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對付小人的策略和技巧(2 / 3)

事後,陳平用陸賈之計,花500兩金為太尉周勃祝壽。太尉也是有心之人,自然依例報答。兩人借故你來我往,過從甚密,無形中,使呂氏的陰謀受到阻抑。

高後八年(前180年)七月,漢廷中的鐵腕人物呂太後病死。中央政權的重心立即傾移,平衡失控,外戚呂氏同劉氏宗室以及政府官僚之間的矛盾達到不可調和的地步。各方劍拔駑張,一場廝殺迫在眉睫。這場鬥爭,就其實質而論,隻不過是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再分配。但是,通觀中國封建社會的曆史,外戚、宦官一般代表剝削階級中最腐朽的勢力,兩者是封建專製製度滋養起來的一對毒瘤。相對而言,官僚地主則比他們清廉,且有政治遠見。在這次鬥爭中,政府官僚同劉氏宗室結成聯盟,共同對付外戚諸呂。

當年八月,鬥爭到了最緊要關頭。丞相陳平與太尉周勃詳審時勢,全麵權衡朝中人物,酌定了一條計策。當時,曲周侯酈商抱病在家,其子酈寄與趙王呂祿交誼甚厚。據此,陳平、周勃速派心腹劫持酈商,以此要挾酈寄去計賺權臣呂祿,勸他將兵權交予太尉周勃,快到自己的封國就任。呂祿身為上將軍,受呂太後委任主持北軍,駐防未央宮(皇宮),掌握中央的基本軍事力量。但此人無勇無謀,他見劉氏諸王和灌嬰等將欲發兵討伐諸呂,便輕信酈寄,自解上將軍印,把北軍交予周勃。

九月,周勃入主北軍。此時,軍心傾向劉氏。周勃當即行令軍中:"為呂氏者,右袒;為劉氏者,左袒!"如此一呼,軍中皆左袒,願為劉氏效命。這樣,一將一相順利地把持了北軍,控製住封建政府的中樞--未央宮,為擊敗呂氏打開了最關鍵的一環。

中央軍的另一支骨幹力量是南軍,受相國呂產節製。呂產不知北軍變故,欲入未央宮,約會呂祿共同發難,捕殺劉氏宗室和朝臣。陳平偵知呂產陰謀,速召劉氏宗室中反對諸呂最堅定又最勇武的朱虛侯劉章,命他佐助周勃,監守北軍軍門;還轉告衛尉(未央宮門侍衛長),設法阻止呂產入宮。劉章見呂產在宮門外徘徊,乘機襲殺了這個獨夫。隨後,分頭捕斬呂祿、呂通等人,將呂氏一族誅殺殆盡。

同年後九月,群臣擁立劉邦長子、代王劉恒即位,是為漢文帝。劉、呂之爭,以呂氏勢力的徹底崩潰而告終。從此,西漢轉入大治時期。

2.不動聲色,犧牲眼前利益以就大局

社會中充滿著鬥爭。鬥爭,就有勝有敗,有時處於優勢,有時處於劣勢。當鬥爭處於劣勢時,敵人或部下往往提出無理要求,進行要挾,如不答應,即生叛亂,禍生不測,如欲穩住敵人與欲叛之將,必須實行暫時讓步,滿足其要求,以調動其力量,待危機過去,再解決問題,為時不遲。如能做到這點,必須從當時形勢出發,權衡利弊,克製態度,不動聲色,犧牲眼前利益以就大局,非有高瞻遠矚之見,難以如此。

楚漢紛爭之際,楚漢兩軍相恃於滎陽,形勢不利。對劉邦來說,首要的任務是調動各路人馬以解滎陽之危,然後攻楚。可是,偏在這時,韓信派使者前來,要求封齊王,理由是:"齊人多有變化,齊國亦是反覆之國,齊國的南邊就是楚國。如果我不以齊王的麵目立足於齊國,則其局勢就較難穩定。如今,權力之事對我個人來說是小事,但對齊國百姓來說,我的權力小了,就壓不住他們,達不到安定的目的。由此觀之,請陛下批準我自立為假齊王。"劉邦得書大怒,大罵韓信:"我被困於此,早晚盼望他前來輔佐我,可他卻反而來要挾我,封他為齊王,真是大逆不道,罪該萬死。"

張良、陳平立刻做出反應,他們深謀遠慮,另有思考,便對劉邦耳語:"現在我們被困於滎陽,形勢對我們很不利。我們現在連突圍的能力都有限,還有什麼能力阻止韓信自立為王呢?不如將計就計,同意他立為齊王,使他固守齊地。要不然,很可能就會出現兵變。請陛下三思。"劉邦於是靈機一動罵道:"大丈夫定諸侯,當為真王,何以做什麼假王!"劉邦嘴裏雖然如此說,且心裏很不愉快,但考慮到大局,還是不得不同意了韓信的要求。好在劉邦平時罵人罵得多了,改口也很正常,沒有在齊使麵前露出破綻來。於是正式封他為齊王,同時也要求韓信出兵擊楚。

韓信被封為齊王後,立即派兵前往助戰,攻打項羽。但韓信後來被誅的危機已在此埋伏了。在楚漢戰爭中,項羽曾派人誘降韓信,蒯文通勸韓信背漢,而韓信卻始終沒有動搖,失去三分天下的大好時機。公無前202年,韓信率兵與劉邦會合,消滅項羽於垓下。西漢王朝因此建立,韓信亦由此而遭殺。史家曾評韓信"徒知兵",不懂政治,所以造成後來的悲劇。

不過這裏確實體現了劉邦的智慧非比一般,身為皇帝知道審時度勢,量力而行,而不是一味地由著自己的性子來。這是當時其他任何的政治家都比不了的。

第五章 以不變應萬變

遇事不慌,沉著應付,才能處理得體,防止壞事連鎖發生。古代精通權術的帝王都是善於應付突發變故的人,而且,曆朝曆代都不乏其人。

1.穩健沉著,善於應付突發事件

金朝鄭氏,是以能沉著冷靜而著稱的一位婦女。

金朝末年,蒙古軍時犯金境,不斷取得勝利。金軍陣地連連失守,戰線節節敗退。金宣宗隻得向蒙古求和,但蒙古兵的進攻並沒有停止,與此同時,金宣宗遣軍進攻宋國,結果也以失敗而告終。金朝兩麵受夾,形勢不利。

可是,偏在此時宣宗病重,臥床不起,朝內大事,亂作一團。人心不安,政局不穩,特別是他的長子完顏守純,一直內心懷怨。按理,他是長子,應該立為皇太子,他應該繼承皇位。可實際上,宣宗卻於1216年,立第三子完顏守緒為皇太子。當時,完顏守緒18歲。為這件事,長子完顏守純和三子完顏守緒之間不和,守純的母親貴妃龐氏和前朝資明夫人鄭氏之間也不和。現在,宣宗病重,對守純和龐夫人來說,正是興兵舉事,以亂取勝,奪取政權的好機會。他們憎恨皇上將皇位傳給守緒,巴不得皇上快死。

宣宗病重期間,宮中人都很焦急,大家經常來探望。鄭夫人年歲己高,但穩健沉著,整日侍奉在宣宗室內,深得宣宗信賴。一日暮夜,來探望的大臣們都離去了,隻有鄭夫人留在室內,看護著宣宗。不一會兒,宣宗自知不妙,便對鄭夫人說:"速召太子,舉後事!"鄭夫人連連點頭。宣宗說完便不省人事,很快就離開了人世。鄭夫人很鎮靜,隻流了幾滴眼淚,並沒有放聲大哭,也沒有大聲呼喚他人。她有自己的考慮:宣宗既死不能複生,哭也沒有用;守純守緒都是宣宗的兒子,過早地讓他們知道宣宗逝世的信息,他們肯定為爭奪皇位而發生政變,況且,守純奪儲之心,已有所知,宮中內亂將必不可免。國家正處在危急時刻,宮中再起內亂,那江山必敗無疑。所以,當務之急是要穩住宮中,穩定人心。其主要辦法便是確保守緒的皇位,杜絕守純的叛亂。

於是,鄭夫人便裝得若無其事,將宣宗去世的消息封鎖起來。夜裏,皇後及貴妃龐氏一起來問巡寢閣。鄭夫人冷靜沉著,便靈機一動對龐氏說:"皇上正在更衣,不便進去,後妃不如先在外室小憩等侯。"龐氏信以為真,便走進了外間。

鄭氏夫人立即將外間門鎖上。龐氏恍然大悟,知道上當,但悔之晚矣。鄭夫人立即召集大臣,宣布皇上駕崩的消息,宣告皇帝遺詔,立皇太子守緒。大臣知道皇上去世,心情沉重,但知道詔立守緒皇太子,心情又覺舒坦,便紛紛告退。這時,鄭夫人才用鑰匙打開外間門,放出龐氏。龐氏氣憤之至,但大局已定,她已無能為力了。

太子聞訊剛入宮時,守純卻已先到。守緒怕有他變,便先發製人,先下手把守純看管起來,不讓他隨便行動。守純本想等守緒進宮後行刺舉事,沒想到守緒卻先行一步,使其計劃全部破產。龐氏和守純被抓禁,其他的人再也不敢亂動了。一場將要爆發的內亂,在鄭夫人的機動應變之下,巧妙地平息了。

完顏守緒正式成為了金朝的最後一個皇帝,是年1223年。他在位11年,指揮作戰,打了不少勝仗。但1232年大敗於蒙古軍,1234年自縊,金朝就此滅亡了。諡號金哀宗。

2.處變不驚,妥善處理複雜局麵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初,金兵在一個夜間奔襲揚州,宋高宗逃到杭州,金兵因無渡江南侵的準備,在揚州大肆搶掠燒殺後就後撤了。

揚州失陷後,逃到杭州的隆右太後孟氏,此時,更加思念宗澤這些抗金名將。對汪伯彥、黃潛善的屈膝投降,招來金兵洗劫揚州的災難,深為痛心。

宋高宗在太後授意和群臣彈劾下,罷免一批奸臣的官職。下詔機智善謀的朱勝非為宰相,王淵為樞密兼都統製。

將官苗傅、劉正彥同王淵有宿怨,對王淵的升任不服,又懷疑王淵同高宗親信宦官康履有陰謀,以為王淵的升遷是勾結宦官的結果,是高宗賞賜不當所致。出於對王淵和宦官的怨憤,加上多年不被重用的積怨,苗傅、劉正彥利用手中掌握的兵權與中大夫王世修勾結起來,尋機逼宮政變。

苗、劉二人密謀,首先除掉政敵王淵。他們利用皇帝給劉光世提升殿前指揮使授封典禮、大臣朝賀的機會,夜間調動兵馬,潛伏下來。王淵朝賀歸來,馬行至城北橋上,早已埋伏在橋下的伏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下就把王淵拉下馬來,亂刀砍死。

苗、劉等迅速帶領叛軍,直撲皇帝宮室,殺死衛隊和侍臣一百多人。此時宮內大亂,宰相朱勝非速命內侍關上宮門,讓人稟報皇上。高宗匆忙來到宮內城樓上,見血淋淋的王淵的首級掛在旗杆。叛軍旌旗如林,吼聲如雷。高宗嚇得魂不附體,渾身顫抖。苗傅全副武裝,騎在馬上,向高宗大聲喊道:

"王淵已被我等斬首示眾,快將宦官康履交出來!"

此時高宗已無主張,平時康履自恃有高宗的寵幸,作威作福,目中無人,也為同事所憎恨。不由康履分說,就被眾人捆綁起來,交給了苗、劉,當即被腰斬。

苗、劉見政敵已除,就向高宗提出:

"皇上信任中宮,賞罰不公,大臣內侍,不務防省,尚循故態。皇上既然無能治理,就應傳位於太子,由太後聽政!"

高宗頓時醒悟過來,知道苗、劉兵變,是逼宮讓位,權衡眼前局勢,緊急之中不易對付,就婉言推脫說:

"我退位,必須有太後手詔!"

兵變發生後,宰相朱勝非早已入宮將苗、劉兵變之事稟報了太後。隆右太後也感驚愕,她憂慮地對朱勝非說:

"大敵當前,朝中決不能亂。卿以為如何?"

朱勝非對朝中之事,了如指掌。見太後征求自己的意見,就把想好的對策,向太後稟告:

"臣以為,苗、劉逼宮,正在勢上,隻能疏導安撫,再做計議。"

孟太後思量:苗、劉大軍,已包圍了內宮,宮中衛隊了了可數,勤王之師,遠離杭州,無法求援。若以幹戈相見隻能是自取滅亡。朱勝非見太後沉吟不語,正在疑惑,忽聽太後連聲說道:

"對!對!隻能曉以大義,安撫他們,拖延時日,等待援軍。"於是命朱勝非親自出宮迎接苗、劉二將軍進宮,太後召見。

朱勝非帶領苗、劉二人上得殿來,隻見年過半百的孟太後,身著太後服,正襟危坐在正殿上,麵色堅毅而沉著。兩側文武大臣威嚴地依次列班。殿左侍前女官高擎"宋朝大典",殿右侍前女官手捧"朝儀法則"。苗傅、劉正彥見此肅穆威嚴的場麵,就覺心虛,手按佩劍,壯著膽子上前叩見太後。孟太後不待苗、劉二人開口,就先發製人,溫和地說道:

"二位將軍,戰功卓著,皇上過去獎賞不夠,激怒二位,兵諫皇上。可見二位效忠朝廷之誠意,實為可貴。特召見二位將軍,傾聽複興宋室和抗金大計。"

苗、劉二人見太後如此謙公大度,惶恐之感消失了大半,就大著膽子說道:

"聖上為政壅閉,已失民心。太後德高望重,萬民共仰。請供奉太子為帝,垂簾聽政,中興宋朝。"

孟太後早已料到二人之用意,就委婉地說:

"現在強敵當前,虎視耽耽。我一個老朽,抱著一個3歲的娃娃,處理朝政,怎能號令天下?"

苗、劉二人都是有勇無謀的武夫,真地以為是太後謙讓。苗傅露出本色,大大咧咧地說:

"太後不要推辭,大敵可使使者議和安撫。太後號令天下,誰敢不從,我等興兵討伐。"

宰相朱勝非見是時候了,就雙膝跪在太後麵前,懇切地奏道:"太後聽政,曆朝有訓,今二將兵諫,望太後順以天意,奉太子立位,垂簾聽政。"

高宗已知太後和朱勝非的用意,就立即下了一道詔書,禪位於太子,改年號為"明受",請太後垂簾聽政。

苗、劉見高宗已經退位,兵變目的已達到,心裏滿懷喜悅,就指揮叛軍退了回去。

隆右太後垂簾聽政,詔令晉升苗傅為武當軍節度使,劉正彥為淮西製置副使。朱勝非每天安排苗、劉二人上殿,太後每天對他二人婉言相勸,並讓使臣進行犒賞慰問。苗、劉二人大喜,完全喪失了警惕。

韓世忠的妻子梁紅玉這時在苗傅軍中。苗傅聽說各路要高宗複辟的勤王之兵,尤其是韓世忠的部隊已經逼近臨安,就想把梁紅玉扣起來作為人質。太後聞知,麵授機宜,要朱勝非巧計相救,改變局麵。後來朱勝非見到苗、劉二人時欺騙他們說:"你們把梁紅玉扣在軍中,徒增怨恨,不如讓她迎接韓世忠並撫慰、安定他們,這樣平江其他各路軍馬也就相安無事了。"

苗傅聽了,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就稟報太後,太後當即封梁紅玉為安國夫人,並授以密詔,讓她去迎接韓世忠,令諸軍速來,以清君側。

張浚這時已派官員到了臨安,傳書給劉正彥,痛斥說:"自古以來,宮禁之內,言語頂撞稱為指斥乘與,行事魯莽叫做震驚宮闕,廢立皇帝稱為大逆不道。大逆不道者族滅,今建炎皇帝未有錯誤,頃刻被廢,這難道是應該做的事情嗎?"苗傅等人看後心驚肉跳,惶惶不可終日。

不久,呂頤浩、張浚等大將傳檄於天下,聲討苗、劉的滔天罪行,並統一各路軍馬進行征討。大軍逼近臨安,苗、劉十分恐懼,孟太後心中大喜。朱勝非乘機勸誘苗、劉:"勤王之師未到,何不及早自己反正,複辟帝位?不然,太後下詔讓百官大軍請帝還宮,二位將如何自處?"

於是,苗、劉命令王世修起草奏疏進呈,請高宗複位。隆右太後見到後,十分欣喜,連聲說道:"國家有幸,老婦當事成身退了!"她連忙讓人捧出文房四寶,親自下詔,催促高宗還宮複位。隨即吩咐朱勝非撤下聽政之簾。高宗複位,加封隆右太後為"上皇太後"。

不久,呂頤浩、張浚帶領韓世忠、劉光世等至杭州。苗、劉失勢,領兵南逃,被韓世忠部下所殺。

在這次事變中,孟太後處變不驚,妥善地處理了這次兵變。

第六章 針鋒相對,以牙還牙

對於那些別有用心的奸諂小人,要不為其諂言所動;不為其求憐同情;不為其饋贈貪心。行走人世間,必須識破他們的奸謀,針鋒相對,從而無往不勝。

1.幽默風趣,針尖對麥芒

現今逢人便哈腰的機巧之士,幾乎每個角落都存在,對上司"托大腳",肩膀肌肉特別厚;對任何人討好奉承,唯恐開罪不起。不少人時興"擦鞋",越來越世故,不敢說真話,隻求麵麵俱到,其結果是誤人誤事,世風更為圓滑柔媚。而奸諂小人卻暗地歡迎,拍手叫好,因為更方便了他們施展諂諛伎倆,惑主亂民。

當初,達爾文四處宣講他的進化論。一次,演說完畢,主人舉辦宴會,坐在達爾文旁邊的是一位美麗迷人的夫人。這位夫人挑釁地望著達爾文說:"先生,如果按照你的理論,那麼我也是從一隻猴子變來的?"達爾文看了她一眼,平靜地說:"是的,不過那是一隻美麗的猴子。"

諸多名作家也都極其幽默,睿智迷人。

一次,美國作家海明威收到一家百貨公司寄來的一條漂亮領帶並附言:"人們非常喜歡戴我們的領帶。我們真希望您也成為我們的顧客,盼為這條漂亮的領帶寄給我們2美元。"

海明威想了想,也給百貨公司寄去了一個郵包,裏麵也有一封信:"人們非常喜歡讀我的書。我很希望您們也會成為我的讀者並購下我新近出的一本小說,現寄上小說。定價2美元80美分,因此請付還我80美分。"

典型的海明威式幽默。

英國作家蕭伯納也長於此道。

一次,蕭伯納的《武器與人》首次出演,大獲成功。正當蕭伯納走上舞台,準備向觀眾致意時,突然有一人對他大聲喊叫道:"蕭伯納,你的劇本糟透了,誰要看?收回去,停演吧!"

觀眾們大吃一驚,以為蕭伯納一定會氣得渾身發抖。誰知道蕭伯納非但不生氣,反而笑容滿麵地向那個人深深地鞠了一躬,彬彬有禮地說:"我的朋友,你說得好,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見。"他又指了指劇場中的其他觀眾說:"但遺憾的是,我們兩個人反對這麼多觀眾有什麼用呢?我們能禁止這劇本演出嗎?"兩句話,引起全場一陣響亮的笑聲,緊接著暴雨般的熱烈掌聲。那個故意尋釁的人灰溜溜地走了。

蕭伯納有時幾乎"濫用"了他的智慧,一次他的一出名劇初次公演並引起了轟動之後,他給扮演劇中女主角的演員發了一份賀電:

"精彩之極,絕妙之至......"

女演員非常高興,立即回電:"您過獎了!"

蕭伯納又給女演員回複一電:"對不起,我指的是劇本。"

女演員也回複一電:"我指的也是。"

這回,以牙還牙的卻是女演員。

在中國,胡適與湯用彤曾有著共理北大、和樂相處的友誼,但是兩人的學術觀點不同。胡適主張白話文,湯用彤一直堅持文言寫作;胡適主張全盤西化,湯用彤則是一個溫和的守成主義者,但是,這些並不妨礙兩人暢談學術。一次,湯用彤對胡適說:"頗有一個私見,就是不願意說什麼好東西,都是從外國來的。"胡適對此自然敏感,他知道湯用彤在研究中印佛教且成就斐然,便以調侃的口吻說:"我也有一個私見,就是說什麼壞東西都是從印度來的。"雙方大笑。此事胡適還寫進了日記裏。

此所謂不同而和,君子之交也。

在平常人眼裏、魯迅的形象始終是一個鬥士的形象,那是環境所迫,不得不發。30年代時,魯迅與出版商也有一段有趣的交往。

那時,上海一家書局給作者發稿費,隻按實際字數計算,標點符號、段落空格都不算。於是,魯迅有一次故意給該書局寄去既沒劃分段落,更無一個標點的稿子。書局無奈,隻得寫信給魯迅:"請先生分一分章節和段落,加一加新式標點符號。"魯迅回信說:"既然要作者分段加標點,可見標點和空格還是必要的,那就得把標點和空格也算字數。"書局隻好認輸。

2.針鋒相對,以牙還牙

春秋戰國時期,秦楚爭霸,夾在中間的韓國日子很不好過。秦丞相張儀遊說未果,公元前317年,秦王決定大起兵馬,武力征服,韓王心急如焚,馬上召見丞相公仲明。公仲明指著宮苑內的兩棵樹對韓王說道:"假設小樹為桃樹,大樹為李樹,桃樹上突然落下了害蟲,如果想保住桃樹,那隻有把害蟲從桃樹上引到李樹上去才行。"公仲明意思是勸韓王不要直接與秦王對抗,而是把秦軍這股禍水引向楚國,讓楚國代替韓國。於是,韓王就派公仲明出使秦國,並割讓韓國一座城池給秦國,以表示韓國願意與秦國結為聯盟,共同進攻楚國。

楚王得知,急忙召見他的謀士陳軫商議應對之策。陳軫說:"韓國是想用'李代桃僵'來對付我們,那我們何不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呢?"

楚王聽從了陳軫的建議,一方麵積極備戰,另一方麵也派了一名能說會道的密使前往韓國,給韓國送去許多楚國的貴重寶物,建議韓王與楚國聯盟,共同對付秦國。

韓王開始回絕了楚使的建議,可架不住他的一再勸說,尤其楚使還信誓旦旦保證,楚國定與韓國同生共死,直到打敗秦國為止。於是,韓王又單方麵撕毀了和秦王的盟約,倒向楚國。

秦王大怒,親率大軍,殺入韓國。韓王立即派使者前往楚國求救。楚王答應出兵,不過,楚軍隻不過是向韓國方向走了走,並無意援助。結果秦軍進攻日甚,而韓國久等援軍不至,軍心動搖,臨陣逃跑者與日劇增。秦軍迅速占領了整個韓國,從此韓國成了秦的附屬國。

在近現代的國際外交中,德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許許多多從實質到禮儀的外交報複,也與德國有關。

1870年普法戰爭中,普魯士軍隊占領了法國的聞名世界的藝術殿堂凡爾賽宮,把它當成兵營和送護站。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還在凡爾賽宮的鏡廊宣布德意誌帝國成立,在此舉行了加冕典禮。

萬萬沒有想到,48年後的法國人竟然得報此仇,也在凡爾賽宮瑰麗的鏡廊裏,召開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對戰敗國的"巴黎和會"。會上,法國總理克列孟梭傲慢地把條件極其苛刻的和約文本交給德國代表,並且這樣說道:"清算的時刻到了。你們要和平,我們同意給你們和平。"在戰勝國將以聯軍進占德國的威逼下,德國代表最後不得不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畫押。

事情似乎還沒有完。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投降時,法國把投降會談定在阿登地區的一節車廂裏。那天德國代表恭候已久,法國代表團姍姍來遲。福煦將軍問德國代表:"先生們,你們到這裏來幹什麼?"德國代表雖知是明知故問,隻能回答道:"我們是來聽你有關投降的看法的。"福煦又說:"我沒有什麼看法,我們倒是很想再打下去。"德國代表隻得承認德國無力再打下去了。於是,法德坐下會談,簽訂了德國投降協定。

殊料20年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0年5月,德國入侵法國,法國節節潰退,被迫停戰求和。德國沒有忘記1918年之辱,特意把那節"福煦車廂"搬到阿登山區的原地址,拆除裏麵的照片,裝飾成原來的樣子,然後讓法國代表團來此談判。談判後,又把車廂和當初法國人造的紀念館通通炸毀。

德國與日本也有類似的過節。

1895年,德國曾照會日本,要求日本放棄《馬關條約》。由於俄國、法國也施加壓力,日本被迫放棄了對遼東半島的占領。日本人不忘此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向德國宣戰。日本大使向德國遞交了一份最後通牒:德國必須立即從它占領的中國領土上撤走,日本照會的措辭令人難以想象的粗暴,與日本的外交風格大相徑庭。德國人驚奇地發現:日本1941年這份照會(最後通牒)竟是德國大約20年前(即1895年)向日本遞交的一份侮辱性照會的翻版,其精確之至,甚至連標點符號的使用都完全一樣。

蘇聯與德國也有一段小小的外交插曲。

一次,德國駐莫斯科大使布羅克多夫·蘭曹緊急求見蘇聯外交人民委員契切林。契切林當天工作日程已排滿,不可能抽出時間來接見大使,況且,這樣求見在當時也過於唐突。契切林告訴大使,把會見安排在第二天。可是德國人堅持一定要契切林當天見他。契切林通知大使,可以在晚上24點安排接見。當晚24點時,不知為什麼德國大使竟沒有來。工作人員打電話問德國使館,使館參讚回答說:"大使稍微耽誤了一會兒,但現在已經出發了。過了一刻鍾,德國大使來了,工作人員進去通報契切林。契切林淡淡地說:"請他馬上到我辦公室來。"然後他穿上大衣,戴好帽子,拿著手仗,從辦公室的後門走了出去。

大使在契切林的辦公室心神不安地等著,左等右等。直到深夜2時,契切林才回到辦公室。大使一句也沒有提剛才的事,他已經知道了契切林的厲害,連忙熱情地向他寒喧,問長問短。

事後,契切林笑著對助手說:"德國大使要求我當天必須會見他,我不能輕易答應他,可又得見他,於是我選擇了24點,既不是今天,也不是明天。大使對我沒同意當時見他很不滿,因此故意用遲到一刻鍾來懲罰我。本來,作為外交官,特別是德國人,應該是非常嚴守時間的。所以我決定用讓他等兩個小時來回敬他。"

看似撲朔迷離甚至充滿虛情假意的外交場合,其實質,竟是如此認真。

3.以盜製盜,以罪治罪

唐高宗要從長安到洛陽去,當時關中一帶正鬧饑荒,路上多盜賊。高宗命令監察禦史魏元忠負責安全工作。魏元忠接受詔命後,先去察看赤縣的監獄,發現一個強盜其神采語言與眾不同。於是叫人解開刑具,放他出獄,置以衣帽、馬匹,把他當作心腹親信,吃、住都在一起。魏元忠委托那人盤查盜賊,那人高興地答應了。等到唐高宗從洛陽返回長安時,跟從的數萬人馬竟然沒有丟失一文錢。

是謂以盜製盜。

宋仁宗時,宰相富弼準備從澶州、商湖河東開鑿六漯渠,將水引入橫貫隴西的故道。

富弼的仇人以為是個機會,經商議後,準備通過司天官之口,反對在城北開河,說會觸動風水,使帝後龍體欠安。

司天官果然上奏,請皇上、皇後出麵幹預此事。

他們的奏章送到宰相文彥博手中,文彥博不露聲色地將它藏在袖中,然後將司天官找來問罪。

文彥博道:"司天官的職責隻管日月星辰,風雲氣候,而你們卻幹預國家大事,以你二人擾亂朝政之事,當有滅族之罪。"

司天官聞言早已嚇得魂不附體。文彥博見二人已被嚇住,遂道:"看你二人也是愚蠢之徒,就暫且不治你們的罪。"

二司天官戰戰兢兢地退了下去。仇人謀劃也沒得逞。

是謂以罪製罪。

4.以毒攻毒,以夷製夷

曾國藩出任兩江總督之初,在總督衙門設置了一個投訴暗櫃。不多幾日,暗櫃中就積累了一大堆投訴信件。內容五花八門,有揭發官員營私舞弊的,也有挾嫌報複乘機誹謗他人的,告訐之風將興......

有些人對這件事很擔心,向一位老訟師請教製止的辦法。老訟師想了想說:"放心吧,不出三天,必會停止。"來人聽後,半信半疑地走了。等到第二天,消息傳來:總督衙門外的暗櫃果然被取消了。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那位老訟師連夜寫了幾十封匿名信,內容全是痛罵曾國藩的。曾國藩收到這些信,看也不是,不看也不是,又無法查究,隻好下令撤回暗櫃。

是謂以毒攻毒。

--隋統一中原後,馬上麵臨北方突厥的壓力。傳統的做法是設法使各部突厥相互爭鬥。終於,東突厥勢力日減,改變政策與隋為友,然而西突厥的勢力進一步擴張,並漸漸對隋采取輕視態度,其處羅可汗對隋常有不恭的言行,隋煬帝異常憤怒。

這時,正好處羅可汗手下一位酋長射匿來隋朝見,大臣裴矩獻計道:"處羅可汗自恃強大,就不來朝見,臣想應該想一個辦法來削弱他,將他目前十分強大的國體分裂成若幹小國,這樣就便於統治了。"

於是,他們便利用世為可汗的後裔射匿的奪權野心及其結好隋朝以圖外援的意圖,挑動射匿與處羅可汗發生爭鬥,以圖兩者削弱,均向隋稱臣。

果然,在隋的挑逗和慫恿下,射若發兵向處羅可汗討伐。由於有隋的援助,射匿竟將處羅可汗的軍隊打得大敗,從而又在突厥形成了兩股勢力互相抵消的態勢,處羅可汗部再也沒有強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