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控股經營的優勢
第一章 控股經營的獨特優勢
(一)控股經營形成自主經營的主體
市場經濟是以企業為主體的經濟。企業充滿活力,整個社會經濟也就充滿活力。對企業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的主體地位,中、西方經濟學者都有很明確的認識。美國人說:"美國的事業是企業。"我國已故經濟學家蔣一葦早在80年代初期就提出了"企業本位論"。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1984年10月通過的決定明確提出:"增強企業活力是經濟體製改革的中心環節。"這一認識在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理論的發展過程中是一個飛躍。
國有企業要成為市場主體,企業自主經營是一個充分必要的前提。企業不具有充分的經營自主權(如國務院《全民所有製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製條例》所列14項經營權),就不能發揮主動性、創造性,不能適應市場需求的千變萬化,調整、優化生產要素的組合,提供出符合市場需要的產品。
國有企業自主經營的首要前提是實行政企分開。在我國傳統的計劃經濟體製下,政府包攬了企業供產銷、人財物等各個方麵的決策,企業成了政府行政機構的附屬物,成了單純按政府指令進行生產的生產車間。經濟體製改革以來,這種狀況雖然有了一些改變,但政府和企業的職責仍然不分。所以,要使企業(國有企業)成為市場主體,首要前提是實行政企分開。
那末怎樣實行政企分開呢?從理論上來說,就是要實現企業中國有資產的國家所有權與企業法人財產權的分離,實行所有權與企業經營管理權的分離。從企業組織形式上來說,就是要對小型國有企業出租出賣,而對大部分大中型國有企業則要改造成股份公司(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公司(通常就稱公司)是由法律所創造出來的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責任的法人實體。在股份公司中實現了出資者所有權與法人財產權的分離,出資者按所投資金額享有所有者的權利,而公司也擁有所有出資者投資形成的全部法人財產權。特別是股份有限公司可以發行公司債券、普通股票、優先股票,由於股票的分散化,還造成了所有權與管理權的分離。股份公司的發展為改造我國大中型國有企業,為實現政企分開,提供了現成的組織形式。將多數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造成股份公司的(生產某些特殊產品的企業和軍工企業仍由國家獨資經營),國家作為出資者同其他出資者一樣,按照所投資金額享有所有權,而公司則享有法人財產權、經營權或管理權,國家不再直接幹預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企業的重大決策由股東代表大會、董事會決定,而日常經營管理權則由以廠長或經理為首的管理係統來執行。
這裏有一個要討論的問題是:有一部分大中型企業(如支柱產業和基礎產業中的骨幹企業)國家要控股,而股份公司中股東們參與公司決策的權利是與股東持有的股份數量成比例的,在國家控股的公司中,國家派出的代表顯然在公司決策中也擁有最大的權力,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又如何實行政企分開呢?這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麵來理解:1.要把國有資產經營的價值目標和經營方向目標區分開來。價值經營目標是指通過國有資產價值的經營實現國有資產價值的保值增值。國有資產的經營方向目標就是實現國家產業政策的目標。在國有資產總量中,一部分資產國家隻需追求價值目標,而不必管它的經營方向。對於這部分國有資產,國家通過參股方式來經營就可達到價值目標,而無需控股。另一部分國有資產的經營,國家則要追求資產保值增值和經營方向的雙重目標,以促進國家產業政策目標的實現。對這一部分國有資產的經營,國家要采取控股方式。2.從國有資產的價值經營目標來看,國家對基礎產業、支柱產業的骨幹企業實行控股,與政企分開並不矛盾。在這類骨幹企業中,在資產的保值增值上,國家的目標與非國家股東、公司董事會的目標是一致的。國家派到公司的代表隻要保證國家產業政策的貫徹,而在實現資產保值增值的經營管理決策上國家代表與非國家股東和公司董事會並無矛盾。3.政企完全分開也要經曆一個過程。在我國當前社會總資金的結構中,國有資金占主要部分,非國有資金占次要部分,非國有資金還無力單獨興辦基礎產業、支柱產業,所以還必需通過國家控股,同時吸收非國有資金參加,來興辦基礎產業、支柱產業。等到我國基礎產業不再成為瓶頸,支柱產業真正成為"支柱",而且非國有資金達到可觀的規模的時候,國家就無需對基礎產業、支柱產業的所有骨幹企業都實行控股了。到那時,這類骨幹企業的政企分開也就更為徹底了。
(二)控股經營形成自擔風險、自負盈虧的主體
市場經濟不僅要求企業自主經營,而且要求企業自擔風險、自負盈虧。我國經濟體製改革以來,由於企業仍不自擔風險、自負盈虧,從而導致企業擴權後的種種短期行為和非法行為。企業不自擔風險,不自負盈虧,也不能最終解決政企分開問題。在企業行為不受約束的情況下,要維護國家利益,隻有加強集中管理。而集中管理的加強往往意味著政企分開進程的倒退。而且集中管理一加強,企業活力又減退,導致一統就死、死了就放、放了又亂、亂了又統、統了又死的循環怪圈。
傳統國有企業不自擔風險,不自負盈虧,根源於企業財產完全國有化製度本身。完全國有化製度排斥公民個人所有權和法人所有權,不能產生激勵機製。對他們來說,國有生產資料仍然是一個外在物;這樣就弱化乃致消除了勞動者對企業財產的關心,從而導致企業缺乏活力、效益低下和國有資產的損失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