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這時,被周朝也封為諸侯的商王紂的兒子武庚,利用周王朝內部君臣的矛盾與不和,暗中聯合東方的商王朝的原來部屬,趁機起兵反周。周成王見內外交困,便急忙召集眾位大臣商議對策。
周王朝的內外交困,使成王等君臣處心積慮,他們盼望著能有一個德才兼備,文武雙全的人大膽勇敢地站出來,去化解這矛盾重重的政局。而管叔鮮、蔡叔度等讒佞卻在私下慶賀他們的"勝利":其一,他們四處散播宣傳的"小報告",已經發揮了巨大的威力,攪得滿朝文武惶惶不安,君臣上下互相猜忌,尤其是"扳倒"了他們企圖篡位奪權的最大絆腳石--攝政王周公,還迫使他逃往楚國;其二,本來周武王滅商建周的時候,按照舊例保存了商祭祀,封商王紂的兒子武庚為諸侯,並把商地分成三部分,分別由自己的兄弟管叔鮮,蔡叔度和霍叔處分轄,執行監督武庚的責任。可是,管叔鮮和蔡叔度為了自己能在亂中奪權,他們不僅不履行監督檢查之責,反而唆使武庚叛亂。因為,周王朝越是內外交困,就越是混亂,這樣,他們就可以趁機"混水摸魚"搞掉年幼的成王,自己取而代之。鑒於此,這些讒佞並不擔心周王朝的命運如何,反而巴不得其快點滅亡,自己好建立新朝。所以,在朝中內部形成兩種截然相反的景象:一邊是對國家命運憂心忡忡的成王及諸位賢相名將;一邊是舉杯相慶的管叔鮮、蔡叔度等讒佞。
就在管叔鮮、蔡叔度等讒佞在慶賀他們邁向權力頂峰的"初步勝利"的時候,一次偶然的事件卻幫了周公的大忙,並且為其洗刷了企圖"篡權奪位"的罪名。
那是在周公遭到"小報告"的構陷,不得已避往楚國之後。一天,忽然雷電大作,林木被摧,國人大悲,以為上天示警。周成王令人搜檢周公府內之物,看是否其中有"邪物"在作怪施法。結果,不僅沒有發現任何有關周公企圖"篡權奪位"的"邪物",卻在一隻鎖著的櫃子裏發現了當年周公祈禱上天,表示願意代替周武王去死的禱書;也發現了周成王病時,周公祈求上天把懲罰降臨給自己,盼望成王早日康複的禱書。通過這一係列客觀材料,再加之對比周公往日的言行舉止,成王被周公的赤膽忠心所感動。於是,他急令臣屬盡快召回周公。
周公回國後,首先向弟弟召公等表明心跡,他說:"我根本不像那些別有用心的人所散布的'小報告'所說的那樣,有篡位奪權之心。當初,我之所以不避嫌疑而攝政當國,是因為武王去世得太早,而成王又尚在年幼。如果在這普天下尚未安定的時候,我不主動出來暫時先穩定周朝大局,那麼,一些叛逆動亂起來,破壞了社稷,我們做後人的將無顏麵對祖先啊!因此,我所做的一切,也都是為了我們周朝的興旺發達、綿延不息著想啊!"周公坦率的言詞,既消除了召公等的疑慮,也使他們默默地低下頭來,他們痛心疾首,後悔不該聽信了奸佞小人的"小報告",誤解了忠心耿耿的周公。就這樣,在事實麵前,君臣上下撥開了沸沸揚揚的"小報告"製造的迷霧,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人們也更加欽佩周公了。
這時,管叔鮮、蔡叔度等奸佞看到自己製造"小報告",進行挑撥離間的陰謀已經敗露,便也立即行動起來,勾結商王的兒子和東方的諸侯,發動叛亂,公然起兵反周。周公奉成王之命,率兵揮師東征,用了三年的時間滅了商王的兒子,殺掉了管叔鮮、蔡叔度等首亂者,平定了叛亂。
周公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兼學者,也是我國第一位對古代思想文化進行整理與總結的大師。他製作禮樂,奠定了周代國家體製的雛形。他還是我國曆史上集忠臣孝子於一身的道德倫理的典範,被後人尊敬為與堯、舜、禹、湯、文王、武王並列的大聖人。待到成王長大後,周公還政成王,自己則仍舊輔佐成王治理國家。
像周公這樣忠誠不二的人,還不免受到"小報告"的傷害,使後人不勝感慨。許多著名詩人都以此為題作詩吟唱。東漢末年的著名詩人曹植在其所作的《怨歌行》寫道:
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
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
周王佐成王,金滕功不刊,
推心輔王室,二叔反流言。
待罪居東國,泫涕常流連。
皇靈大動變,震雷風且寒。
拔樹偃秋稼,天威不可幹。
素服開金滕,感悟求其端。
公旦事既顯,成王乃哀歎。
吾欲盡此曲,此曲悲且長。
今日樂相樂,別後莫相忘。
曹植自己身受傾軋,對"小報告"的危害有著切膚之痛。他在詩中表達的,既是對周公遭遇的感歎,也是對自己命運的悲惋。當然,更是對那些造謠滋事,進讒用奸者的鞭撻。
由周公受"小報告"的讒害,蒙冤受難,到後來君臣上下雪釋冰消,洗清周公企圖篡權奪位的罪名,這件事情充分表明:客觀事實是任何"小報告"的死對頭。如果領導人輕易聽信捕風捉影的臆測,就有可能導致任何聖賢哲人落入"小報告"編織的羅網。而尊重客觀事實,以事實澄清迷霧,任何蠱惑人心的"小報告"都是難以得逞的。
第八章 徹底揭穿小報告陰謀
口蜜腹劍、背後坑人的讒佞如同老鼠一樣,都是禍國殃民的害物。麵對那些打"小報告"滋事生非的讒佞,要發揚魯迅所提倡的"痛打落水狗"的精神,剝掉其偽裝的畫皮,讓人們充分看清其誣蔑、造謠陷害人的本來麵目。
1.剝開打小報告者身上偽裝的"畫皮"
在社會上,有一類奇特的人,他們或是見到他人在某一方麵、某幾方麵超過自己,或是由於種種原因,自己與他人曾經有過隔閡,或是企圖通過整治他人達到個人的某種目的,由此便充分發揮其"三寸利器"的奇特功效,千方百計地對自己的"敵手"進行打擊迫害。這些別有用心的壞人自出現以來,代代相傳、處處皆有,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那些別有用心的壞人施放的"暗箭"往往能夠擊中目標,實現其歹毒企圖;二是即使有些人識破了這些奸人打"小報告"的真實企圖和本來麵目,有時卻為了息事寧人,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沒有對他們窮追猛打,而是網開一麵,使這些奸佞複以為生。尤其是後麵的這第二點,是喜好撥弄是非的"長舌婦"們得以猖獗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因此,"老鼠"過街,人人不僅要"喊"打,而且要"真"打、"狠"打,從而盡可能徹底地消除"鼠患",建設好美滿的家園。如果再本著憐憫、痛惜之心對待那些翻嘴饒舌、口蜜腹劍的"老鼠",在喊打時,網開一麵,縱其逃竄,事後必然釀成更大的"鼠患"。
如果我們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能對讒佞開展鬥爭,那麼,就會在無形之中起到淨化社會環境,促進建立和諧美好的人際關係的功效。同樣,揭露和批判那些肆意捕風捉影、歪曲事實的奸佞的罪惡伎倆,狠狠打擊他們禍國殃民的囂張氣焰,使人們通過血淋淋的事實從根本上看清楚他們的害人本性,從而不再與這些虛偽狡詐的惡人交往,拒不相信他們的任何言辭,這也是防範和反擊"小報告"的一個要旨。
在中外曆史上,麵對造謠滋事的奸佞小人窮追猛打的勇士比比皆是,但是,也不乏麵對顛倒黑白的奸賊的猖狂逆行,步步退縮,委屈忍讓的人。這兩方麵的經驗和教訓都是很多的,確實值得我們每個人在今後防範和反擊"小報告"的鬥爭中認真汲取和總結。
2.姑息養奸要不得
下麵,還是讓我們講兩則截然相反的曆史故事,來看看反讒與容讒結果的不同吧!
故事之一:
在東漢順帝劉保統治時期,朝廷上的幾位伺候皇帝的常侍為所欲為;尤其是那位深受順帝寵愛的張防,更是氣焰囂張。他恃權弄勢,廣收賄賂,奉行"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信條。由於他的倒行逆施,給漢朝的國運帶來了極大的危害。
朝中大臣虞詡麵對張防一手遮天的霸道行為,毫不畏懼。他英勇果敢地向漢順帝進言,大膽揭露張防其人構陷忠良、巧取豪奪的罪行。可是,張防卻串通一夥奸佞在漢順帝麵前,誣蔑虞詡有種種不軌言行,罪當法辦,從而把一位忠良投入獄中,嚴刑拷打,逼其就範。
浮陽侯孫程、祝阿侯張賢相看到奸賊當道,忠良蒙冤,心急如焚,於是,他們便一起冒死進諫漢順帝,同張防這位皇帝的寵侍展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尖銳鬥爭。
孫程和張賢相萬分痛心地對漢順帝說道:"聖上,當年在您即皇位以前,曾經多次與我們剖析讒賊當道、禍國殃民的道理,並且還發出誓言,堅決同誤國讒佞鬥爭到底。可是,如今您即皇位以後,所做所為卻與自己的誓言大相徑庭,反而自己也甘受蒙蔽,寵幸起張防這個十惡不赦的讒佞來。您的這些所做所為與那些濫用讒佞當國的先朝皇帝們又有什麼區別呢?司隸校尉虞詡忠於職守,堅貞不二,可是,如此賢良忠臣卻反而遭到了歹毒奸人的誣陷,被捕入獄。而像張防這等奸佞小人,他不僅肆意搜刮民脂民膏,侵吞國家資財,而且還顛倒黑白胡亂編織罪名,陷害忠良。現在,負責觀察天象星座的人們,卜算出在咱們這個朝廷上就有奸佞,而這奸佞正是張防。所以,我們叩請皇上恩準,立即將製造謠言、誣蔑陷害忠良的奸賊--張防捉拿歸案,並把他打入監牢進行懲罰,否則,張防等人還有可能翻雲覆雨,製造出新的不法事端來。"
就在孫程和張賢相在漢順帝麵前口誅筆伐聲討張防逆行的時候,他正侍立在漢順帝的身後,於是,孫程說到激動處,憤怒地瞪圓了雙眼,對張防怒斥道:"張防,你這混帳的奸賊,還不快快滾下來束手就擒。"
張防見狀,膽顫心驚,急忙慌慌張張地向後退去。
孫程擔心讓張防給偷偷溜了,便急忙又對漢順帝說道:"陛下,請您速速下令逮捕張防,千萬不能放縱他再去與人串通滋事了。"
漢順帝劉保見到自己最寵愛的中常侍張防竟然如此地遭人痛斥指責,而且還牽扯到了自己的領導責任,心中很是不快。他並不理會孫程、張賢相關於逮捕張防的請求,而是向周圍的尚書詢問張防的為人處事情況。尚書賈朗平時與張防狼狽為奸,一塊兒合夥幹了不少製造假情況,誣告陷害忠良的逆行,如今見到張防的罪行遭到揭露,擔心自己的罪責也一同被牽扯出來,心急如焚,坐立不安。見到漢順帝問話,他也不管位列前後,職權大小,自己連忙湊上前去對漢順帝啟奏道:
"虞詡並不像剛才他們講的那樣身為忠良,他實際上是個道德品性和工作成就都不怎麼樣的人。張防告發並懲處這樣的人,完全是出於為漢朝的國運大政考慮,他的做法一點兒沒有錯。"
聽了尚書賈朗的話,漢順帝更是疑惑了,眼下朝廷分成了兩派,一部分人斥責張防兩麵三刀,一部分人卻讚揚張防精忠為國。到底這兩種意見哪一種是真實的呢?他思忖片刻,對孫程、張賢相等諸位大臣們說:"關於張防的事情,你們不要再說了,容我考慮幾天再酌情處理,你們都下去吧!"
虞詡的兒子虞凱等人得知張防再度被放過,而虞詡仍然含冤蒙屈不得解脫的消息,胸中更加憤憤不平。於是,他們一百多人冒死攔阻了幡侯中常侍高梵的車輛,鳴冤叫屈,控告張防誣蔑陷害忠良的罪行。高梵對眾人冒死進言上書,誓與奸賊鬥爭到底的決心很是欽佩。因此,他立即上朝,麵奏漢順帝,進一步揭發了張防的諸多罪狀,闡述了虞詡的忠良心腸,說明了在這個問題上民心的向背。
最後,在孫程、張賢相、高梵等人擺事實、講道理,一再勸說下,漢順帝也逐漸幡然悔悟,他發現自己過去寵幸張防實在是一個極大的失誤,這使得張防在"皇帝寵侍"這個帽子的庇護下,誣陷了許多忠臣良將,幹盡了壞事。他迅速頒旨,宣布立即免去張防的一切職務,將其流放邊疆服苦役,同時,把賈朗等另外六位同張防勾結在一起狼狽為奸,構陷忠良,禍害國家的奸佞或是判處死刑,或是罷黜職務。當然,被誣陷蒙冤的忠良之臣虞詡等人也被同時釋放出獄,官複原職,並且受到嘉獎。
在這則故事中,虞詡、孫程、張賢相等人見到張防令人發指的逆行,冒死諫主,堅決要求鏟除讒佞,並且對於讒佞窮追猛打,不達目的絕不罷休,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每一位立誌防範和反擊"小報告"肆虐的人學習。如果沒有這種麵對讒佞窮追猛打、誓將讒佞斬草除根的精神,而是網開一麵,那麼,必然重演古希臘寓言故事"農夫與蛇"的慘劇。
再讓我們來看看第二則故事。
明朝的葉向高為人光明磊落,德才兼備,樂於扶植賢人,從明朝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起入閣為大學士,後來又升任首輔之職,曆事萬曆、泰昌、天啟三朝。
萬曆年間,由於明神宗隻知吃喝玩樂,怠於政事,把國家大小事務一概交與朝廷中的宦官負責辦理。因此,導致宦官專權,禍害不淺。見此情景,葉向高多次向皇帝進諫,建議明神宗加強管理,重整國政。然而,葉的建議卻沒有被神宗所采納,無奈,他便屢屢上書,要求辭去官職,回歸鄉裏,過一段兒悠雅清淨的日子,免得呆在朝中引火燒身。但是,葉向高的幾次辭職申請均被皇帝拒絕。為了保全個人,他便對萬事采取了和稀泥的辦法,以期求得明哲保身,不得罪任何權貴人物。在明熹宗年代,他使用這種辦法,也曾經保護和營救過一些觸怒權宦魏忠賢而遭迫害的忠直之臣,如章允儒、帥眾、陳良訓等。不過,從總體上而言,對於魏忠賢利用捏造罪名、歪曲事實的手法構陷忠良的行徑,葉向高始終是步步退讓,不敢進行尖銳鬥爭。
天啟四年(1624年)六月,楊漣對於魏忠賢等人的霸道行徑實在看不下去了,便上書彈劾魏忠賢誣害忠良的逆行。其他忠臣良將也紛紛效法,控告魏忠賢的罪行達數十條之多。正在這時,葉向高也出麵了。他認為,魏忠賢有皇帝乳母客氏的鼎力支持,即使是群臣上奏彈劾,也不一定能夠扳倒魏,弄不好還會闖下大禍,使自己的身家性命受到威脅。因此,葉向高采取了一種調和的態度,出麵充當和事佬,甚至不顧客觀事實,上奏皇帝說:"忠賢勤勞,朝廷寵厚,盛滿難居。"隻是建議明熹宗解除魏忠賢的職權,使其賦閑在家了事。他私下認為,自己的這種做法既不會得罪明熹宗和魏忠賢,又符合諸位反魏忠良的意願,兩全其美。
可是,葉向高的想法與做法卻大錯特錯了。這件事情後,魏忠賢倒是韜晦了一段日子,待到其養好"傷口",羽翼再度豐滿,重掌大權後,便借故興起大獄,把當年公然彈劾自己的楊漣等忠直之士一一編織了個罪名,全部屠戮殺害,把朝廷中的其他異己也貶削淨盡。就連當年還上奏皇帝,替魏忠賢說好話、打圓場的葉向高也沒有擺脫受迫害的噩運,被迫辭去官職,逐出京城。
在這則故事中,葉向高對待讒佞不是窮追猛打,采取除惡務盡、斬草除根的態度,而是試圖調和折衷,到頭來既誤國誤民,又害人害己,這個教訓是何等的慘重啊!
善良的人們,趕快清醒吧!
第九章 不受小報告迷惑,使其自行消失
俗話說:"沉默是金。"的確,閉口不語有時比口若懸河更能發揮效用。它有助於避開問題的焦點,使別人逐漸轉移視線,並且從自己的行動中,看到其寬闊坦蕩的君子胸懷。在防範和反擊"小報告"時,緘默不語同樣能發揮巨大的功效。一方麵,它使那些編造"小報告",背後說人壞話的人心虛膽顫,不知道自己所講所說的話觸怒了聽讒者的哪根神經,使其對自己的言語置之不理,從而也就不敢再繼續隨意講別人的壞話,或是在背後挑剔他人的毛病;另一方麵,它也使得眾位明眼人從聽讒者的行動中,看到其能夠讓人、容人的博大胸懷,進而欽佩之。當然,那些"小報告"和背後的閑言碎語自然也就發揮不了挑撥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作用,而灰飛煙滅了。
1.聰明人巧用緘默不語
下麵所講的小故事,就是聰明人運用緘默不語的方法抵禦流言蜚語的一個小例子。它講的是我們平時常常遇到的一些普普通通的事情,因而,我們在平時的人際交往中,或是遇到問題進行處理的時候,也可以選用這種方法加以應付。它既可以保障我們防止偏聽偏信,沉穩地處理好棘手的問題,又可以減少彼此間各方麵的摩擦,加強人們之間的團結和友誼。
這是一個發生在一個普通家庭中的尋常小事:
從前,在一個牛姓家庭中,有兄弟二人,哥哥牛弘和弟弟牛弼。哥哥牛弘為人性情寬厚仁義,心胸豁達開朗;弟弟牛弼則魯莽強悍,力大無窮,但卻嗜酒如命。牛弘的妻子對小叔子時常喝酒撒瘋滋事很是不滿,她多次勸說牛弘讓業已成人的牛弼單獨生活,免得給哥嫂增添麻煩,但均遭到了牛弘的拒絕。
一次,牛弼在外邊遇到幾位同樣年齡的小青年,幾個年輕人湊在一起,就又酗起酒來,一個個都喝得酩酊大醉。牛弼喝酒明明醉了,可是還不服氣,他硬說自己一點沒醉,依然能持箭射中任何目標。說著,牛弼就真的拿起弓箭亂射起來。恰好,牛弘的一駕牛車就在附近,醉眼朦朧的牛弼就以牛為活靶,"嗖,嗖",隻消幾箭,就把一頭健壯的大牛給射死了。這一下子,牛弼的酒也醒了,他發現自己又喝酒闖下大禍,心中非常悔恨,其他幾位一同酗酒的年輕人見狀,也紛紛四散逃竄。
牛弘從外邊回到家中以後,他的妻子連忙迎上前去忙不迭地向他告起小叔子的狀來。她說:"孩子他叔叔總愛滋事生非,我勸你讓他搬走,可是,你就是不聽我的。這不,今天下午他又撒酒瘋惹出禍端來了。他同幾個小夥子酗酒,喝醉了就胡亂耍起酒瘋來,竟然接連幾箭把你最心愛的咱們的那頭大牛給射死了。"
牛弘聽了,心裏非常難受,這頭大犍牛可是他們家的全部財產所在啊,犁田耕地、拉車駕轅,哪一件事也離不開它。可是,如今讓弟弟給射死了,也就不好再說什麼。他聽完妻子的訴說,什麼也沒有問,隻是勸妻子把死牛取肉做成牛脯算了。他的妻子依照丈夫的吩咐幹完以後,又喋喋不休地訴說起牛弼耍酒瘋殺牛的事來。可是,牛弘卻如同什麼都沒聽見,隻是淡淡地對妻子說:
"把剩下的肉和骨頭熬成牛肉湯吧!"
又過了一會兒,他的妻子又口羅口羅嗦嗦地對牛弘嘮叨起牛弼殺牛的傷心事,說到痛心處,還流下了眼淚。這時,牛弘才說:"我已經知道了,你不要再提此事了。"他的臉色和態度依然十分平和,看不出有一點兒因生氣而憤怒的樣子,隻管埋頭看自己的書。
牛弘的妻子看到丈夫如此寬宏大量,深深感到自己竟然為了一頭牛的小事就與小叔子斤斤計較,心中非常慚愧。她心想,牛弼雖然平時愛喝個酒,可是他幹起活來也如同牛一般力大無窮,他對這個家庭的發展建設也還是做出了頗多貢獻的。從此,她再也不提牛弼耍酒瘋殺牛的事了。而牛弼也汲取了教訓,戒掉了遇酒就狂飲爛喝的壞毛病。
自此以後,牛家上下一派和氣。
在這則故事中,牛弘麵對一起複雜的家庭糾紛,采取緘默不語的方法化險為夷,避免了家庭內部的不團結。因為,當妻子向他告弟弟的狀時,他厲聲咆哮,暴跳如雷,喝斥弟弟並趕走他,這樣做不利於家庭團結,不利於兄弟和睦相處;但是他反過來喝斥妻子的嘮叨口羅嗦也不好,畢竟夫妻一場,況且她反映的情況有許多也是事實。鑒於此,牛弘緘默不語,使得各方都消聲靜氣後,再著手處理問題,從而使雙方皆大歡喜。
2.讓流言蜚語,自生自滅
下麵一則故事,則反映的是被"暗箭"傷害的人麵對漫天遍野的關於自己的流言蜚語,置之不理,從而使其自生自滅。
故事發生在西漢漢文帝時期。南陽出身的直不疑被朝廷選拔任命為侍郎。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過這個直不疑,稱讚他為人處事非常大度、寬容。
有一次,與直不疑同一房間的一位同事請假回老家去,臨走時,錯把另一位同事的金袋給拿走了。金袋的主人回房後,發現自己的金子不見了,心中非常惱火,他懷疑是直不疑趁房中無人而竊取了,就當眾謾罵、羞辱直不疑,向他索要金子。
無奈,直不疑隻得平靜地說:"確實是我拿去了你的金子,因為當時你不在,而我又急需等錢用。不過,你盡管放心,我馬上就會把金子如數奉還給你的。"說完,直不疑果真徑自到街市上買了一塊同樣的金子還給了失主。
不久,同一房間的那位請假回老家的同事回來了,還把自己誤拿的金袋也送還了回來。真相大白後,那位謾罵、羞辱過直不疑的失主很是不好意思,連連向直不疑請罪賠禮道歉,通過此事知道了直不疑的人品後,也就更加地欽佩他。
對待誹謗自己的流言蜚語,直不疑采取的也是這種冷靜、寬容的態度,他並不是去四處說明解釋那些流言的虛偽性,蜚語的可惡之處,而是緘默不語,以靜製動。
當直不疑被破格提升為太中大夫時,一些人不服氣,認為直不疑並沒有什麼功績,卻得到了朝廷的如此重用。於是,就在背後詆毀直不疑,散布說:"直不疑從表麵上看,倒像是個相貌堂堂、光明磊落的君子,而他那私下的所做所為卻實在是令人不齒。據說,他一直在和他的嫂子私通。這種竟然給自己的兄長戴'綠帽子'的人,還有什麼道德良心可言,真是罪該天誅地滅。"
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一來二去的,有關直不疑生活作風不端正、道德品質惡劣的傳言成為朝臣們紛紛議論的"熱點"消息。最後,還傳到了直不疑本人的耳朵之中。人們都以為直不疑定會惱怒異常,徹底追查這樁"小報告"的始作俑者,並狠狠地懲處之。因為,在封建傳統觀念極為深厚的中國,在生活作風上有"汙點"則是一個政府官員的最大忌諱,尤其是與自己兄弟媳婦通奸則更是如此。可是,對此,直不疑隻是付之一笑,並解釋說:"我沒有兄弟,哪來的嫂子。"說完,依然如同平時一樣又去忙自己的公務去了。他沒有去深究細查編撰這則流言的人,也沒有興師動眾地去四處辟謠,向人們訴說自己的清白,隻是緘默不語,置之不理。同事們見了,不禁對直不疑的寬大的胸懷讚歎不已,當然,也沒有誰再去認真相信和理會那些誣蔑、誹謗直不疑的謠言了。
第十章 避開打小報告可能耍陰謀的地方
避難趨安,是中國古代士大夫全身而退的一條重要訣竅,也是那些屢遭"小報告"構陷謀害的人眼看一切積極措施全部歸於無效時,普遍采取的一種防範和反擊"小報告"肆虐騷擾的一種方法。《論語》中有一段這樣的記載,孔子曾經對他的得意弟子顏淵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吾與爾有是夫!"譯成白話,其大意是這樣的:"有用我的,則行我道於世;沒有用我的,則藏我道於身。隻有我與你能夠這樣了。"
孔子又說:"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譯成白話,就是說:"局勢危急的國家不要進去,局勢混亂的國家不要居留。天下有道,就施展你的才能;天下無道,則應該隱居不出。"
道家學說的代表人物莊子,則更是徹底地宣揚離世退隱、趨安避難的全身學說。
下麵,請看《莊子》中記載的這樣一段對話:
"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宣焉,曰:'願以境內累矣!'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
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
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這段對話譯成白話就是:
"莊子在濮水河畔釣魚。楚威王派了兩個大夫去傳宣他的旨意:'請先生入朝輔佐處理政務。'
莊子手持著魚竿,頭也不回地說道:'我聽說楚國有隻神龜,已經死去了三千年,國王把它盛在竹盒裏,用布巾包著,藏在廟堂之上。請問,這隻龜是寧願選擇死了留下一把骨頭來享受尊貴呢,還是願意選擇活著拖著尾巴在泥巴中爬行呢?'
那兩位大夫回答說:'當然是寧願選擇活著拖著尾巴在泥巴中爬那種生活。'
莊子於是又說:'那麼你們請便吧!就我個人而言,當然也是希望選擇活著而在泥巴中爬那種生活。'"
在這裏,莊子的態度是很明確的,既然無法防範和反擊包括遭人誣蔑誹謗在內的傾軋,與其在刀俎上等著受死,不如躲進自己的天地,遠遠地避開可能加於自己的傷害。
實行避難趨安這個方法防止流言蜚語的騷擾和官場的傾軋的人,在我國曆史上是眾多的。我們僅以著名的範蠡、張良為例來加以說明。
春秋晚期,吳、越兩國在東南沿海興起。這兩個國家之間經常發生戰爭,仇怨越結越深。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在會稽等地大敗越軍。越王勾踐隻得屈辱求和。
後來,越王勾踐在謀士範蠡、文種的謀劃下,逐漸強兵富國,並率軍伐吳,經過激烈的戰鬥,終於勝利了。越王在賀台之上大擺宴席,慶祝伐吳的勝利。席間,觥籌交錯,群情歡騰。但是,勾踐卻麵無喜色似乎另有心思。範蠡敏銳地觀察到這一點,並知道這是越王擔心將來對於功勞卓著的大臣難以領導,就私下對越王的另一重臣文種說:"俗話說,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根據這麼多年在大王身邊對他的熟悉了解,我總覺得,對於咱們大王來說,臣屬可以與他共患難,而絕對不會容忍功臣們與之共享福。從現在起,功勞卓著的臣屬本來就有"蓋主"之嫌,如果本身再不收斂言行,倍加謹慎的話,一旦有奸佞在大王麵前打'小報告'進行誣陷,那麼,功臣們肯定是要遭殃的。"
於是,第二天,範蠡朝見越王,啟奏說:"君主受辱,臣子不可以偷生。先前大王被俘,我應死節。我忍辱負重,目的就是要幫助您完成複國大業。現在我們的敵人吳國被剿滅了,我們越國也得以複興。我懇請君主您赦免我在會稽兵敗的死罪,讓我歸老於江湖之中,以盡晚年。"盡管勾踐再三相勸,並許諾委以要職,範蠡仍然執意要隱退。過了一天,越王再度召見範蠡時,已經不見了他的蹤影。原來,範蠡已經不辭而別了。
後來,範蠡隱身於民間,經商致富,成了曆史上著名的"陶朱公"。
另一位與範蠡同有功勞,扶助勾踐複越滅吳的功臣文種,雖然聽了範蠡勸他避難趨安,防止"小報告"構陷和宮廷傾軋的話後,也認為很有道理。但是,終究心存僥幸,認為越王絕不會虧待他們這些複越功臣的。於是,他就留在了勾踐的身邊。後來,文種身體欠佳,一段時間因病沒有上朝。這時,一個佞臣為了除掉自己向上爬的"障礙",就在越王勾踐麵前打起"小報告"來,他誣陷文種自恃有功,因為沒有獲得更高的官爵和更多的財富,對越王心存不滿,所以借故不上朝。
勾踐本來就深深擔心臣屬有可能會功高蓋主,現在又有人告發文種對自己心存不滿,他就更加疑忌了。於是,他就親臨文種寓所去"探病"。進屋後,他先是解下自己的佩劍,然後才入座。他看了文種一眼,說:"您有七法,僅用了三法就滅吳複越。剩下的那四法你準備往哪裏用呢?難道要謀算埋在地下的吳人先祖嗎?"話音剛落,不等文種答言,就故意留下寶劍乘車離去了。
文種取過越王留下的寶劍一看,隻見上刻"屬鏤"二字,他非常驚異。因為"屬鏤"劍是吳王夫差賜給伍子胥自殺的劍。文種又仔細回味了一下勾踐剛才的語意,哀歎道:"大功大德不得好報,我到底被奸佞給構陷了。唉,我好後悔不聽範蠡之言。"接著,文種又笑著說:"不過也沒有什麼,百世之後,史家一定會拿我與忠烈之臣伍子胥相比,這也是榮幸,死有什麼可怕的?"說完,他就揮劍自刎了。
同前述的範蠡一樣,扶助劉邦擊敗眾多勢力,建立漢朝天下的張良,也是個明智的賢人。
公元前200年正月,劉邦奪取天下後,分封功臣,為創立漢朝立下卓著功勳的張良,被高祖劉邦冊封為齊地三千戶侯。張良百般謙辭,堅決不接受。他對劉邦說:"最初起事時,我與陛下是在留地相遇的。如果您實在堅持要冊封我的話,就封我到留這個小地方吧。我是堅決不到龐大的齊地去做萬戶侯的。"於是,劉邦出於無奈,便封張良為留侯。張良功成名就而激流勇退,避難趨安,而後來那些"居功自傲"的韓信、彭越、黥布等人,在"小報告"的誣陷下,全被劉邦給收拾了。對比之下,可見張良卓越的見識,避難趨安的做法確實是高人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