否規範,交易金額的多少、交易對象、交易方式是否友好等;並且,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在不同的時期內,其所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同的。

第五章 企業收購兼並的浪潮

(一)美國企業間收購兼並的幾次浪潮

一般認為,美國企業之間在本世紀有過四次收購兼並的高潮。

第一次高潮發生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大約在1897~1903年間。這次兼並高潮中雖然發生的數量不多,但由於主要是在各行業內部進行,如鐵路、鋼鐵、礦山等工業部門,結果出現了美國鋼鐵公司、美國橡膠公司、國際收割機公司以及杜邦公司等大企業。其中,美國鋼鐵公司是美國第一家資本超過10億元的公司,當時,美國國民經濟的集中化程度大大提高。但因收購與兼並造就了許多壟斷組織而遭到中小企業主的反抗,美國頒布了《反托拉斯法》之後,這一高潮便低落下來。

第二次高潮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大約在1925-1933年間。這次高潮在兼並數量上大大超過第一次,在1925-1930年間僅在工業部門中就有5000多起兼並活動。不僅如此,企業兼並的形式也開始多樣化。當時的美國通用食品公司把一批生產相關產品的企業聯合起來,成為美國第一大食品聯合企業;美國全國奶製品公司則對各地300多家牛奶場進行了兼並。這次高潮中除了工業部門的石油、金屬原料和食品等行業比較突出以外,工業部門以外的公用事業、銀行業和零售商業中也發生了大量兼並。之後,這一高潮隨著美國經濟大蕭條而降溫。

第三次高潮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據統計,1960-1970年間所發生的企業兼並數目為25000多起,而且許多大型企業也已成為被收購、被兼並的對象。據介紹,在1962-1968年間,美國最大的500家企業中就有110家被兼並而除名。這一高潮無疑增強了許多壟斷資本的實力,使其得以迅速擴張。

第四次收購與兼並的高潮則是從20世紀70年代後期一直延續到目前。在這一高潮中,兼並交易額大幅度上升,尤其是單項交易額較大的兼並次數急劇增多。例如10億美元以上的單項兼並交易在1979年以前很少見,但80年代,這類交易幾乎每年都有幾十起。在這次高潮中,企業間的混合型兼並比重相對下降,兼並對象主要轉向與本行業有關的行業上。另外,在這次兼並高潮中還時常出現"以蛇吞象"的現象,例如在1985年,銷售額僅為3億美元的普蘭德公司通過借債方式以17.6億美元吞並了年銷售額為24億美元的雷夫隆公司,引起極大震動,加上經常出現的收購兼並失敗的事例,人們對其的注意正在日益增加。

(二)戰後日本企業間的收購兼並

企業兼並以至於發展成為企業集團,這種情況在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就有所發展。當時,西方商品經濟衝擊日本,一些早期從事工商業活動的資本開始聚集力量,形成了諸如三菱、三井等財閥式企業集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這類傳統的企業集團根據《排除經濟力量過度集中法》和《禁止壟斷法》而解散。1948年,日本提出了前一法律隻適用於"明顯妨礙競爭"的原則,由此揭開了戰後日本企業間的兼並史。

戰後日本企業間收購兼並的有以下幾次高潮:

1948年日本放寬上述法律限製,結果導致一些被解散了的大企業重新集結,同時也有一些中小企業開始通過相互持股等途徑達成聯合。當年日本就受理了309起要求合並的事件,1949年猛增為571件,增幅達45%以上。1952年日美媾和以後,美國對日政策由"打擊"轉向"扶植",使得對企業兼並的限製進一步放寬。特別是經濟複興對大規模集中投資的迫切需要,使日本企業和政府都徹底認識到企業聯合、兼並的重要性,並采取了一係列對策。

在上述條件下,從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高速經濟增長時期,日本掀起了戰後第一次大的企業兼並潮,申請合並件數由1960年的400件猛增到1963年的997件,1969年和1972年分別高達1163件和1184件。在這個時期,日本的企業集團由戰前的以財閥家族統治為核心的金字塔式的組織,轉變為以相互持股、水平聯合與係列化聯合、大銀行為核心等形式結成的多樣化的集團組織。其中,除了傳統的財閥集團以新的方式重新集結外,還包括各大企業之間、大企業與中小企業、中小企業之間的聯合。

這次兼並高潮之後大約經曆了五六年的調整期,緊接著便是一次新的兼並高潮,但即使在其間最低水平的1979年,申請合並的仍高達871件。1981年,申請合並的數量再次突破1000件,以後就一直保持在這個水平之上,1981、1985、1986和1987年分別為1040件、1113件、1147件和1215件。據分析,這次兼並高潮的興起,主要背景是70年代日元升值及兩次石油危機的衝擊,迫使日本企業通過兼並的途徑來實現節省能源、降低成本的目的。這與美國企業間收購兼並的第四次高潮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又有其自身的一些特點。

日本企業間收購兼並具有如下特點:

(1)合並規模較小。按1985年財政年度統計,日本企業兼並中80%的公司資本額在50億日元以下。

(2)日本企業間的兼並多數發生在母公司和子公司或附屬公司之間,收購非附屬公司的其他企業的情況極少。

(3)40%以上的收購與兼並均在母公司和公共持股人之間進行,第三者(如銀行及行政單位)插手受到限製。

(4)合並中數目最多者為批發業,占37%;其次為製造業,占20%,再次為服務業,占12%。

(5)日本企業近來進行的跨國收購與跨國兼並數量和金額增長迅速。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企業從國內向國外迅速擴張,收購兼並正日益成為越來越重要的手段。據悉,1985年日本企業收買海外企業31家,金額1071億日元,1988年分別增加到238家和17321億日元,分別比1985年增加了6.6倍和15.1倍。其中,收買美國企業的件數和金額在1985年分別占71%和84%,1988年分別占60%和90%;收買歐洲和澳大利亞的企業和金額在1985年分別隻有9家和174億日元,1988年分別增加到96家和1699億日元。

(三)英國企業間的收購兼並活動

英國是頗有資格的老牌工業國家,有學者認為,企業間的兼並最早出現在英國,就大體趨勢來看,本世紀以來,英國企業間的兼並活動也出現了四次高潮,並且其時間基本上同美國相近。

第一次兼並熱潮發生在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那次形成了一連串的多個企業的兼並,多發生在紡織品行業。但總的說來,這次兼並後形成的企業往往十分鬆散,配合不佳,並且在規模上也比美國現代企業兼並熱潮中所形成的公司要小得多。

20年代,英國出現了本世紀第二次企業兼並高潮,對絕大多數製造行業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例如食品和飲料業的尤尼萊佛和迪斯提樂斯、電機製造業的英國電器等大公司就是這一浪潮的產物。1929年世界經濟開始大衰退,企業兼並活動開始降溫。

50年代以後,企業兼並活動在英國又開始活躍起來,而且60年代開始進入高潮,據稱,兼並數量在1964、1965年為最高,兼並資產價值的最高年份則是1968年。在這一時期,英國政府對重新構建產業結構的一係列參與活動,使得擁有一個規模更大的企業的願望得到了強化。尤其是1966年成立了產業重組公司(IRC),以鼓勵製造業部門規模的合理化。進入70年代初期,英國企業的兼並熱潮開始衰退。

進入80年代起,企業兼並市場開始複蘇,企業收購與兼並變得興旺起來。

(四)其他西歐國家的企業收購兼並

西歐其他國家的企業兼並情況與英國大致相似,比如德國的西門子公司、戴姆勤-奔馳汽車集團、法國巴黎國民銀行、瑞士聯合銀行等企業都曾依靠收購兼並戰略得以擴張,而且西歐兼並史上出現大量私人企業兼並國有企業的現象;此外,西歐國家發生的企業間跨國兼並活動十分頻繁。據統計,歐共體國家跨國兼並交易額達416億美元,約占全球兼並貿易額的57%。上述兩點形成了西歐企業兼並的特色。

(五)90年代企業收購兼並的趨勢與特點

美國的企業收購兼並問題研究者莎倫·布蘭丁在其出版的新著《收購》一書中概括了眾多專家有關90年代企業收購兼並發展趨勢的觀點,主要內容是:

1.杠杆收購仍將對收購起較大的融資作用,但回報率將下降(80年代為40%,今後估計為20%-30%),證券交換的方式將更為常見。

2.戰略收購與財務收購之間的界限將逐漸模糊,因為財務收購者在更多地采用證券交換方式,而戰略購買者開始利用杠杆技術的優勢。

3.美國人通過杠杆手段籌集的大約300億美元將為收購兼並活動增加活性。

4.有關反收購的法律仍會受到關注。

5.銀行在考慮杠杆收購貸款時會更為謹慎。

6.隨著證券市場的國際化和美國受托憑證(ADRS)在美國流通性增強,通過股票市場實現兼並的情形將會增多。

7.兼並交易中將采用更多的外國證券,因為國際資本流動性在加強。

8.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起步的企業主對收購兼並的需求在增加。

9.機構、股東和雇員對管理決策的影響在增強。

10.應急價值憑證(ContingentValueRights簡寫為CVRS)的應用將會增加。應急價值憑證是企業發行的一種有價證券,如果企業在標購時股價沒有達到預期水平,股東將憑此證得到額外補償。

從上述觀點和其他的有關分析中我們還可以看到,現代企業間的收購兼並規模在日益擴大,交易金額在不斷增加,尤其是跨國收購與跨國兼並發展迅速;此外,企業間收購兼並引起的金融創新在不斷出現,這是值得注意的一個重要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