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中小企業的資源配置案例及分析 第19章 案例:走兼並捷徑,擴生產規模--北京麗源公司兼並表殼一廠
〔案例介紹〕
北京麗源日用化學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麗源公司)是北京市委、市政府在工業企業實行股份製的試點單位。1987年9月,麗源公司在北京市和一輕總公司領導的支持幫助下,以承擔債務為主要條件,兼並了瀕臨破產倒閉的北京表殼一廠(簡稱表殼一廠)
麗源公司是一個由北京日化三、四、五廠,北京香精廠,北京麗源日用品廠,北京麗源日化廠,麗源公司化妝品部等8個成員單位組成的經濟實體。該公司擁有職工2.4萬人,主要生產"華姿"、"奧琪"、"紫羅蘭"等一批名優係列產品,與日本、法國等化妝品工業發達國家保持著技術合作關係。經濟效益近年來平均每年增長18%,1987年產值1.57億元,比1983年增長2.2倍,實現利潤1700萬元,上交利稅3200萬元。在麗源公司不斷發展的同時,我國日化產品的市場不斷擴大,各地日化行業的競爭也日趨激烈。在這種情況下,麗源公司迫切需要利用產品暢銷的有利時機,加快生產發展,提高產品的市場份額,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但是公司的進一步發展直接受到廠房條件的限製,公司全部占地麵積21.3萬平方米,建築麵積5.7萬平方米,其中城區生產化妝品工廠占地僅7.4萬平方米,建築麵積隻2.8萬平方米。正在這時,一輕總公司領導提出了采取產權有償轉讓的方式,由麗源公司兼並表殼一廠的建議。表殼一廠是一家為機械表配套的集體所有製企業,固定資產淨值500萬元,職工627人,主要生產機械表表殼。由於近年來機械表市場萎縮,產品滯銷,兼並前企業債務及虧損共達680萬元,職工領取75%的工資回家待業,企業處於自身難以擺脫的困境中。一輕總公司提出的條件是"把生產表殼的專用設備移交給表盤廠,並向表盤廠支付搬遷費100萬元,保證北京市年產30萬個表殼的生產能力;同時,承擔表殼廠的債權債務和解決600名職工就業"。經總公司牽線搭橋,麗源公司及時對原表殼一廠進行考察,經過權衡新建企業與兼並企業的利弊,決定兼並表殼一廠。因為表殼一廠13.3畝的廠區和一萬平方米的廠房,以及現成的動力設施,是麗源公司發展的有利條件,而600多萬元的負債和消化安置600多名職工,既有風險,也是不小的負擔。若新建同等規模的化妝品企業,經測算需投資2000多萬元,至少三年建成。而改造表殼一廠隻需480萬元(含支付表盤廠的100萬元搬遷費),連同承擔負債共需資金1100萬元,且一年之內即可見效,三年內將收回投資。一句話,兼並表殼一廠有一定風險,但比新建企業投資少,見效快。對國家,對麗源,對表殼一廠都有利。另一方麵,原表殼一廠領導也為解決工廠沒活,設備閑置,職工拿75%工資在家待業的窘境尋找出路,他們迫切希望取得兩全其美的結果。
麗源公司在兼並表殼一廠的過程中注意做好五個方麵的工作:
1、實事求是,做好人的安置工作
麗源公司接手時,原表殼一廠在冊職工616名,按照改造計劃隻能留下400人,當時這些職工大部分在家,麗源公司采取分批通知,分批開動員會,設立接待組,深入做思想工作等措施,既堅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又輔之以行政措施及鼓勵手段,使安置工作比較順利地完成了,如公司規定:
(1)為加速表殼廠的轉產,充分發揮全廠職工的積極性,促進麗源日化的發展,對表殼廠職工在全日化係統安排工作,要求職工顧全大局。
(2)凡是分配到其他企業的職工,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報到,並按新單位的規定享受工資、福利、獎勵及其他待遇。
(3)凡是以各種理由不服從分配,逾期不報到的職工,自報到時限結束之日起,給3個月自找出路的期限,分別發本人標準工資的70%、60%、50%,第四個月停發工資,按職工自動離職處理,人事關係轉街道。
(4)鼓勵分到油墨廠和表盤廠的職工,給每人增加半級檔案工資。
2.製定改造規劃,發揮整體優勢
兼並接手後,公司領導班子很快統一了如何利用表殼廠的有利條件,盡快發展麗源日化產品生產的思想,明確了改造目標,即把116號院建成麗源公司的名優產品擴產基地和新產品開發及中試驗基地,成立化妝品生產部,下設華姿、奧琪、香脂三個生產車間。成立產品開發部,下設新產品車間。圍繞建成兩個基地的目標,公司在兼並後一個月就拿出了技術改造的施工計劃,明確了通盤設計,分期施工,改造一個,投產一個的方針。在改造過程中,全公司打總體戰,全麗源一盤棋,8個單位為改造表殼廠獻計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