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傳統國有企業不是一個能夠適應市場變化的主體。但股份製能夠構造出靈活適應市場變化的主體。①國有企業改造成股份公司以後,公司擁有了出資者投資形成的全部法人財產權,同時也承擔了公司經營的全部風險。這就給企業施加了必需適應市場變化的沉重壓力。適應市場變化,企業就能贏利,就能發展壯大;不適應市場變化,企業就要不可避免地遭受虧損甚至破產的風險。②股份製創造了企業家成長的環境條件。股份公司有自主經營的權利,又被置於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這樣就創就了培養企業家素質的環境條件。國有企業改造成股份公司,實現了出資者所有權與公司法人財產權的分離,股票的分散化實現了所有權與公司管理權的分離,這就創造了造就企業家隊伍的可能性。當然,企業家隊伍的造就有一個過程。我國要培養新型高級經理人才,必須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對大學經濟學、管理學教育進行深刻改造,興辦新的高級商學院。企業界也要真正重視知識,重視人才,放手起用高級管理人才。③股份製也創造了企業適應市場變化的物質條件。股份製中出資者隻對企業債務承擔有限責任的製度對公司籌資帶來了極大的方便。這是股份製取代單人業主製、合夥製,成為占統治地位的企業組織形式的主要原因。④股份製是間接宏觀調控體係的微觀基礎。傳統的國有企業對國家反周期性的財政貨幣政策缺乏反應能力。由於國家對國有企業承擔了無限責任,企業自身不承擔任何經營和投資風險,所以企業的投資需求、對銀行信貸資金的需求,缺乏利率彈性。在發達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周期性的經濟衰退本來是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結構調整的一種壓力和契機;可是在我國由於國有企業缺乏技術創新和進行產品結構調整的動力,因而當政府鬆動貨幣、財政政策,使利率下降(為了克服市場疲軟或經濟衰退,包括"增長性衰退")的時候,企業對下降的利率同樣缺乏彈性,從而拉長了市場疲軟、經濟停滯的時間。國有企業對宏觀經濟調控的這種呆滯反應,被我國1989~1991年連續3年的市場疲軟、生產下降和隨之而來的1992年、1993年經濟高速增長的實踐所充分證實。國有企業改造成股份公司,能夠改變企業對國家間接宏觀調控的這種呆滯反應狀況。股份製企業是完全自主經營、自擔全部風險的法人實體,必然能夠增強對國家宏觀調控的反應能力。通貨膨脹、需求旺盛固然會拉動企業擴大生產和銷售規模;但當衰退來臨的時候,除了部分企業可能破產外,很大一部分企業也會有能力降低產品的成本和價格,擴大銷售,或者投放新產品,開拓新的生存空間。
第二章 控股經營促進企業自我發展
市場經濟中的企業是通過自我發展的途徑成長起來的。發展的資金來源是內部積累和外部籌資。傳統國有企業缺乏自我發展機製。企業規模的擴大要完全依靠國家投資來實現;國家不投資,企業規模就無法擴大,因而談不上自我發展。在過渡體製下,因國家對企業放權讓利,企業自主支配的財力增加。但是由於企業缺乏自我約束機製,企業收入分配向個人收入和福利性投資傾斜,致使企業生產性積累稀少,企業擴大生產經營完全依靠銀行信用和國家財政補貼的支持。一旦國家為穩定宏觀經濟形勢而實行信貸和財政緊縮的時候,主要依靠負債經營的企業就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所以,由國家實行了放權讓利的國有企業仍然不能實現自我發展。
將國有企業改造成股份製企業,創造了企業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機製。1.企業組織形式的發展過程就是企業規模的發展過程。股份公司由於使出資者隻承擔有限責任,從而提供了極為方便的籌資渠道(發行普通股、優先股、公司債券等)。籌資渠道的多樣化擴大了企業的規模,企業規模的擴大又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優勢,從而又可通過參股、控股、兼並途徑進一步擴大企業的規模。2.股份製不僅為公司的發展提供了外部資金積累,而且為公司提供了增加內部積累的動機。這主要得益於公司所得稅製度。在公司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並存的製度下,公司交納所得稅以後,稅後利潤作為股利分發給股東後,股東要按個人所得稅法繳納個人所得稅。但公司如果保留一部分利潤(稱為"保留利潤"或"未分配利潤")用於公司的發展,就可免交個人所得稅(因為這部分利潤沒有轉變為個人收入)。留在公司的這部分利潤會按照股東的出資比例轉化為股東們的新股。這種保留利潤免交個人所得稅的製度強化了公司的自我積累動機,以致使內部積累成為公司發展的主要資金來源。這給了我們一個極為有益的啟示:推行現代公司製度,增加籌資渠道是一個重要的目的,但是更重要的目的是要創造一個企業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機製。如果我國推行現代公司製度,並對公司保留利潤同樣免交個人所得稅,必定會強烈鼓勵公司實行內部積累,從而實現公司的自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