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對付打小報告、惡意中傷的小人(1 / 3)

第二卷 對付打小報告、惡意中傷的小人

古有"進讒"者,現有打"小報告"者,他們或是告黑狀,或是別有用心地投寄匿名信,其目的就是通過讓掌權的領導者偏聽偏信,來惡意中傷他們所忌恨的人。

對付這種惡意中傷的小人,作為聽取"小報告"的領導者,首先應知人善任,並且用人不疑,即便有所懷疑,也應廣開言路,不偏聽偏信;而對於被"小報告"非難的人來說,則須冷靜分析,及時糾錯,做好上下溝通工作,或者明哲保身,避免自身光芒太亮。但歸根到底,起支點作用的還是事實真相與工作實績,因為事實勝於雄辯,一切謊言和詭計在事實麵前都會不攻自破!

第一章 先了解打小報告者的動機

在人類社會上,謊言有時比事實更難認清,更難分辨。在許多真與假之間,常常有若幹表麵上的相似之處。如果被這些相似之處所迷惑而不能明辨它們在本質上的區別,把空談當作事實,把虛假的外表當作實質,或者把一般的當作某種重要的東西,就會在工作中犯極大的錯誤。

1.深慮細思,戳穿虛假言辭的害人本質

俗話說:"明槍容易躲,暗箭最難防。"在背後悄悄議論人最為可怕,因為,這些背後的閑言碎語一旦傳入耳中總會令人心神不安。不管一個人是多麼豁達,如果總是有人在其耳邊談"聽說某某背著你講了許多關於你的壞話"、"聽說某某對你很有看法"、"聽說某某並不信服你,說你無德無才,不配擔當重任,"或是說"某某總是言行不規範,"某某做了有損你形象的事情"等等,恐怕你心中或多或少總要對這位所說的"某某"有看法了。但是,我們也明白,這其中有許多是歪曲事實、顛倒黑白的謊話,退一步說,即使確實有這件事,那麼,在你耳邊傳言的人也對這件事情添枝加葉,渲染誇大,使其中又增加了許多"新"的內容。因此,我們對於他人所講的一切都應當盡可能地認真地審察、思考、分析,從而及時做出明斷,直至消除各種假、大、空的言辭所帶來的各種危害和影響。《呂氏春秋》的《慎行論·察傳篇》裏指出:"天得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矣,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呂氏所言,分明為我們指出了如果得言不察的話將可能導致的嚴重惡果。

那麼怎樣才能不為各種各樣的"小報告"所迷惑?我們認為,隻有靠深慮細思,即:通過深入細致的分析、思考、審查,戳穿那些坑騙人們的各種虛假言辭的害人本質。

本來沒有的事,經過讒佞者的三弄兩弄成了有的事。這倒不光是打"小報告"的人會變魔術,他隻不過在前麵導引,問題出在被坑騙的人不能細察深思,識破陰謀,以致睜著眼走上了奸佞安排好的路。

讀過中國古典名著之一《水滸》的人都知道,陸謙要賺林衝入白虎堂,先要派人去賣刀,並以高俅賞刀為名,誘林衝前往。

但是,若是林衝稍有防備,或是在頭腦中認真考慮一下怎麼會有這樣好的寶刀賣,而且偏又找到自己;或是認真想想高衙內已在尋機侮辱自己的妻子,對此,高太尉又安的是什麼心眼;或是在入了太尉府之後,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多多留神。無論考慮到哪一步,都可能挫敗奸賊們製定的陰謀,從而避免遭到謀害。在這一環扣一環中,隻要有一處能深思細察,抓住破綻,從而挫敗它,虛假"事實"就不能成立,這樣,假就弄不成真,騙人上當的奸詐圈套也就自然而然地被破解了。

2.考察分析,不信小報告對他人的誣陷

北齊武平三年(572年),皇帝選拔德才兼備、功績卓著的祖孝征入朝,擔任侍中的要職,為自己出謀劃策,輔佐朝政。對於政績不佳的尚書仆射趙彥深,則派到兗州擔任刺史。朝廷上下,都對祖孝征進朝擔任要職感到歡欣鼓舞,一些以前得到過祖孝征關心照顧的人更是欣慰無比。

一天,一位過去至交見到祖孝征,私下對他說:"孝征兄,您可了解李德林嗎?他本是趙彥深的紅人。現在,趙彥深被發配到地方,估計李德林也會對此心存不滿。因而,您最好對他提防著點,別再讓他擔任要職,掌握機密大權了。"

祖孝征聽後,認真思索一番,態度嚴肅地說:"通過我個人的觀察了解,李德林是個非常有才華的人。雖然趙彥深委給他了一官半職,我對趙彥深這種不重用人才的做法很有看法。現在,既然皇帝授給我權力,我一定要給李德林安排個合適的職位,以充分發揮他的才智。對於李德林同趙彥深私交深厚的事,以後不要再提及了。"

不久,祖孝征果然安排李德林擔任主持修國史的工作,使李德林的才智得以更好地發揮。

上述兩則例子,前者林衝不加思索,盲目聽信讒言,遭到誣陷,最後被充軍發配滄州。而後者祖孝征在聽了朋友詆毀李德林的話後,認真思索,憑著自己的了解和分析,否定了朋友的判斷,並製止其亂說,從而防止了他人對賢才的誣陷。這前後兩個例子相比,可以充分看到,深慮細思在防範和反擊"小報告"的肆虐中是多麼的重要。

第二章 不受打小報告者的騷擾

我們對自己的部屬做到"待物以正",對各方麵的人事安排保證做到用人不疑,這是防範和反擊"小報告"騷擾的最基本的要求。

1.做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的領導者

作為一名領導者,無論其職位高低,權力大小,其目的都應當是很好地率領自己下屬的工作人員積極努力地開展工作,順利完成各項任務,實現既定的目標。為此,這就要求領導者首先要做到"知人",即:能夠正確了解和把握每位屬下工作人員的特點,既知道他們在某些方麵存在的優勢,又了解他們在哪些方麵存在的不足,處於劣勢,從而揚長避短,保證把每一名工作人員都安排到適合其能力和優勢的職位上,實現每個人的最大效能。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知人善任",它是我們各級領導者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前提。然而,僅僅如此,還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我們每一位領導者還要爭取做到"用人不疑",即:事先充分考察和分析每一位下屬工作人員的道德品行與工作業績,一旦經過深思熟慮拍板決策之後,對待每一位安排其在某一職位從事相應工作的屬下成員,都應該表明完全充分的信任,大膽地放手讓其在自己的職責範圍內,自由自在地開展工作,而盡可能地避免或是減少外界雜亂因素的幹擾。

因此,我們認為,僅僅是"知人",但卻不能夠很好地"用人",使其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才幹,這不利於工作任務的完成,妨礙既定目標的實現;在"用人"的過程中,不給予屬下工作人員以充分的信任,一聞風吹草動就猶疑不決,這也不利於順利地搞好工作,甚至還有可能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在我國曆史上,許多賢明君主正是本著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的信條開展工作,從而防止了許多流言蜚語對忠臣良將的騷擾,保證了他們工作的正常運轉。

2.信任下屬,不為小報告所迷惑

春秋戰國時期魏國的賢明君主魏文侯魏斯,他作為一國之君,不僅做到了知錯就改,敢於"亡羊補牢",而且在重實績,用賢人,用人不疑方麵也堪稱我國曆史上的典範。

魏文侯魏斯經過幾年臥薪嚐膽地精心治理,使本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麵力量日益發展,不斷強大,因而,他圖謀吞並位於本國東北部的一個小的國家--中山國。

中山國位於魏國的東北方向,原本是晉國的屬國。自從韓、趙、魏三家分晉了以後,中山也趁機獨立,公開宣布自己也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由於中山國自立不久,而且本身力量較為薄弱,因而,對於各方都十分警惕,一向防備很嚴。魏文侯擔心趙國或是韓國會把中山國占領了,那樣的話,對於魏國自身來說,將是極為不利的。所以,他想趁趙國和韓國還沒有動手發兵以前,搶奪先機,自己派兵攻占中山國。為此,魏文侯想在本國選擇一位智勇雙全的大將去完成這一艱巨的使命。

他詢問朝中左右的謀士,滿朝文武中,有誰能夠很好地擔當此任。

謀士翟璜推薦樂羊。他說:"樂羊文武雙全,品行端正,道德高尚,足智多謀,他一定能夠很好地完成率兵攻打中山國的任務。"接著,翟璜又把樂羊如何勤奮學習,如何拾金不昧的事跡,詳詳細細地向魏文侯做了彙報。魏文侯聽後,覺得樂羊其人一定能夠勝任此行。

正當魏文侯準備把樂羊請來時,朝中有人站出來反對說:"樂羊的兒子樂舒正在中山國擔任要職,而且還頗得中山國國君姬窟的寵愛與賞識,鑒於此,怎麼能讓樂羊這樣的人率兵去攻打中山國呢?"

翟璜也站出來爭辯說:"你太小瞧樂羊的為人了。樂羊誌向甚高,根本不是那種見利忘義,因小失大,因私忘國的碌碌之輩。他的兒子樂舒曾經多次奉中山國國君的委派,前來邀請父親赴中山國,並且許諾了極為優厚的高官厚祿,可是,樂羊對此一點都不動心。他不但自己堅持不去,還勸說他的兒子也離開中山國,說中山國國君荒淫無道,什麼壞事都能幹得出來,決不能同他沆瀣一氣,否則隻會自取滅亡。"翟璜認為,如果這次任務交給樂羊去做,他一定不會辜負君王的期望,會圓滿地完成攻克中山國的任務。

魏文侯覺得翟璜的話講得有一定道理。接著他又通過其他渠道,對樂羊的品行和業績進行了一番認真詳細的考察。在對樂羊有個較為全麵、準確的把握之後,魏文侯親自召見樂羊,同他討論研究攻打中山國的事情。樂羊仔細地分析了魏國和中山國各自的優劣,指出了攻打中山國的最好方法。樂羊的一番見解使魏文侯大為滿意。他認為,樂羊果然是堪當重任的大將之才,便說:"我想請你率領魏國軍隊前去攻打中山國,可是,你的兒子樂舒卻在那邊做官,這可怎麼辦呢?"

樂羊回答說:"大丈夫當為國效力,豈能因為父子私情而不顧公事。如果聖上委派我樂羊去辦這件事,我如果不能率兵滅掉中山國,情願按軍法從事。"

魏文侯聽後,十分高興。於是,正式頒旨任命樂羊為大將,率領五萬魏軍前去攻打中山國。

樂羊率領魏國大軍節節進攻、所向披靡,很快就包圍了中山國。中山國的國君姬窟命令樂舒以父子之情勸說樂羊罷兵。樂羊不僅沒有聽從兒子關於退兵的勸告,反而勸兒子樂舒深明大義,和姬窟一道兒盡快投降。樂舒見自己實在無法說動父親,就答應回去同姬窟商量,但是請求樂羊暫緩攻城。樂羊給了他們一個月的期限;到期之後,又幾次推延期限。樂羊如此這般的目的,是想藉此爭取中山國的民心,動搖和瓦解其軍隊的鬥誌。因為,民心一得,加之軍隊渙散,便可一戰而破其國。

然而,就在樂羊一再拖延攻打中山國的期間,魏國都城一派沸沸揚揚。無論是那些以往與樂羊有隙的官宦,還是對樂羊幾次延緩進兵,拒不進攻的做法表示不理解的同仁,都寫了各種材料,報到魏文侯的案頭。各種各樣的材料,雖然寫作動機不盡一致,可是,其內容卻幾乎眾口一辭,認為樂羊此舉主要是為了自己兒子的安危而不敢進兵攻打中山國,從而有可能貽誤國家大事。有的人建議迅速將樂羊撤職查辦;有的人建議盡快更換魏軍主將,以防止發生其他更為糟糕的變故。這些沸沸揚揚的流言蜚語籠罩了整個都城,人們的唾沫星子幾乎把樂羊都給淹沒了。

但是,魏文侯由於事先對樂羊做了詳盡的考察,因而,他基本能夠把握住樂羊的為人處事,深知樂羊絕不會為了一己私利而耽誤了國家大政。所以,他對於各種攻訐、貶斥、懷疑樂羊的"小報告"一概置之不理。相反,他還特地安排工匠在都城為樂羊修建了更為豪華的新住宅,並且又屢屢派人送酒送肉到前線慰勞將士。

後來,時機成熟了,樂羊大舉發兵,一舉平定了中山國。他的兒子樂舒則由於勸降不成,被殘暴的國君姬窟給烹殺了。

樂羊經過三年艱苦征戰,大獲全勝,滅掉了中山國。當他率軍凱旋歸來的時候,魏文侯又親自到都城之外去迎接他,並專門設宴,對他表示慶賀。樂羊自己也因為在這次戰鬥中立了大功,心中十分得意。歡慶宴會結束後,魏文侯又送給樂羊一隻箱子。隻見箱子上上下下密封得嚴嚴實實,樂羊以為這是魏文侯賞賜給自己的金銀財寶,喜不自禁,因而,也更顯示出驕傲的神氣。

等到樂羊回到家中,急不可待地打開箱子時,他簡直驚呆了。這哪裏是什麼金銀財寶,原來箱子裏裝的全是些朝中大臣們給魏文侯的奏章。這些奏章上全是寫的攻擊、抨斥樂羊的話。有的大臣在奏章中,甚至還寫道:"樂羊總打不下中山國,並且幾次延遲進攻日期,一再按兵不動,完全是因為他的兒子在中山國那邊。樂羊擔心,一旦進攻有可能會傷了自己兒子的性命,所以一直拖延戰事,不肯賣力攻打。"還有的奏章上寫道:"樂羊有可能同中山國合謀攻打魏國。一旦這樣,魏國將不僅得不到中山國,恐怕連派去的5萬大軍也要送給敵人了。"......樂羊看著看著,不禁掉下了眼淚。他心想,若是魏文侯不能做到用人不疑,而聽信其中任何一個人的話,都足以置自己死地啊。可是,魏文侯麵對眾多關於自己的流言蜚語和攻訐自己的奏章,毅然不為所動,他能做到這一點實在是不容易。這裏的關鍵是,魏文侯了解自己,信任自己,使自己避免了一場天大的災難。對於樂羊來說,這一箱送給他的奏章,何止隻值萬金?!

第二天,樂羊上朝謝恩。魏文侯要給他加官晉爵。樂羊再三推辭說:"臣下率兵攻打中山國,這不是我的功勞,是主公您的功勞。這次勝利,完全是您相信了臣下才取得的。"

魏文侯聽了樂羊的一番言語,心中也十分高興。他說:"你說得很對。在這滿朝眾多文武中,除了我,沒有誰能夠這麼大膽地信任你。可是,除了你,也沒有誰能夠如此順利地征服中山國。你的功勞還是巨大的,我把靈壽冊封給你。"

樂羊十分感激魏文侯。從此,他更加一心一意地撲在國事上,為魏國的振興與發展做出了貢獻。

從這則曆史故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用人不疑"在防範"小報告"的騷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我們設想一下,如果魏文侯缺乏明斷,麵對一大堆攻擊、貶斥樂羊的材料不知所措,疑雲暗生,或是真的聽信了那些奏章上的言語,把樂羊撤職查處,那麼,樂羊計劃好了的"一戰而屈人之兵"的謀略就根本無從實現,而魏軍攻打中山國之戰也就自然不是現在這樣的結果了。這裏魏文侯之所以能夠不為各種"小報告"所惑,作出明斷,堅持用人不疑,當然是同他對樂羊的了解信任分不開的。

3.聽信小報告的蠱惑會給事業帶來危害

下麵,我們再講一個與上述情況截然相反的古代已發生了的故事,用來說明如果上級領導者缺乏對部下完全充分的信任,在流言蜚語麵前張慌失措,聽信了"小報告"的蠱惑,那將會給國家帶來多麼大的危害。

戰國時期的燕國雖然在列國七雄中位居於後,但是卻因為擁有當時第一流的將帥樂毅,因而,其他國家倒也不敢隨意招惹該國。這位樂毅是我們在前麵提及的樂羊的後代。他秉承了祖先樂羊的智慧與才華,能征善戰,攻無不克。當時的燕國國君燕昭公非常欣賞樂毅聰明才智,尤其是卓越的軍事才能,凡是國家大事都要征求樂毅的意見和建議,同他研究商量後再做定奪。

一次,燕昭公同樂毅等群臣商議如何去討伐那隻知憑借一時權威,橫征暴斂,欺壓百姓,騷擾左鄰右舍的齊國。

樂毅對燕昭公說:"齊國土地遼闊,人口眾多,又有著霸國留下來的雄厚資本,它餘威尚存,單憑我們小小的燕國一己的力量是很難同它較量的。聖上如果一定想要發兵討伐齊國,則必須聯合趙國、韓國和魏國一起動手才穩妥一些。"

燕昭公接受了樂毅的建議。於是,在與諸國商量協調後,樂毅便奉主公之命率領本國軍隊,再聯合韓、趙、魏三國的軍隊,一齊去攻打齊國。四國聯軍配合協調,將士奮勇作戰,很快就攻克了齊國的七十多座城池,使得齊國僅僅剩下了即墨和下營兩城。此後,其他三國的軍隊陸續回國,隻留下了燕國的軍隊,繼續由樂毅指揮,攻打齊國剩下的最後兩座城池。

可是,正在這關鍵時刻,燕昭公去世,由他的兒子繼位,這就是燕惠王。這時,對於燕國來說,除了繼續攻打齊國剩下的兩座城池以外,已經沒有其他什麼值得擔憂的事情了。並且,樂毅在率兵攻打齊國的五年期間,在占據的地方設置燕國的郡縣,同時還將俘獲的大量齊國奇珍異寶送回燕國,從而使得燕國在原有基礎上愈發強大富足。

然而,齊國鎮守即墨的將軍,是機智果敢的田單。他見燕國新主繼位,便利用燕惠王與樂毅之間關係不牢靠,信任度不夠這一絕好機會,派出奸細前往燕國進行挑撥離間活動,四處散播流言蜚語,說什麼"樂毅一直沒有把齊國剩下的兩座城池攻陷,是為了延長戰事,其目的是在齊國等待時機,企圖自立為王。"還散布說:"現在齊國人並不害怕樂毅。樂毅的本事也就那麼兩下子,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齊國人現在最擔心燕惠王會派遣別的將軍前來取代樂毅,這樣一來齊國就遭殃了。"諸如此類,不僅街市的流言蜚語,而且一些被齊國重金收買的人也紛紛打"小報告"構陷樂毅有種種不軌言行,這些傳到燕惠王那裏,著實令他坐臥不安。他對這些謠言根本不加仔細思索,一概信以為真,擔心樂毅果真要在齊地自立為王。如果那樣的話,對於燕國來說,將是極為不利的。於是,燕惠王立即發布詔令,撤銷樂毅的統帥職務,派騎劫前往齊地取代樂毅指揮燕國軍隊攻打齊國剩下的兩座城池。

這位燕軍新統帥騎劫的才能智慧遠不及樂毅。齊國的田單運用各種計策,很快誘使騎劫上當。最後,田單以"火牛陣"將騎劫打得慘敗,並一鼓作氣把殘餘的燕軍趕到黃河岸邊,收複了過去幾年被樂毅率兵攻克的所有城池,從而使齊國免於滅亡。這樣一來,樂毅嘔心瀝血,曆經數年為燕國建立起來的功業,也就完全毀於一旦了。

燕惠王聽信"小報告"的蠱惑,不能通過認真仔細的客觀分析,不能做到"待物以正",用人卻又"疑人"。最後在流言蜚語的纏繞下,臨陣換將慘遭失敗。事後,他本人也後悔不已,但是這一切都無濟於事了。這一切都是不能"用人不疑"而釀成的惡果。

第三章 聽取不同意見,不聽一麵之詞

親賢人,遠小人,求明納賢,使自己周圍的人多是品行高尚、才華橫溢者,就減少了奸詐小人別有用心地製造流言蜚語、掀起禍端的可能。

1.廣開言路,悉聽諫諍

知人善任,則要求對自己周圍的每一個人的長處和短處都了若指掌,做到心中有數,該提拔的提拔,該重用的重用,即使有人說些閑言碎語,其中真假也比較容易加以辨別。但是,它也隻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或是降低流言蜚語的騷擾,因為,這兩種方法都是建立在領導者本人智慧賢明的基礎之上的。如果通過求明納賢所得到的並非是德、能、勤、績俱佳的賢才,如果對他人了解得不夠全麵,安排其從事的工作並不盡然合適,那麼,情況就會完全不同了。為了更好地防範和反擊"小報告"的肆虐,我們還要充分運用這樣一個法則:廣開言路,悉聽諫諍。

廣開言路、虛心納諫,這也是我國封建社會一些有作為的君主的一個共同的特點。通過此,集中眾人之智,建立起文武之治,並且避免失誤。唐太宗以人為鏡,直諫成風,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孫權從個人的失誤中領悟到納諫的重要,主動要求屬下大臣們敢於直諫,共創東吳大業。

在我國封建專製製度下,許多朝代專門設置了諫官的職位,這可以說是對於君主個人專製的一種補充。而許多正直有識之臣,敢於犯顏直諫和善於說理巧諫,這對於彌補君主個人專製的失誤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同理,通過廣開言路,虛心聽取諫諍,兼聽眾人的觀點,集中了眾人的智慧,而不僅僅隻是聽從和相信某個人或是某些少數人的隻言片語,這對於防範和反擊謠言禍患也是頗為重要的。

采取廣開言路、聽取諫諍的方法進行防範和反擊"小報告",就是要求人們盡可能地做到:對於一個人、一件事情的判斷,不能僅僅憑一麵之辭,而要多多聽取各種不同的觀點和主張,尤其是各種不同的意見和建議。因為,如果有了各種不同的觀點,就如同有了許多不同的參照係數,決斷之人便可以通過對各種觀點、主張和建議的區別處入手,進行反複比較,從而得出自己較為符合實際的結論。

從過去到現在,凡是聰明的領導者,都深深地懂得廣開言路的重要性。所以,他們以各種方式鼓勵下屬發表意見,指陳國政大事在運作中的得失。因為,他們都懂得,隻有這樣做,才能夠使自己保持對於各種事務的明斷,才能夠不致於在諛頌與流言的包圍中發昏,做出糊塗事來。

2.以銅為鏡,以人為鑒

大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則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李世民本人生於隋朝末年,從他很小的時候就在艱苦征戰中開創基業。在承襲乃父唐高祖的帝位以後,時常以隋朝覆亡的曆史來教訓和警誡自己。他讀過隋煬帝的文集,認為他是有著極高的天賦和才學的,但是,卻由於"恃其俊才,驕矜自用",尤其是在他荒淫無度的時候,"臣下鉗口",自己不聞其過,更不能及時改過。這正是隋煬帝的悲劇所在,也是隋朝覆亡的重要原因。因此,為了改變閉目塞聽的局麵,防止被某個人或是某些少數人的花言巧語所愚弄,唐太宗特別重視納聽諫諍。魏征直言敢諫,所提意見和建議,唐太宗也多虛心接受,從而多次避免了自己言行的失誤,因而,魏征深得李世民的器重和信任。魏征死後,唐太宗曾經悲痛地說:"我失去了一麵洞察自己得失的鏡子。"

唐太宗登基之初,上朝的態度十分嚴肅,群臣懾於天子的威儀,均不敢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唐太宗便主動找大臣們進行交談,提出問題向他們請教,和顏悅色地傾聽他們的陳述。還向他們提出要求說:"曆來當臣子的都是順著皇帝的旨意的人多,敢於犯顏直諫的人則很少。我現在想及時地聽到自己的過失,你們可千萬一定要直言,不要隱諱啊!"

為了提倡直言敢諫,唐太宗還常常給提出意見的人以各種賞賜。有一次,唐太宗要把觸犯刑律的某大臣判處死刑。臣子孫伏伽批評說:"陛下判刑過重,按照刑律,其人命不當死。"唐太宗當即接受了孫伏伽的意見,並把價值百萬的蘭陵公主園賞賜給他。有人說:"賞賜過厚。"唐太宗則說:"如此實施重獎,正是為了鼓勵大家更多地關心朝政,多多提出意見和各種合理化建議。"

唐太宗曾對臣下說:"人苦不能自知其過。"他希望臣下把自己的過失都明確地指出來。一次,唐太宗專門召集了一批重臣一同來探討自己當政以來的各種過失和不足。當長孫無忌等人又是阿諛、又是吹捧時,唐太宗憤憤地斥責了他們的作為,並且點名批評高士廉、唐儉等人的"重大缺陷",那就是:很少能向君王直言納諫。

還有一次,唐太宗派使臣征兵,有人建議,中男雖未滿18歲,但其中身強力壯的也可當兵。唐太宗同意了,並且也已寫好了詔令,但是,遭到了魏征的堅決反對,他指出:"如果叫中男都去當兵,租調徭役就缺少人負擔。眾所周知,兵不在多,全在統帥得當,何必拿年齡尚且幼小的人去湊數呢?而且這樣做,也會失信於民的。"唐太宗雖然感到有些不合自己的心意,但想到魏征的話確實有一定道理,還是接受了魏征的意見,撤銷了關於中男當兵的詔令。

唐太宗納諫,不因人而異,無論親疏貴賤,隻要是說得有道理,他都同樣接受。一次,唐太宗到東都附近狩獵,縣裏的一個小官吏劉仁軌對他進諫說:"今秋糧食豐產,農民們正忙於收獲,要他們為皇上打獵整治道路橋梁,供應差事,實在有礙農事。"太宗聽了,立即停止打獵,並提升劉仁軌當了縣令。

唐太宗曾經問諫議大夫褚遂良說:"舜準備叫人給他製作漆器,卻有十多個人出來諫阻,難道就是這樣的小事也值得費勁勸諫嗎?"

褚遂良回答說:"奢侈之風導致危亡。做了漆器,又將用金玉去做器具。臣子愛君,要防微杜漸。如果禍亂已經造成,再勸諫也無法補救了。"

太宗深以為然,要求人們對他的小過失也要盡可能地及時提出來。

為了及時匡正皇帝的過失,唐太宗還建立了一種新的製度,即讓諫官和史官參加政事堂會議。這樣,諫官可以直接了解情況,有權當麵直諫;史官也可以掌握材料,秉筆直書。這實際上是起到了一種監督作用。

唐太宗從諫如流的事例很多。他真心實意地廣開言路,虛心地納聽諫諍,並且采取各種措施,造成了直言敢諫的風氣。因而,在他統治的時代政治清明,奸佞下塞,開創了我國曆史上獨放異彩的"貞觀之治"。他之所以如此,其目的是非常明確的,即:避免使自己變成一個耳目避塞的"聾"君和"盲"君。多聽下屬各種各樣的建議和進諫,反複對照比較,一方麵有利於從中發現造謠者所散播的流言蜚語對他人的構陷;另一方麵通過眾人議論,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從而可以得出更好的治國之道,以發展業已發達的大唐王朝。可以說,唐太宗李世民在其一生中,基本上做到了這兩點。

在曆史上,還有為了做到廣開言路、納聽諫諍,使"奸佞下塞",比唐太宗李世民做得更厲害的領導者。

春秋時代,齊國的晏嬰是以敢於諍諫而聞名遐邇的齊國宰相。他不僅自己敢於向齊景公進諫,指陳國家大政的得失,同時,也嚴格要求自己的下屬人員積極大膽地對自己進行諫說,指出自己在各方麵存在著的過失和不足。凡是大膽進諫,提出合理化建議者有獎,反之則受到相應處罰。晏嬰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一天,晏嬰無端辭退了辛辛苦苦在自己府上工作,為其服務的下屬人員高繚。丞相府中的上下左右均對晏嬰的這個舉動感到莫名其妙,不了解究竟是為了什麼,因為,當時晏嬰不僅以機智果敢著稱,並且還以對待下屬人員及貧民百姓們仁愛有加而遠近聞名。隨意趕走高繚這個從表麵上看來並沒有什麼過錯的人,不知究竟是由於什麼原因?

見到周圍的人都對自己這種超出往常的舉動十分困惑,晏嬰對他們解釋說道:"我自己本身是個沒有多大才能的人,全仗著各方,也包括你們諸位的幫助和抬舉才能辦成些事情。可是,高繚這個人實在是不像話,他在我身邊連續工作了三年之久,況且,我本人還極其友好地善待他,但他竟然沒有對我進過一次諫言,提醒過一次,更沒有直接了當地指出過我在各方麵存在著的缺陷、過失,建議我加以改正。鑒於此,我把他給辭退了。我個人認為,讓他這種人呆在我身邊,實在是沒有什麼價值。"

在懲處下屬人員以鼓勵其直言規諫方麵,趙簡子顯得比晏嬰又更不近人情。

一次,趙簡子命令手下人把身邊的欒激沉入河中淹死。這個命令著實把其他人給嚇了一跳。因為,他們看到,平時這位欒激對待趙簡子可謂是百依百順,從不反抗,如今這樣一個老實厚道的人竟然被下令沉河淹死,人們都覺得,趙簡子的所做所為也實在是太不人道了。

趙簡子則解釋說:"我之所以下令把欒激沉入河中淹死,這完全是他咎由自取。以往,每當我想聽歌舞和想要女人的時候,欒激總是跑前跑後地為我忙著進行張羅;我喜好宮室亭台,欒激又是跑前跑後安排規劃設計,並且親自為我督促建造;後來,我的興趣又轉向駿馬,並想要馴服一些駿騎的時候,又是這位欒激為我進行安排。可是,現在,當我需要治國英才,要求周圍左右的人們幫助我指出缺點和彌補不足的時候,欒激卻沒有任何行動和表示。迄今已經六年了,欒激一不為我推薦人才,二不指出我身上的過錯,三不幫助我改正自身的缺點,把這樣的人留在我的身邊,實在增大我的過失而排斥我的優點啊!"

在上述幾則故事中,我們講了曆史上的帝王和官員重臣廣開言路、納聽諫言、虛心改過的故事,的確,這些賢明君主或是廉正官吏通過此舉堵塞了大量的"小報告"的流通。當然,他們所采取的某些方法有些殘酷(如:趙簡子沉欒激),但是,它在實際效果上確實起到了鼓勵人們提高諍諫的勇氣的積極作用,從而使領導者通過兼聽百家言語,對各種問題能夠做出比較正確的決斷,不致於聽信風言風語,受到欺騙。

第四章 勤於溝通,不給打小報告者機會

上級與下屬之間的溝通不夠,上、下之間的互不了解,就給打小報告者提供了可乘之機,勤於上下溝通,不給打小報告者耍陰謀的機會,應是對付小報告者的有效方法之一。

1.勤於疏導,上下溝通

凡是喜歡在他人麵前饒舌以撥弄是非的人都明白,要使他們所打的"小報告"能夠發揮重磅炸彈的威力,首先總是要在聽取"小報告"和被"小報告"所非難的人之間設置一道屏障,阻撓他們之間能夠比較順利地進行相互交流、相互溝通和相互聯係。一旦造成上級領導聽信了這些憑空捏造的"小報告",對被其抨擊、責難的人產生了疑忌的心理時,那些製造流言蜚語的人的基本目的就達到了。

鑒於此,作為防範和反擊"小報告"的基本方法,就要逆著上述的方法去做。如前所述,上下阻塞,彼此交流不暢和理解不夠,就容易使那些喜好挑撥關係的人鑽了"空子"。如果人們相互之間加強聯係,彼此多多地進行互相交流、互相溝通,加強對於另一方的詳察、了解和信任,隻要提及一方的基本情況,另一方能夠很快地對其言行作為等,做出較為客觀準確的判斷。這樣的話,那些故意搬弄是非,人為製造矛盾的人無論采取什麼花招,其所捏造的東西都難以達到構陷害人的目的。因為,聽讒者完全可以根據自己平日裏的觀察、分析和了解,在相互交往和溝通中對被讒者的基本情況有個客觀的把握,從而分析辨別出"小報告"內容的真實程度。

2.了解實情,不為小報告的讒言所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