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如何對付挑撥離間、打擊異已的小人(2 / 3)

第四章 不聽小人的挑撥離間

容人是一種胸懷,也是一種力量,對付小人除了采取針鋒相對的辦法之外,也可以以豁度的胸懷寬容處之,因為小人畢竟是"小人","大人"用不著與他斤斤計較。

1.要容人之短

人是有缺點或弱點的,都有可能犯錯誤,優秀的人也不例外。因此,如果隻盯著一個人的弱點和短處,而看不到他的長處並大膽使用他,這樣的人將不可能得到真正的人才。

三國時代成就大業的政治家、軍事家,大多能在用人時,不求"全才"和"完人"。在這方麵,曹操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曹操與袁紹在官渡決戰時,袁軍力量大大超過曹軍,雙方兵力對比是70萬對7萬,形勢對曹操極為不利。

後來曹操采納從袁紹處叛降的謀士許攸的建議,親率五千軍馬,打著袁軍旗號,星夜偷襲袁軍屯糧重地烏巢,一舉將袁軍"糧草盡行燒絕",並乘袁軍軍心渙散之機,大舉出擊,徹底擊潰了袁軍。

曹軍大獲全勝後,在清點戰利品時,在袁紹的圖書中檢出書信一束,發現這些書信都是許昌和軍中諸人寫給袁紹的,內容不外乎討好、巴結袁紹,或表示願意歸順袁紹。他們之所以與袁紹"暗通",是因為袁軍實力強大,以為曹軍必敗無疑。

誰知曹操以少勝多,把袁紹打得大敗,這些書信也因此落入了曹操手中。

麵對這束書信,有人向曹操建議,可拆而觀之,逐一點對姓名,並將與袁紹暗通之人"收而殺之"。

不料曹操不僅沒有采納這個主意,反而下令將所有書信付之一炬,對私通袁紹者,不予追究。

事後,有些將士對此表示不能理解,認為對那些在危急關頭"叛主求榮"的人,不能就這麼輕易放過。

對此,曹操解釋說:

"當紹之強,孤亦不能自保,況他人乎?"

在這件事情上,曹操表現出來的容人之量令人歎服,他完全可以查清有哪些人"立場不堅定"並加以治罪,但他沒有這樣做。因為他知道在袁紹大軍壓境的情況下,這些人給袁紹寫信也是迫不得已的。現在袁紹既敗,這些人必定是既後悔、又害怕。倘若殺了他們,不僅於事無補,反而會給人一種氣量狹小的印象。

因此,曹操對此事沒有追究。這種明智的做法使那些曾與袁紹暗中交往的人感激涕零,願意為他盡忠效命,同時,也使曹操在眾人麵前樹立起了能容人之短的良好形象,最大限度地籠絡了人心。

曹操不僅能寬容自己手下人的缺點,對來自敵方陣營的人的缺點和不足,也能持寬容的態度。

許攸原來是袁紹手下的重要謀士。袁、曹兩軍對峙於官渡時,許攸因袁紹對自己"言不聽,計不從"而深感失望和憤悶,遂星夜投奔曹操。

正因破敵無方而憂心忡忡的曹操,對許攸"失態相迎",熱情接待。許攸也向曹操獻上了烏巢劫糧的妙計,為曹操擊敗袁紹,統一北方立下了頭功。

然而,許攸雖然才智過人,卻也有明顯的弱點,他總是自以為是,看不起別人。尤其在立下戰功後,更是居功自傲,全然不把其他人放在眼裏,甚至有時連曹操的"麵子"也不給。

官渡之戰後,北方戰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曹操的勢力由弱變強,袁紹的勢力則由強變弱。曹操挾官渡之戰的餘威,逐漸蠶食了袁紹控製的地盤,最後攻占了袁紹的老巢--冀州。

就在曹操率領文武百官進入冀州時,在城門口,許攸忽然縱馬來到曹操身邊,用馬鞭指著城門,當著眾人的麵問曹操:

"阿瞞,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門?"

洋洋得意的許攸可能沒有意識到,他這一句話至少有兩點讓人難以忍受。其一,在眾人麵前直呼曹操乳名"阿瞞",沒有一點上下尊卑之序,給曹操難堪;其二,把打敗袁紹、占領冀州之功勞盡歸己有,讓曹操手下的文臣武將作何感想?

所以,許攸此話一出,立即引起眾將的"不平",雖然許攸的確是曹操打敗袁紹、統一北方的第一功臣,但如果沒有眾人的浴血奮戰,也不可能奪取冀州,所以眾將對許攸目空一切、狂妄自大都十分不滿。

曹操聽了許攸這話,心中當然也不是滋味,但他並沒有當眾表現出不滿,對許攸不尊重自己的做法,僅僅付諸一笑,沒有多說什麼。

曹操的這種容人之量,的確難能可貴,他能夠不計較別人一時的過失或某方麵的缺點,這種人才觀是他能夠招賢納士、蓄才用人的重要保證。

2.忘人之短,貴人之長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寧用有瑕的玉,不用無瑕的石"。

在現實生活中,沒有缺點、不犯錯誤的人是不存在的。人才雖有其長,也必有其短,而且常常是優點越突出,缺點也越明顯。因此,無論是古代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現代的企業家,如果一味吹毛求疵,隻看到人才的缺點或過失,看不到他們的特長,總是力爭尋求十全十美的完人,那他將什麼人也不敢用,最終也必然是一事無成。

美國的"商界奇才"、"食品大王"吉諾·鮑洛奇是一位傳奇式的人物,他在用人方麵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同時也有失敗的教訓。他曾因不能容忍一名推銷天才的"惡習"而將其解雇,使自己失去了一名優秀的人才。

在鮑洛奇的食品公司中,有一位名叫托尼的推銷員,此人每星期隻幹兩三天,每天也隻工作兩三個小時,而且在幹活時總是吊兒郎當、漫不經心的樣子。鮑洛奇多次苦口婆心地勸說他"改邪歸正",但他都當作耳旁風,依舊我行我素,"惡習"不改。

終於,鮑洛奇失去了耐心,他一氣之下,解雇了托尼。

但是鮑洛奇很快就後悔了,因為托尼的確是個不可多得的銷售天才,雖然他"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但他的業績卻並不比其他人差,也就是說,他能夠在最短的時間裏創造出最佳的效益來。這樣的人如果給予足夠的關心、重視,幫助他改正缺點,完全可以取得更大的成績。

而鮑洛奇以前隻看到托尼懶散的一麵,忽視了他的才華,實際上他的缺點雖然的確不討人喜歡,卻並未到令人難以容忍的地步,而且他還有令人信服的推銷業績,所以,把他解雇無疑是公司的一大損失。

果然,不久後,令鮑洛奇尷尬的情況出現了:托尼轉到另一家公司後,由於得到上司的信任和器重,他逐漸改掉了工作散漫的不良習慣,為這家公司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鮑洛奇的這一教訓給我們這樣的啟迪:企業家對人才的缺點和不足應該持寬容的態度,而不應求全責備,正所謂應做到"忘其短而貴其長"。而且,現代企業的競爭形勢不僅要求企業家們能容忍人才的缺點,還要能允許人才有過失甚至失敗。

優秀的企業家都懂得:企業要獲取最後的成功,必須要由無數次的失敗來鋪墊。因為人做事情不可能次次成功,新產品的開發成功也必定是建立在多次試驗失敗的基礎上。

美國約翰遜公司有一個信條:"你必須甘願失敗"。該公司創始人約翰遜說過:"如果我沒有犯過錯誤,我也就沒有做過決策。"

從這樣的認識出發,約翰遜不僅允許員工工作中的失誤或失敗,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甚至是"鼓勵"他們去犯錯誤--當然,必須是為了公司前進和發展而探索時犯的錯誤。

美國另一家著名的大企業明尼蘇達製造公司,在"允許失敗"方麵也做得極為出色。

該公司有一個目標,即每年要推出100種新產品。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公司就極力鼓動科技人員去試驗,去摸索。相應的,公司對於他們的失敗也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寬容。

公司有一個專門開發新產品的"新業務開發隊",這支隊伍在開發新產品方麵享有自主權,公司不僅不幹涉他們的開發項目,而且不要求他們必須成功,公司對他們的承諾是:

"你們是一個整體。隻要幹得好,你們將隨著產品進入市場而得益;萬一失敗,你們的職業安全由公司保證,職務不會低於進入開發隊前的級別。"

正因如此,開發隊沒有後顧之憂,他們能放開手腳大幹,為公司開發研製出了不少新產品。

由此可見,企業家對於人才的缺點、失敗,要持寬容的態度,不能苛求。當然,我們不是說可以放任其缺點發展,對他們毫無意義的失敗也等閑視之,不理不睬。我們認為,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正視人才的弱點、缺點和短處,並以適當的方式幫助其改正,同時避其短而揚其長;要允許失誤和失敗,特別是前進中的失誤和失敗。這樣做對於事業的發展和人才的成功都有好處。

第五章 以誠待人,讓小人無可乘之機

一位政治家說過:"政治上采取誠信態度,是有力量的表現;政治上采取欺騙態度,是軟弱的表現。"無端猜忌,會使人錯失良機;而用人不疑,才能人盡其才,小人也會原形畢露。

1.無端猜忌,失去良機

諸葛亮在第四次兵出祁山的戰鬥中,經過與司馬懿一番鬥智鬥法,贏得了戰場上的主動。然而恰在此時,司馬懿抓住機會用了一個反間計,使不明事理的劉禪遣使齎詔,星夜宣諸葛亮班師回朝,喪失了北伐作戰的大好時機。

當諸葛亮在祁山前線連勝魏軍時,永安城的李嚴派都尉苟安解送糧草,這位都尉嗜酒成性,延誤了運糧期限。本來諸葛亮按照軍法要治他死罪,但由於長史楊儀的求情,改為重杖八十棍。

苟安被責,懷恨在心,連夜引親隨五、六騎,徑奔魏軍投降。

正因連敗而苦惱的司馬懿見苟安來投,心中大喜,眉頭一皺,頓生一計。他讓苟安回到成都,大肆散布謠言,說"孔明自倚大功,早晚必將篡國。"

宦官聞知大驚,迅即入內奏帝,無知的劉禪後主聽信了他們的讒言,立即召諸葛亮回師。

諸葛亮接到詔書後,不禁仰天長歎:"主上年幼,必有佞臣在側!吾正欲建功,何故取回?我若不回,是欺主矣。若奉命而退,日後再難得此機會也。"

諸葛亮四出祁山,可謂功敗垂成,其關鍵就在於後主劉禪的無端猜忌。這一事件從反麵揭示了"將在外,君不疑者勝"這樣一個用人的法則。作為君主,應該充分信任統兵在外的將領。

《孫子兵法·謀攻篇》中的五種致勝之道之一,便是"將能而君不禦者勝"。為了取得戰爭全勝,孫武提出了兩個必備的重要條件:一是明君,一是賢將。他特別指出了君主在軍事上瞎指揮的三種表現,其中之一就是,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作為君主,應該特別注意與將帥在思想上協調一致,應該信任、配合、支持在外指揮作戰的將領,不能亂加幹涉、掣肘、猜忌,這一點極為重要。

但是,要真正做到信人並不容易,尤其是對於那些昏庸的君主,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輕易相信來自各方的流言蜚語,特別是妒能者的誣陷和忌恨者的謠言,以致懷疑賢能、毀滅賢能,此種悲劇古今難以計數。像諸葛亮這種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良之臣,本不應受到任何的猜忌,但是,劉禪卻無端聽信讒言,致使北伐無功而返。

在用人不疑方麵,先主劉備卻比這位後主強過百倍。

長阪坡前,趙雲因在混戰中丟了劉備家小,便返身殺回敵陣尋找。糜芳不知其情,告訴劉備說趙雲投了曹操,張飛也幫腔說趙雲反投曹操,以圖富貴。但是,劉備不為其言所動,堅信"子龍此去,必有事故。吾料子龍必不棄我也。"

劉備伐吳時,有人向他報告,"老將黃忠引五六人投東吳去了。"劉備聽後笑著說:"黃漢升非反叛之人也。"

這些都是多麼可貴的信任,有了這種信任,將帥們焉有不盡心盡力之理!

由此可見,帝王隻有信任將帥,授予全權,才能充分發揮將帥的聰明才智,否則,猜忌過重,隻會束縛將帥的行動,導致戰爭的失敗。

2.用人不疑,小人自欺

日本鬆下電器公司創始人鬆下幸之助用人的原則是用人不疑。

鬆下電器在創業初期就以價廉物美的產品名揚遐邇,這是他在博采眾家之長的基礎上加以創新而成。

一般說,在商品經濟競爭激烈的情況下,發明者對技術都是守口如瓶,視為珍寶,最多隻透露給親友或者家人。但是,鬆下卻十分坦率地將秘密技術傳給有培養前途的部屬。

曾經有好心人告誡他:"把這麼重要的秘密技術都捅出去,當心砸了自己的鍋。"

然而,鬆下卻滿不在乎地回答:"用人的關鍵在於信賴,這種事無關緊要,如果對同僚處處設防,半心半意,反而會損害事業的發展。"

當然,也發生過公司職工"倒戈"的事件,但是鬆下堅持認為:要得心應手地用人,促使事業的發展,就必須信任到底,委以全權,使其盡量施展才能。這是他根據自己的親身體驗而建立的人生觀和經營哲學。

中國化學工業的奠基人範旭東在辦企業時,也一直遵循"用人無疑,唯才所宜"的準則,真可謂英雄所見略同。

永利製堿公司初開工時,毛病百出,生產遲遲不能正常進行,股東們意見紛紛,要求撤換技師侯德榜,另聘外國技師。範旭東卻說這不是侯德榜的過錯,是他本人的問題,並要求大家不要幹擾侯德榜的工作。

範旭東的這一態度是對侯德榜的極大信任和支持。從此,侯德榜更是一意刻苦鑽研,以謀技術問題的解決。經過一段時間的奮戰,侯德榜終於取得了成功。

範旭東對侯德榜大加表揚,在設備齊全的實驗大樓建成後,特命名此樓為"致本樓"(致本是侯德榜的字),以紀念侯德榜的卓越貢獻。

後來,以侯德榜為首的技術人員突破技術上的難關,建立了聯合生產純堿與氯化銨的新工藝流程後,範旭東在廠務會議上親自提議,命名這一製堿工藝為"侯氏製堿法"。

範旭東的做法使侯德榜深受感動,他決心"吾人今日隻有前進,赴湯蹈火,亦所弗顧。"侯德榜日夜寢食在廠,身先士卒,埋頭苦幹,前後四五年連家眷都顧不上接來,全力以赴,為事業而奮鬥。後來,終於寫出了被中外化工界交口讚譽的《純堿製法》。

辦企業,須羅致人才,羅致了人才,還須處理好同他們的關係。範旭東是既用人,就充分信任人,放手讓技術人員大膽地工作。在困難時,為之挑擔子,過歸於己。在成功時,給予獎勵,功歸於人。這就使永利製堿公司的大批精英深感知遇之恩,並且竭盡全力在企業這片天地裏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用人不疑,是一條重要的用人原則。當然,這條原則是與疑而不用的用人原則聯係在一起的。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質上有疑點的人,在能力上力不勝任的人,經過反複考察、認真研究,覺得不可信任的人,則一定不要用。如果失之斟酌,盲目錯用,就會自食惡果。

對於當今企業家,更應該注意對於人才一旦委以重任,就要推心置腹,充分信任,大膽放權,決不幹預。領導人對人才隻有信任,才能放手讓人才獨立自主地行使職權,隻有人才有了獨立自主的地位,方可充分發揮其各種才能,隻有信任,才能贏得人才全身心地獻身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