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如何對付挑撥離間、打擊異已的小人(3 / 3)

第六章 明哲保身,掩飾自己的優點

偉大的人是絕不會濫用他們的優點的,他們看出他們超過別人之處,並且意識到這一點,然而絕不會因此就不謙虛。他們的過人之處越多,他們越認識到他們的不足。掩飾自己亦是一種保身術。身在官場的人,除了那些十足的奸佞之輩、利祿之徒,許多人總還是希望生前身後能夠留下個好的名聲。但豈不知這也潛伏著危險。最高掌權者不隻對戰功卓著的大將們心懷猜忌,對那些政績突出、德行優異、名望崇高、口碑傳頌的大臣,也是心存嫉恨的,一旦你的光芒超過了君上,形成了一種喧賓奪主的態勢,你的災禍大約也快要臨頭了。

因此,古代大臣中的一些智者,總注意把握住一個分寸,不要使自己的光芒太為耀眼、以致使得君上的形象顯得相形見絀、黯然失色;要有意識地掩抑一下自己的美德卓行,甚至故意幹出幾件不大得人心的事,自毀名聲,以使君上得到一種心理上的平衡,從而釋疑化妒,以求得自身的安全。

1.適時地給自己抹點黑

蕭何是最早支持並參與劉邦起事的親信,在反秦滅楚興漢的事業中立有大功,劉邦在論功行賞時,將他排在功臣之首,並給了他可以佩劍穿履從容入宮朝見的特殊待遇,以示恩寵。

後來韓信被誣為謀反,當時劉邦率兵出征在外,是蕭何為呂後設計除掉了韓信,解除了劉邦心頭的一大隱患,蕭何由此從丞相提升為相國,封地增加了五千戶,還給了五百名士卒作他的警衛。朝中大臣無不向他表示祝賀,隻有一個叫召平的秦朝遺老獨去致哀,對蕭何說:"你不日將有大禍臨頭了,如今主上風餐露宿轉戰於外,而足下坐鎮京師,並未立有戰功,主上之所以給你增加封地、設置衛隊,是由於韓信剛剛謀反,主上對你心存懷疑,以此加以籠賂,並非是對你的寵信。請足下讓出封賞不要接受,並將自己的家產拿出來資助前方軍隊,主上必然高興。"蕭何認為他說得十分有理,便依計而行,劉邦果然十分高興。

又過了一年,英布謀反,劉邦又一次率兵出征,卻從前線一再派使臣回京師打聽蕭何在幹什麼。蕭何見皇帝出征在外,便盡心盡責地安撫百姓,籌備糧草,輸送前線,如同他多年來所做的那樣。又有人對蕭何說道:"足下不久將有滅族的大禍了。足下如今位為相國,功列第一,官不可再升,功不可再加,可足下自入關中十幾年來,甚得民心。如今主上派使臣來打聽足下的情形,是擔心足下名聲太大,對他構成威脅。足下何不到處壓價買田,高利放債,使民有怨言?隻有如此,主上才會對你放心。"蕭何聽從了他的意見這樣做了,劉邦果然十分高興。

當劉邦班師回朝時,老百姓紛紛攔路上書,狀告蕭何,劉邦一點也不怪罪蕭何,反而將老百姓的狀紙交給蕭何,笑著對他說:"你自己處理去吧!"

當劉邦誅殺韓信、鎮壓英布之後,他的內心是恐懼不安的,他唯恐引起多米諾骨牌式的效應,造成眾叛親離的局麵,如果那樣,能夠成為反對派首領的,有可能便是德高望重的蕭何,所以他首先要對蕭何加以防範。

蕭何是劉邦的貧賤之交,劉邦親口將他封為第一功臣,為什麼劉邦對他還相信不過呢?這是因為,在官場上是沒有真正的友誼、盟友的。政治鬥爭是一個不斷地一分為二的裂變過程,當年項羽、劉邦共同對付秦朝;秦朝滅亡了,項羽、劉邦這一對盟友翻了臉,打了起來;項羽被消滅了,劉邦集團內部發生了裂變,中途入夥的韓信、英布又被視為異己的力量;韓信、英布垮台了,劉邦的核心集團又該找出新的打擊對象了。蕭何樹大招風,自然首當其衝。蕭何雖然不斷地自毀名聲,卻並未能消除劉邦的猜疑,就在劉邦將狀紙交給蕭何的同時,因蕭何順便請求將皇家花園中的荒廢土地撥出一些交給百姓耕種,劉邦立刻變了一副麵孔,說蕭何故意討好百姓,將他投進監獄。劉邦之類最高掌權者的邏輯是這樣的:你盤剝百姓、結怨於民,那是不足掛齒的小事一段,他不僅不會管,還會加以縱容;你要真正想替老百姓辦一兩件好事,說一兩句公道話,而影響了他的權威、名聲,他便非要整治你不可。

結盟是短暫的,鬥爭是永恒的,就這樣不斷一分為二,不斷裂變的結果,最高掌權者便會越來越孤立,越來越削弱,最後成為真正的孤家寡人。

2."庸人"有時才能自保

陳平為劉邦的主要謀臣,他曾六出奇計,多次解劉邦於困危之中。劉邦死後,呂後臨朝稱製,以他為右丞相,總攬朝政。因他當年曾受劉邦之命征討過呂後的妹夫樊噲,而為呂後之妹呂須女所恨,呂須女一次次在呂後麵前進讒言說:"陳平為右丞相,天天飲醇酒,戲婦女。"

陳平聽到後,不僅不改,反而日甚一日。對此,呂後不僅不怪,反而十分高興,當著呂須女的麵對陳平說:"她一個婦道人家的話,你別介意,老婦我不會錯待你,你也別再擔心她會說你的壞話。"

陳平就以這樣荒唐的生活方式,安然度過了呂後專製那一段嚴峻複雜的政治時期。

最高掌權者隻有在奪取權力的艱難歲月,才需要武將的勇力,文臣的智謀;一旦權力到手,皇位坐穩,天下太平時,勇力和智謀不隻多餘,對他反會構成威脅。那些智者們或斂跡退隱、或自藏鋒芒、或者表現出一副意得誌滿、胸無大誌、自甘平庸的樣子。呂後是個權欲心極盛的女人,又心地狹窄,對於那些追隨劉邦而又立過大功的人,她心存畏懼;當此之時,陳平要是對朝政過於認真,揚才露智,必有攬權之嫌而遭呂後之疑。他的無所事事,可謂用心良苦。

曹丕當了皇帝以後,對他的兄弟們十分刻薄,防範也十分嚴密,雖然這些兄弟都被封為"王",也都是徒有其名。他們全都被打發到遠離首都的封地,不許隨便回到首都來;每個人手下隻有百十名老兵作為守衛,使他們無法憑借武力作亂;還派了官員來監督他們,有點小錯就被上報朝廷,遭到譴責。這些兄弟雖然貴為皇親國戚,實際上連個平民百姓也不如。

隻有北海王曹袞,為人謹慎,勤奮好學,沒有任何過錯。那些監督他的官員說:"我們奉皇帝的命令來監督大王的行動,有過錯的就應當舉奏,有善行也應該據實報告。"於是聯名寫了份報告,稱讚曹袞的美好品德。

曹袞一聽到這個消息,嚇得大驚失色,指責官員們說:"嚴格要求自己,這是任何人都應該如此的,而你們卻報告了朝廷,這豈不是給我增加麻煩嗎?如果我真的有什麼好品德,朝廷自然會知道,你們這樣聯名上書,隻怕要適得其反了!"

他曾對兒子說:"與其因受到寵愛而遭受災禍,不如貧賤而無災無難。"他的生活十分儉樸,並讓妃妾們親自動手紡線織布,如同平民之家一樣,因此他得以保全性命。

隋朝時,薛道衡、王胄都盛有詩名,有一次,隋煬帝做了一首押"泥"字韻的詩文命大臣們相和,別人寫得都很一般,唯有薛道衡所和的《昔昔鹽》最為出色,其中"空梁落燕泥"一句,寫人去室空的冷落景象,觀察可謂細致入微,為人們所激賞,卻因此遭到隋煬帝的忌恨。後來薛道衡被誅時,隋煬帝還帶著幾分嘲弄問他:"你還能寫'空梁落燕泥'嗎?"

隋煬帝寫過一首《燕歌行》,命大臣們和作,大臣們都故意讓他一籌,王胄偏偏要逞才,所和《燕歌行》超過了隋煬帝的原作,其中"庭草無人隨意綠"一句尤為有名,這自然也招起了隋煬帝的妒意,後來王胄被誅時,隋煬帝幸災樂禍地問:"你還能吟出'庭草無人隨意綠'那樣的詩句嗎?"

才高從來是遭忌的,自掩其才便也是一種有效的自我保全的手段了。

第七章 料敵於未然

無德之人常嫉妒他人之德,要消滅嫉妒心和讒言,最好的辦法是料敵於未然,表明自己的目的在事功而不在求名聲。君上的猜忌和同僚的讒言既然是臣下致禍的主要原因,曆代的官吏也就逐漸捉摸出了一套預防的辦法:如有言在先,將可能出現的猜忌、讒言事前先向君上打打預防針;如狡兔三窟,使自己能夠進退自如;如腳踏兩隻船,使自己能左右逢源......。這樣,或者可以避免災禍的產生,或者在產生以後可以減輕其打擊的程度。

甘茂是戰國時楚國人,出仕秦國為左丞相,秦武王命令他去聯絡魏國共同討伐韓國,甘茂請求派武王的母舅向壽與他一同出使魏國,聯絡成功後他卻向秦武王複命道:"魏國已經答應了臣的請求,不過,臣請大王不要討伐"。

秦王十分奇怪,問他緣故,他回答道:"韓國實力雄厚而邊防有備,大王翻山越嶺,攻之不易。"

秦王堅持討伐,並任命他為這次軍事行動的統帥。甘茂先不談作戰的方略,卻向秦王講了一個故事:"從前魯國有個人同大賢人曾參的名字相同,殺了人,先後有兩個人來報告曾參的母親,說她的兒子殺了人,曾母相信自己的兒子決不是那種人,依然織布自若;到第三個人來報告時,曾母不得不相信是真的了,嚇得拋開布梭,離機而逃。"接著,甘茂把話題一轉說:"如今臣沒有曾參的賢名,又是異國人;大王對臣的信任又不如曾母相信自己的兒子;而猜疑攻擊臣的人又決不止三個。臣害怕大王也會同曾母相信讒言那樣而疑臣。"

秦王道:"寡人決不聽信讒言,可以向先生發誓。"

於是甘茂率師伐韓,連攻五個月而不勝,朝中果然有大臣向秦王讒毀甘茂,秦王還是相信了,便下令甘茂收兵還朝。甘茂力爭道:"大王忘了自己的誓言嗎?"

秦王有所醒悟,便繼續派大兵支援甘茂,終於取得了伐韓的勝利。

未曾出征先求賞。

秦始皇將要進攻楚國,先詢問年少氣盛的將軍李信:"我想要攻取楚國,你看需要多少人?"

李信答:"最多不過二十萬人。"

秦始皇又問老將王翦,王翦說:"非六十萬人不可。"

秦始皇說:"王將軍,你真的老了,怎麼這麼膽怯?李將軍果然年輕勇敢,他的話很有道理!"

結果任命李信為統帥,派給他二十萬軍隊;王翦因不被任用,稱病辭職,退休於頻陽。

不料李信勇而無謀,導致秦軍全軍覆沒。秦始皇萬般無奈,親自騎馬來到頻陽,向王翦道歉說:"寡人由於沒有采用將軍的意見,李信果然辱沒了秦軍。聽說現在楚軍日漸向我國進逼,將軍雖然有病,難道忍心置寡人於不顧嗎?"

王翦推辭道:"老臣既衰且病,請大王另擇賢將。"

秦始皇說:"你別推脫,這件事就這麼定了!"

王翦說:"大王如果迫不得已而一定要使用老臣,臣還是非六十萬人不可。"

秦始皇這一回答應得十分痛快:"一定按將軍的意見辦。"

於是,王翦統率了六十萬大軍,秦始皇親自送至鹹陽郊外。王翦在出發前,向秦始皇請求大量田園房宅的賞賜。秦始皇說:"將軍快出發吧,你還怕會受窮嗎?"

王翦說:"為大王統兵打仗,有再大的功勞也不會封侯,因此,趁著現在大王還用得著臣,臣也好及時求得田園等賞賜以傳給子孫。"

秦始皇大笑。王翦出發已走到了潼關,還先後五次派使臣回來請求賞賜。有人不解地問道:"將軍求賞也未免太急了點!"

王翦說:"你們哪裏明白,秦王心地狹窄而又多疑,如今他傾全國的兵力交付於我,我若不為子孫請求田宅,豈不令秦王懷疑我嗎?"

專製時代作一名將軍也真不易,既要禦外,又要防內,分明是懷著為國效力的英雄壯誌,卻不得不裝扮成為兒孫謀產業的庸人,王翦的用心可謂良苦。

唐玄宗晚年時,宰相李林甫與外戚楊國忠各擅權勢,形同水火,一個是執政近二十年的著名奸相,一個是因與楊貴妃的關係而炙手可熱的新貴,彼此都提防著對方,又都想壓倒對方。

一次西南邊境發生戰爭,李林甫奏請由楊國忠去坐鎮指揮,他是想借機將楊國忠擠出朝廷。李林甫的奸詐是朝野共知的,楊國忠為避免他一離開朝廷李林甫便對他進行構陷,臨別時哭泣著對唐玄宗說:"我走後,若有人對我進行構陷,還請陛下代為保護。"

楊貴妃也出麵為他請求。唐玄宗說:"你暫時到那邊去將軍事問題處理一下,我很快就會招你回來,宰相的位置還給你留著。"

有了楊國忠的預先安排,李林甫不僅讒言難進,也看出楊國忠代他為相的事大局已定,他一籌莫展,原有的病情日漸加劇,終於臥床不起。這位一生也不知害死了多少人的奸相,臨死前握著楊國忠的手,可憐巴巴地說:"我一死,你必然當宰相,我身後之事還請你多多照顧了。"

楊國忠的這個防患於未然可真是起了大作用,不隻遏製了李林甫的讒言,並且取而代之,他上台的第一件事便是狀告剛死而尚未下埋的李林甫生前有謀反之舉,結果李林甫生前的官爵被一概免去,屍體由大棺移至小棺,家人全都流放。

八、巧用計策,阻止讒言

諂媚是一種奴性的無恥和欺騙,好譽者,常謗人,節恩者,常奪人。巧計置言,是阻止讒言的智慧籬笆。在《史記》中,司馬遷這樣痛斥秦二世:

"二世雖然長得人模人樣,但所說的話,卻善惡不分,其聲音根本就是野獸的叫聲。"

秦二世的悲劇,就在於聽信趙高的讒言,把忠臣進諫的路子堵死了。久而久之,自然眾叛親離,成了孤家寡人,想保命也就沒門了。

但是,讒言還是可以預防的。

漢朝時,許多吏員住的地方鄰近相國家的後園,一個官吏每天飲酒作樂,聲音都傳到外麵來了。曹參身邊的人希望曹參遊園時能聽到這些聲音,從而整治他一番。誰知曹參聽到這些聲音,反而立即叫人布置宴席,拿來美酒,也同樣這樣歡呼,與那些吏員相應和。於是,左右的人就不再說什麼了。

西漢時,爰盎常常堅持原則,慷慨陳詞。宦官趙談僅靠著一些小技藝,得到皇上的寵幸,常常陷害爰盎,爰盎對此很擔心。爰盎的侄兒爰種是常侍騎(皇帝侍從),有一次對爰盎說:"你不如就當眾汙辱趙談,他雖然恨你,但皇上一定不會再信任他。"正好皇上到東宮朝見太後,趙談陪乘,爰盎就跪在車前麵說:"我聽說有資格和天子同乘一輛車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傑。今天漢朝雖然沒有人,但陛下也不至於非要和一個閹割過的人同乘一輛車不可吧?"於是皇上大笑,隨即叫趙談下車,趙談隻好哭著下了車。

東晉時,王敦派溫嶠去任丹陽府尹,並設宴為他送行。溫嶠害怕錢鳳背後說他的壞話,等敬酒輪到錢鳳的時候,乘他還沒喝,就故意裝醉,用笏板來打他,打落了他的頭巾,並佯裝發怒說:"你錢鳳是什麼人?我溫太真給你敬酒,你竟敢不喝!"錢鳳很不高興,王敦以為溫嶠醉了,也沒追究。第二天,錢鳳說:"溫嶠與朝廷關係密切,不一定可靠,應慎重考慮。"王敦說:"太真昨日醉了,發了一下脾氣,你就用讒言來誹謗他嗎?"結果溫嶠終於脫身回京,把王敦造反的陰謀報告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