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依靠高新技術,實現企業超速
第一章 高新技術概述
(一)高新技術是現代企業的製高點
高新技術是指基本原理及概念建立在現代最新科學成就和最新工藝技術基礎上的包括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海洋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六大領域在世界或本國領先的現代技術群體。高新技術屬於知識、技術、資本和信息密集的新興技術。美國研製第一顆原子彈有15萬科技人員參加,耗資22億美元;製造阿波羅飛船有42萬科技人員參加,並有2萬多個公司和120所大學聯合參與,耗資300億美元,足見其知識、技術、資本、信息密集程度之高。高新技術包括三類現代先進技術:一是現代尖端技術和前沿技術,這類技術在短時間內還不可能實際運用。如目前處於研製試驗階段的正負離子對撞機;二是發展中的新興高新技術,即在近期內有產業化前景的新興技術,如激光、遺傳工程等;三是已經成熟業並已進入產業化階段的高新技術,如與改造傳統產業相關的高新技術。高新技術是在20世紀40年代由核能的利用和電子計算機的發明而興起的;進入50~60年代,各國在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空間、海洋六大高新技術領域,相繼開發出一大批相互關聯的高新技術及產品,如微電子、計算機、激光、光導纖維、光電子、衛星通訊、非晶態、多晶薄膜、碳纖維、記憶合金、分離膜、超導體、核能、太陽能、風能、生物能、海洋能、地熱能、微生物、酶、細胞、基因、空間探測、空間工業、航天運輸、空間軍事、海底采掘、海水淡化、海水提煉等等。高新技術成群成族的湧現,促使產業結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對社會經濟及人們的思想觀念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在六大領域中高新技術都是以群體形式出現的:信息技術群體包括微電子、衛星通訊等;新材料技術群體包括光導纖維、精密陶瓷、記憶合金、超導體等;生物技術群體包括遺傳工程、酶、微生物等;空間技術群體包括宇宙飛行、空間探測等;海洋技術群體包括海底采礦、海水提鈾等;新能源技術群體包括核能、太陽能、海洋能、風能等。目前,高新技術在最新科學成就基礎上形成了十二項標誌技術和九個高新技術產業。十二項標誌技術是:(1)基因工程;(2)蛋白質工程;(3)智能計算機;(4)智能機器人;(5)超導材料;(6)人工定向設計新材料;(7)太陽能;(8)核聚變能;(9)永久太空站;(10)航天飛機;(11)海洋挖掘;(12)海水淡化。九個高新技術產業是:(1)生物工程產業;(2)光電子信息產業;(3)智能機械產業;(4)軟件產業;(5)生物醫學產業;(6)超導體產業;(7)太陽能產業;(8)空間產業;(9)海洋產業。近年來高新技術產業群還在不斷擴大。
高新技術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概念,而是一個動態的概念,隨著時間和地點的變遷而有不同的內涵。如蒸汽機技術是工業革命初期的高新技術,電動機技術是20世紀初期的高新技術,計算機技術、原子能技術、空間技術、生物工程技術、新材料技術等則是現代的高新技術。所以,高新技術有著特定的時代性含義。昨天的高新技術是今天的普通技術或落後技術;今天的高新技術也會成為明天的普通技術或落後技術。
高新技術離不開高和新,它的突出的特點,可以歸納為七高七新。七高指:高投入、高產出、高智力、高難度、高競爭、高風險、高勢能。研製高新技術需要比其他一般常用技術更高甚至高得無可比擬的研究和開發費用的投入。高新技術能夠產生較高的勞動生產率,擴大產品的性能,提高產品的質量,而且能帶來首創利潤,因而具有比一般常用技術高得多的附加價值產出。高新技術比一般常用技術複雜得多,技術水平高得多,它要求具有創造性的高智力高素質的研究人員進行研製。高新技術屬於知識密集技術,一般指難度特別大、在前沿性領域中帶有突破性的層次較高的現代科技。它的科技含量高,具有多學科性、邊緣性、尖端性及短周期性等特性,對開發高新技術的企業來說,在資金、技術、人才、信息以及市場等方麵,都不同程度地會麵臨種種困難,使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具有更高的難度。高新技術麵臨劇烈的國際競爭,各國都在爭著發展高新技術,占領高新技術的製高點,高新技術時效性強,誰走在前麵誰就勝利,誰落後就有可能破產,加上高新技術投入高,市場需求帶有模糊性,因而具有很大的風險性。高新技術對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具有很強的滲透性和擴散性,很高的潛在能量使高新技術具有高勢能的特點。七新是指: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新、設備新、材料新、產品新。高新技術的知識更新快,產品更新快,設備更新快,不僅技術水平高,而且是過去未曾有過的新技術,它的工藝過程是全新的,方法是全新的,設備是全新的,研製出的成果也是全新的。例如,高新技術研究開發的電子信息產品、新材料產品、新能源及高效節能產品、生物及醫學工程產品、航天技術產品、海洋技術產品、激光及核技術產品、機電一體化及智能機械產品等都表現出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新、設備新、材料新、產品新的特點。目前,已經形成和正在興起的一大批高新技術群,正推動著一批新興企業群的興起,並將導致新興產業群的發展。
高新技術是改造傳統產業,使之提高效益的主導力量。麵對當今世界自然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日趨惡化等全球性問題,高新技術為解決這兩大頭等難題提供了可能。高新技術的發展將進一步改變現有產業的麵貌,促進產業結構高級化。高新技術使產業發展從對自然資源的依賴轉變為對知識和技術的高度依賴;從破壞環境轉變為提高和改善環境質量,因為高新技術的發展對清潔度有極高的要求。如果說傳統技術及其產業是以能源和資金為主幹的話,那麼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則是以知識和資金為主幹。高新技術通過對傳統產業的滲透增加傳統產業的知識含量,使產品的能耗更低、物耗更小、效率更高、用途更廣、品種更多、檔次更高、運轉更靈、效益更好。可見,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是社會生產力持續發展的源泉和基礎。高新技術的發展不但能形成一批新興的高度知識和資金密集型的產業和企業,而且也使傳統產業和企業向高度知識密集型轉化,它將直接驅動技術構成和產業結構優化,為國民經濟現代化、高效化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二)高新技術是企業發展的戰略要點
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每個時代都有代表那個時代的高新技術,它們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當代全球性的高新技術熱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後期,進入90年代之後,高新技術產業已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度重視和發展高新技術,競相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高新技術向商品化、產業化、國際化的方向發展,不僅引起了相關技術和產業的不斷變化,而且引起了生產方式、經濟結構、思想觀念、社會生活各個方麵的深刻變化,推動著整個社會的進步。
高新技術七高七新的特點,使它成為現代科技的製高點。世界經濟的競爭,主要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在科技發展中最活躍最有生命力的高新技術,占據著當今世界整個競爭的製高點,西方發達國家競相發展高科技,以維護其在經濟、軍事等方麵的壟斷地位,並以此為重要手段實現其對發展中國家控製的目的。它們都在製定高新技術發展計劃,力圖搶占這個製高點。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日本的"人類新領域研究計劃"、西歐的"尤裏卡"計劃等,都是發展高新技術、搶占高新技術製高點的計劃。鄧小平同誌在1988年10月的一次講話中提出:中國必須"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下一個世紀是高科技發展的世紀","現在世界的發展,特別是高科技領域的發展一日千裏,中國不能安於落後,必須一開始就參與這個領域的發展。"《鄧小平文選》第3卷,1993年第1版,第279頁。鄧小平同誌十分重視我國高科技的發展。早在1986年3月,在鄧小平同誌的直接指導下,製定了我國發展高新技術的《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簡稱"八六三"計劃。發展中國家越來越認識到,技術落後就會在經濟上受製於人,在軍事上被動挨打,在政治上成為強權政治的附庸。所以,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十分重視發展本國的高新技術。
為了發展高新技術,各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都把高新技術的發展及其產業化,納入21世紀發展目標的國家發展戰略之中。高新技術也必然是企業發展的戰略要點。
美國於80年代初提出了發展高新技術的"高邊疆戰略",利用美國的高新技術優勢,特別是航天技術的優勢,綜合開發和利用宇宙空間,使美國在21世紀的世界政治、軍事、經濟上居於支配地位。在這個發展戰略中,"星球大戰"計劃占有重要地位,它幾乎包括了所有目前正在發展的重要高新技術領域,它是21世紀的宏觀工程計劃,它將極大地推進美國高新技術的發展和高新技術產業的開發。美國前總統裏根1987年專門指出:"科學技術是美國競爭力的基礎。"他特別提出要增加科技預算和對國民智力開發的投資,以促進科學技術發展,進而提高美國經濟的競爭力,確保在國際競爭中的優勢。
日本70年代以來,經濟迅猛發展,技術實力十分強大,在高新技術的各個領域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已成為能與美國競爭的強有力的對手。日本大力開發"自主技術",特別是自主高新技術,力圖從經濟大國轉向技術大國,甚至向軍事大國、政治大國的方向發展,提高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和作用。1980年以來,日本從加強基礎研究出發,提出了發展高新技術的"人類新領域研究計劃"。這是一個可與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西歐的"尤裏卡計劃"相抗衡的戰略研究計劃。日本力圖使自己成為第三號航天大國。這個計劃的實施,將極大地推進日本高新技術的發展。
西歐的"尤裏卡計劃",是西歐各國麵臨美國、日本在高新技術發展領域的挑戰而製定的,它是西歐國家集團走向21世紀的總體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法國電器、電子和電腦工業聯合會主席羅歇·塞吉指出:"西歐隻有聯合起來,才能參與高技術領域的全球競爭,也才能實現共同發展。"西歐各國十分重視發展高新技術,"尤裏卡計劃"就是西歐各國發展高新技術以應付美日挑戰的重大戰略規劃。
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在執政的年代十分重視"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加速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他把發展高新技術,加速采用最新技術成果,放在國家發展的首要地位。前蘇聯在加強電子技術、核能、自動化、新材料、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領域研究的同時,特別重視宇航技術的研究和發展。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領導人葉利欽也非常重視高新技術的研究和開發。
在一些發展中國家,發展高新技術也被放在日益重要的地位。印度近20年來,在發展高新技術方麵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印度按照美國的矽穀模式,在離新德裏35公裏的地方,建立了以開發電子技術為主的科學城。印度政府把發展高新技術擺在戰略對策的核心地位,力圖在21世紀躋入世界經濟強國和技術強國之林。印度把計算機、原子核能和航天技術三大領域作為近期高新技術研究和開發的重點。
我國的《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是我國發展高新技術的戰略綱領。這個綱要是在鄧小平同誌的指示下製定的。1986年3月5日,鄧小平同誌對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四位科學家提出的關於跟蹤高技術發展的建議作了如下批示:"這個建議十分重要","找些專家和有關負責同誌討論,提出意見,以憑決策。此事宜速作決斷,不可拖延。"《鄧小平文選》第3卷,1993年第1版,第408頁。在鄧小平同誌的指示下,國家科委組織人員製定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10月6日,鄧小平同誌在國家科委關於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的報告上批示:"我建議,可以這樣定下來,並立即組織實施。如有缺點或不足,在實施中可以修改和補充。"《鄧小平文選》第3卷,1993年第1版,第408頁。在鄧小平同誌的支持和推動下,同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批準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簡稱"八六三"計劃。該計劃選擇對我國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的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先進防禦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和新材料技術的一些領域作為突破重點,在幾個重要的高新技術領域跟蹤世界水平。1987年3月,該計劃開始組織實施。1991年4月召開了有重大影響的全國"八六三"計劃工作會議,總結了我國發展高新技術的經驗、成績,為下一步的發展指出了明確的方向,並製定了有效的措施。鄧小平同誌為會議寫了"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重要題詞。
(三)高新技術是企業競爭的焦點
高新技術代表未來技術和產業的發展方向,是國際經濟、技術競爭的製高點,當今世界正在經曆一場以高新技術為核心的技術革命,這是一次史無前例的全球性的深刻而巨大的生產力變革。它不僅會帶來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而且會引起世界性的產業結構的根本變化,促使生產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正因為如此,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都把高新技術的發展及其產業化納入21世紀發展目標的國家戰略之中,都把發展高新技術作為爭奪的製高點,以高新技術的研究和開發作為主攻方向,以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和占領國際市場作為基本目標,力爭在21世紀取得最有利的競爭地位。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說過一番發人深思的話:"即將到來的新的世紀是高科技世紀,世界經濟競爭的焦點集中在高科技上。"顯而易見,高新技術也是企業競爭的焦點。
80年代以來高新技術已成為國際競爭的焦點,這種競爭在美國、日本、西歐三強之間表現得最為激烈。美國有關權威部門組織40名科學家、企業界人士以及政府部門的官員對美國、日本、西歐在計算機、生物技術、新材料、光電技術等四個高新技術領域的研究和開發進行評分比較,評分結果是:計算機領域:美國9.9分,日本7.3分,西歐4.4分;生物技術領域:美國8.9分,日本6.3分,西歐6.0分;新材料領域:美國7.7分,日本6.3分,西歐6.0分;光電技術領域:日本9.5分,美國7.8分,西歐5.7分。在上述四個領域中,美國在計算機、生物技術、新材料三個領域中領先,日本在這三個領域居第二;日本在光電技術領域領先,美國在這個領域居第二。這表明,美國在高新技術領域中還保持著很大的優勢,日本已經成為繼美國之後的高新技術強國,西歐雖然名列第三,但其中的一些成員國家如德國、英國、法國等都有非常強大的高新技術實力。這三強之外的其他國家,如俄羅斯、中國、印度等也不甘落後,都從本國的實際和本國的長遠利益出發,製定了相應的發展高新技術的戰略,投入大量資金發展高新技術,在高新技術一些重要領域跟蹤國際先進水平。在高新技術領域的競爭中,美國為了保持自己的優勢,對主要競爭對手日本采取了一係列防範措施,實行嚴密的技術封鎖:一是加強軍事科研單位的保密工作,不使高技術情報外泄;二是美國國防部的科研單位不再向外國人開放;三是有關研製複合材料、高級陶瓷材料、光導纖維、智能機器人等方麵的情報對日本人嚴加防範;四是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對日本廠商提高專利購買價格。由此可見,高新技術領域的國際競爭十分劇烈。我國麵對國際經濟科技競爭的嚴峻挑戰和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資源相對短缺的國情,加速國民經濟增長從外延型向效益型的戰略轉變已迫在眉睫。實現這一轉變的關鍵是依靠科技進步,大力發展高新技術,解放和發展第一生產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國家如此,企業亦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