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中小企業生產與作業管理案例及分析 第26章 案例:引進MRP係統,提高管理水平--北京某機器廠MRP的應用情況
〔案例介紹〕
該廠原來是按工號 組織生產,生產周期很長。原料來貨後有時一年半以後才用得上,個別原料甚至足夠100年使用的!資金和物資浪費嚴重。
廠裏決定從美國公司引入MRP係統進行管理,目前已經實現全部聯網,即各個車間都有計算機終端,每天數據資料及時回報輸入計算機係統,從每一台終端都可以方便地查詢有關係統的全部數據。但是,目前隻實現了對一個產品的MRP管理,其餘還是原來的手工計劃法。計劃人員要應付兩套係統。有時會撞車。
MRP係統在實施中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1)新係統和舊係統如何 順利過渡 。兩套係統經常會發生矛盾。廠裏解決的辦法和態度很明確:破釜沉舟、過河拆橋,以絕後退之路。各個崗位的管理者能夠適應就留任,不能適應就果斷撤換。由於廠領導態度堅決,艱難的過渡時期過去了。
(2)人員素質太低,跟不上現代化管理手段的發展,中層以下的管理者普遍感到對於這套新的係統不適應,管理觀念更新不及時,因為一個關鍵的問題是,計算機也是由人來指揮的,沒有各級管理者功能的有效發揮,MRP程序和計算機網絡也隻能是一些廢物。而現實的問題是原來懂生產的不懂計算機,而懂計算機的又不懂生產,也就是生產管理者和計算機使用者原來是分開的,現在需要合二為一,既懂計算機也要懂生產管理。這對於大多數原來的管理者們來說都是較高的要求,尤其是對年紀比較大的管理者們來說更是如此。工人方麵的情況就更複雜 ,由於計算機可能會在某些崗位上取代人的工作,對工人存在著現實的下崗的威脅,個別人可能會有較大的抵觸情緒甚至破壞行為。
(3)管理人員觀念陳舊,不習慣計算機操作。采用計算機係統後,所有數據都在計算機內存放處理,對於計算機操作熟練的管理者來說,查找數據資料很方便,比如可以直接從貨位、號碼上查找有關物料的時間參數。但是對於計算機使用不很熟練的管理者來說查找資料數據就成了很不方便的事情,甚至耽誤工作。他們往往還是采用筆記本記的方法。因此,廠裏必須強製他們拋掉這些手工賬本,迫使他們必須掌握計算機係統的使用方法。
(4)受國家指令性計劃製約較大。用戶往往不通過訂貨,直接就來買貨,一來人馬上就要提貨,給工廠的計劃工作造成很大麻煩外,資金回收也存在較大困難,收不回來錢入不了賬,這樣在MRP的財務係統中就沒有辦法處理,隻好采用一些臨時性處理手段,但是這樣一來係統的有效性就差了。
(5)資金沒有保證。這將給企業生產造成極大的不方便。往往較大的工件占用資金也較多,資金一但不到位,大件的工期後移,MRP就要全部調整,造成總裝工期後移,而此時往往所差的隻是一點點,而其他環節都已就緒,這樣就影響整體效益的發揮。
(6)生產能力評估不準,人為因素太複雜。比如磨床工序工人,2個小時就可以幹完的活,可是他要求6個小時的工時,這樣給整個的生產能力和平衡工作造成極大的誤差。
(7)數據的完整、準確和及時回報是個大問題。這方麵也曾出現一些問題。需要回報9年數,隻回報8年就不行。再比如準確方麵:工人將廢品混入正品,有意不正確回報,造成庫存數據和生產數據不一致,計算機係統無法處理;還比如今天幹了10個活,卻故意回報8個,有意為明天留點餘地,而計算機係統卻必須按每天回報進行統計。此外,由於所有物料都采用代碼,在處理中也有時容易出現馬虎錯誤。如把QI8C輸入成QI8E。因此,實際情況和係統(計劃)情況往往有較大出入。不及時方麵:每個車間都有工作站,但是有關人員不能夠高度重視起來,及時回報。有時能誤2,3天,甚至半個月才回報,造成整個係統無法正常運行。
〔案例評析〕
搞MRP係統,一方麵需要人員的配套。北京市某機器廠雖然引進了MRP係統,但是由於人員素質低,跟不上現代化管理手段的發展,造成了MRP不能充分發揮其優越性。
另一方麵,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的計劃性色彩還比較濃厚,該廠由於受國家指令性計劃製約較大,MRP係統的有效性受到製約。
從以上兩點可以看出,企業在引進"硬件"的同時,還要注意"軟件"的配套使用,做好人的工作,千方百計地提高員工的素質。同時,企業外部環境的改造也是不容忽視,而這對企業來說似乎無能為力,國家在這方麵必須起主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