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細胞學說的建立 第10章 生命深層的物質
顯微鏡的發明,使人的眼睛能夠洞察入微。
1665年,英國科學家胡克在顯微鏡下觀察軟木塞片,發現木片上布滿了許多蜂窩狀的小格子,他把這些小格子叫細胞。
當然,胡克發現的並不是細胞,他看到的不過是細胞的空架子--細胞壁。
荷蘭的列文虎克,幾乎與胡克同時運用顯微鏡發現了細胞。他觀察了水滴、毛發、種子等大量物體。1674年,他在顯微鏡下發現了紅血球。1683年,他觀察到細菌。
列文虎克不但觀察了植物細胞,還觀察了滴蟲、輪蟲等動物細胞和單細胞生物,並且生動地描繪了它們的形狀,在英國皇家學會引起了巨大的影響。
胡克和列文虎克等人,在顯微鏡下觀察過細胞,並積累了豐富的資料。但他們都不是專攻生物學的,因此,雖然看見了細胞,但是沒有理解它的重要性,特別是沒有認識到細胞在生物體結構中的重要性。
究其原因,一方麵是顯微鏡還比較粗糙,使觀察者無法看清細胞本身的結構;另一方麵是在生物學的發展中,研究群體的分類學逐漸成為生物學發展的中心。因此,在18世紀,對生物個體的研究相對削弱,沒有取得什麼進展。
到了19世紀,在科學家提出細胞學說以前,哲學家先認識到細胞對生物的重要性。
在德國,自萊布尼茨和康德後,逐漸形成一種自然哲學思潮,試圖探索宇宙及生命的起源和演化過程。
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德國在19世紀初逐漸形成了以哲學家謝林和生物學家奧肯為代表的"自然哲學"流派。
這個流派認為,有機世界是由一些具有某些共同性的基本單位構成的。謝林認為,自然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這個整體的最高本原和基本單位是同一的。歌德認為,葉子是各種不同植物的典型單位結構。
奧肯認為,脊椎節是一般動物原型結構的基本單位。他在1805年進一步提出,一切生物都含有一種叫"原漿"的物質,它是地球演變過程中從大海裏的無機物中產生的,由於表麵不斷加厚,逐漸形成極小的球狀小泡,即"原胞"。
奧肯說,這種原胞是構成所有生物機體的基本單位,它有兩種生命,一是它自己的生命,一是作為有機體組成部分的生命。由於它有自己的生命,所以當它們暫時所屬的生物體死亡後,它們仍然繼續生存著,形成另一個生物體的組成部分。
當然,這些是奧肯的猜測,沒有實驗依據。
但是,由於奧肯是一位比較有影響的生物學家,他的猜測激起了其他生物學家的熱情,試圖在有機體結構中尋找這種"原胞",於是對有機體進行顯微解剖,終於導致了細胞學說的產生。