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利息和利潤貼現(2 / 2)

可是,企業家在他付給銀行家的六百元利息以外,又必須為他自己取得利潤。如果他預期的賺頭是全部售貨額的平均年息百分之六,這種賺頭就是每六十天百分之一。他取得這種利潤也是通過同樣的方法,在原料和工資上麵少付六百元。換一句話說,為了要給利息和利潤兩者預留餘地,他在原料和工資上麵所付出的,比預期在成品上所收入的,將要少一千二百元,就是,如果他預期六十天後在成品上可以收入六萬元,他隻能在原料和工資上麵付出五萬八千八百元。

這五萬八千八百元是具有六萬元"預測價值",的商品的現在貼現價值或現在價值。因此,現在價值是預測價值經過雙重貼現或折扣的結果,一種利息折扣和一種利潤折扣。在我們的舉例裏,利息折扣是六百元,利潤折扣也是六百元。利息和利潤兩項的折扣總共一千二百元。雙重折扣的準確性依賴預測的準確性。它結果可能是損失,如果那預期的價值成為現在價值的時候,少於六萬元;或者可能是利潤,如果那預期的價值結果確是六萬元或者更多。

這種變化無常在配合商業循環的一種動態分析中,對我們關係很大,因為在這種變動的情況下,利息折扣和利潤折扣反比例地相互影響。如果由於預期價格上漲和銷售增加而利潤折扣低,那末,利息折扣就可能高,像在1919-1920年那樣。可是,如果由於物價下跌和銷售減少的風險大,而利潤折扣高,那末,利息折扣就會低,或者完全消滅,因為沒有人借款。這種變動現在在我們的靜態分析中,對我們沒有關係。如果利息和利潤兩種折扣不是一千二百元而是二千元,那末,現在價值或購買力就隻有五萬八千元,而不是五萬八千八百元。

較高或較低的預測折扣可以照此類推。我們以前已經提到,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長期證券。如果發行一批股票的債券,票麵價值一百萬元,實售九十萬元,預期股票和債券的年收益是十萬元或者百分之十一,那末,現在可以用於建築的數目就是九十萬元。

可是,如果這批證券售得一百一十萬元,這就是現在的購買力,對資本家來說,資本收益是年息百分之九。費特教授在時間折扣和資本化的一般原則下,非常高明地概括了這些貼現和價格的原則。

他從而看出了龐·巴維克的貼水和實際貼現程序的區別,他的方法是把一切未來的地租、利潤、利息甚至商品的未來價格,都歸納到預期的淨收入這個單一的概念,這種收入,他和龐·巴維克一樣,稱為"租金",可是他把它們推到未來,不像龐·巴維克保留它們作為現在的租金。

然後,這些未來的"租金"一律用時間折扣化成現在的價值。這種經過折扣或貼現的估價是資本化的普遍原則,這是"資本"的現代的意義。

可是,費特的時間折扣很恰當地也是一種利潤折扣。一種是等待一段時期的折扣。另一種是在預期的一段時期中變化無常的折扣。對等待的報酬是預期的利息收入。對冒險的報酬是利潤或損失。風險折扣是一種損益折扣。利潤和利息往往同時變動。

如果由於風險較少,利潤的希望很大,借款的人就出得起較高的利息,像在1919年那樣。如果利潤的預測變成損失的預測,人們就不會再承擔付出借款的利息甚至本金的責任,像在1932年那樣。總之,企業滯緩或者停頓,因為風險折扣大大地減少了甚至消滅了現在的資本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