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中小企業生產與作業管理案例及分析 第30章 案例:爭創一流,開拓市場--江蘇泰興啤酒廠的興起
〔案例介紹〕
泰興啤酒廠的前身是一家小型糧油加工廠,建於1956年,1975年轉產啤酒,經過整整20年的艱苦創業,泰啤人用勤勞和智慧的雙手造就了一座現代化國有中型企業。
現代商戰千變萬化,風雲莫測,但不管競爭如何激烈,市場如何變幻,質量是企業奪標取勝的最根本保證。他們的成功訣竅之一就在於自始至終把產品質量視為企業的命根子。近幾年,產品優質率保持在99.5%以上,其產品的各項理化指標均達到國家啤酒A級標準。
泰興啤酒廠在重視產品質量方麵有很多成功的經驗。首先是注重強化全員質量意識。廠裏明確指出:"誰砸企業的牌子,企業就砸誰的飯碗",通過多年努力,目前,企業內已形成人人關心質量、人人重視質量的良好風氣。其次,把質量管理放在企業生產管理的首位。針對每個操作環節,製訂和完善了一整套質量標準體係,建立起了從廠部到車間直至班組的三級管理網絡,實施從原料入庫到產品出廠的全方位、全過程監控。第三,建立質量反饋機製。廠裏在各大市場都設立了質量信息員,對產品在消費過程進行跟蹤和調查,及時把出現的問題報告到廠,予以改進,盡可能使消費者滿意。
現代企業的騰飛離不開科技。科技興廠的戰略思想貫穿了泰興啤酒廠運作的每個過程和各個環節,使企業得以不斷添注活力,領先市場,在動態中實行良性循環。
早在1984年,泰興啤酒廠在同行業首家實行了糖化工藝的微機控製管理,隨後又在發酵、麥芽生產線上安裝了自動化控製係統。理化檢測中心先後耗資200多萬元購置了先進的儀器設備。財務、物資管理也逐步走向電算化......這些措施使該廠在引進現代化管理手段上搶占了"製高點",從而以"新"和"先"取勝。
科學的管理方法是企業取得良好經濟效益的源泉,一批文化素質較高,具有科學頭腦的帶頭人善於把科學的管理方法運用到企業中來,並進行有創造性的發揮。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廠很早就把生產費用與工資掛鉤,使內部管理市場化,因而該廠的物耗指標在全省一直處於先進水平。1993年的糧食消耗、綜合能耗及啤酒總損又分別比上年下降了2.4%、13.8%和0.02%,其中啤酒和灌裝損耗僅為0.86%,在全國也是不多見的。
分配機製的改革一直是國有大中型企業的一大難題。長期以來,大鍋飯、平均主義造成了企業的經濟效益低下,職工勞動積極性受到抑製。近幾年,泰興啤酒廠主動順應市場經濟的要求,率先在省內同行業推行以分配製度為主要內容的內部改革,運用經濟杠杆激活內在生產要素,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1992年初,小平同誌南巡講話後,廠裏就如何深化改革進行民主討論。廠領導拓寬思路,堅持走群眾路線,發動全廠職工提合理化建議,拿改革方案。同時親自率領企管、勞資、生產部門的同誌深入一線調查摸底,經過上上下下、反反複複幾次測算評估,終於在分配問題上跨出了關鍵性的一步,一舉取消了多年一貫製的"級別工資",實行"合格品噸酒工資製"。具體來說,就是在車間以產量、質量及消耗為依據,進行收入總承包。車間核定用工人數,"增員不增資、減員不減資"。其次,個人分配問題上,確定了4條原則,即以勞動強度、技術含量、崗位責任和工作環境為依據,讓職工代表對每個崗位逐項打分,根據加權平均法,得出各崗位的個人分配係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