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案例:大膽決策,周密部署--春蘭公司的"三級跳"(1 / 2)

第三卷 中小企業生產與作業管理案例及分析 第32章 案例:大膽決策,周密部署--春蘭公司的“三級跳“

〔案例介紹〕

走進中國最大的空調器生產基地--江蘇泰州春蘭空調製冷設備總公司,展現在眼前的是一派現代化生產的宏偉景觀:4000平方米的廠房裏機聲軋軋,6條生產流水線盤繞如龍,"龍口"裏,每一分鍾吐一台窗式空調,每三分鍾吐一台櫃式空調。

說起來令人難以置信,10多年前,有關部門曾動過讓春蘭公司的前身泰州製冷機廠解體的念頭,連重新安置工人的方案都拿出來了,原因很簡單,機器設備陳舊,工藝落後,還停留在手工作坊的水平上。

改革開放的大潮衝擊著這家蘇北小廠,國外空調大量進口,使本來不景氣的中國空調行業雪上加霜。國內有關部門為了適應國內市場的需要,從國外進口一批空調零部件回來組裝。

泰州製冷機廠也爭取到2000台的組裝任務。技術人員和工人圍著進口的零部件看呆了!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國產空調還停留在30年代水平上,進口空調重量比國內輕40%,噪音低,製冷效果好,造型美觀......

市場風雲變幻。1986~1987年的經濟氣候似乎特別有利於空調工業的發展,近百家空調廠仿佛一夜之間冒了出來。北京、廣州、沈陽等地引進的國外生產線已經開始投產,國內空調生產能力急劇膨脹,與市場實際需求形成巨大的反差,"春蘭"處在空調列強的包圍之中,春蘭要想求生存,必須迅速發展,除此別無選擇。

針對企業所處環境,以公司總經理陶建幸為首的決策者們把自己的後路斬斷,決心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他們作出了"三級跳"決策:即:"3·5·1工程",這個規劃要求:從1987年到1990年四年之內,公司的工業總產值必須躍過3000萬、5000萬、1億這樣三級台階。從此,春蘭公司妙招迭出。

第一步棋:收攏五指,握成"拳頭"。這是根據工廠人力、物力、財力實際而作的決策,一下子砍掉30多個批量小的產品,集中優勢,發展特色產品,實現由傳統小生產者的小而全向現代化的大而精轉變。將欲取之必先與之,蕪蔓不除,新枝安壯?

第二步棋:"讓開大道,占領兩廂",這是根據市場實際而製定的決策,那時國內生產3000大卡空調的廠家強手如林,憑藉當時春蘭空調實力參加競爭,委實不是對手,"春蘭"瞄準空檔,搶占7000大卡以上櫃式空調,3000大卡以下家用空調市場,避"熱"就"冷",避"舊"就"新"。

第三步棋:"引消同步,軟硬並舉",這是根據企業發展需要而作出的決策。1987年9月,公司總經理陶建幸東渡扶桑考察日本三菱、鬆下等世界名牌空調廠家,事實告訴他:世界名牌空調就是世界先進技術、先進設備、先進管理的"混血兒"。春蘭原有的手工作坊式的工藝已經成為企業騰飛的重要障礙,加強技術改造步伐,迫在眉睫。他們決定引進國外先進設備,沒有一分錢的投資怎麼辦?幾經周折,春蘭公的決策者們找到了與外商合資引進外資的辦法。1988年12月,100萬美元劃到了合資後的"春蘭"帳簿上。春蘭公司有了足夠的資金後,接著就是引進設備的談判,日方執意要賣全套設備,而"春蘭"卻堅持隻買其中的幾台關鍵設備。談判異常艱苦,幾個回合下來,終於按"春蘭"的意向拍板成交。花50萬美元引進的高速衝床和機械漲管機,加上自力更生生產的配套設備使春蘭的勞動生產率一下子提高了80倍。不久,"春蘭"又投資2000萬元人民幣,建成達到國際90年代先進水平的熱交換器生產線,以及與之配套的自動噴塗生產線,櫃式空調和窗式空調裝配線,櫃式空調和窗式空調檢測線......春蘭公司在引進關鍵設備的基礎上,消化、吸收、創新,逐步自我完善配套,建立春蘭獨特工藝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