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隋又再次以離間計將西突厥分成三部,互相鉗製,分別向隋稱臣。從此以後,在隋朝30多年的統治中,突厥再也沒有給中原造成過實質性的威脅。
是謂以夷製夷。
1944年某月的一天,國民黨貴州的息烽集中營裏來了兩個"軍統"特務。他倆來到辦公室裏,各自將密封的一隻大信封交給主任,兩人眼裏都流露出警惕的神情。主任看信後,笑了笑,要他們先坐一下。他出去一會兒,帶來了4個武裝人員,挾著這兩名軍統特務便走。那主任獰笑道:"你們都是押犯人的,又都是犯人。押下去!"
這兩個特務都被關在一個牢房裏,一交談,這才恍然大悟,知道上了當。
原來他倆都在昆明站工作。這次,各自接到密令,必須秘密監視對方,而且不能讓對方發覺,解到貴州集中營後就算完成了任務,可得獎賞。實際上,這兩名特務都得罪了站裏的頭兒,頭兒決定把他們都送到集中營去懲處,於是就設下了這個連環圈套。這樣,既可免得被捕的特務在路上鬧事或出意外,又可省下兩名押送的人員,真可謂一舉兩得。
第七章 對付溜須拍馬、阿權附貴的技巧
溜須拍馬、阿權附貴的小人,幾乎每個時代都有,他們點頭哈腰,討好奉迎,致使人際關係越來越淡漠世故,世風也越來越圓滑柔媚。
對付此種小人,關鍵是要防微杜漸,察微知著,增強自身免疫力,因為在拍馬人口吐阿諛奉承之辭時,其不可告人之心也就呼之欲出了。行走人世間,須不為媚言所惑,不為諂言所動,不為饋贈貪心,如此方能無往而不勝。
第八章 魔有魔法,道有道策
人世間充滿著明爭暗鬥,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更是錯綜複雜,當矛盾發展到極限時,就會出現勢不兩立的局麵。這時,你所麵對的是奸諂狡詐的對手,一切懷柔之計都不足以奏效,必欲除之而後快。在這方麵,古人所創造的成功範例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其策略林林總總,真可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1.等待時機,斷然采取行動
統禦之術不僅有曲直,而且有時效,辨明奸非,就要創造時機斷然采取行動,當斷不斷,反受其亂。一念之差會釀成終古遺恨,一瞬之舉可成千秋大業。
辨諂除奸,說到底還是實力的較量,但智謀的運用也往往決定了舉事的成敗。古人有言: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先發製人。
丁謂詭詐陰險,是曆史上有名的奸相。他誘使宋真宗大搞迷信活動,什麼天降神書呀,什麼泰山封禪呀,弄得烏煙瘴氣,勞民傷財。他是寇準一手提拔的,可是他一旦得勢,就設計陷害寇準,想置他於死地。他勾結真宗的劉皇後,興風作浪,破壞真宗和太子之間的父子關係,幾乎把太子廢掉。太子繼承帝位,是為仁宗。丁謂又把朝政大權攬在自己手中,上欺仁宗,下壓群僚,一手遮天,威勢赫赫,誰也不敢惹他。
丁謂有兩大絕招:一個絕招是把仁宗孤立起來,不讓他和其他的臣僚接近,文武百官隻能在正式朝會時見到仁宗。朝會一散,各自回家,誰也不準留身。所謂留身,就是朝會散了以後,單獨留下來和皇上交談。第二個絕招是排除異己。凡是稍有頭腦,不附和丁謂的執政大臣,丁謂一律把他從朝中趕走,所以朝廷中決定一切軍國大事總是以丁謂的意誌為意誌。輿論一色,政見一致,似乎安定團結得很。丁謂則高踞於權勢的頂峰,自以為穩如泰山,可以高枕無憂。
參知政事王曾,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他雖身居副宰相之位,卻整天裝作迷迷糊糊的憨厚樣子。在宰相丁謂麵前總是唯唯諾諾,從不發表與丁謂不同的意見,朝會散後,他也從不打算撇開丁謂去單獨謁見皇上。日子久了,丁謂對他越來越放心,以致毫無戒備。
一天,王曾哭哭啼啼地向丁謂說:"我有一件家事不好辦,很傷心。"丁謂關心地問他啥事為難。他撒謊說:"我從小失去父母,全靠姐姐撫養,得以長大成人,恩情有如父母。老姐姐年已80,隻有一個獨生子,在部隊裏當兵。身體弱,受不了當兵的苦,被軍校打過好幾次屁股。姐姐多次向我哭泣,求我設法免除外甥的兵役......"丁謂說:"這事很容易辦吧!你朝會後單獨向皇上奏明,隻要皇上一點頭,不就成了?"王曾說:"我身居執政大臣之位,怎敢為私事去麻煩皇上呢?"丁謂笑著說:"你別書生氣了,這有什麼不可以的?"王曾裝作猶豫不決的樣子走了。過了幾天,丁謂見到王曾,問他為什麼不向皇上求情。王曾囁嚅地說:"我不便為個外甥的小事而擅自留身......"丁謂爽快地回答他:"沒關係,你可以留身。"王曾聽了,非常感激,而且還滴了幾滴眼淚。可是幾次朝會散後,仍不曾看到王曾留身求情。丁謂又問王曾:"你外甥的問題解決了嗎?"王曾搖搖頭,裝作很難過的樣子:"姐姐總向我嘮叨,沒完沒了的。我也不好受......"說著說著,又要哭了。丁謂這時不知是真起了同情心,還是想借此施恩,表示對王曾的關心?竟一再動員王曾明天朝會後獨自留身,向皇上奏明外甥的困難,請求皇上格外施恩,免除外甥的兵役。他還埋怨王曾太迂氣,太不關心年老的姐姐。王曾遲疑了一陣,總算打起精神,答應明天麵聖。
第二天大清早,文武百官朝見仁宗和劉太後以後,各自打馬回家,隻有副宰相王曾請求留身,單獨向皇上奏事。宰相丁謂當即批準他的請求,把他帶到太後和仁宗麵前,自己退了下去。但他還是不太放心,便守在閣門外不走,想打聽王曾究竟向皇上講了一些什麼話。
王曾一見太後和仁宗,便充分揭發丁謂的種種罪惡,力言丁謂為人"陰謀詭譎,多智數,變亂在頃刻。太後、陛下若不亟行,不惟臣身粉,恐社稷危矣。"一邊說,一邊從衣袖裏拿出一大疊書麵材料,都是丁謂的罪證,王曾早就準備好了的,今天一件件當麵呈給劉太後和宋仁宗。太後和仁宗聽了王曾的揭發,大吃一驚。劉太後心想:"我對丁謂這麼好,丁謂反要算計我,忘恩負義的賊子,太可恨了。"她氣得三焦冒火,五內生煙,下決心要除掉丁謂。至於仁宗呢?他早就忌恨丁謂專權跋扈。隻是丁謂深得太後的寵信,使他投鼠忌器,不敢出手。而且自己被丁謂隔絕,沒法了解朝中的情況,不摸王曾等人的底,感到孤立無援。今天和王曾溝通了思想,又得到太後的支持,自然更不會手軟。
王曾在太後和仁宗麵前談了一個上午,直談到吃午飯的時候還沒完。丁謂等在閣門外,見王曾很久不出來,揣知王曾絕不是談什麼外甥服兵役的問題,一定是談軍國大政。他作賊心虛,急得頓腳揪耳朵,一個勁地自怨自艾:"上當了!""太晚了!"來不及了!?當王曾來到閣門外遇見丁謂時,丁謂惡狠狠地瞪了王曾一眼,王曾向他拱手致意,他不睬不理,怒氣衝衝地走了。但丁謂已沒法逃脫罷官革職的厄運。人們稱讚王曾的權術遠在丁謂之上。
2.略施小計,懲罰無賴之徒
唐朝名士陸龜蒙辭官歸隱,定居浙江震澤,遭到宮苑爪牙的無理騷擾。他略施一計,終於使無賴之徒威風掃地,不敢在杭州繼續作惡。
當時,皇家禁苑內蓄養大量珍禽異獸,專門負責管理此事的人,稱為"內養"。內養往往仗著自己那點雞鳴狗盜的本領,得以接近皇帝並且得到寵信,進而平步青雲。不法之徒由此更加驕橫跋扈,即使是一名鬥雞小兒,一旦得勢,便可在長安城內橫衝直撞、胡作非為,就連公卿大臣也不敢輕易招惹他們。宮中又時常派這些人到全國各地搜求珍異,他們借機敲詐勒索、欺壓良民,百姓和地方官往往敢怒不敢言。
陸龜蒙閑居之後,受時尚的影響,家中蓄養了一欄鬥鴨。有一天,一名內養從長安來到杭州,領著隨從閑逛,正巧走到陸家的鴨欄外。見欄中群鴨肥壯活潑,頓起惡念,拿起彈弓,瞄準一隻綠頭鴨,一彈射去,綠頭鴨應弦斃命。看管鴨欄的人來不及阻攔,又不敢和內養爭理,見這群無賴走後,連忙跑去稟報主人。陸龜蒙心中有氣,卻不願因一隻鴨子與這班人爭執,更何況也沒人敢為此事作主。但對這些人平日的所作所為,他早已憤憤不平,便準備借此機會,戲弄他們一下,也算為自己和那些深受其害的人出口冤氣。
陸龜蒙打定主意後,立即給內養寫了一封信,恐嚇他說:"這隻綠頭鴨非同尋常,能口吐人言,本想讓你順便攜帶,進獻給皇帝。如今卻被你打死,這可如何是好?"內養大驚失色,想到擅自損壞貢物,罪名不小,往日的氣焰一掃而光。別看他來時盛氣淩人,這時見自己生死握在陸龜蒙手中,趕緊小心翼翼地求見陸龜蒙,一副失勢小人的模樣,低聲下氣,乞求代為隱瞞,情願出重金抵償損失。出於好奇,內養大著膽子問道:"不知那綠頭鴨擅長說些什麼?"陸龜蒙告訴他說:"它擅於呼叫自己的名字。"內養虛驚一場,覺得又好氣又好笑,這才知道陸龜蒙的厲害,自己絕對不是他的對手,陸龜蒙把金子還給內養,笑著說:"和你開個玩笑,怎會真要你的金子。"
陸龜蒙決意懲治內養,他沒有從正麵論是非曲直。因為內養可以蠻不講理,自以為地方官也不敢把奉旨出宮的人繩之以法。何況區區一隻鴨子,也不足以達到通過訴訟懲戒內養的目的。然而內養畢竟不是任誰也不能撼動的參天大樹,皇帝的喜怒決定著他的命運。皇帝寵任他們的根本原因,在於皇帝嗜好好些珍禽異獸。陸龜蒙恰恰看準並抓住了內養的致命處,舉手之間,便嚇得他幾乎魂不附體。如果陸龜蒙不點明真相,收下了內養的金子,這隻能初步達到恐嚇的目的,或許還會讓人誤會,以為陸龜蒙結交無賴小人。直到陸龜蒙幽默地道出真情、歸還金子,這才收到了先書信恐嚇、後當麵譏刺,先煞他的威風,後讓他羞愧的預期效果。這才能讓氣焰囂張的宮中鷹犬盛氣而來,喪氣而去。
第九章 防人之心不可無
如果天下處處都充斥著諂媚和逢迎,那麼,無恥、欺詐和愚弄更將有滋生的餘地,整個世界也將再無法尋覓到諍言真話。明智者深知為官當權的大諱,荀子對行諂得寵之人曾言:"諂諛我者,吾賊也。"深惡痛絕之情溢於言表。對那些專唱特唱讚歌的人,一定要識之戒之。
1.退還禮品,防範趨勢附權的小人
公儀休當上了魯國的宰相。眾多親朋好友,包括那些早就交往稀疏的朋友紛紛登門賀喜。真所謂,"窮居鬧市無人問,富居深山有遠親"。
賀喜自然是要帶禮物的,這是中國人的常禮,但送禮也是有講究的,必須投其所好,否則可能妄費心機,甚至事與願違。
公儀休好吃魚,這在其親朋中是無所不知的。大家不約而同地都拎著鮮美肥大的各種魚,跨進了公儀休還沒有來得及整修的府門。
公儀休看到這麼多人、這麼多魚在自己家中歡笑,跳躍,心中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悅。做官求仕之人,最得意、最舒心的恐怕也就是這麼一刻了。但公儀休沒有讓成功衝昏頭腦,也就是說,雖得意,但沒有忘形。他一方麵熱情地款待前來賀喜之人,對他們的到來表示感謝;一方麵吩咐下人將客人所送禮品一一奉還,並以種種理由,懇請對方原諒。
公儀休的弟弟知道此事後非常奇怪,問道:"你喜歡吃魚而不接受魚,是為什麼呢?"
公儀休說:"就是因為喜歡吃魚,才不接受別人送的魚。如果接受了,在別人麵前就會有低下的顏色;有低下的顏色,就會違法曲斷;違了法,就要被免去宰相;免去了宰相,那我雖然喜歡吃魚,這些人必定不會送給我魚,這樣,我甚至不能自己供給自己魚了。由此明白了依靠別人,不如依靠自己,明白了替別人打算,不如替自己打算啊!"
公儀休的這段話很值得人們思考。
我們不敢說這些賀喜之人都抱著不可告人的目的,或許大多數人還是本著一種善良的心態來到公儀休家的。但不可否認,其中毫無疑問混雜著一些趨勢附權的小人,而他們也確實是抱著不便於明說的目的來到公儀休家中。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很難有效地區別這種善意與別有用意。公儀休的作法是明智的。他沒有將送禮賀喜的人分為三、六、九等,而是一視同仁,統統退回。這不僅避免了有可能帶來的麻煩,而且給送禮之人一個十分體麵的下台階。對公儀休來講,親近的,畢竟還是親近的,不在於是否有這一二條魚做敲門磚;而疏遠的還是疏遠的,更沒有必要因這一二條魚欠下一份人情。這種舍小利求大益的做事方法,講起來十分容易,但真的要做起來恐怕就不那麼容易了。
2.毅然辭官,不為功名利祿所困擾
孫叔敖遇見狐丘老人。
狐丘老人說:"我聽說做官有三利也有三害,你知道此事嗎?"
孫叔敖恭敬地說:"我很不聰明,哪裏能會知道這些呢。大膽地請問什麼叫做三利?什麼叫做三害?"
狐丘老人說:"官位高了,別人便會嫉妒;官做得大了,君主也會嫌惡;俸祿多了,會招來別人的怨恨。這就叫做三利三害。"
孫叔敖說:"不會這樣的。我的官位越高,我的誌向越低;我的官越大,我越加小心謹慎;我的俸祿越多,我周濟的人越多。可以用這種辦法免除禍害嗎?"
狐丘老人說:"說得太好了!這像堯舜一樣,還有什麼需要擔心呢?"
狐丘老人說的三利三害,在一般情況下幾乎是規律性的問題。其原因在於,官位越高的人,往往心裏隻有自己而沒有別人,有時甚至連自己也沒有,隻有那頂被人尊重的烏紗帽。看不起下級,專權跋扈,揮霍享樂,就成了一種官僚通病。這樣的人,必然引起各方麵人士的不滿,最終會帶來禍害。孫叔敖所說的三條,是克服做官負作用的方法,可以作為做官人對自己欲望抑製的嚐試,但這並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方法。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是要設法抑製自己的欲望,而要從根本上確立"人民公仆"的做官觀念,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好一個官,不論大小官。
周敬王十五年,吳軍撤出楚國郢城及占領區,班師回國。
吳王闔閭決定舉行慶功大會,重賞立功的將士。朝中上下,熙熙攘攘,忙個不停。
在這次對楚戰爭中,孫武是前線指揮的重要將領,作出了許多重要謀劃,取得了輝煌戰績,被列為首功,孫武必將得到重賞。
飽經滄桑的孫武,對於吳王所給予的賞賜,卻拒絕接受。
吳王見孫武如此執著,便讓伍子胥前去勸說。
孫武對伍子胥說:"你可知天道,暑往寒來,春還秋至。君王一旦政權鞏固,天下太平,必定產生驕奢淫逸之心。為臣的功成不退,必有後患。我固辭不受,不隻是為了保全我自身,也是為了保全你啊!"
伍子胥聽了大不以為然,再三勸他留下,接受吳王的賞賜。孫武終於還是決定棄官而去。
吳王看實在留不下孫武,便下令重賞他金帛財物數車,並為孫武隆重餞行。孫武棄官歸鄉途中,將吳王賞賜的金帛財物一一散發給了窮苦百姓。
功名利祿,不知困擾了多少英雄豪傑。孫武所說"功成不退,必有後患",以及他在重賞麵前毅然辭官的舉措,發人深省!
第十章 不聽小人的膩耳之言
一個胸懷大誌的領導者,正確把握了上下級之間的關係,不被甜言蜜語迷倒,在順境中會平步青雲,在逆境中也能化險為夷。若是被奸諂小人所迷惑,很可能如陷泥潭,功敗垂成。
1.獎勵直話,不聽小人的曲意奉承
在官場人事中,上下級關係是最難相處的,它也是人際關係中最微妙最難以把握的一環。
古人說得好:"馬之力大於人,乃人執策而臨之。進退惟命而不敢執拗者,六轡在手也。"隻要有智慧的韁索在手,再諂媚、再桀傲的下屬也不難馴服。
公元398年,慕容德在廣固(今山東省益都縣)建立了南燕政權。兩年之後,他又自封為皇帝,把年號改為建平。
有一天,他為了慶祝自己的成功,大擺宴席,賞賜群臣。宴會上,慕容德心花怒放,喜笑顏開,在喝酒喝得正高興的時候,他滿麵春風地對臣子們說:"我雖然德少才薄,但從登上皇位以後,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工作兢兢業業、不敢有半點兒馬虎,你們看看,我可以與古代哪一位國王相比?"
大家立即停止了吃喝,認真地琢磨起來。青州刺史包鞠仲回答得最快,他媚態十足地對慕容德說:"陛下是一位使天下重新興旺起來的英明君主,依我看,您完全可以與恢複夏王朝的君主少康和複興漢王朝的光武帝劉秀相媲美。"
鞠仲的話音剛落,大臣中便有幾個人附和道:"說得對,說得對。"
慕容德聽後,思忖了一下,然後看了看左右,大聲地笑著說:"既然鞠仲刺史的話講得這麼好,就賞賜他一千匹絲織品吧。"
一千匹,這簡直是個天文數字,從來也沒有人從國王那裏得到過這麼多的賞賜。大臣們一個個目瞪口呆,驚訝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鞠仲更加欣喜若狂,他連做夢也沒有想到,一句奉承話能換來這麼多的財富,於是,他十分客氣地說道:"陛下賜給我這麼多絲絹,實在不敢當,實在不敢當!"
他本想謙讓一番,然後再接受賜品。哪裏料到慕容德收起了笑容,十分嚴肅地對他說道:"你知道調笑我,難道就不允許我調笑你嗎?你對我的誇獎太過份了,所以,我也用太不符合實際的數字賞賜給你。你得到的不過是一句虛話而已,有什麼可感謝我的?"
這時,有一位名叫韓範的大臣從座位上站起來說道:"我聽說,自古以來,天子是不能亂開玩笑的,忠臣也不能亂答話。現在,國王和臣子相互欺騙,可算是兩個人都錯了。"
慕容德聽了韓範的話,高興地說道:"這才是真正的大實話。"他當即命令左右獎給韓範50匹絲絹,作為他講實話的獎勵。
從此以後,朝廷中的大臣們在慕容德麵前再也不敢拍馬屁,講假話、講大話、講空話了。他們有什麼不同意見也敢當麵向國王提出來。朝廷中忠誠、耿直的人越來越多,講真話、辦實事的風氣也越來越濃厚。
2.靜觀人象,重用敢於冒死上諫之人
春秋末年,位於中國南部的楚國逐漸發展起來,並開始向中原一帶擴展,已經具備了相當的實力,大有稱霸中原的勢頭。中原各國家也都在密切地注視著楚國的變化。
公元前614年,楚國國王楚穆王(公元前626年-公元前614年在位)去世。他的兒子侶繼承王位,史稱楚莊王(公元前614年-公元前591年在位)。
晉國看到楚國新王初立,想利用這個機會恢複已經失去的霸業。它便四處活動,利用自己尚未完全失去的影響,把幾個早就依附於楚國的小國都拉到自己的旗幟之下,建立了以晉國為首的聯盟,楚國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勢力範圍眼看著就有化為烏有的可能。楚國上下是一片恐慌和憤怒,紛紛要求楚莊王奮起直追,整頓國力,與晉國一決雌雄。
可是,這個新繼位的楚莊王和前任的幾位國王都不一樣,他似乎根本就不關心什麼國家大事。自繼位以後,整日隻是想著法兒尋歡作樂,任國王很久了,竟然一道有關國家大事的命令也沒有下發。群臣們自然很不滿意,便經常上諫國王娛樂要有節製,國家的政務不可不管。楚莊王對這些上諫都是不屑一顧,統統嗬斥下去。可不管怎樣斥罵,還是不斷有人上諫。
楚莊王氣極了,幹脆下了一道死命令:"今後如果再有膽敢上諫議論國王是非的,一律格殺勿論。"命令下達後,果然上諫的人沒有了。楚莊王終於能夠全心全意地尋歡作樂了。
可是,就有不怕死的。
就在國王下了死令之後不久,大夫伍舉要求見國王,說有要事稟告。這時的楚莊王正忙於和寵姬們作樂,實在不願意聽什麼要事。但是自己畢竟是一國之王啊,不見大臣又不行,隻好下令帶伍舉上來。
伍舉走進大殿,隻見楚莊王左手摟著一位從鄭國來的美女,右手抱著一位從越國來的美女,正坐在一大片樂器中間,盡情地歡笑。看見伍舉走了進來,楚莊王才收住了笑,滿臉不高興地對伍舉說道:"你有什麼要緊的事趕快說,沒看見我在這兒忙著嗎?"
伍舉知道現在發火隻會把事情搞糟,而且還可能真的把自己的性命搭上。他強忍住憤怒,笑著對楚莊王說道:"事兒倒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兒。隻是臣下聽說大王特別喜歡猜謎語,臣下這裏有一個謎語,許多人都猜不出來。所以今天特地來獻給大王,看大王是否能猜出來。"
楚莊王就喜歡猜謎語,特別是一聽說別人都猜不出來,興趣就更大了。他連忙對伍舉說:"快講給我聽。"
伍舉看到楚莊王已經入港,知道自己的生命是沒有什麼危險了,便一字一頓地慢慢說道:"山上有隻鳥,三年不飛翔,三年不鳴叫。請問大王這是隻什麼鳥?"
楚莊王明白,這是在說自己呢。可這是自己同意他說的,又不好問罪,隻好故意作出一付失望的神情,說道:"我還以為是什麼妙謎呢,原來就是這麼一個呀,這有什麼可奇怪的呢?三年不飛,一飛衝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嘛。伍大人可以回去了,我明白你是什麼意思。"
伍舉滿以為楚莊王既然明白了自己的意圖,肯定會有所收斂的。沒料到,此後的幾個月,楚莊王不僅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所作所為比以前有過之而無不及。
大夫蘇從實在看不下去了,再也不顧什麼禁令,趁上朝的機會,在大殿之上慷慨陳詞,希望楚莊王能夠以國事為重,遠離身邊的那些隻知迎奉拍馬的人們,徹底治理國家,使楚國能夠稱霸中原。
楚莊王似乎十分疑惑不解,兩眼直盯著蘇從,任憑他往下說。等蘇從把話說完了,楚莊王才慢悠悠地說出了一句任何人聽了都會感到心有餘悸的話。他說道:"難道你沒有聽到我的命令嗎?"
蘇從鎮靜地回答說:"臣下是大王的臣下,對大王的命令豈能不知!"
楚莊王又問:"既然你知道不準上諫的命令,卻還在上諫。難道你不怕死嗎?"
蘇從回答道:"如果我的死能夠使大王成為賢明之王的話,臣心甘情願地去死。"
眾臣看到蘇從竟敢和國王辯理,都以為這個蘇從肯定被殺無疑了。大家不由地都捏了一把汗,隻等著楚莊王說出那句話了。
沒想到,楚莊王這次卻沒有發火,反而哈哈大笑起來。
眾臣都被搞糊塗了,隻聽著楚莊王一個人笑,誰也不敢說一句話。
楚莊王盡情地笑夠了,才滿麵春風地對蘇從說:"我整整等了三年,終於盼到了像您這樣的忠臣。您們是楚國振興的真正希望所在!"
楚王立即下令,殺掉了三年來圍在自己身邊的一批隻知奉承的官員,並下令整頓治安,殺掉了幾百名為非作歹的罪犯,提拔了幾百名在這三年中敢於上諫、治國有方的官員。任用伍舉、蘇從全麵負責國家政務,努力發展生產,訓練軍隊。楚國迅速地恢複發展起來,並在當年便恢複了對南方鄰國的控製權。
後來,在楚莊王的統治下,楚國終於打敗了晉國,成了中原的霸主,史稱"春稱五霸"之一。
以靜待動,以柔勝強,在曆史上並不少見,但像楚莊王這樣盤踞三年、靜觀人象的卻不多見。就其行為而言雖也算一種策略,並取得了一定效果。
第十一章 深謀遠慮,處理小人詭計
1.深謀遠慮,預防對付小人產生副作用
古羅馬政治家和軍事理論家弗龍蒂努斯一生著述頗豐,留傳至今的《謀略》一書中,記載了許多利用副作用而克敵製勝的法寶。
中國曆史上,也有此類範例。宋仁宗時,與西夏作戰,大將劉平陣亡。有人認為朝廷委任宦官做監軍,主帥不能統一指揮,造成了劉平的失利。仁宗便下詔將監軍黃德和斬首了。又有人請求將各個部隊的監軍全部罷免。仁宗征求呂夷簡的意見,呂夷簡回答:"不必罷免。隻要挑選謹慎忠厚的人去做監軍就行了。"仁宗就委派呂夷簡去挑選。呂夷簡說:"我作為宰相,不應與宦官有私交,所以無法知道他們的好壞。可詔諭都知、押班,凡他們推薦不稱職的人做監軍,也同樣治罪。"仁宗采納了他的意見。沒多久,都知、押班向仁宗叩頭請求解除所有由宦官擔任的監軍職務。士大夫們都稱讚呂夷簡有智謀。
南宋大臣趙鼎,自號德全居士,一生嫉惡如仇:對策斥章誤國,避太學不附漢奸張邦昌,力薦嶽飛,抗爭秦檜......更難得的是趙鼎有勇有謀,思慮極為周全。
有一年,山東劉豫四處張榜自稱皇帝,讓四方百姓給他進奉仙藥。朝廷中也有人遙相呼應,此人便是宦官馮益。一時間外麵謠言紛傳,搞得人心惶惶,天下不得太平。
泗州知州劉綱知道這些情況後,立刻上奏宋高宗,要求高宗出麵幹預。因為這事事關國家大體和皇帝聖名,如不加以處罰,必然造成不好影響,因此建議殺掉馮益。
趙鼎聞言,卻另行獻計道:"不如暫時解除他的職務,派到外地去任職,以清除眾人的疑惑。"
宋高宗采納了趙鼎的意見,將馮益放逐到浙東任職。
張浚也是主張殺掉馮益的人,他見趙鼎出這種主意,認為是在跟自己唱對台戲,非常生氣。
趙鼎知道對方誤解了自己的用意,於是解釋道:"從古往至今的經驗看,處置奸邪之人一定要有方略,不可操之過急。如果搞急了,他們的同黨就會勾結在一起,形成一股勢力,從而招致大禍。如果緩一緩,他們之間就會互相攻訐,不攻自破。現在馮益犯了罪,如果急忙殺了他,天下人未必就拍手稱快,反而會使眾宦官人人自危,協同起來為馮益開脫罪責。如果我們不殺他,而是將他放離京師。這既懲罰了馮益而無損於皇上的聖名,又為下一步行動作了鋪墊。"
"想那馮益,原以為自己會被殺,如今卻隻是一個留官外任輕微處罰,想必存下僥幸之心,盼望有朝一日能再回京師,而這一來呢,他的同黨就會轉而成為反對他的勢力。這樣,我們要攻破他們的勢力就很容易了。"
張浚聽了趙鼎的一席話,暗自佩服他想得深遠。用現在的話說,趙鼎舉重若輕,恰恰避開或化解了懲治奸人可能引起的副作用。
2.舉重若輕,超稅處理與小人的關係
如果說,趙鼎之舉重若輕,為的是除賊,那麼,唐朝名將郭子儀卻善於使用此法,借以自保。
郭子儀與宦官大閹魚朝恩素來不和。魚朝恩恃寵驕橫,又以宦官身份執掌兵權。此公的一舉一動,對於郭子儀的事業很是牽製。為了大業,郭子儀往往非常超脫地處理與魚朝恩的關係。一次,魚朝恩暗地派人掘了郭子儀祖先的墳墓。掘墓的人沒有抓到。郭子儀從涇陽鎮回朝,皇帝參加了吊唁,郭子儀哭著說:"臣長期帶兵,不能禁止部下破壞別人的墳墓,現在別人掘了我祖先的墳墓,這是上天的譴責,不是人為的迫害。"
又有一次,魚朝恩寫信邀請郭子儀。有人對郭子儀說:"此行恐怕對你不利。"部下請求穿著鎧甲去保護他,郭子儀沒有同意,隻叫了幾個家僮跟隨他前往。見麵後,魚朝恩說:"為什麼不多帶些隨從呀?"郭子儀告訴他自己所聽到的反映,魚朝恩很惶恐,說:"要不是像您這樣的長者,哪能不懷疑我呢?"
由於郭子儀極為理智地控製了與魚朝恩的摩擦,避開了可能因之而擴大的進一步的衝突。而魚朝恩多行不義必自斃最終惡跡敗露,被唐代宗縊死於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