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如何對付挑撥離間、打擊異已的小人
序
人與人之間,最複雜也最微妙的恐怕就是上級與下級、同事與同事之間的關係,而小人也正是抓住這其中的種種細節,大做文章,如搬弄是非,製造矛盾,破壞他人團結,甚至挑撥離間,隱瞞欺騙,造成他人之間的相互忌恨,從而達到他排斥異己的目的。
對付這種挑撥離間、打擊異己的小人,歸根到底是要處理好身邊的三層關係:首先,對下屬要充分信任,大膽放權,不輕信謠言;其次,對同僚能推心置腹,相互先打預防針,加強團結合作;再者,對上級領導則要把握分寸,釋疑化妒獲得信任。
第一章 不要輕易相信謠言
謠言,流傳時像牆角的一股陰風,傷人時,又如令人防不勝防的暗箭;它動搖真誠的大廈,汙染信任的清泉。千萬不要輕信謠言,因為它是小人常用的伎倆。"別看舌頭軟軟的,連骨頭都沒有,卻能殺人哪!"
當熒屏上出現那個被謠言逼得懸梁自盡的青年女子時,隨著這悲憤的話語,電視機前的許多人都唏噓了。
經過藝術處理的故事情節是吸引人、感動人的。而在現實生活中,謠言盡管也殺人,但卻往往難以使人們警戒。
謠言的傳播是由三部分組成的:造謠、傳謠和信謠。從表麵上看,造謠是最可恥的事。事實上,如果是蓄意造謠言的話,也確實可惡和可恥。問題是,許多人的造謠都是無意的。或者說,謠言往往是在無意中形成的。我們不妨看看下麵這個過程:
甲對乙說:"A和B怎麼老在一起,該不是好上了吧?"
乙對丙說:"甲說,A和B大概是好上了。"
丙對丁說:"A和B大概好上了。"
丁對戊說:"A和B好上了。"
一個"第三者插足"的謠言就這麼傳開了。你幾乎無法分辨,是誰在造謠,又是誰在傳謠。一切就像一場咬耳朵傳話的遊戲,從頭一個到末一個,內容已被傳得麵目全非。所以,倒過來說,倒應該是不要信謠的環節最為重要。身為領導者尤其如此。
有一位經理,在自己的下屬中看中了一個能幹的部門主任,相信這是個人才,準備加以培養和提拔。
這個勢頭一露出來,本來人緣甚好的部門主任立即遭難,各種各樣的流言蜚語接踵而來。最嚴重的,或者說,最使中國人犯忌的一件事情,便是說這個部門主任和其女助手有曖昧關係,某次下班不歸,其妻曾吵到單位等等。
經理動搖了。他相信無風不起浪,既然有這麼多人說你的壞話,你多少總有點問題吧?於是,便把提拔他的打算取消了。經理不知道無風不起浪的風頭,並不在那部門主任身上,而是在他自己身上。他透露出要培養和提拔那位部門主任的消息,這才是掀起三尺浪的根源。
時間過去了好多年,經理已退休,閑居在家。某天與部門主任驀然相遇,聊起彼此近況,得知部門主任的老伴已然因病過世,而那位助手小姐仍孑然一身。經理反正已經退休,說話不怕隨便,便說:"你們為什麼不結婚?"部門主任苦笑道:"我們哪有半點私情?那天我血壓高,因為任務緊急,硬撐著來上班。當天做不完,隻好加班。我妻子脾氣暴,便吵上門來,說我不要命了。誰知後來竟傳得風言風雨。"經理聞言大為尷尬,良久,才感慨地說:"你老弟是真君子,我卻輕信了小人的謠言了。"
信謠而失去了一個理想的人才,這自然是一大損失。而信謠的危害還遠不止於此。因輕信謠言而做出錯誤決策,坑害了整個企業的事也大量存在。所以領導者必須慎而又慎。"不見真佛不燒香",不看到確鑿的事實,可別信謠言。
唐代的張說就有雄辯的才能,能夠判斷大的是非。有一次,唐睿宗對身邊的大臣說:"占卜的人說五天之內有急兵進入宮內,怎麼辦?"左右的人無話以對。張說上前說道:"這是說壞話的人陰謀構陷太子而已。陛下如果任命太子管理國家大事,那太子的名分就確定了,奸人不敢再放肆了,那些流言蜚語也就堵住了。"睿宗按照張說的話做了,流言終於停止。
第二章 要及時消除嫉妒
嫉妒是人類心靈的腫瘤,從古至今,無時不有它發作的隱痛。坦誠是消除嫉妒的鎮痛劑,信任則是根治的手術台。對付那些挑撥離間的小人的方法之一,就是消除自身的嫉妒心理,消除與他人的矛盾,使挑撥離間者陰謀不能得逞。
1.投人所好,解開思想症結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奪取西川做了益州牧之後,便封孔明為軍師,關羽為蕩寇將軍、漢壽亭侯,張飛為征虜將軍、新亭侯,趙雲為鎮遠將軍,黃忠為征西將軍,魏延為揚武將軍,馬超為平西將軍。昔日的荊襄文武官員盡皆封賞,所降的文武也一並擢用。同時令人齎黃金五佰兩,白銀一千兩,錢五千萬,蜀錦一千匹,賞賜給鎮守荊州的關羽。
一天,劉備正與孔明商談治蜀的有關事宜,突然聽到傳報說關平從荊州來此。劉備不知荊州方麵出了什麼事情,急令人傳呼召見。
關平向劉備敘禮後說,"吾父令侄特來拜謝所賜金帛,並聽說降將馬超武藝過人,讓我先稟告伯父,他準備要入川與他比試高低。"
劉備聽後大吃一驚:"如果雲長入川與孟起比武,二虎相爭恐有一傷,如何是好?"
孔明淡淡一笑說,"主公不必介意,我明白雲長的心思,待我寫封信給他,便可平息此事。"
劉備知道關羽是一個急性子,便讓孔明馬上寫信,交給關平,讓關平星夜趕回荊州。
關平回到荊州,關羽忙問,"我欲入川與馬超比武的事,你對主公說了嗎?"
關平馬上回答,"軍師有書信在此。"
關羽接過信,打開一看,隻見上麵寫道:"亮聞將軍欲與孟起一分高下。以亮度之:孟起雖雄烈過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當與翼德並驅爭先,猶未及美髯公之絕倫超群也。今公受任守荊州,不為不重;倘一入川,若荊州有失,罪莫大焉,惟冀明照。"
關羽看後心想,既然主公及軍師都知道我必勝過馬超,比不比還有什麼用呢?於是手撚長須笑著說:"孔明知我心也。"
隨即,關羽便把這封信傳給眾將們看,以顯其能,從此也不再提入川比武的事了。
孔明抓住關羽氣傲的特點,投其所好,解開了他思想上的結症,從而阻止了關羽爭強好勝要去蜀中比武的行為,充分顯示出孔明用人的高人一籌之處。
2.明確職責,權衡利益
在現代企業裏,嫉妒常會在不知不覺中打擊員工的士氣。而改變這惱人情況的第一步,便是要認清危險。
嫉妒產生的緣由通常並不明顯。當牽涉到一個人的自我意識時,看起來無足輕重的事情常常會被過度膨脹。就像公司重新安排辦公室座位時,總要為誰能分配到光線較好或較有隱私的位置大費周折;而有些原本寄望坐在角落邊卻不能如願的人,也會心存不滿,而嫌惡坐在那位置上的人。
在你作人事升遷的安排,或是從外麵請來能人時,都要特別留意。有些自以為應該升遷的員工,將有受到排斥的感覺,這會使得他嫉妒取而代之的同事,並且很快變得士氣低落,表現平平。
嫉妒如果嚴重時,會把公司搞得天翻地覆。毀謗中傷變得相當普遍,決策過程情緒化,團隊精神早被置之腦後,有些覺得遭受不公的員工,甚至會對外界和新聞媒介透露一些傷害公司的假消息,藉以泄憤。
如果你發現公司裏已有了嫉妒的氣氛,千萬不要置之不理,希望它自己煙消雲散。
在解決公司內嫉妒時,可以按照以下步驟行事:
--認清造成嫉妒的情況。如果你必須從兩個能力相當的員工中擇一升遷時,要顧及失敗者的心情,並且讓他知道進一步升遷還有可能。這樣,兩個員工仍能保持良好的關係。
--接受嫉妒將會影響公司氣氛的事實。許多主管不正視員工之間的爭鬥,隻希望最後失敗者會離開公司,這種消極的方法很少行得通。
--坦然麵對嫉妒的情況。如果兩個員工之間有了糾紛,你必須和他們坦率談話,先個別談話,再找來一道討論,讓他們知道你無法忍受敵對氣氛。
--強調團隊精神並讓員工知道他們在團隊中的重要性。有時候沒有實權的員工會設法證明他們的影響力,例如秘書不服從行政助理指令,可能抗拒打字、檔案的工作,或是有意無意地忘記傳達重要的電話留言。
--讓員工知道管理職位的變動。讓員工花時間閑言碎語地推敲誰會升遷,是有礙生產力的,應該直接向員工解釋公司職位的變動。
--每一個職位都要有明確的工作內容說明。最好將每個人的工作範疇與責任界定清楚,並且嚴格遵守。
--讓員工對完成工作的方式發表看法。當員工覺得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時,他就不那麼喜歡管別人的閑事了。
在處理嫉妒問題時,要有耐心,而且保持敏感。嫉妒常使成熟的成人表現得像憤怒的孩童,因而在處理過程中,你一定要耐著性子並且鼓勵員工們自重。
第三章 讓事實來揭穿小人的謊言
事實勝於雄辯,任何精巧的騙局和謊言都會在事實麵前露出醜惡的嘴臉,善於用事實來揭穿小人的謊言,是對付小人的高招。嘴上伶牙俐齒而心中似是而非的偽善之人無處不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們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論語·陽貨篇》中,對這種口蜜腹劍的讒佞之徒曾經做過猛烈的批判和嚴厲的抨擊。孔子說:"鄉怨,德之賊也。"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孔子指的是:那些凡是在鄉裏被看成言行不一,並且善於偽裝自己而欺騙世人的,簡直是喪失人的本性的人。的確,這些人在口頭上時常說好聽的話,講受聽的詞,其行動上卻與所講的或者所寫的截然背離。那個"萬歲不離口""語錄不離手"的大陰謀家林彪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這些人為什麼嘴上總講一些領導人喜聞樂見的言語呢?是因為他們企圖以甜言蜜語獲取信任,然後,為其搞陰謀詭計創造時機。
現代社會,是一個廣為開放的社會。由於交往的需要,人們往往認為能言善辯是一個人具有較高能力的表現。對此,我們沒有一點否認的意思。但是,我們認為,無論在古今中外,任何時代,任何社會,能言善辯必須以人的本性忠厚和誠實為前提,否則便可以差不多歸入孔子所說的"鄉怨"之列了。
既然這種嘴巧心黑之徒隨處皆有,那麼如何識破這種口是心非的讒佞小人呢?一要靠仔細觀察。俗語說得好,聽其言,觀其行。的確,對於任何一個人,我們都不能隨意根據他的隻言片語來做出判斷,得出結論,而是要在認真聽取其伶牙俐齒一番闡述之後,再認真觀察其所做所為,看看他的言行究竟是否一致?二要靠深入分析。對於一個人的言行是否一致不僅要看其表麵現象,而且要通過前後對比的深入綜合分析,透過現象抓住帶有本質性的東西。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客觀地評價一個人的功過,才能識破隱藏在我們身邊的那些口是心非的讒佞小人。
唐代宗時期,大臣郭子儀為國運大政立下了卓著功勞,於是,代宗就把女兒升平公主嫁給了郭子儀的兒子郭曖,兩家結成兒女親家。
可是,由於升平公主自幼養成了固執任性的性格,加之郭曖從小在郭家也是寵幸交加。因而,小兩口遇到問題,互不相讓,經常發生口角。一天,兩人又發生了爭執。郭曖正在氣頭上,就憤憤地對升平公主說:"你不要仰仗你父親是天子就隨意我行我素。就我來說,即使把天子之位讓給我,我還不稀罕呢?"兩人越吵越激烈。升平公主一怒之下,跑回了皇宮。見到唐代宗,公主就氣呼呼地向父親告起狀來。她說丈夫郭曖竟然大膽狂言,講出了對皇帝不敬的話,等等,要求父皇對其加以處罰。
唐代宗聽悉事情的原委後,不僅沒有生郭曖的氣,反而責備起自己的女兒來。他說:"如果郭曖想做天子,我們李家也不能獨占呀!這裏麵的道理,有許多你都不懂。"同時,唐代宗又安慰了女兒一番,勸她與郭曖處理好夫妻關係,以後再不要隨便使小性子,與丈夫一道過和和美美的日子。
郭子儀聽說兒子又與媳婦吵架,並且講了一些不尊敬皇帝的過頭話,很是生氣。於是,他就把郭曖用繩索捆綁起來,押上朝廷,向皇帝請罪。唐代宗見此情景,連忙讓人給郭曖鬆了綁,並且對郭子儀說:"有人說:'不癡不聾,難做老公'。我覺得這話講得挺有道理的。"接著,他又勸郭子儀不要過分計較兒女閨房中的事兒。
於是,郭子儀就把郭曖帶回家,皇帝不罰,家法不能罷。郭子儀命家人杖打兒子郭曖幾十下,這時,怒火已平的升平公主看到丈夫被杖打,心裏很是難受,又哭著向公公求情,請求寬恕郭曖,不要再打了。
經曆這件事後,郭曖與升平公主二人之間不僅沒有出現裂痕,反而更加和好,小兩口恩恩愛愛,把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以往爭執口角的事情早已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在這則故事中,唐代宗之所以在女兒告發女婿郭曖胡言亂語,竟然說了些冒犯皇帝權威的話後,不僅沒有動氣發怒,頒旨嚴厲懲罰郭曖的"逆行",反而勸說女兒與女婿夫妻和睦,妥善處理好家庭糾紛,以共同過好家庭生活。這主要是因為,唐代宗根據平時對女兒和女婿所做所為的了解,知道這一次必然又是女兒、女婿小兩口吵架,女兒刺激了女婿,因而,女婿郭曖也在氣頭上講了幾句過火的話,其實他們本意都沒有什麼特殊的想法,更不消說有什麼犯上逆行了。女兒打"小報告"告發女婿,無非是想讓他這個當父皇的教訓女婿幾句,煞煞郭曖的威風,使其今後再不敢隨意惹女兒生氣,與女兒吵架,也並沒有什麼別的考慮。如果他真按女兒說的那樣,迅速對女婿郭曖治罪,最後,心疼和吃虧的還是女兒。鑒於此,這位明察明斷的皇帝巧妙地處理了女兒與女婿小兩口的家務糾紛,並促成他們夫妻恩愛,過上更加紅火的日子。
在中古時期,古波斯國王科斯裏同樣慎思明察,批駁了下麵報上來的捕風捉影的材料,保護了好人,斥責了告黑狀的別有用心者。
故事是這樣的:
古波斯王國有位著名國王,名叫科斯裏·本·古巴茲。由於他勤於政事,正確待人,因而許多賢德之士都歸於他的麾下,把波斯王國建設得政治清明,經濟發達,百姓生活富足,整個國家呈現一派繁榮景象。
一次,一位大臣在上朝時呈遞給科斯裏·本·古巴茲一份狀子,向國王控告說,他周圍的某位親信表麵上忠誠老實,實際上心懷異誌,圖謀不軌。
科斯裏看到這份告人黑狀的奏折,心裏非常生氣。科斯裏平素就討厭讒佞製造"小報告"構陷他人,尤其是對那些無中生有、捕風捉影告人黑狀的人更是厭惡。於是,他就在奏折上批注道:"我隻控製人的身體,而不控製人的心靈;我隻憑公正來判斷,而不憑個人好惡;我隻檢查下屬的工作,而不檢查下屬的思想!"
那位告黑狀的大臣接到科斯裏批回的奏折後,一看在上麵的批語,狼狽不堪,比被人罵了一頓還難受。以後再也不敢隨意製造流言蜚語,告人黑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