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對付打小報告、惡意中傷的小人(2 / 3)

在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當政的年代發生了這麼一則小故事。

一天,宋太祖趙匡胤雅興大起,就頒旨設宴招待朝中的所有翰林大學士,邊飲酒,邊與大家聊天閑談。

有一位翰林大學士名叫王著,他本人本來就不勝酒力。但是,由於這次是皇上專門設宴招待他們的,不由得心情舒暢,自己禁不住也就多喝了幾杯,酩酊大醉,竟然還當著趙匡胤的麵在酒席宴上大哭起來。宋太祖對此也並不介意,隻是要求手下人把王著攙扶下去歇息。

這本來是一件沒什麼大不了的酒醉事件,可是,那些平日裏嫉妒王著才華的人卻以為抓住了把柄。他們企圖借此機會構陷王著,致其於死地而後快。於是,酒席宴結束的第二天,這幾個人就串通勾結起來,上奏趙匡胤。他們別有用心地捏造說:"昨天王著故意騷擾皇上舉辦的宴會,實在是罪該萬死。王著之所以當著您的麵在酒席宴上發瘋哭嚎,主要是他看到您現在身居皇位,而他的原來主人柴榮卻被冷落一旁,心中怨恨,所以,他就故意利用這次您設宴款待大家的機會,騷擾宴席,羞辱聖上。這種隨意破壞皇上聖威的做法一定要嚴加處置。"

上述這個極其惡毒陰險的"小報告"實在是用心良苦,它企圖通過挑撥皇上與一位翰林學士的關係達到報複、坑害王著的目的。一旦發揮效用,它必定會致王著於死地。

可是,趙匡胤聽了幾位的上奏,並沒有表現出他們預期的那樣勃然大怒,而是仍如同通常一樣平和地回答道:

"這位王著,我想你們大家也都應對他有個基本的了解,他本身就是個酒徒。然而,王著雖然喜好飲酒,可是酒量又實在不行,一沾酒就容易醉,還時常愛發個酒瘋。對於王著,在柴榮幕府時,我們相互之間就很了解,現在依然聯係很緊密。更何況,即使王著在酒席宴上的哭鬧真的是懷念舊主柴榮的話,對於一介書生又能怎樣呢?"

宋太祖趙匡胤的回答完全出乎幾位打"小報告"者的預料,給了他們個措手不及。對於宋太祖的問話,他們一個個張口結舌,想不出任何言語可以回答,隻得灰溜溜地悻悻退下。

這則故事中的幾個別有用心者構陷、坑害王著的"重磅炸彈"之所以失去效能,沒有發揮成挑撥離間的作用,從根本上來說,在於宋太祖趙匡胤長期以來對於王著有著深深的了解。同時,通過平時的交往,判斷他這次在酒席上痛哭隻不過是一般的酒後撒瘋,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嚴重問題。

另一則故事也發生在宋朝,不過,這次處理"小報告"的主人則由宋太祖趙匡胤變成了他的弟弟宋太宗趙光義,被抨擊、發難的人由翰林學士王著變成了大文人王元之。

一次,有人私下對宋太宗趙光義說:"別看王元之那小子表麵文質彬彬的,可是骨子裏卻喜歡偷奸耍滑。那次,他在買別人的馬時,無端耍賴,少付了別人一匹馬的款項,搞得賣馬人回去難以向主人交差。"

宋太宗趙光義聽了以後,哈哈一通大笑,他一點也不相信這個人對王元之的告發。因為,他本人是太了解王元之了。當年,王元之曾經為李繼遷撰寫《李繼遷誌》。李繼遷為了表示感謝,專門差人送了50匹良馬給王元之作為潤筆的辛苦費,但是,王元之堅決不受,又把50匹馬全部退還給了李繼遷,這件事情使許多人都深為感動。況且,像王元之這樣的大文人,要想弄匹馬可是太容易了,完全沒有必要對街頭馬販子耍賴。於是,趙光義說道:

"當年王元之拒不收受李繼遷贈送的50匹良駒駿馬的事,我想你們大概也聽說過吧!既然這個王元之對50匹駿馬都堅辭不收,他怎麼會相中並且耍賴騙取街頭馬販的一匹馬呢?我看,這則消息要不就是憑空捏造、道聽途說來的,要不就是你們把其中的情節事實給搞錯了。"

宋太宗趙光義的幾句話,簡直把告王元之黑狀的人駁得無言以答,狼狽不堪。

這裏提及的兩則故事中,一對兄弟皇帝之所以沒有被"小報告"所糊弄,是因為他們與被"小報告"構陷的人保持著一定的溝通,對他們的道德品性和所作所為了然於胸,所以,都做出了正確的判斷,也使得被構陷的人幸免於難。這也說明,隻要保持著相互溝通,並且勤加疏導,使得雙方彼此之間熟知了解,那麼,任何形式的"小報告"都難以奏效。

第五章 及時糾錯,不讓打小報告者抓住把柄

凡人總會犯一些錯誤,而小人打小報告之所以有時得逞,就是因為你有錯誤被他抓住,為此對付打小報告者的辦法之一,就是努力提高自己,努力不犯錯誤,一旦犯了一些錯誤,應及時加以糾正。

1.善於總結教訓,亡羊補牢

善於諂媚的奸佞之徒,一旦由於"拍馬屁"取得實效,被某位賞識者看中,擔任高官要職,必然會使那些忠誠正直的下屬們大為不滿。因為,這些人本身並不一定具備什麼本領和才華,隻知道狐假虎威,自以為是,從不想也不願意擔負任何責任。而且,這些人無論對於任何事情,都想爭功討名,以進一步博得他們上級的歡心。這些人,對於凡是投其所好,大肆吹捧,橫加"拍馬"的人,無論才智高低,本領大小,一概以難得"人才"為名極力選拔舉薦;而那些正直忠誠胸懷坦蕩,不願意與其同流合汙的人,卻往往會受到各種排擠、打擊、乃至構陷。這樣一來,往往導致正常的工作受到影響,上麵正確的指示遭到歪曲。一些不合法度的政策、規定、命令和要求之類的東西反而會暢通無阻,而一切正確合理的建議卻往往被束之高閣,置之不理。在我們的領導幹部身邊,如果有這種人纏繞包圍的話,必然會招致垮台的命運。

徹底完全地杜絕喜歡惡意製造流言蜚語的人,我們誰都很難做到。但是,隻要我們能夠耐下心來,仔細觀察,認真分析,我們就能夠發現,在本部門或者本單位之中,哪個人喜歡造謠滋事,整天散布一些捕風捉影的信息;哪個人腳踏實地,工作勤懇樸實,業績輝煌顯耀。尤其是當領導者由於聽信了他人傳播的捕風捉影的信息,或是聽信了他人惡意製造的"小報告",采取了錯誤的決策,導致工作上出現失誤的時候,格外要善於總結經驗教訓,采取"亡羊補牢"的辦法,盡可能地彌補已經造成的損失,防止輕易地偏聽偏信"小報告",以免導致更大的危害。

所謂"亡羊補牢",其字麵意思是說,在羊失去了以後,再去修補羊圈(語出《戰國策·楚策四》:"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這個詞比喻的是,在受到損失了以後,要想盡一切辦法盡力補救,免得以後再遭受新的損失。在我國曆史上,有許多賢明的領導者,在聽信了某些人惡意散布的流言以後,做出錯誤決定,致使工作出現波折後,能夠及時悔過,糾正已經出現的失誤,盡可能把損失挽回到最小地步。他們這種知過就改、悔過自新的做法,就是我們在這裏所講的"亡羊補牢"。它用在防範和反擊"小報告"上麵,也不失為領導者們的一種明智選擇。

2.知難而改,委屈求全

史載,戰國時代,魏國鄴地的統治者西門豹,他任職多年來,為人清廉篤實,連微小的利益,都不胡亂私吞,占為己有。由於西門豹清正廉潔,工作踏實,業績輝煌,所以,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治理鄴地,以盡快使當地的老百姓富足起來,而根本不對朝中那些官吏,乃至君王魏文侯身邊的侍從曲意奉迎,行賄收買。

誰承想,鄴地這邊的西門豹盡管是刻苦努力,勤懇樸實地工作,從來不招惹是非,依靠自己的工作業績來展示給大家,可是,他的這些做法卻得到朝中某些大臣以及君王身邊的幾位近侍的不滿。這些人看不慣西門豹隻知為百姓的富裕幸福出力流汗,而幾乎沒有對自己做出什麼"表示"和"意思"。因為,這些人多是些讒佞之徒,平日裏一些地方官員對他們貢奉財物,溜須拍馬,使得他們的自我感覺極好,很是悠然舒坦。可是,鄴地的西門豹卻膽敢"例外"。為了防範其他地方官員群起效法西門豹的踏實工作作風,導致自己獲得的各種"外快"日益減少,這些人便聯合起來,想方設法地陷害,欲置其於死地而後快。

到了年末,該是地方官吏進京,向君王彙報工作的時候了。西門豹同其他的地方官員一樣,向君王魏文侯提交了一年來治理鄴地的工作報告。朝中那些嫉恨西門豹的人看到這個機會,便積極地行動起來,他們利用各種方式在魏文侯麵前對西門豹報告中的財務情況及文書言辭等方麵,進行百般地篡改歪曲,抨擊西門豹的種種作為,企圖以此達到搞垮西門豹的目的。

不知內情的魏文侯,以為經朝中一些人篡改歪曲過的關於西門豹治理鄴地的財務狀況以及不妥當的文書言辭都是報告中原來的東西,再加之身邊的某些人時不時地在他身邊敲敲邊鼓,說上幾句有關西門豹品行作為的壞話,於是,魏文侯心中大為不滿。他認為,自己如此重用西門豹,可是這個人卻不懂得知恩圖報,作為鄴地的地方主官,把鄴地搞得一塌糊塗。因而,魏文侯頒旨召見西門豹,擬收回鄴地的官印,將他罷免。

見此情景,聰明機智的西門豹立刻分析出了其中緣由,他想,一定是朝廷內部的某些奸佞小人尋機作亂,在不知內情的魏文侯麵前構陷自己,所以,使得自己雖然在鄴地的工作成就頗為輝煌,但是,卻仍然難免被罷官免職的命運。西門豹急中生智,向君王魏文侯苦苦哀求道:

"君王,以前我之所以沒有治理好鄴地,是因為我缺乏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不過,通過過去工作上的經驗教訓以及自己近一段來的閉門反思,我已經琢磨出了一整套好方法,日益懂得了該怎樣做才能治理好鄴地,並博得您的滿意。懇請君王再給我一次機會,讓我重返鄴地進行治理,如果再不使鄴地的情況有所改善的話,即使君王您殺了我,我也會心甘情願,而不會有任何怨言。"

魏文侯本來就較為欣賞西門豹,隻是因為屢屢聽信了壞人的"小報告",才疏遠這位愛卿。這次,西門豹態度如此誠懇,而且言辭也頗有道理,加之由於以往西門豹的名聲較好,又有一些正直朝臣奮力保舉,於是,魏文侯便答應再給西門豹一次機會,暫不將其罷官免職,讓他重新回到鄴地繼續擔任地方官員。但是,君臣立下"軍令狀"。如果一年之後西門豹的工作成效仍無明顯好轉,則將其處以極刑。

這次事件後,西門豹一回到鄴地,整個像變了個人。他一改過去的正確做法,頒布命令,向老百姓們課以重稅,然後再以這些所得款項中的一部分去賄賂收買朝廷中的某些人,尤其是魏文侯身邊的幾位近臣。當然,朝廷中這些得到好處的人也就很自然地改變了對西門豹的厭惡情緒,經常在君王麵前美言西門豹。

又是到了年末的時候了,西門豹再次向魏文侯提交其治理鄴地工作報告。這一次,與前一年可大不相同,朝中那幾個本來以"小報告"構陷西門豹的人,這次由於事先收到好處,對西門豹大加讚揚,魏文侯聽了彙報以後,對西門豹這一年的工作大加讚賞。

可是,就在君王準備履行"協議",對工作頗有成績的西門豹施以重獎的時候,西門豹卻雙膝一屈,跪了下來。他態度懇切地對魏文侯說道:

"過去,臣下我盡心竭力地治理鄴地,在當地的百姓中,我的工作業績有口皆碑。然而,君王您卻聽信了朝中某些人的胡言亂語,認為臣下工作不得力,要收回我的官印,罷免我的職務,在我懇求您饒恕我,緩判一年之後,我在鄴地則一改過去廉潔無私的做法,而是通過對黎民百姓課以重稅以增加收入,然後再以其中的部分款項去收買賄賂君王左右的一些人。盡管在這一年,我幾乎沒把什麼心思放在治理鄴地上,可是朝中上下卻對我頗多美言,君王您也對我讚賞有加。現在,我是既不願意像過去那樣,成為某些人'小報告'攻擊的靶子,受到無端構陷,更不願意在黎民百姓尚在困苦之中,還屢課重稅掠奪他們,以換取君王左右某些人的美言。這兩種情況,我都不願意選擇,因而,我是萬難再想出第三種治理鄴地的方案來。幹脆,君王您也別再獎勵我了,就此批準我辭職還鄉算了!"

聽了西門豹的一番真誠言語,魏文侯如夢初醒。他恍然大悟,深深地意識到,過去自己之所以要罷免西門豹,主要是聽信了左右某些人讒言的蠱惑。那些坑靈害傑的"小報告"險些使自己做出錯誤決斷,葬送了一個傑出的治國英才。於是,魏文侯連忙走上前去,攙起了跪在地上的西門豹。他和藹可親地對西門豹說道:

"賢臣,你別耍小孩子脾氣嘛!以前都怪我不了解事實的真相,盲目聽信了某些人對客觀事實的顛倒歪曲,因而,致使愛卿你蒙受了不白之冤。現在已是烏雲撥開見太陽,真相大白於天下,我願意親自來為你平反昭雪。不過,無論如何,你還要一如既往地擔任鄴地主官,把鄴地治理得繁榮富強。至於你辭職的請求,我是堅決不受的。"

西門豹在魏文侯的一再坦誠挽留下,打消了辭職的念頭,繼續重返鄴地,擔任當地的主要領導。

由於魏文侯具有西門豹這樣清正廉明、德才兼備的官員輔佐,再加上魏文侯本人貫徹實施了一係列的賢明措施,尤其是他明白自己受到某些人打來的"小報告"的蠱惑辦了錯事的時候,敢於"亡羊補牢",真正做到知錯即改,所以,使得魏國政局一直非常平穩。即使出了點小亂子,魏文侯也勇於承擔責任,因而,把一批像西門豹這樣的得力卿臣緊緊地團結在自己周圍,使得魏國的政治、經濟等各方麵形勢蒸蒸日上,日益發展,並且一直沒有發生什麼較大的動亂。

3.毅然采取措施,糾正錯誤做法

在我國古代曆史上,不僅魏文侯是一位勇於悔過自新,敢於"亡羊補牢"的典範,還有其他許多人也是如此。明朝的英宗也是這樣一位君王。當明英宗發現自己被讒佞蒙蔽,中了奸人"小報告"的詭計後,毅然決然地采取措施,改正自己過去的錯誤做法,及時製止"小報告"構陷害人的進一步蔓延和升級。

明英宗初期,由於朝臣門達伶牙利齒、能說會道,所以,頗受英宗的欣賞,他委任門達以高官要職,好輔佐自己處理朝政。

可是,這個靠著一張嘴皮子發家升級的門達卻不甘於此,他心懷鬼胎,企圖獨攬朝綱,造成英宗第一、門達第二的局麵。所以,他看不慣李賢和袁彬兩位重臣,認為這兩人不僅會妨礙自己更好地在明英宗麵前受寵,更會阻撓自己獨攬朝綱、控製全國局勢的企圖的實現。於是門達千方百計地在明英宗麵前說李賢和袁彬的壞話,使英宗腦海裏逐漸對這兩人形成了不好的印象。一次,袁彬因為一件小事頂撞了明英宗,門達便借此大進讒言。他向明英宗打"小報告"說:"袁彬其人早就對聖上心懷不滿。他的所做所為,哪裏是把您作為皇上來看待,簡直如同對待街市玩童一般。袁彬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對聖上有著蛇蠍般的險惡用心。"

門達的目的達到了。他終於借此機會,把"對頭"袁彬投入了大牢。

當時,有一位名叫楊暄的將軍,見門達如此囂張地胡編亂造罪名,坑害朝廷忠臣,心中很是憤憤不平。於是,他大膽地向明英宗上書,為袁彬鳴不平。他說:

"過去在聖上遇到危難的時候,許多人都隻顧自己性命,四散逃奔去了。可是,唯有袁彬始終伴隨在您的左右,對您進行保護和捍衛,終於使您擺脫艱險,渡過難關。袁彬對聖上的忠心,由此即可窺見一斑。可是,現在門達卻肆意歪曲事實,對本是忠臣良相的袁彬進行百般誣告陷害,其謀害忠良的目的與險惡用心也是昭然若揭的。這裏麵孰是孰非,望聖上您能明察。"

楊暄還在書中列舉了門達倒行逆施的20餘條罪狀,一一進行控訴。對此,門達極為惱恨,他伺機圖謀搞掉楊暄。

然而,當時的明英宗竟然稀裏糊塗地把這封控告門達逆行的材料交由門達親自去處置。於是,門達便牢牢地抓住這個報複楊暄的絕好機會,銜恨對其進行拷打審訊,硬逼著楊暄招供說他之所以如此,完全是因為受了李賢的指使。門達意在借此機會,同時也把李賢給搞垮。

對於門達的陰謀伎倆,楊暄心中自明。他暗暗斥罵道:"好個陰險的讒佞。"

不過,楊暄表麵上卻裝作忍受不了酷刑,便答應門達說:

"我的言行,的的確確是受到了李賢的教唆與指使。可是,我在這裏所說的,隻有您一個人能夠聽到。朝廷上下也不會有誰能相信這是真的,他們一定會以為這是您老故意造的假啊!不如這樣吧,您老可以當著皇上及朝中群臣的麵派人審訊我,到了那時候我自然會當麵揭發李賢,讓他有口難辯。"

門達對楊暄的話,信以為真。他自以為得計,好不自得。於是,便按照楊暄說的那樣,當著滿朝文武的麵,將楊暄拉出來審訊。到了此時,楊暄卻不是門達所能左右得了的了,隻見他麵對門達,怒目而視,並且憤憤地大喊道:

"我一人做事一人當。我一個堂堂正正的人,怎麼會像你門達那樣整天琢磨歪門邪道,說他人的壞話,借以構陷忠良呢?門達企圖構陷李大人,他硬逼我告李大人的黑狀。"

門達一聽,楊暄所說的,哪裏是事先已策劃好了的內容,他頓然大驚失色,但是,當著滿朝文武他實在是毫無辦法。

明英宗得知這件事情以後,通過認真仔細地分析,逐漸發現自己以往是聽信了門達的一派胡言亂語,辦了錯事。於是,他慢慢疏遠了門達,並對門達的權勢實行一定的約束。

後來,又在朝中諫官們的紛紛彈劾下,明英宗下令,將捕風捉影告人黑狀以陷害忠良的門達等造謠滋事分子投入監牢,進行法辦,以嚴加懲處。與此同時,親自頒旨,開釋袁彬、楊暄等受到"小報告"坑害之苦的忠良賢臣,並且還當著滿朝文武的麵為這些人平反昭雪,重新委以重任。

在這裏,我們讚頌像戰國時代的西門豹、明朝時期的楊暄等德才兼備、機智果敢的官員,我們更欣賞像魏文侯、明英宗等能夠知錯即改,"亡羊補牢"。對於在當時那種情況下,作為一個君主、一個皇帝能夠在撥開"小報告"的迷霧後,及時迷途知返,盡快糾正自己已經辦錯了的事情,這是很難能可貴的。同時,這也表明,隻要我們一方麵采取種種措施,對各方麵射來的"小報告"這種傷人的"暗箭"進行防範,另一方麵一旦在受到"小報告"蒙蔽後,能夠勇於"亡羊補牢",盡可能彌補已經造成的損失。這樣一來,還有什麼樣的流言蜚語不能被我們拒之門外呢?

第六章 用事實揭穿小報告的詭計

客觀事實、確鑿材料是那些憑空捏造、捕風捉影的"小報告"的死對頭。我們每個人,在遇到麻煩的時候,隻要能確實做到以事實為依據,尊重客觀實在的東西,而不為某些表麵現象所迷惑,就能徹底揭穿"小報告"的荒謬言辭,撕破"小報告"編織的羅網,對問題做出較為公正的判斷和處理。

1.調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客觀事實

要真正做到確實地掌握和了解客觀事實,就離不開深入一線,進行調查研究。毛澤東同誌是最重視調查研究的,他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興國調查》等一係列文獻,都是通過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並且仔細客觀地分析通過調查在實踐中所得到的第一手資料而撰寫的。不僅如此,他還經常提醒和告誡人們說:"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

同樣,沒有深入實際的調查研究,也就不能做到充分有效地布局設防,進而擊潰來自陰暗角落的"暗箭"的構陷和傷害。這也是一個基本的淺顯易明的道理。試想,人們如果不深入基層、深入實際進行認真細致的調查研究,通過實踐,去掌握事情的真實情況,對於他人所講的一切,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哪些是不夠完善且存在疵漏的,甚至哪些是出於個人想法而捕風捉影、添油加醋而故意編造的,能區分得清嗎?在這裏,任何人的答案都會是這樣的,即:不能。如果把這裏麵的情形反過來呢?那麼,我們所得出的答案則正好與前述的相反。所以,我們說,深入細致地進行調查研究,既是人們做到客觀地判斷問題是非的需要,也是人們防範和反擊"小報告"的要旨。人們隻要理解並掌握了這一"要旨",並且真正做到身體力行,那些奸佞小人所散布的流言蜚語的妖霧無論多麼濃密,都難以遮蔽你的雙眼。因為,隻要掌握了"調查研究"這柄刺破"小報告"毒網的利刃,無論遇到任何艱難險阻,它都能夠幫助人們衝破迷霧,尋求光明。

2.以確鑿的事實撥開"小報告"

所散布的迷人妖霧

公元前356年,正是我國曆史上諸侯列強群起紛爭的戰國時期。當時,在諸侯列強中位居前列的齊國由田齊即位,就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齊威王。

田齊當政九年來,把朝中的一切大事都托付給卿大夫們去負責處置,而他自己很少過問。

周圍的諸侯國為了擴展自己的國力,都勵精圖治,極力發展本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方麵事業,以期成為群雄之首。當這些諸侯們得知田齊即國君位不久,而且他本人又不過多地管理朝政時,紛紛有目的地進犯齊國邊界,蠶食領土,掠奪珍寶財物。於此同時,齊國國內也處於一種混沌的狀態之中。一些地方的官吏由於無才無德,導致自己所管轄的地區財政空虛、政治不穩、軍事吃緊,老百姓們則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然而,這些官吏為了逃避懲罰,紛紛以重金收買齊威王田齊身邊的近侍權臣,以謀求他們在齊威王麵前多為自己講好話,添美言,同時,在齊威王委托這些侍臣處理政務時,請他們對自己的利益有所傾斜。這樣一來二去,上下勾結串通,齊威王身邊侍臣中的貪財好利之徒,利用自己在君王身邊的機會,對下麵大肆搜刮,借機中飽私囊。這些近侍權臣對於那些頻頻給予自己重金賄賂的地方官吏,則無論其能力高低,品德優劣以及作為大小,皆在齊威王麵前予以美言,褒獎這些人為人正派,當官清廉,胸懷壯誌,才幹出群等等;而對於那些拒絕對他們進行賄賂,一心一意管理好自己麵前轄區的賢明官吏,則不斷地以各種形式的"小報告"在齊威王麵前誣蔑貶斥這些人名利強、野心大、貪婪自私、無德無才、為人清高等等。這些近侍權臣之所以在上麵對不同的人施以不同的言語,是因為他們想更好地拉攏收買那些對他們不斷"朝貢"的人,"搬掉"那些膽敢不服從自己,拒絕向自己"朝貢"的人。

對於這種內外交困,流言蜚語滿天飛的混亂局麵,齊威王再也看不下去了,他認為自己所委托的那些代行朝中政務的卿大夫們,根本沒有按照自己的要求,認真履行職責。於是,齊威王下決心進行改革。他決定首先從鏟除那些憑個人好惡、肆意散播"小報告"等流言蜚語的讒佞做起。齊威王的做法是:選派一些忠信可靠的官員紛紛奔赴各地開展實地調查研究,認真了解各地區的真實情況,以消除過去那種耳目塞聽的局麵。待基本從實際中了解和掌握了第一手詳細、確鑿的材料以後,齊威王則開始了他的除讒佞、獎賢明的工作。

一天,齊威王突然頒詔,要求接見即墨的大夫。

即墨的大夫誠惶誠恐地走進宮殿。齊威王身邊的某些侍從和卿臣們則橫眉豎眼地盯著他,心底透出一股幸災樂禍之意。因為,他們早已經厭煩透了這位不願意對自己抬轎子、拍馬屁和貢奉財物的地方官吏。為了消除這個"眼中釘",搬掉自己在基層搜刮財物的"障礙",盡管即墨的大夫政績頗佳,百姓紛紛翹指稱讚,但這些近侍和卿臣們仍然報上了大量的各種各樣的"黑材料",對即墨的大夫進行極為惡毒的攻擊和貶斥,剩下的就是等著被流言蜚語纏繞的齊威王禦筆聖批,罷免此人!

行三拜九叩君臣之禮後,即墨大夫側立一旁,等待著君王的發落。

然而,令滿朝文武和即墨大夫驚訝的事情發生了。隻見齊威王三步並作兩步走下王座,來到即墨大夫的身旁,親熱地拉起了他的雙手,歡快地說:

"愛卿,有勞你了。自從你擔任即墨的大夫以來,幾乎每天都能收到一些誹謗攻擊你的材料,許多人也經常在我麵前指責你的種種作為,進行抨擊貶斥。可是,經我專門派人調查,了解了一下即墨地區實際情況,你那個地區廣袤的田野被開辟成了豐饒的良田,當地百姓的生活也美滿富足。衙門裏的各項事務也處理得井井有條,呈現出一派政通人和的安定局麵,從而為我國把好了東方的大門,使得周圍國家不敢生出絲毫在此處進犯我國的念頭。這些情況充分表明,你的確是按照國家的要求履行職責,盡心盡力治理好了即墨的各項事務。後來,我又詳細調查了你屢遭誹謗的緣由,卻原來是你一心為國,一心為民,身正影直,並多次拒絕對我身邊的某些人和朝中的個別權臣施以重金賄賂,導致這些人懷恨在心,屢屢對你進行誣陷。"

接著,齊威王當著滿朝文武的麵,頒布詔令,重獎即墨大夫,賜給他一萬戶的俸地,以此褒獎他治理即墨地區的賢明政績。

隨後,齊威王又召見阿地大夫。

這位阿地大夫,善於鑽營,他極盡阿諛之法、奉承之術、拍馬之能和溜須之才,將阿地的各種豐厚物產掠劫而來,貢奉給朝中的權臣,尤其是齊威王身邊的那幾位近侍們。這些大膽放肆地收受賄賂的人,也的確對阿地大夫"投桃報李",在齊威王麵前不斷地頌揚其"豐功偉績",將一個無德無才、蠢笨迂腐之徒吹得像一朵盛開的鮮花一樣。這次,齊威王的召見,著實使這位阿地大夫歡喜了一番,私下以為一定是自己在朝中的諸位"鐵哥兒們"幫自己多進了美言,齊威王可能還會進一步重用提拔自己呢。

進入王宮後,阿地大夫整理衣冠,並且非常虔誠地行上君臣大禮,臉上依然蕩漾著掩飾不住的無比歡欣之色。

可是,齊威王不僅絲毫沒有提拔、獎賞阿地大夫的意思,反而板著臉,盯著他怒斥道:

"你這個無恥小人!自從你擔任阿地大夫以來,幾乎天天都有人在我麵前替你說好話,主張重用、獎賞和提拔你的材料也比比皆是。我也以為,你果然是個眾人欣賞的治國英才,擬讓你入選朝中擔任要職。可是當我暗中派人到阿地進行實地調查並對你的業績予以考察時,卻發現,整個阿地田園荒蕪,生靈塗炭,老百姓們饑寒交迫,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人們無不對你痛恨發指。並且,在你們鄰近的鄄地遭受趙國攻擊的時候,你拒不發出一兵一卒進行救援,甚至連你的屬地薛陵都被衛國侵占了,作為地方主官的你竟然還蒙在鼓裏不知道。後來,我又通過尋訪調查,才得知那些天天報到我這兒來的有關讚譽你的傳聞,原來都是我左右一些私下被你收買的讒佞無端製造出來的"。

齊威王田齊在嚴厲地斥責了阿地大夫以後,頒布命令,將阿地大夫和自己身邊那些被收買並製造虛假信息肆意誣告陷害即墨大夫的人處以死刑。

通過采取上述嚴厲措施,懲處那些肆虐地散播"小報告"的讒佞,整頓吏治,齊國上下為之一振。然後,齊威王統率軍隊,四處發兵,對趁機進犯本國領土的各國一一進行反擊。齊軍西攻趙國、衛國,並在濁澤大破魏軍,甚至包圍了魏惠王。魏惠王看到洶湧澎拜的齊國軍隊,膽顫心驚,隻好掛出"休戰牌",以歸還土地為條件向齊國講和。見此情景,連不可一世的趙國也乖乖主動地把過去所侵占的土地拱手歸還齊國。

如此一來,齊國上下,無論是朝中官吏,還是普通百姓,都更加信服和欽佩齊威王。嗣後,所有官員們上下整肅,個個忠於職守,再也不敢胡亂打"小報告",造謠滋事,亂進讒言了。齊國也隨之強大了起來。諸侯列國得知這個情形後,20多年都不敢隨意招惹齊國。

在這裏,我們舉出這個中國古代曆史上的事例,並不是提倡人們像其中的齊威王田齊那樣,一旦發現肆虐地製造虛假信息、打"小報告"構陷他人的讒佞後,毫不手軟一一誅滅或施以重懲。因為,這種做法,在我們當代社會中,既不現實,也是不可能的。但是,齊威王田齊通過開展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第一手確鑿的事實材料,以此撥開奸佞小人製造"小報告"散播的迷人妖霧,明辨是非,進而從要害處著手,鏟除讒佞,強大齊國的方法卻是值得我們學習和仿效的。尤其是通過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以客觀事實反擊"小報告",對於我們保護自己和廣大善良之輩,反擊奸詐小人的構陷,也不失為一劑頗有成效的"醫病妙方"。

第七章 抓住打小報告的破綻窮追不舍

對於那種靠捏造、歪曲事實進行打"小報告"的奸佞小人,對他進行鬥爭的一個最有力的武器,那便是事實。

1.以事實為依據,據實明斷

由於捏造和歪曲事實是打"小報告"的基本要旨,而且簡便易行,根本沒有也不需要以任何事實為依據,所以,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或是為了爭寵,或是為了"扳倒"正直之人,或是為了達到自己的其他目的,完全可以根據個人的需要,隨意捕風捉影,編造謠言,隻要編得有鼻子有眼,起到使人相信,起到構陷自己"敵手"的目的即可。

然而,憑借無中生有的胡編亂造來打"小報告",有一個最大的薄弱環節,那就是:這種"小報告"缺乏絲毫的事實依據。對其隻要窮追不舍,捅出其一點兒破綻,那麼這則害國殃民的"小報告"就算破產了。因此,對於那種靠捏造、歪曲事實進行打"小報告"的奸佞小人,對他進行鬥爭的一個最有力的武器,那便是事實。

靠無中生有地捏造、歪曲事實,借打"小報告",以實現構陷他人,發展自己的卑劣目的,這個歹毒手腕,我們數千年前的老祖宗就會。而以事實為依據,據實明斷,戳穿"小報告"的陰險圖謀,也是我們的先人在實踐中總結出的一則防範和反擊"小報告"禍患的訣竅。

下麵所舉的這個例證,距今已有3000餘年:

那還是周朝初創時期的事情。西周王朝的創立者周武王姬發滅商建周後不久,就病死了。武王的兒子姬誦繼承王位,這就是曆史上所說的周成王。周成王即位時,還是個幾歲的小孩子,難於親自管理朝政。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為了穩定西周建立初期的大局,隻好自己出麵擔任了攝政的職位。每每臨朝,周公都親自膝抱周成王見眾位諸侯大臣,代理成王處理朝政各方麵事務。周公是一位德高望重,為政清廉的大政治家,據說每吃一頓飯,洗一次頭,都要中途停下來好幾次,同來人討論國事。了解內情的人都明白,周公此舉是為了周朝的國家大局著眼,以安定建國初期尚不安穩的局勢;而那些不了解內情的人卻對周公代成王理政的做法心存疑慮,尤其是那些別有用心的人更是趁機大做文章。管叔鮮、蔡叔度兩位,長期以來一直凱覦王位,他們企圖利用周成王的年幼無知篡國奪權,可是周公擔當攝政,輔佐成王把朝中的所有事情處理得有條有理、順順當當,使人很難從中發現疵漏進行攻擊。於是管叔鮮、蔡叔度為了"扳倒"周公這個阻撓他們篡權的最大障礙,便施展起捏造、歪曲事實的伎倆。他們在朝中上下,四處串通,在君臣之間放肆地打起"小報告"來,說什麼"周公早就有篡權自立的野心,他擔任攝政,目的就是要駕馭並控製成王,他早晚要奪取成王姬誦的王位以自立主政","周公已經把自己的侄子成王拋開了,他自己篡位自立了。"如此等等,漫天湧來的各種誣告陷害周公的"小報告",一時間搞得全國到處沸沸揚揚。周成王與周武王的另一個弟弟召公等君臣也被這些撲麵而來的"小報告"搞昏了頭腦,他們個個都心懷疑忌,不知道周公究竟是要幹什麼。在流言蜚語沸沸揚揚,上上下下議論紛紛,並且主憂臣疑的情況下,周公隻好暫時避往楚國。製造流言蜚語、誣告害人的奸佞管叔鮮、蔡叔度等人的陰謀詭計終於得逞,他們初步實現了"扳倒"周公的目的,把自己篡國奪權的步伐向前推進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