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瘋長失控的"巨人"(2 / 3)

(一)擴張有道,控製無方

1993年是中國電腦業的災年。隨著西方16國組成的巴黎統籌委員會的解散,西方國家向中國出口計算機禁令失效,康柏、惠普、AST、IBM等國際著名電腦公司,開始圍剿中國矽穀--北京中關村。這是一場生死決戰,也是一場並非勢均力敵的爭逐,手持大刀長矛的國內土著公司難抵船堅炮利的洋電腦,所以雙方還未交火,勝負早有定論。

伴隨電腦業步入低穀,史玉柱賴以發家的本行也受到重創。巨人集團迫切需要尋找新的產業支柱,由於當時全國正值房地產熱,他決定抓住這一時機,因此一腳踏進房地產業。他原來想蓋一幢18層的自用辦公樓,此時一改初衷,設計一變再變,樓層節節拔高,一直長到70層,投資從2億漲到12億,氣魄越來越大。盡管房地產是他完全陌生的一個領域,盡管巨人大廈已超過他的資金實力十幾倍,但他想以小搏大,蓋一幢珠海市的標誌性建築,蓋一幢當時全國最高的樓。

對於巨人大夏的籌資,史玉柱想"三分天下",1/3靠賣樓花,1/3靠貸款,1/3靠自有資金。巨人大廈的樓花在初期賣得很火,從香港融資8000萬元港幣,從國內融資4000萬元,短短數月獲得現款1.2億。

如果按巨人當時的電腦單一產業結構,根本無法支持大廈所需資金的1/3。史玉柱苦思冥想,憋出一個絕妙的資金運作方式:用賣樓花所籌的1億多資金,發展一個新興產業,所賺利潤再反哺巨人大廈。因此,史主柱瞄準生物工程。當他開始找項目時,有一位在美國定居的同學,手上有"腦黃金"的技術。這種產品在美國已經賣得比較好了,史玉柱就高薪聘請他過來,幫助設計"腦黃金"項目。1994年8月份,在史玉柱把"腦黃金"投入市場的時候,實際上已開發出10餘個產品了,形成了一個保健產品係列。

集團為"腦黃金"項目注冊成立了康元公司,並投資300萬,讓它啟動"腦黃金",結果一炮打響,效益顯著。加上,那時巨人集團的聲譽很好,生產廠家隻要有定金,三五個月甚至一年以後付款都行,所以生產上資金上都沒遇到什麼問題,巨人集團隻花1000萬元,就開發出係列產品,生物工程全麵起動。

巨人邁向產業多元化的起步之始,史玉柱已預感到大集團的管理隱患,由於巨人集團資產規模急劇膨脹,管理上隨之進入"青春期"出現浮躁和混亂。巨人的超速成長使史玉柱有些頭腦發熱,康元公司的領導當時也跟著發熱,在根本沒摸清市場的情況下,一下生產了價值上億元的新產品,而且成本控製相當不好。結果產品大量積壓,原來康元公司的超熱很好,但產品積壓使這個公司喘不過氣來。加之,財務管理混亂,債權債務搞不清,日常管理又鬆解,浪費嚴重,逐漸地債台高築,最後累計債務達1個億,扣除債權剩5000萬左右的債務。康元公司的虧損,明顯暴露出巨人集團管理人才準備不足、管理不善這一致命內傷。

(二)"造勢"有術,管理失控

1994年8月,史玉柱突然召開全體員工大會,拋出"巨人集團第二次創業的總體構想"。他直截了當地剖析了巨人集團的五大隱患:一、創業激情基本消失;二、出現大鍋飯機製;三、管理水平低下;四、產品和產業單一;五、開發市場能力停滯。在此基礎上,史玉柱明確提出二次創業的總體目標;跳出電腦產業走產業多元化的擴張之路,以發展尋求解決矛盾的出路。為實現第二次創業,史玉柱同時解除了原集團所有幹部的任命,全部重新委任。

很顯然,巨人集團第二次創業的直接動機是,電腦行業走入低穀。但二次創業的真正動力之源是,史玉柱已感到潛在的危機四伏。他想通過擴張調動員工士氣,以人氣旺彌補管理機製的缺陷,同時以新興產業取代發家產業的衰落。

史玉柱的第二次創業卻回避了最關鍵的問題--企業內部的產權改造和機製重塑。史玉柱受到一種思維定式的局限,因為巨人集團從1989年到1992年,一直靠創業精神而發展起來,那時候沒有完善的製度和科學的管理,也神速騰飛了。

人們今天很難想象,史玉柱的第二次創業規模多麼宏大:

在房地產方麵,投資12億興建巨人大廈,投資4.8億在黃山興建綠穀旅遊工程,投資5400萬購買裝修巨人總部大樓,在上海浦東買下了3萬平方米土地,準備興建上海巨人集團總部。在保健品方麵,準備斥資5個億,在一年內推出上百個產品。產值總目標:

1995年達到10個億,1996年達到50億,1997年達到100億。

1995年2月10日,巨人集團員工在春節後上班第一天,史玉柱突然下達一道"總動員令"--發動促銷電腦、保健品、藥品的"三大戰役"。史玉柱把這場促銷戰模擬成在戰爭環境中進行:他親自掛師,成立三大戰役總指揮部;下設華東、華北、華中、華南、東北、西南、西北和海外八個方麵軍;其中30多家獨立分公司改編為軍、師;各級總經理都改為"方麵軍司令員"或"軍長"、"師長"。史玉柱在動員令中稱:"三大戰役將投資數億元,直接和間接參加的人數有幾十萬人,戰役將采取集團軍作戰方式,戰役的直接目的要達到每月利潤以億為單位,組建1萬人的營銷隊伍,長遠目的則是用戰役錘煉出一批幹部隊伍,使年輕人在兩三個月內成長為軍長、師長,能領導幾萬人打仗。"

總動員令發布之後,整個巨人集團迅速進入緊急戰備狀態。5月18日,史玉柱下達"總攻令",這一天,巨人集團產品廣告同時躍然於全國各大報,均以整看到篇幅。由此"三大戰役"全麵打響。霎時間,巨人集團以集束轟炸的方式,一次性推出電腦、保健品、藥品三大係列的30個產品,其中保健品一下推出12個新產品。繼而,廣告宣傳覆蓋50多家省級以上的新聞媒介,營銷網絡鋪向全國50多萬個商場,聯營的17個正規工廠和100多個配套廠開始24小時運轉,各地公司糾集200名財務人員加班加點為客戶辦理提貨手續,由百輛貨車組成的儲運大軍日夜兼程,營銷隊伍平均每周加盟100多名新員工。不到半年,巨人集團的子公司從38個發展到228個,人員從200人發展到2000人。

如此大規模的閃電戰術,確實創造出奇跡:30個產品上市後的15天內,訂貨量就突破3億元。更顯赫的戰果是,新聞媒介對巨人集團形成一次大聚焦,上百家新聞單位在1個月內把筆鋒集中在巨人集團身上。其中,《人民日報》在半個月內,4次以長篇通訊形式報道了巨人集團,新華社5次發通稿。

但是,大發展帶來大振奮,也帶來了大漏洞。巨人集團的自身弊端在三大戰役中突出暴露。首當其衝的是集團整體協調能力缺乏,由於產品供應短腿難以追上營銷長腿,錯過銷售黃金時節,公司損失較大。漸漸地更深層次的矛盾突現;原有幹部隊伍因動力不足,而惰性盡顯,新的骨幹隊伍難以補充,管理失控。這樣一來,急劇的外延式擴張不僅沒有激發原有係統的活力,又因無法形成新的機製而使管理上破綻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